Gut | 阮元元團隊揭示HBV通過調控p53影響肝細胞癌進程的新機制

2021-01-21 網易

2020-12-18 20:26:23 來源: BioArtReports

舉報

  責編 | 兮

  中國作為肝癌大國,肝癌的發病人數和死亡人數都將近佔全世界的一半,最為普遍的原發性肝癌是肝細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而B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的感染是我國HCC發病的主要誘因之一,但其影響HCC進程的具體機制尚不十分明確。

  p53蛋白自1979年被發現以來作為非常重要的抑癌基因被廣泛研究,惡性腫瘤中TP53基因的突變也是導致p53信號通路失活的常見原因。然而最新的研究表明,很多HCC患者沒有發生TP53基因突變,但其p53蛋白卻無法發揮抑癌功能,提示HCC發生發展過程中存在非突變性的p53失活機制。目前對於HCC中HBV的感染是否參與p53的非突變性失活有待深入研究。

  2020年12月10日,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衛健委糖複合物重點實驗室的阮元元教授研究團隊在Gut上在線發表了題為「Reticulon 3-mediated Chk2/p53 activation suppresses hepatocellular carcinogenesis and is blocked by hepatitis B virus」的研究論文,對HBV通過調控p53信號通路的活化影響HCC腫瘤生長的機制進行了詳細解析。

  

  該研究團隊首次發現內質網蛋白Reticulon家族中Reticulon 3(RTN3)在正常肝組織中表達最高,而在HCC中的表達顯著降低,其中RTN3 O-GlcNAc的糖基化修飾增加參與了其蛋白表達下調。進一步分析發現RTN3的低表達提示HCC患者的不良預後,但其預後預測價值依賴於HBV感染以及TP53基因突變的狀態。

  為了闡明RTN3在HCC發生發展中的作用和機制,作者在HBV陰性且TP53野生型的HCC細胞中進行了RTN3的敲低和過表達研究,結果表明RTN3在體外和體內均可以顯著抑制HCC細胞的生長。接下來研究人員在多個HCC資料庫的基因富集分析結果中發現RTN3的高表達與p53信號通路的活化呈正相關,並進一步在HCC細胞中證實RTN3可以通過誘導p53 Ser392位的磷酸化促進p53的細胞核定位以及下遊靶基因的轉錄表達。經過蛋白激酶晶片的篩選和後續Duo-link PLA等一系列技術的應用,該團隊發現RTN3可與蛋白激酶Chk2相互作用,並以內質網鈣離子流依賴的方式激活Chk2;而作為生理性激酶,活化的Chk2直接發揮誘導p53 Ser392位磷酸化的作用。

  最後作者對HBV陽性HCC患者中RTN3預後價值顯著降低的原因進行了探索。研究發現HBV編碼的S蛋白(HBsAg)可與Chk2競爭性結合RTN3,從而阻斷RTN3介導的Chk2/p53信號通路的活化並抑制其抗HCC功能的發揮。

  

  綜上所述,此項研究揭示了HBV通過相互作用蛋白RTN3誘導p53信號通路非突變性失活從而促進HCC發生發展的關鍵機制,並可為HCC患者的p53靶向性治療提供新的參考依據。

  據悉,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衛健委糖複合物重點實驗室的阮元元教授為本文的通訊作者,宋淑淑博士為第一作者。該論文也是阮元元教授課題組近年來繼構架蛋白RACK1的O-GlcNAc糖基化修飾後(Journal of Hepatology, Duan, et.al., 2018)在腫瘤糖生物學領域的又一項重要研究。

  http://dx.doi.org/10.1136/gutjnl-2020-321386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p53通過調控OPG影響間充質幹細胞成骨分化以及腫瘤相關骨骼的重塑
    該研究首次揭示了p53通過調控osteoprotegerin(OPG)影響間充質幹細胞成骨分化以及骨密度的新機制,提出了間充質幹細胞參與腫瘤相關骨骼重塑的嶄新調控方式。間充質幹細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是存在於多種組織內的成體幹細胞。
  • 明星抑癌基因p53的那些亮點研究
    突變型p53由兩步來在癌症中發生:首先是P53其中一個等位基因發生錯義突變,然後通過"雜合性缺失"造成另一個等位基因也被廢除從而成為突變型p53。雖然,很多研究報導TP53的錯義突變促進腫瘤發生和進展,科學家開始普遍相信突變的p53獲得一系列新的促癌功能。但目前仍不清楚其它相關的抑癌基因的缺失是否同樣會促進腫瘤發生、進展產生類似的效果。
  • 生物物理所等揭示內質網蛋白Nogo-B促進肝臟炎-癌轉化新機制
    生物物理所等揭示內質網蛋白Nogo-B促進肝臟炎-癌轉化新機制 2019-07-31 生物物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南開大學團隊揭示B肝病毒轉錄複製調控新機制
    南開新聞網訊(通訊員 張瑋光 記者 吳軍輝)記者獲悉,長期從事B肝、肝癌研究的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張曉東教授團隊在B肝病毒轉錄、複製調控機制方面有了新突破。類似於宿主細胞核小體,HBV cccDNA通過結合HBx和HBc等病毒蛋白以及組蛋白3/4等宿主蛋白,在肝細胞核內形成HBV cccDNA微小染色體,這種HBV cccDNA微小染色體的結構使HBV cccDNA更加穩定和完整,從而實現B肝病毒的轉錄和複製。
  • 上海生科院揭示線粒體心磷脂調控肝癌細胞凋亡的新機制
    上海生科院揭示線粒體心磷脂調控肝癌細胞凋亡的新機制 來源: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發布者:左麗媛   日期:2016-11-17   今日/總瀏覽:1/2831
  • 廣州健康院揭示造血幹細胞穩態調控的新機制
    近日,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王金勇課題組和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實驗血液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程輝/程濤課題組合作攻關,在造血幹細胞穩態調控領域研究取得新突破,最近在Haematologica(血液學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Loss of Nupr1 promotes engraftment by tuning the quiescence threshold of hematopoietic
  • 山東農業大學李廈團隊揭示根分生區發育轉錄調控新機制
    Plant Cell | 山東農業大學李廈團隊揭示根分生區發育轉錄調控新機制責編 | 逸雲根尖分生區幹細胞的不斷分裂分化保證根的持續生長Meristem Through an Importin and its Two Antagonistic Cargos的研究論文,揭示了揭示根分生區發育過程中PLT1的轉錄調控機制。
  • 研究發現表觀遺傳學標記能調控抑癌基因的表達
    p53特異性靶基因的表達,由此指出了一種癌症表觀遺傳作用新機制,相關成果公布在《細胞》(Cell)雜誌上。 領導這一研究的是著名的基因轉錄調控研究專家,洛克菲勒大學終身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拉斯克獎獲得者Robert G.Roeder博士。Roeder教授發表的文章至今已逾400餘篇,他曾發現了3種負責讀取即轉錄基因的RNA聚合酶,並揭示了轉錄非同尋常的複雜性。
  • 發現細胞套亡通過p53信號對抗上皮細胞基因組不穩定性新機制
    近日,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孫強研究員團隊、解放軍總醫院王小寧教授和首都醫科大學黃紅豔教授合作在Cell Death & Differentiation上發表了題為p53-dependent Elimination of
  • 【學術前沿】周軍團隊揭示血管新生調控的新機制
    【學術前沿】周軍團隊揭示血管新生調控的新機制 2020-11-24 17: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科技前沿】張宏團隊揭示自噬調控新機制:IPMK通過抑制轉錄因子...
    IPMK通過抑制轉錄因子TFEB的液-液相分離調控自噬活性和溶酶體產生的機制。TFEB是調控自噬-溶酶體通路相關基因轉錄的關鍵轉錄因子。目前已知的多種信號通路通過影響TFEB的磷酸化水平和入核轉運來調控其轉錄活性。但該研究發現敲除IPMK並不影響TFEB的磷酸化水平及其在胞質與核之間的運輸(圖2)。那麼IPMK如何影響TFEB的功能呢?
  • 武大科研團隊揭示膽固醇合成調控新機制
    中新網·湖北武大科研團隊揭示膽固醇合成調控新機制 發布時間:2020年11月17日 10:21 來源:湖北日報今日熱點:湖北省長江大保護十大標誌性戰役成果不斷提升國家再評專精特新「小巨人」國家統計局:10月份國民經濟運行延續穩定恢復態勢福島核燃料取出作業前景不明 機械研發因疫情停滯秘魯總統梅裡諾上任未滿一周辭職 前總統關注局勢武大科研團隊《自然》雜誌發表論文揭示膽固醇合成調控新機制
  • Gut| 香港中文大學團隊揭示靶向單核細胞內生性增強子重編程可提高肝細胞癌的免疫治療效果
    該研究發現肝纖維化的微環境在驅動肝細胞癌的侵襲性生長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基於此,研究者開發了一種在誘導髓源性抑制細胞成熟的同時,增強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腫瘤浸潤的聯合免疫治療策略,從而在抵抗內在耐藥性的同時,獲得更好的協同效應,在纖維化肝細胞癌小鼠模型中消除腫瘤並使其獲得持久的生存益處。
  • 孫強/王小寧/黃紅豔團隊合作發現細胞套亡通過p53信號對抗上皮細胞...
  • Cell:研究發現表觀遺傳學標記能調控抑癌基因的表達
    來自洛克菲勒大學,美國NIH癌症研究院等處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H3K4me3 Interactions with TAF3 Regulate Preinitiation Complex Assembly and Selective Gene Activation」的文章,發現一種重要的表觀遺傳學標記能調控著名抑癌基因p53特異性靶基因的表達,由此指出了一種癌症表觀遺傳作用新機制
  • 新加坡國立大學俞皓教授團隊揭示父母本協同調控種子大小的新機制
    PLoS Biology | 俞皓教授團隊揭示父母本協同調控種子大小的新機制責編 | 逸雲種子大小決定了植物後代的競爭力因此,印記基因是否是親本協調調控種子發育的決定性機制,以及是否有其他機制參與調控父母本協同影響種子發育還仍然未知。
  • 自噬與肝細胞癌
    高脂飲食影響自噬的機制可能是活化mTOR或抑制AMPK,進而抑制自噬起始複合物ULK1形成。在小鼠模型和體外實驗中,通過敲除ATG5或使用自噬抑制劑3-甲基腺嘌呤後,小鼠肝細胞中甘油三酯和膽固醇含量明顯增多,形成脂滴,且肝細胞脂肪變性增多。另有研究表明,高脂飲食環境下,活性氧自由基增多,肝細胞內CD4+T淋巴細胞凋亡增加,抗腫瘤免疫效應減弱。
  • 《自然》:腸菌竟能把抑癌p53掰成促癌p53
    原創 奇點糕 奇點網 來自專輯神奇的腸道微生物我們對抑癌基因P53和癌症之間關係的認知,又得升級了。今天,以色列希伯來大學醫學院Yinon Ben-Neriah領銜的研究團隊,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一項突破性研究成果[1]。
  • 【盤點】腫瘤抑制因子p53亮點研究一覽
    有時候,在p53存在的情況下,癌基因也會設法啟動腫瘤發展,但即使是這樣,腫瘤抑制因子p53仍不放棄,轉而專注於努力限制腫瘤的轉移和入侵能力。近日,在Journal of Cell Biology雜誌上刊登的一項研究揭示了p53防止癌細胞侵襲行為的一種方式。新加坡國立大學Keiko Kawauchi帶領的一個研究小組,研究已被RAS轉換成癌細胞的細胞,RAS是人類癌症中最常見的癌基因。
  • Nature:科學家鑑別出抑癌基因p53的新角色
    Nature:科學家鑑別出抑癌基因p53的新角色來自威斯康星大學的科學家們在《Nature Cell Biology》上發表研究報告,通過研究發現了p53蛋白或許扮演著一個意想不到的角色,相關研究結果或為開發治療癌症的新型藥物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