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肝基因型E–I序列被低估和德國研究人員揭示對HCC影響

2020-12-04 小番健康

來自德國慕尼黑感染研究中心(DZIF)與慕尼黑理工大學病毒學研究所研究人員分析了公開全長HBV序列,並獲得全球臨床相關HBV變異頻率。這項研究對B肝病毒感染的基因型和慢性肝病進展做了詳細介紹,並發表在2020年11月23日科學雜誌《Viruses》上。

B肝基因型E–I序列被低估,3種不同突變,幹擾替諾福韋易感性

德國研究人員發現,B肝病毒基因型在試驗資料庫中以不同的序列數表示。基因型A-D的每個基因型都有1004-2700個序列。但是,剩下的基因型(44到312)可用的序列較少。雖然,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全球分布情況,正如此前報導的,基因型E-I序列在我們的資料庫中被低估了!測序分離株中,基因型頻率的差異可能是由於高收入國家和低收入國家的流行率不同造成的。

因為測序,至少在使用現代技術進行測序時,成本很高。然而,可用於某些基因型的相對較少的序列質疑計算頻率的精確度。對此發現已經得到觀察的支持,即在可用序列較少基因型中,許多B肝病毒突變根本沒有被發現。因此,在這些少數基因型中,低頻突變可能被忽視。這對於分析HBV變異的區域分布更為重要,因為在某些區域,相對較少的序列(20到2811)是可以使用的。

另一個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是,大多數序列可能通過從慢性B肝患者血清中,提取的核酸的經典Sanger測序來確定的。這種方法的敏感性是有限的,在可靠檢測到的B肝病毒群中,只有變異出現的頻率大於20%。決定哪些突變位於同一個病毒基因組上,使用傳統上讀取時間更短的下一代技術要困難得多。下一代測序(NGS)技術的最新進展是,利用了更長的讀取時間和重疊序列,使得在同一病毒基因組上的突變的識別具有很高可信度。

NGS技術能夠實現較高的序列深度,很容易檢測到病毒群體中的低頻變異。然而,德國研究人員介紹,我們需要仔細評估這些罕見人群的臨床相關性,這些人群可能只是高精度測序技術的產物。產生偏差的另一個可能原因是,在驗證眼睛腫所包含的序列質量方面存在困難。雖然,序列質量的信息在大多數情況下是不可用的,但德國研究人員試圖通過排除資料庫條目來解釋這一點。

但是,在採樣、排序或資料庫輸入過程中,還不能排除其他可能的偏差。因此,基於低頻突變的結論不應該被過度解釋。在分析B肝表面抗原突變體頻率時,發現這些突變的總體頻率相對較低,任何基因型都沒有顯著的富集。唯一例外是127位突變,這些突變與隱性B肝病毒感染有關,似乎是基因型E、F和H的野生型。重要的是,B肝表面抗原的127位胺基酸也是HBV血清型的決定因素之一,在ayw4和adw4血清型。

對核苷類似物(NA)耐藥突變,發現M204V/I和L180M表現出研究為止最高頻率,這與它們介導對目前用於B肝治療的大多數NA包括拉米夫定耐藥性。與這些突變相關的相對較低的抗藥性屏障,可能導致相對較高的發病率,尤其是在抗病毒治療廣泛地區。研究人員發現,在3種不同突變被描述為幹擾替諾福韋易感性,然而從慢性B肝患者分離的病毒中只發現了其中1種(A194T),而另外2種是在體外產生的(P177G和F249A)。

雖然能夠在不同基因型的幾個序列中發現A194T突變,但在本研究中的7000多個序列中,沒有發現P177G和F249A突變。因此,它們不太可能構成臨床相關的變異,德國研究人員推測,這些突變造成的B肝病毒適應度損失超過了替諾福韋耐藥性的優勢。更有趣的觀察是關於BCP/前核心區,幾乎所有B肝病毒基因型G序列都包括幾個突變(C1653、T1753C、A1762T、G1764A和G1896A),這些突變與e抗原陰性、增強爆發性肝炎和或肝細胞癌風險有關。

雖然基因型G缺乏e抗原表達得到了很好描述,但肝細胞癌和爆發性肝炎風險,並沒有那麼明顯聯繫,而且可能很難闡明。因為基因型G多見於基因型A的合併感染。綜合來看,德國研究人員認為,未來的這個方向研究應調查這些突變頻率的真實性,以及是否增加爆發性肝炎或肝癌風險(2020年11月23日 科學雜誌《Viruses》 通過分析公開的測序數據發現臨床相關B型肝炎病毒變異的全球發生率)。

相關焦點

  • B肝全長基因組序列,德國科學家牽頭完成,提供藥物設計測試方法
    B肝全長基因組序列,德國科學家牽頭完成,提供藥物設計測試方法德國研究人員認為,幾種病毒因素影響著B肝病毒感染的自然過程、診斷試驗的敏感性或對幹擾素-α、核苷類似物(NAs)的治療反應。這些因素主要包括B肝病毒基因型和血清型,但也包括影響HBV表面抗原、基核啟動子/前核心區或逆轉錄酶的突變。
  • B肝藥物開發很好靶點,基於RNAi,對不同基因型沉默效應
    放眼全球慢性B肝新藥研發靶點,基於RNAi被認為是一個很好的治療靶點,但是,B肝病毒基因型和亞型之間的序列變異會影響RNAi沉默效果。所以,小番健康介紹一下全球應用RNAi開發新藥時,是如何應對HBV基因型變異性的。
  • B肝在研新藥2項發現和抑制特異性HBV基因
    近期,科學家發現一種新治療慢性B肝策略,即肽核酸(PNAs)和小分子非編碼RNA(包括小幹擾RNA)一類新的寡核苷酸。這項研究發現是由加彭利伯維爾醫學院細胞和分子遺傳學生物學系等研究人員發表在2020年12月21日的Pharmaceuticals上。
  • B肝在研新藥幹擾核衣殼,德國科學家研發,HBV顆粒細胞內轉運
    這也是2020年9月2日發表於Cells雜誌上,由德國柏林病毒學系、德國斯圖加特費爾巴哈羅伯特博世有限公司研究人員重點介紹的慢性B肝藥物研發思路。德國研究人員介紹,HBV是一種部分雙鏈DNA基因組的包膜病毒,可以導致超過2.4億例慢性肝炎症(肝炎)。
  • B肝新藥VIR-2218,體外泛基因效應,體內持久抗病毒活性
    通過轉染介導的多細胞系統轉染VIR-2218,檢測其體外活性和特異性。使用psiCHECK2質粒中的螢光素酶讀數,測定Cos7細胞中HBx基因的Pan基因型活性。檢測表達HBV的HepG2.2.15細胞株的HBVmRNA、B肝表面抗原(HBsAg)和B肝e抗原(HBeAg)水平。
  • B肝國產在研新藥KL060332,廣譜基因型,對耐藥同等有效
    2020年11月13日-16日舉行第71屆美國肝病研究學會年會(AASLD),我國科倫藥業B肝在研新藥KL060332(衣殼組裝調節劑)臨床前試驗數據顯示,強大抗病毒活性,和在體外對常見B肝病毒基因型及對核苷類藥物耐藥同等有效。
  • 淺談B肝RNAi新開發靶點,該方向前景,試圖誘導類似基因沉默
    淺談B肝RNAi新開發靶點,該方向前景,試圖誘導類似基因沉默因此,目前醫藥學家把這種RNAi看著是一種強大的工具,因為它能夠用於「擊落」人們感興趣的基因,包括那些和B肝病毒感染相關的基因。在全球一些研究項目中,都主要集中使用各種表達的RNAi來抑制B肝病毒複製,比如pre-miRNA(pre-miR)和短髮夾狀RNA(shRNAs)。
  • B肝RNAi新藥開發機制和強而特異性基因沉默
    RNAi途徑較為明顯優勢是,促使後生物動物細胞中,普遍存在的轉錄後基因沉默(PTGS)機制。小番健康再接上一章,深入介紹當前用於開發全球慢性B肝新藥常見的RNA幹擾(RNAi)和其他靶點有什麼不同。B肝RNAi新藥機制,強而特異性基因沉默,受小雙鏈RNA影響這種途徑開發的研究藥物,強而特異性的基因沉默,主要是受到小的雙鏈RNA影響,比如,21-23nt短幹擾RNA(siRNAs)和≈22nt microRNAs(miRNAs)。在哺乳動物細胞中,miRNAs在基因調控中起著基礎性作用,由miRNA的生物合成途徑產生的。
  • B肝前S基因突變,印尼科學家發現,增加HCC風險因素
    印度尼西亞研究人員發現,B肝病毒前S基因突變與肝細胞癌(HCC)風險存在關聯性,進而將這項研究結果發表在《Journal of Viral Hepatitis》雜誌上。S基因突變,印尼科學家發現,增加HCC風險因素在本研究中,印尼研究人員認為,按照以往觀察HBV的前S基因突變在HBV相關HCC的存在起到重要作用。
  • 研究揭示結構變異對番茄基因表達和作物改良的影響
    研究揭示結構變異對番茄基因表達和作物改良的影響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6/18 22:07:06 近日,美國冷泉港實驗室Zachary B. Lippman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Michael C.
  • B肝藥物開發RNAi激活劑,抑制基因表達,臨床前研究艱辛道路
    南非約翰尼斯堡威特沃特斯蘭德大學健康科學學院病理學院抗病毒基因治療研究室研究人員Fiona van den Berg及其同事,證明了將長雙鏈RNA引入線蟲體可引起有效和特異的沉默,本文依然是深入介紹,RNAi激活劑。
  • B肝解剖HCC通路,南非科學家開發,miRNA調控表達工具
    南非研究人員發現,B肝病毒(HBV)被稱為「僅次於菸草的第二大危險致癌物」,B肝病毒是其家族的原型成員,是嗜肝性和非細胞性疾病。這項研究包括miRNA在早期HBV感染、慢性炎症、纖維化/肝硬化和肝癌發病中的調節作用。研究內容主要介紹了,影響HBV-HCC發病機制中宿主/HBV基因組表達的HBV失調miRNA,並充分認識到這並不包括失調miRNA的全譜。
  • B肝開發新藥關注點,年齡影響表面抗原,清除率和基線低水平掛鈎
    B肝開發新藥關注點,年齡影響表面抗原,清除率和基線低水平掛鈎對B肝在研新藥的開發治療終點,醫藥技術研發人員十分關注試驗對象的表面抗原是否處於低水平,即本試驗指出更低水平的表面抗原,被認為未來該項抗原發生清除的主要原因。那麼,是什麼決定了B肝表面抗原水平呢?有587名重複檢測B肝表面抗原水平,對2次或2次以上的B肝表面抗原陽性者進行隨訪記錄。
  • B肝HCC靶點潛力,日本科學家發現,miRNA調參多基因表達
    病毒性主要有B肝病毒和C肝病毒感染、酗酒和代謝紊亂,是導致肝硬化和肝癌發展的多重危險因素。因此,日本科學家也向外界闡明了miRNAs作為新生物標誌物和治療肝癌靶點的實用性。HCC靶點潛力,日本科學家發現,miRNA調參多基因表達本研究人員包括Kyoko Ourarcid、Asahiro Morishita和Tsutomu Masaki,他們都來自日本阪神大學消化和神經內科。
  • B肝在研新藥ABI-H0731和Ib期研究數據
    除此之外,研究人員還在今年8月,在線發表了ABI-H0731臨床前研究特徵和特性。B肝在研新藥ABI731,Ib期結果,可抑制cccDNA形成這是在全球頂級傳染病雜誌期刊《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上發表的,包括Qi Huang、Dawei Cai、Ran Yan、Lichun Li共11名研究人員。
  • HLAI類基因影響腫瘤免疫治療
    HLAI類基因影響腫瘤免疫治療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1/11 14:44:17 美國斯隆·凱特琳紀念癌症中心Timothy A.
  • B肝在研新藥DNA-HBVac,德國研究員開發,新治療性疫苗
    一種治療性B肝疫苗DNA-HBVac,在2020年歐洲肝臟學術研究年會(EASL 2020)上由德國研究人員公布最新開發進展。這種治療性B肝疫苗名稱為DNA-HBVac,本屆歐肝會上,德國研究人員介紹了這種研究藥物,並指出該藥有望成為慢性B肝的候選治療性B肝疫苗。
  • B肝HBVDNA研究,HCC風險增加無關,呈非線性拋物線關係
    隨著越來越多慢性B肝創新藥研發數據在本屆2020年歐洲肝臟研究學術年會公布,歐洲肝病領域科研人員互相探討更多實現慢性B肝治癒路徑的創新療法。B肝HBVDNA研究,HCC風險增加無關,呈非線性拋物線關係研究人員描述了慢性B肝(CHB)患者的HBV-DNA水平和肝細胞癌(HCC)風險之間的非線性拋物線關係,和年齡、血清轉氨酶(ALT)、B肝e抗原和其他預測因子無關。
  • B肝在研新藥CRISPR,永久性使cccDNA失活,治癒感染
    2020年,科學領域迎來新技術,即基因魔剪,也就是基因編輯。人類不斷探索新治療方法來開發新藥,基因技術也就越來受到科學家的重視。今年兩位女性研究人員因基因編輯工具CRISPR/Cas9,拿下了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
  • B肝HCC新藥II期,3周輸注200毫克,觀察2年響應率
    這是一項給業內人士了解試驗設計的完整內容,B肝、C肝等病毒性肝炎是最常見的進展到肝細胞癌的主要原因,香港中文大學和CCTU公司研究人員共同發起的一項治療肝細胞癌潛在藥物Pembrolizumab的II期試驗(見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