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肝在研新藥2項發現和抑制特異性HBV基因

2021-01-09 小番健康

近期,科學家發現一種新治療慢性B肝策略,即肽核酸(PNAs)和小分子非編碼RNA(包括小幹擾RNA)一類新的寡核苷酸。這項研究發現是由加彭利伯維爾醫學院細胞和分子遺傳學生物學系等研究人員發表在2020年12月21日的Pharmaceuticals上。

B肝在研新藥2項發現,鴨動物模型,降低肝腺病毒複製能力

Pharmaceuticals,是一個藥物化學和相關藥物科學的開放存取期刊(見下圖)。加彭是非洲中部國家,利伯維爾(Libreville)指的是加彭首都, 加彭第二大港口,研究人員均來自於加彭。研究人員認為,儘管目前已有有效預防性疫苗,但慢性B肝病毒感染仍然是全球問題。現有主要是2種治療慢性B肝方法,即聚乙二醇幹擾素α(IFN)-α和核苷(酸)類似物(NAs)。

這2種方法,都無法完全根除B肝病毒感染,並會產生不良反應。因此,開發新治療慢性B肝方法勢在必行。加彭研究人員主要描述了,PNAs和siRNAs對HBV的抗病毒作用。目前,PNAs已經在鴨動物模型中(DHBV)證明,具有降低肝腺病毒複製能力效果。有意思的是,還發現其他寡核苷酸,比如siRNAs可顯著抑制瞬時複製細胞培養中的HBV抗原表達。

並由於這些寡核苷酸,作為新型抗病毒藥物應用因其細胞內的生物利用度低而受到阻礙,研究人員還討論了它們與不同分子,比如細胞穿透肽(CPPs)偶聯的好處,這些分子被用作向細胞輸送治療劑的載體。眾所周知,慢性B肝病毒的持續感染主要是由於cccDNA(B肝病毒複製模板),在感染肝細胞內的持續存在,現有的聚乙二醇幹擾素a和核苷類似物(NUCs),只能將血清病毒載量降至無法檢測的水平。

但是,還無法完全根除B肝病毒複製模板cccDNA。當然,這些藥物的長期治療,還會增加經濟負擔,且伴有一定副作用。基於這些背景,慢性B肝感染的替代治療方案亟待開發。最近,研究人員發現的一類新寡核苷酸,例如肽核酸(PNA)和小的非編碼RNA(siRNAs),就是具有代表性的另一種可能作為替代治療B肝策略。

什麼是肽核酸(PNA)?

它其實是一類合成的DNA模擬物,其中糖磷酸主鏈被N-2-氨基乙基甘氨酸重複單元取代。PNAs能夠通過Watson-Crick鹼基配對與互補DNA或RNA序列進行高親和力和序列特異性的雜交。PNA在細胞中特別穩定,因為它們能夠抵抗核酸酶和蛋白酶的降解。基於這些優勢,使得PNAs分子有望成為治療HBV慢性感染的候選分子。

研究人員介紹,在我們以往的鴨B肝病毒(DHBV)感染模型中發現,靶向HBV信號ε的反義PNA,可以抑制兔網織紅細胞裂解物系統中的病毒逆轉錄。事實上,DHBV模型是評價新型抗HBV方法的參考。由於HBV的宿主範圍極窄,只感染人類和黑猩猩,因此密切相關的鴨B肝病毒模型,為研究藥物在體外、原代鴨肝細胞培養(PDH)和北京鴨體內的抗病毒潛力,提供了一個獨特的機會。

什麼是小幹擾RNA(siRNAs)?

它指的是長度為19-21個核苷酸的人工雙鏈rna。RNA幹擾,前期已有詳細科普,是當前開發用於治療慢性B肝的潛在策略,其主要是siRNA轉錄後,調控基因表達的內源性過程。由於這種方法,在調節mRNAs功能與穩定性方面的特殊作用,siRNA也已經成為治療包括慢性B肝病毒感染在內的病毒性疾病的一種有前途的替代治療方法。

這種方法是合成特異性,來靶向B肝病毒的siRNA,需要輸送到肝細胞來沉默病毒基因。事實上,儘管RNA幹擾是基因沉默的抑制非常有效機制,siRNA作為裸分子在細胞膜上的轉運是很差的。因此,CPPs已被廣泛用作體內外siRNAs的載體。簡單的講,Bénédicte Ndeboko、Serge Thierry Omouessi等研究人員近期在Pharmaceuticals發表了一項研究:

分別是反義PNAs和siRNAs,是抑制特異性HBV基因的兩種有前途的方法。

相關焦點

  • B肝在研新藥2項發現,鴨動物模型,降低肝腺病毒複製能力
    這項研究發現是由加彭利伯維爾醫學院細胞和分子遺傳學生物學系等研究人員發表在2020年12月21日的Pharmaceuticals上。B肝在研新藥2項發現,鴨動物模型,降低肝腺病毒複製能力Pharmaceuticals,是一個藥物化學和相關藥物科學的開放存取期刊(見下圖)。
  • B肝在研新藥APG-1387,凋亡抑制蛋白,功能性治療新方法
    B肝在研新藥APG-1387,凋亡抑制蛋白,功能性治療新方法 本研究介紹的是B肝在研新藥 此外,以IAPs為靶點,研究人員評估了B肝在研新藥APG-1387的抗病毒功能,並在EASL 2020探討了其體內機制。臨床前研究方法:用重組人rAAV8-HBV1.3感染C57BL/6j小鼠,或將pAAV-HBV1.2質粒注入C57BL/6j和C3H/HeN小鼠株,建立3種免疫活性B肝病毒攜帶者小鼠模型。靜脈注射20毫克/千克的APG-1387,每周1次。
  • B肝在研新藥APG-1387,抑制肝細胞IAPs表達,誘導細胞凋亡化合物
    B肝在研新藥APG-1387,抑制肝細胞IAPs表達,誘導細胞凋亡化合物APG-1387,是基於已知的B肝全新靶點,原理上,1387通過誘導程序性細胞死亡,也可以理解為促使細胞凋亡的一種化合物。因此,小番健康認為,該全新靶點B肝在研新藥,也可以認為是一種宿主靶向途徑藥物(Host Acting Pathway)。該創新藥物,在臨床前的研究顯示,為何慢性B肝難以治癒。
  • B肝RNAi新藥開發機制和強而特異性基因沉默
    RNAi途徑較為明顯優勢是,促使後生物動物細胞中,普遍存在的轉錄後基因沉默(PTGS)機制。小番健康再接上一章,深入介紹當前用於開發全球慢性B肝新藥常見的RNA幹擾(RNAi)和其他靶點有什麼不同。B肝RNAi新藥機制,強而特異性基因沉默,受小雙鏈RNA影響這種途徑開發的研究藥物,強而特異性的基因沉默,主要是受到小的雙鏈RNA影響,比如,21-23nt短幹擾RNA(siRNAs)和≈22nt microRNAs(miRNAs)。在哺乳動物細胞中,miRNAs在基因調控中起著基礎性作用,由miRNA的生物合成途徑產生的。
  • B肝新藥解決2個方向,設計影響cccDNA中間產物,克服抑制
    B肝新藥解決2個方向,設計影響cccDNA中間產物,克服抑制雖然,目前也有許多處於臨床前研究或III期臨床試驗的在研B肝新藥,但它們的效果如何,還有待觀察。B肝新藥上市,很顯然是要解決兩個方向的挑戰,一個方向是,設計和創造能真正影響cccDNA複製中間產物的API,後者非常穩定,顯然對外部幹預十分不敏感;另一方向是,克服B肝病毒感染時,血液中的B肝e抗原和B肝表面抗原對HBV特異性B細胞和T細胞的免疫抑制作用。目前,醫藥學家所掌握的大多數新API都屬於小分子的,包括幾個正在開發中的新NUC。
  • B肝在研新藥nivolumab,Ib期聯藥,1名表面抗原丟失
    所有受試者接受0.1或0.3ng/kg一次,或2劑後者與治療性B肝疫苗GS4774在基線和4周後使用。檢查點抑制劑也屬於新型免疫療法,慢性B肝病毒感染者CD8+T細胞除這種PD-1外,還存在其他共抑制分子,比如CTLA-4、CD244/2B4、Tim-3和LAG-3。 其中,阻斷前2項體外研究實現了免疫功能的恢復和外周血及肝內CD8+T細胞的增殖。此外,使用伊比利木單抗(Ipilimumab)阻斷CTLA-4,可對晚期黑色素瘤患者的B肝病情產生積極作用。
  • B肝在研新藥GS9620,顯示持久抑制,但cccDNA未下降
    B肝在研新藥TLR-7和TLR-8激動劑,參與內源性IFN刺激基因的誘導以及JAK/STAT通路等其他信號級聯的激活。吉利德科學的TLR-7激動劑GS-9620,首次在人類肝細胞系HepaRG和感染HBV的原代肝細胞中進行測試時,通過誘導I型IFN,顯示了對B肝病毒複製的持久抑制,但cccDNA水平沒有下降(許多抗HBV藥物同時也為抗HIV藥物)。
  • B肝在研新藥GS9620,顯示持久抑制,但cccDNA未下降
    Toll樣受體(Toll-like receptors,tlr),它已經被藥物學家證明是抵禦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線,全球有多家藥企基於Toll樣受體激動劑開發新藥當中(下圖:來源吉利德科學新藥研發管線)。B肝在研新藥GS9620,顯示持久抑制,但cccDNA未下降該靶點主要通過信號轉導途徑來感知病原體相關的分子模式,從而產生細胞因子。
  • B肝在研新藥應用RNAi,靶向cccDNA,使抑制成為可能
    RNAi應用廣泛,其中不乏針對B肝病毒(HBV)新藥開發的抗病毒藥物。可以說,目前RNAi幹擾技術已經發展比較成熟,那麼怎樣來理解當前全球藥企積極使用RNAi這項技術開發全球B肝在研新藥呢?小番健康向您細細道來。
  • B肝在研新藥ABI731,Ib期結果,可抑制cccDNA形成
    B肝在研新藥ABI-H0731已有多項II期臨床研究正在進行中,查看該藥全球臨床試驗資料庫中,ABI-H0731已有七項處於II期臨床試驗。最新的II期研究主要是應用ABI-H0731強化治療慢性B型肝炎的研究(2020-07-01登記)。除此之外,研究人員還在今年8月,在線發表了ABI-H0731臨床前研究特徵和特性。
  • B肝在研新藥ABI-H0731和Ib期研究數據
    B肝在研新藥ABI-H0731已有多項II期臨床研究正在進行中,查看該藥全球臨床試驗資料庫中,ABI-H0731已有七項處於II期臨床試驗。最新的II期研究主要是應用ABI-H0731強化治療慢性B型肝炎的研究(2020-07-01登記)。
  • B肝在研新藥幹擾核衣殼,德國科學家研發,HBV顆粒細胞內轉運
    近年來,B肝新藥開發靶點之一,幹擾核衣殼或病毒形態發生和細胞內運作已成為一種潛在抗病毒策略。B肝在研新藥幹擾核衣殼德國研究人員認為,很顯然這種抑制B肝病毒釋放是防止病毒感染傳播的有效手段。,已成為全球科研及關注點,其科學性能夠作為開發慢性B肝新藥途徑之一。
  • 【科普】B肝在研新藥:2期臨床藥物大盤點!
    C肝已成為可治癒的病毒性肝炎,但是,對於B肝來說,目前所取得的進展還極為有限。各大科研團隊針對B肝治癒的研究也在不懈努力。小編也在持續的關注有關B肝新藥的最新消息,下面隨我來一同看一下有哪些B肝在研新藥已達到臨床2期。
  • B肝在研新藥RNA幹擾,在研及終止名單,靜脈或皮下注射型為主
    RNA分子(siRNAs),也是一類雙鏈RNA分子,長度為20-25個鹼基對,其功能是調節基因表達,與Ago2/RISC複合物的相互作用降解一條鏈,而另一條通過與互補mRNA靶點結合發揮其功能,從而通過RNA誘導沉默複合物(RISC)介導的過程降解其功能。
  • B肝在研新藥基因工程,T細胞過繼轉移,臨床前開發思路及進展
    B肝在研新藥基因工程以上就是通過載體疫苗開發慢性B肝新藥的思路及藥物研究進展,還有基因工程T細胞的過繼轉移新方法進行研發。基於這項科研發現,目前已有文獻記載的是,從骨髓和實體器官移植的案例中,有證據表明工程化抗原特異性T淋巴細胞的過繼轉移可以起作用。
  • B肝在研新藥CRISPR/Cas9和EASL2020法國研究員發布基因編輯藥物
    B肝在研新藥Cas9,法國科學家研發,靶向基因組永久性變化基因編輯,這種技術能夠精準地剪斷病毒DNA片段,並插入新的基因片段,是一種對病毒DNA核苷酸的序列進行定點修飾的技術。簡單的講,基因編輯能夠模擬基因自然突變,還可以修改且編輯原有的病毒基因組,基因編輯由此而得名。
  • B肝在研新藥DCR-HBVS和RNAi新療法
    目前,B肝一線治療藥物存在諸多不足,但及時發現肝炎活動表現,可以於早期通過核苷酸類似物(NAs)或幹擾素(IFN)進行抗病毒治療。除NAs與IFN之外,全球依然在研的B肝新靶點藥物當中,基於RNAi療法的DCR-HBVS,值得醫藥學界關注後續進展。
  • B肝新藥VIR-2218,體外泛基因效應,體內持久抗病毒活性
    2020年的歐洲肝病學會年會(EASL2020)上,研究人員公布了關於基於RNAi靶點的B肝在研新藥VIR-2218體內外特性研究。由Vir Biotechnology研發的VIR-2218,目前已進入第2期臨床試驗。
  • B肝在研新藥安卓奎諾爾和啟動2期隨機雙盲
    一項B肝在研新藥人體臨床試驗第2期前部分(IIa期)將於今年2020年12月31日完成,試驗題目為一項隨機、雙盲、劑量範圍使用安慰劑進行對照試驗Antroquinonol(安卓奎諾爾)用於治療慢性B肝患者(CHB)。下圖來自美國臨床試驗資料庫關於Antroquinonol更新信息。
  • B肝在研新藥RNAi激活劑,成功檢測已有3種,阻止轉錄物翻譯
    RNA幹擾(RNAi)途徑開發B肝新藥,是一種潛在治療B肝策略,通過沉默病毒基因來有效地抑制B肝病毒複製,該研發領域也一直被行業內看好B肝在研新藥B肝病毒感染仍然是一個全球性的健康挑戰。全球約有2.92億人長期感染B肝病毒,每年因感染而死亡人數接近90萬。儘管有一種有效的預防性疫苗,數百人仍面臨著肝硬化、肝細胞癌的潛在致命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