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LAI類基因影響腫瘤免疫治療

2020-12-06 科學網

HLAI類基因影響腫瘤免疫治療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1/11 14:44:17

美國斯隆·凱特琳紀念癌症中心Timothy A. Chan和德國馬克斯·普朗克進化生物學研究所Tobias L. Lenz等研究人員,合作發現HLA I類基因型的進化差異影響腫瘤免疫治療的療效。這一研究成果11月7日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醫學》上。

研究人員通過量化每個患者基因型中I型人類白細胞抗原(HLA-1)等位基因之間的理化序列差異,揭示了接受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I)治療的癌症患者種系HLA-1進化差異(HED)。HED是ICI治療後生存的重要決定因素。即使在HLA-1雜合的患者中,前四分之一HED的患者對ICI的反應也比低HED的患者更好。此外,HED強烈影響腫瘤、病毒和自身免疫肽的多樣性以及腫瘤內T細胞受體的克隆性。與腫瘤突變負擔相似,HED是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物-肽複合物多樣性的基本指標,它決定了ICI的療效。這些數據將不同的HLA等位基因優勢對免疫療法的功效相關聯,並揭示了ICI反應如何依賴於HLA介導的免疫效率。

據介紹,高度多態性的I型人類白細胞抗原(HLA-1)基因的功能多樣性,是傳染病和癌症免疫治療成功的基礎。差異等位基因優勢假設表明,具有更高差異性序列的兩個HLA-1等位基因的基因型能夠產生更多種免疫肽。然而,HLA-1等位基因之間序列差異(HLA-1進化的一種定量方法)對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I)治療癌症的功效影響仍然未知。

附:英文原文

Title: Evolutionary divergence of HLA class I genotype impacts efficacy of cancer immunotherapy

Author: Diego Chowell, Chirag Krishna, Federica Pierini, Vladimir Makarov, Naiyer A. Rizvi, Fengshen Kuo, Luc G. T. Morris, Nadeem Riaz, Tobias L. Lenz, Timothy A. Chan

Issue&Volume: 2019-11-07

Abstract: Functional diversity of the highly polymorphic human leukocyte antigen class I (HLA-I) genes underlies successful immunologic control of both infectious disease and cancer. The divergent allele advantage hypothesis dictates that an HLA-I genotype with two alleles with sequences that are more divergent enables presentation of more diverse immunopeptidomes13. However, the effect of sequence divergence between HLA-I allelesa quantifiable measure of HLA-I evolutionon the efficacy of 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 (ICI) treatment for cancer remains unknown.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germline HLA-I evolutionary divergence (HED) of patients with cancer treated with ICIs was determined by quantifying the physiochemical sequence divergence between HLA-I alleles of each patients genotype. HED was a strong determinant of survival after treatment with ICIs. Even among patients fully heterozygous at HLA-I, patients with an HED in the upper quartile respond better to ICIs than patients with a low HED. Furthermore, HED strongly impacts the diversity of tumor, viral and self-immunopeptidomes and intratumoral T cell receptor clonality. Similar to tumor mutation burden, HED is a fundamental metric of diversity at the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peptide complex, which dictates ICI efficacy. The data link divergent HLA allele advantage to immunotherapy efficacy and unveil how ICI response relies on the evolved efficiency of HLA-mediated immunity. The degree of sequence divergence between patient MHC class I alleles influences the response to immune checkpoint blockade therapy independently of tumor mutational burden.

DOI: 10.1038/s41591-019-0639-4

Source: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19-0639-4

相關焦點

  • 腫瘤的免疫治療研究
    受經濟快速增長、生活方式的改變、自然環境的破壞、環境汙染以及人口老齡化等因素的影響,惡性腫瘤的發病率呈現大幅度增加的趨勢。  腫瘤發生是體細胞基因突變的結果,正常機體每天都有許多細胞可能發生突變,但並不一定會導致腫瘤。
  • 【人物聚焦】李詠生教授:腫瘤免疫治療,這些事要知道——從免疫...
    編者按:腫瘤治療已進入免疫治療時代,尤其近年來,各瘤種在免疫治療上相繼取得重大進展。那麼,腫瘤免疫治療的依據是什麼?免疫治療對所有腫瘤患者都適用嗎?如何為患者選擇適當的免疫治療藥物?發生免疫耐藥了怎麼辦?看似毫不相干的腸道微生物在腫瘤免疫治療中又有怎樣的作用?
  • 潛在的治療方法可能使腫瘤對免疫治療更敏感
    赴美治療服務機構和生元國際了解到,癌症免疫療法使患者的免疫系統能夠消除腫瘤,這是癌症治療的一場革命。許多患者對這些治療反應良好,有時經歷了長期的緩解。但是,一些癌症仍然難以用免疫療法治療,擴大這種方法的影響是一個高度優先事項。
  • 王立新——東南大學——基因免疫的增強策略、腫瘤免疫生物學治療...
    所在院校: 東南大學       所在院系: 基礎醫學院 職稱: 教授       招生專業: 免疫學 研究領域: 基因免疫的增強策略
  • Nature | 抑制PCSK9增強腫瘤免疫治療效果
    這促使全球科學研究團隊致力於探索新的腫瘤免疫治療靶點,以開發可用於PD-1/L1抗體不應答或耐藥患者的新型免疫治療藥物,或增強PD-1/L1抗體療效的方案。研究人員通過一系列腫瘤動物模型,證明了腫瘤細胞內脂質代謝相關分子PCSK9具有腫瘤免疫調節功能,基因敲除或者用特異性中和抗體抑制PCSK9活性,能增強腫瘤免疫治療效果。
  • 腫瘤免疫治療的作用機制
    近20年來,以腫瘤疫苗、過繼細胞免疫療法(ACT)和免疫檢驗點單抗療法為代表的腫瘤免疫治療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其作為一種全新的腫瘤治療方法在臨床上凸顯出廣闊的應用前景。  腫瘤疫苗也稱為腫瘤主動免疫療法,其來源於自體或異體腫瘤細胞或其有腫瘤特異性抗原(TSA)或腫瘤相關抗原(TAA)。
  • 專訪| 姜豔芳:哪些人可以用免疫治療?腫瘤免疫治療標誌物大盤點
    如果有人問腫瘤治療領域什麼最火,答案非「免疫治療」無疑。但哪些人群可以從免疫治療中獲益,又有哪些可以預測免疫治療療效的標誌物/檢測方法。「2019肺癌免疫先鋒論壇(長春站)」期間,吉林大學第一醫院基因診斷中心、吉大一院檢驗檢測司法鑑定中心主任姜豔芳教授接受了MED24醫學傳媒的專訪,並就腫瘤免疫治療標誌物進行了盤點。腫瘤免疫治療已成為一線治療方案之一,標誌物的選擇非常重要。PD-L1是最早被大家認可的一個標誌物,其次是TMB(腫瘤突變負荷)、MSI(微衛星不穩定),這三個指標都是臨床和專家共識已經認可接受的標誌物。
  • 腫瘤免疫治療生物標誌物大盤點
    與此同時,腫瘤免疫治療生物標誌物的探索也成為了腫瘤免疫治療研究的熱點。 2018年12月16日召開的2018 CSCO腫瘤免疫治療年會暨第二屆廣州國際腫瘤免疫治療論壇上,來自上海同濟大學附屬肺科醫院腫瘤科的蘇春霞教授對腫瘤免疫治療的生物標誌物進行了盤點,醫脈通根據蘇教授的報告整理如下。
  • 腫瘤免疫治療發展史
    2013 年《科學》雜誌將腫瘤免疫治療列為十大科學突破之首,免疫治療有望成為繼手術、化療、放療、腫瘤靶向治療後的新一代的腫瘤治療手段。從PD-(L)1抗體到CAR-T,腫瘤免疫學的進展正在改變許多癌症類型的治療標準,而且藥物開發和癌症治療的範式也常被重新書寫。目前,大量新的在研品種和公司正在以史無前例的數量進入腫瘤免疫治療領域。
  • 腫瘤免疫治療新貴——CAR-T
    T細胞被激活後,一方面通過釋放穿孔素、顆粒酶素B等直接殺傷腫瘤細胞;另一方面通過釋放細胞因子,募集人體內源性免疫細胞來殺傷腫瘤細胞,以達到治療腫瘤的目的。同時,還可形成免疫記憶T細胞,從而獲得特異性的抗腫瘤長效機制。
  • 腫瘤免疫治療的風向標——生物標誌物大盤點
    近年來,腫瘤免疫治療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諸多臨床研究已證實腫瘤免疫治療可改善腫瘤患者的預後,顯著延長患者的生存期。與此同時,腫瘤免疫治療生物標誌物的探索也成為了腫瘤免疫治療研究的熱點。
  • 三個角度思考腫瘤免疫治療
    摘要:一度火熱的腫瘤免疫治療受「魏則西事件」的影響被迅速降溫。針對這一狀況,筆者將客觀介紹腫瘤免疫治療的發展歷程、發展趨勢及優缺點,並從癌症患者、監管部門、醫療機構及業內專家等多個角度解析當前腫瘤免疫治療存在的問題及可能的對策,以期為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腫瘤免疫治療發展路徑提供參考意見。
  • 科學家將合成基因線路編程的溶瘤腺病毒應用於腫瘤免疫治療
    ,提高了溶瘤病毒治療的特異性,實現了免疫效應子的可控和局部表達,有望成為多種癌症的治療策略。溶瘤病毒(oncolytic virus)是一類具有複製能力的腫瘤殺傷型病毒。通過對自然界存在的一些致病力較弱的病毒進行基因改造製成特殊的溶瘤病毒,利用靶細胞中抑癌基因的失活或缺陷從而選擇性地感染腫瘤細胞,在其內大量複製並最終摧毀腫瘤細胞。同時它還能激發免疫反應,吸引更多免疫細胞來繼續殺死殘餘癌細胞。
  • 研究腫瘤微環境,尋求免疫治療新突破!
    靶向免疫檢查點受體CTLA-4或PD-1/PD-L1的免疫療法掀起了腫瘤治療的革命。其中,抗PD-1/PD-L1的抗體在超過15種腫瘤(惡性黑色素瘤、非小細胞肺癌、腎癌、膀胱癌、霍奇金淋巴瘤等)的臨床治療中顯示出了活性。免疫治療有望在未來的10-15年內大放異彩。免疫系統對腫瘤的作用已成為影響臨床療效的相關因素。
  • 高博醫療集團積極探索血液腫瘤免疫治療的新模式
    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是血液系統疾病的重要治療方法,既往也是惡性血液腫瘤患者的終極治療選擇。
  • 正確認識腫瘤免疫治療——免疫治療的不良反應及應對措施-健康界
    把身體比作花園,腫瘤比作花園裡的雜草,免疫治療就好比往土壤裡添加除草肥料,這種肥料能夠使土壤肥沃,控制雜草。但是土壤中肥料過多可能會對花園造成損害。免疫治療作為時下熱門的癌症療法,自獲得諾貝爾醫學獎之後更受到了多數患者的追捧。那麼,免疫治療適應哪些患者?治療後是否會有不良反應?如果有,怎麼應對?
  • 抗腫瘤兩員大將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誰更厲害?
    近兩年,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這兩大類新型抗腫瘤療法,可謂風頭正盛、後勁十足,已經多次改變臨床實踐,成為目前多癌種的主流治療方案。臨床上,也有很多患者問,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誰更好?我該選哪個呢?  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誰更厲害?
  • 張毅:撬動癌症治療的「支點」——腫瘤免疫治療
    ,這種過繼細胞治療方法包括傳統的CIK細胞、NK細胞、腫瘤組織中浸潤的T細胞等以及已經獲得FDA批准的治療血液系統腫瘤的基因工程化T細胞CAR-T等。其中CAR-T細胞是人為的將能夠特異性識別腫瘤的分子轉入到免疫細胞中,並經體外擴增培養後回輸到患者體內,從而達到靶向殺傷腫瘤細胞的,來治療腫瘤。PD-1抗體和CAR-T細胞等都是採用恢復或逆轉腫瘤患者抑制的免疫系統功能的策略。 問題三:腫瘤的免疫治療方法是否有不同的分類呢?哪些腫瘤適合免疫治療?
  • 2018或將開啟中國腫瘤免疫治療新元年,NGS功不可沒!
    這使得Opdivo成為第一款在中國提交上市申請的PD-1/PD-L1類藥物,也可能使得即將到來的2018年成為中國腫瘤免疫治療真正的元年。除此之外,腫瘤突變負荷TMB作為一種新型生物標誌物已在回顧性試驗中證明其區分獲益人群的能力,並且能夠比較全面的反應腫瘤的狀態,這一標誌物只有通過NGS的大型panel或是WES的方式才具有結果的可信性,目前F1CDx-TMB通過對324個基因的突變分析,已成為第一個獲得FDA批准的TMB檢測產品,用於免疫治療獲益人群的篩選。
  • 腫瘤免疫治療能否走出「圍城」—新聞—科學網
    「治療型腫瘤疫苗的原理並不難理解。」亨佳生物創始人、CEO霍衝說,由於基因突變,腫瘤細胞上存在著很多正常細胞沒有的「新抗原(neoantigen)」,但由於它們太擅於「隱蔽」,在人體內不能引起免疫系統足夠的「注意」,人體就不能充分的識別和消滅腫瘤細胞。 如果人們找到這些新抗原並且合成它們,做成疫苗給病人打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