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或將開啟中國腫瘤免疫治療新元年,NGS功不可沒!

2021-01-21 中國生物技術信息網

NGS作為一項重大的技術突破,從2010年前後開始腫瘤治療的臨床轉化,由此誕生了我們熟知的Foundation Medicine等公司,其最初的應用也主要是用於特定基因突變的檢測,輔助靶向藥物的臨床選擇。在靶向治療時代,NGS與各種PCR、FISH、IHC等技術先進行比對驗證,繼而分庭抗禮,終以高通量的特點在某些領域已佔有絕對優勢。

2017年11月1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藥品審評中心(CDE)公開信息顯示百時美施貴寶(BMS)提交的PD-1單抗Opdivo(Nivolumab,諾維莫單抗)的上市銷售申請(JXSS1700015,JXSS1700016)獲得承辦受理。這使得Opdivo成為第一款在中國提交上市申請的PD-1/PD-L1類藥物,也可能使得即將到來的2018年成為中國腫瘤免疫治療真正的元年。

腫瘤免疫(Immuno-Oncology,I-O)治療無疑開啟了腫瘤治療的新時代,從2011年開始國外陸續有6個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獲得FDA審批上市,廣泛覆蓋9種腫瘤下的多個適應症,更是開創了以生物標誌物(MSI)為分類依據的新的審批方式,並且仍有數百個臨床試驗正在開展,國內各藥企也紛紛躍躍欲試,可謂前途光明可期。

然而,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也並非萬能,在臨床上面臨最主要的問題就是毒性管理和獲益人群選擇。目前已有多部指南發布用於免疫治療藥物的毒性管理,而通過生物標誌物對免疫治療優勢人群的篩選上仍面臨很大挑戰。下圖是已經獲批或很有希望指導免疫治療的生物標誌物情況,毫無疑問的是NGS將會成為I-O治療時代最重要的分子檢測手段。

已經獲得批准的biomarker檢測

最早獲批的標誌物是通過IHC檢測PD-L1蛋白的表達水平,這也比較成熟是檢測手段,目前已有四種獲批的伴隨診斷或補充診斷用於這一蛋白的檢測,NGS介入其中的機會可能不大。

另外,通過IHC檢測MMR蛋白缺陷或是通過PCR法檢測MSI狀態是最先按biomarker分類批准的治療篩選方法,而NGS在這方面具有明顯優勢,通過NGS檢測結合生信流程分析,可以同時檢測MMR基因突變和MSI狀態,一次檢測可以獲取到更多信息。也就是在上個月,已有IMPACT-MSI以及F1CDx-MSI兩大NGS panel獲批用於MSI的檢測,再次證明了NGS檢測MSI的可行性及優勢。

除此之外,腫瘤突變負荷TMB作為一種新型生物標誌物已在回顧性試驗中證明其區分獲益人群的能力,並且能夠比較全面的反應腫瘤的狀態,這一標誌物只有通過NGS的大型panel或是WES的方式才具有結果的可信性,目前F1CDx-TMB通過對324個基因的突變分析,已成為第一個獲得FDA批准的TMB檢測產品,用於免疫治療獲益人群的篩選。

在這三個獲得批准的biomarker之間並不具有很強的相關性,更多可能是一種互相補充的關係,一者的陰性結果並不能說明患者免疫治療獲益可能性就小,聯合多個標誌物可能更有益於篩選獲益人群。從檢測技術上我們也可以看出,有兩個可以通過NGS、一個只能通過NGS的方法進行檢測,結合NGS高通量的技術優勢,通過一次檢測完成對多個biomarker狀態的評估,可以為更多的腫瘤患者提供獲益的可能。

有潛力的biomarker檢測

除了上述已經批准的biomarker檢測,還有多種生物標誌已被證明具有提示免疫治療獲益的能力。腫瘤微環境(Microenvironment)是從免疫學的角度篩選出具有免疫炎性的腫瘤,更多是細胞表面受體RNA或蛋白的表達檢測,NGS在這一biomarker上的應用還有待探索。

腫瘤新抗原(Neo-Antigens)是通過過WES-NGS的方式進行腫瘤突變篩查並分析,根據得到的新抗原種類設計個體化疫苗(Personalised Vaccine),真正完全地實現了個性化的腫瘤治療。如何篩選出有更強免疫原性的突變蛋白會是該技術的一大挑戰,近期結果表明除了Nonsynonymous SNV,Indel mutations可能具有更高的免疫原性,相信隨著認識的不斷增加,這一技術也會不斷成熟完善、成本也會逐漸下降。

另外,ctDNA作為一種診斷及預後因子也在免疫治療中有了進一步的探索,blood TMB作為一種液體活檢的免疫治療標誌物以其無創的特點備受矚目,ctDNA作為一種預後因子,在免疫治療中仍然熱度不減。

不止如此,某些特定基因的突變情況與免疫治療效果也密切相關,如驅動基因EGFR、ALK等突變可能提示獲益較小,而修復相關基因POLE、POLD以及BRCA基因突變則可能有更高的獲益,RAS基因突變的情況下結果可能有更多爭議,再通過在細分為STK11突變和TP53突變可進一步明確獲益可能。

最後,免疫組庫、腸道菌群的多樣性也被證明與免疫治療效果相關,多樣性越豐富治療效果可能越好,而這兩項biomarker也主要依賴NGS檢測。

從這些新興biomarker中,我們也可以看出,NGS具有著不可替代的優越性,通過Comprehensive Genomic Profiling,全面地了解腫瘤基因突變狀態或免疫系統的狀態,從而更好地幫助臨床決策。

總結

NGS作為一項重大的技術突破,從2010年前後開始腫瘤治療的臨床轉化,由此誕生了我們熟知的Foundation Medicine等公司,其最初的應用也主要是用於特定基因突變的檢測,輔助靶向藥物的臨床選擇。在靶向治療時代,NGS與各種PCR、FISH、IHC等技術先進行比對驗證,繼而分庭抗禮,終以高通量的特點在某些領域已佔有絕對優勢。

而在免疫治療的時代情況卻已迥然不同,治療手段主要依賴自身的免疫系統或是腫瘤的免疫狀態,從以上免疫獲益標誌物中我們可以看出,免疫治療可能更需要整體反映腫瘤或免疫特徵的biomarker,由此更需要MSI、TMB、Neo-Antign這類更全面的腫瘤免疫狀態biomarker,而不再糾結於單個或數個基因的突變情況。NGS在免疫治療時代可能會更加明顯地呈現異軍突起的狀態,對傳統的諸如PCR、FISH等分子檢測技術一騎絕塵,可謂是大有作為,伴隨的卻也將會是更準確更好的臨床治療效果。檢測技術上的優勢或是滿足臨床應用上的優勢也需要檢測公司、免疫藥物企業、以及臨床醫生的密切配合,以實現治療手段以及診斷技術的臨床轉化,這需要基礎醫學、藥學、臨床醫學的各位共同努力,從而幫助更多腫瘤患者從新的診斷技術、治療手段中獲益。

相關焦點

  • 中國首個免疫腫瘤治療藥物歐狄沃榮膺「2018年度十大創新藥物」
    北京2019年1月8日電 /美通社/ -- 由國家衛生健康委、人民日報社指導,人民網及健康時報聯合主辦的「第十一屆健康中國論壇」於今日在北京隆重舉行。會上同期發布「2018年度十大創新藥物」榜單,獲批上市的免疫腫瘤(I-O)治療藥物歐狄沃®(納武利尤單抗注射液)獲得此份殊榮。
  • 腫瘤免疫治療發展史
    2013 年《科學》雜誌將腫瘤免疫治療列為十大科學突破之首,免疫治療有望成為繼手術、化療、放療、腫瘤靶向治療後的新一代的腫瘤治療手段。從PD-(L)1抗體到CAR-T,腫瘤免疫學的進展正在改變許多癌症類型的治療標準,而且藥物開發和癌症治療的範式也常被重新書寫。目前,大量新的在研品種和公司正在以史無前例的數量進入腫瘤免疫治療領域。
  • ​全球腫瘤免疫治療研究進展
    (三)腫瘤特異性疫苗腫瘤特異性疫苗是一種治療性的主動免疫療法,其原理是基於腫瘤突變產生的抗原,將腫瘤抗原導入患者體內,激活B細胞和T細胞產生免疫應答並作用於特定類型的腫瘤細胞,達到預防腫瘤發生和清除腫瘤的目的,因此尋找理想的腫瘤特異性抗原或腫瘤相關抗原對於發揮疫苗的作用至關重要。
  • 2018開篇丨腫瘤免疫治療最新進展
    目前,腫瘤免疫治療已經被證實能夠在大量患者中產生持久反應。過繼細胞轉移和檢查點阻斷劑治療均可產生顯著的抗原特異性免疫反應。本文將介紹當前最新免疫治療進展,以期令不同背景的臨床工作者了解發展情況,把握當前問題,進一步推動腫瘤免疫治療的發展。
  • 2018 CSCO | 朱波教授:腫瘤免疫治療的優勢人群特徵
    2018 CSCO | 朱波教授:腫瘤免疫治療的優勢人群特徵
  • 免疫檢查點分子與腫瘤免疫治療 ——解讀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通過應用抗CTLA-4和抗PD-1/PD-L1分子的單抗藥物,可以解除腫瘤組織對T細胞功能的抑制,從而發揮治療腫瘤的作用。目前,這2種免疫檢查點的抑制性單抗藥物均已上市,並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抗癌譜也在不斷地擴大。北京時間2018年10月1日17時30分,瑞典卡羅林斯卡大學宣布來自美國的James P.
  • 靶向治療還是免疫治療?腫瘤專家:規範合理用藥才是關鍵
    中國肺癌精準治療從此進入3.0時代。  2018年,我國首個肺癌PD-1單抗藥物上市,中國大陸開啟了免疫治療時代,越來越多的肺癌患者有望跨越5年生存期,肺癌轉變成為慢性疾病的可能性也在增加。  那麼,這兩種治療方式究竟該如何選擇?  實際上,在與肺癌做抗爭的道路上,不少人關於肺癌治療仍然存在各種認識誤區,信息依舊魚龍混雜,如何做好正確選擇已成為當下關鍵。
  • 張毅:撬動癌症治療的「支點」——腫瘤免疫治療
    眾所周知,2018年諾貝爾醫學獎頒發給了美國科學家詹姆斯·艾利森和日本科學家本庶佑,以表彰他們在「發現負性免疫調節治療癌症的療法」中所做出的貢獻。也就是說,因為他們在腫瘤的免疫治療方面的突出成就而擊敗了諸多醫學科學家,榮膺此殊榮。有些民眾可能會感到迷惑,為什麼諾貝爾獎會頒發給研究腫瘤免疫治療的科學家?
  • 今年醫學諾貝爾獎盤點——腫瘤免疫治療的機遇與挑戰
    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於北京時間10月1日揭曉,美國免疫學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 Allison)與日本科學家本庶佑(TasukuHonjo)因「發現腫瘤免疫治療負調節機制」而獲獎作者|何勇來源|南山呼吸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於北京時間10月1
  • 世界腫瘤日 | 腫瘤免疫治療,到底適合哪些人?
    2000年前後,腫瘤靶向治療時代開啟,自帶「精準治療」的光環,不斷攻城掠地,至今勢頭不減,取得了非常不俗的成績。 2013年,抗PD-1藥物的發布,正式開啟了腫瘤免疫治療劃時代的革命。其獨特的作用機制,廣泛的應用前景,迅速引起了各大藥企的競相研發,同時吸引了臨床醫生和患者的廣泛關注。
  • 膀胱癌診療新進展,開啟免疫治療新時代
    近日,羅氏診斷PD-L1 (SP263)抗體檢測(免疫組織化學法)作為國內首個尿路上皮癌免疫治療伴隨診斷在華獲批上市,標誌著我國正式開啟尿路上皮癌免疫診療時代。相較於化療,免疫治療顯著降低了晚期及轉移性尿路上皮癌患者疾病進展或死亡的風險,總生存率得到明顯提升。3」不同於傳統化療手段,基於PD-1/PD-L1抑制劑的免疫治療通過增強或正常化人體自身免疫系統抑制和殺傷腫瘤細胞,治療相關不良事件發生率更低,安全性更高4,是當前最具前景的腫瘤精準醫療發展方向之一。
  • 腫瘤的免疫治療研究
    腫瘤逃逸的機制很複雜,參與的因素可能有免疫細胞、腫瘤細胞、腫瘤微環境等多種因素。因此,改善人體免疫系統、調節免疫微環境是治療或預防腫瘤發生發展的重要手段。  真正成功將免疫細胞應用於臨床治療惡性腫瘤是20世紀80年代,美國國立癌症研究院Steven Rosenberg於1985年首次應用IL-2誘導的LAK細胞成功治療黑色素瘤,該研究為腫瘤免疫治療帶來一線曙光,極大地激發了人們開展腫瘤免疫細胞治療技術的熱情。20世紀90年代,我國也有開展LAK細胞治療腫瘤的臨床研究,但由於療效不顯著而逐漸退出臨床研究。
  • 免疫治療成為腫瘤治療的重要方法,年老體弱可以免疫治療嗎?
    目前,腫瘤免疫治療被公認為「手術、放療、化療外的第四模式」。《science》雜誌早在2013年就將其評為當年十大科學突破第一位。免疫治療屬於腫瘤生物治療的一種,種類繁多,機制各異,我們通常說的PD1/PDL1隻是眾多免疫治療的一種,也是目前最炙手可熱的一種。
  • 全球一半的食管癌在中國,免疫治療將加速治療突破
    根據2018 GLOBOCAN數據預估,中國食管癌發病及死亡均佔到全球的一半以上。北京癌症防治學會輪值理事長、消化道腫瘤防治工作委員會主委、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副院長沈琳教授表示,對於中國食管癌的治療現狀,沈琳教授表示,目前,我國中晚期食管癌患者5年生存率甚至不足20%,在食管癌免疫治療問世之前,可以說在治療手段和生存改善上,數十年來均未取得突破性進展。
  • 桐樹出品 | 桐樹基因推出首款涵蓋免疫治療肝膽胰腫瘤中型NGS Panel
    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世界上最大的也是最具有影響力的腫瘤組織)在五月底舉行了首次線上會議,會議報告了免疫聯合治療方法在肝膽胰腫瘤治療領域取得的矚目成果
  • 腫瘤免疫治療生物標誌物大盤點
    近年來,腫瘤免疫治療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諸多臨床研究已證實腫瘤免疫治療可改善腫瘤患者的預後
  • 2020首屆腫瘤免疫治療論壇在廣州舉行
    他表示,TCR-T在治療腫瘤的研究中表現出確切療效,對無藥可治的實體腫瘤更是療效突出。「優化後的TCR是第三代TCR-T的核心。在已發表的臨床研究表現顯著療效,部分病人可獲得痊癒。」李懿相信,目前TCR-T面臨的挑戰同時也是機遇,完善處理將能更有效地解決癌症問題。
  • 腫瘤免疫激動劑,為癌症免疫治療加「油門」
    縱觀腫瘤的治療方案發展,從放化療、分子靶向治療再到腫瘤免疫治療,腫瘤治療的範式和思路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現如今抗腫瘤的新藥研發已邁入了免疫治療時代。免疫激動劑就是這類藥物,是全球腫瘤免疫研發的新熱。2016年,一家專注於腫瘤免疫激動劑的公司成立了——它就是禮進生物,由前艾伯維腫瘤研發資深科學家王結義博士所創立。公司以全球創新的腫瘤免疫激動性抗體管線為核心、專注於抗腫瘤創新藥研發。
  • 三個角度思考腫瘤免疫治療
    摘要:一度火熱的腫瘤免疫治療受「魏則西事件」的影響被迅速降溫。針對這一狀況,筆者將客觀介紹腫瘤免疫治療的發展歷程、發展趨勢及優缺點,並從癌症患者、監管部門、醫療機構及業內專家等多個角度解析當前腫瘤免疫治療存在的問題及可能的對策,以期為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腫瘤免疫治療發展路徑提供參考意見。
  • 腫瘤免疫治療的作用機制
    近20年來,以腫瘤疫苗、過繼細胞免疫療法(ACT)和免疫檢驗點單抗療法為代表的腫瘤免疫治療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其作為一種全新的腫瘤治療方法在臨床上凸顯出廣闊的應用前景。  腫瘤疫苗也稱為腫瘤主動免疫療法,其來源於自體或異體腫瘤細胞或其有腫瘤特異性抗原(TSA)或腫瘤相關抗原(T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