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報》融媒體記者 秦苗
日前,為促進全國食管癌權威專家與多學科醫生共同探索、交流,開展高質量、多中心臨床研究,推廣並提高食管癌多學科綜合治療水平,提升我國食管癌綜合診療水平進入新的階段,北京癌症防治學會成立了北京癌症防治學會食管癌專業委員會,由北京腫瘤醫院副院長沈琳教授擔任主任委員,專委會的成立吸納了來自全國超過70所醫院的包括內科、外科、放療科、影像、病理科等學科的臨床醫生以及從事基礎醫學研究的學者。
為何全球一半食管癌在中國?
近年來,癌症已成為嚴重威脅人民生命健康的全球性公共衛生問題,值得一提的是,中西方在高發癌種及高致死癌種上具有顯著差異。
以我國高發、特發的消化道腫瘤——食管癌為例,我國每年新發約24.6萬例,死亡約18.8萬例。根據2018 GLOBOCAN數據預估,中國食管癌發病及死亡均佔到全球的一半以上。
北京癌症防治學會輪值理事長、消化道腫瘤防治工作委員會主委、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副院長沈琳教授表示,對於中國食管癌的治療現狀,沈琳教授表示,目前,我國中晚期食管癌患者5年生存率甚至不足20%,在食管癌免疫治療問世之前,可以說在治療手段和生存改善上,數十年來均未取得突破性進展。
而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由於食管癌早期症狀隱匿,篩查難度大,導致70%的食管癌患者確診時已是中晚期,治療難度大、手段有限且患者預後差。對於早期患者來說,可以通過手術完全切除獲得根治,而晚期患者因腫瘤負荷高,往往已失去根治性手術的機會。
食管癌專委會顧問、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遺傳學研究室主任柯楊教授認為:「與西方國家高發的食管腺癌不同,在中國九成以上患者都是食管鱗癌,鱗癌與腺癌之間的差異很大,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同為食管癌,但卻是兩種疾病,而且中國食管癌是多因素影響下非常複雜的一種疾病。」
針對「中國特色」食管鱗癌,我們怎麼辦?
對於中國食管癌的治療現狀,沈琳教授表示,目前,我國中晚期食管癌患者5年生存率甚至不足20%,數十年來均未取得突破性進展。而其中的原因,除外中國的食管癌在發病人群、高危因素及病理類型上都具有「中國特色」;另一方面,是由於食管癌早期症狀隱匿,篩查難度大,導致70%的食管癌患者確診時已是中晚期,治療難度大、手段有限且患者預後差。對於早期患者來說,可以通過手術完全切除獲得根治,而晚期患者因腫瘤負荷高,往往已失去根治性手術的機會。
食管癌專委會顧問、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腫瘤科主任醫師樊青霞教授介紹:「免疫治療是目前食管鱗癌治療上讓我們看到曙光的藥物,對長期從事食管癌內科治療的醫生來說倍感鼓舞。同時,免疫治療在病人免疫狀況較好、腫瘤負荷較大時療效可能更為明顯,將其用於一線治療甚至更早階段,可能會讓更多食管癌患者從中獲益。」
值得期待的是,在即將到來的歐洲腫瘤內科學會年會(ESMO)上,帕博利珠單抗聯合化療用於食管癌一線治療的試驗陽性結果即將公布。這將是全球首個PD-1抑制劑聯合化療,在一線食管癌治療中對比化療方案的臨床試驗。
對於該項試驗,沈琳教授補充道:「我們充滿期待,因為初治患者的免疫環境更利於免疫治療。作為這個研究的主要研究者,我可以告訴大家即將公布的一線治療研究結果非常好,有望改寫食管癌治療格局。」
搭建平臺整合資源,合力提升多中心研究水平
作為北京癌症防治學會食管癌專業委員會首任輪值理事長,沈琳教授認為,目前中國開展多中心臨床研究還面臨很多困境,從國家層面來講,對食管癌的流行病學特徵和基礎分子特徵等基礎研究投入非常大,同時現階段獲得的數據對臨床診療貢獻很大。作為專業委員會未來的任務,要積極整合資源,不斷呼籲社會各界為食管癌臨床問題的研究,提供幫助和支持。因為只有把所有資源結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地推動我們國家腫瘤的臨床研究發展,才能改變臨床實踐。
同時,在臨床研究中能夠精準篩選優勢人群的情況下,儘可能讓創新藥物廣泛的精準覆蓋這些患者,是改善食管癌治療水平與患者生存率的關鍵之一。因此,沈琳教授呼籲,應該通過社會各界的力量共同參與來提高藥物的可及性,例如通過國家醫保切實惠及中國食管癌患者,「對於像帕博利珠單抗這樣選擇人群精準的免疫治療,對於醫保增加的負擔有限,而它療效確切、不良反應低,從藥物評價的指標來說也具有絕對的優勢,並且對於這部分患者來說能夠獲得的生存改善是極為顯著的」。
儘管中國食管癌起點較低,但專家們表示,中國在學術研究、診療水平和患者生存方面都具有極大的改善潛力。尤其是隨著免疫治療的出現,食管癌治療研究有了突飛猛進的進展。與此同時,我們欣喜地看到,以中國專家為主導的世界級大型多中心臨床試驗越來越多,相信不僅是中國食管癌治療格局即將迎來巨大變革,也有望幫助全球所有的食管癌患者,而這個目標也需要更多食管癌專家和社會力量的共同參與。
#超能健康團##醫師報超能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