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一半的食管癌在中國,免疫治療將加速治療突破

2020-12-05 醫師報

《醫師報》融媒體記者 秦苗

日前,為促進全國食管癌權威專家與多學科醫生共同探索、交流,開展高質量、多中心臨床研究,推廣並提高食管癌多學科綜合治療水平,提升我國食管癌綜合診療水平進入新的階段,北京癌症防治學會成立了北京癌症防治學會食管癌專業委員會,由北京腫瘤醫院副院長沈琳教授擔任主任委員,專委會的成立吸納了來自全國超過70所醫院的包括內科、外科、放療科、影像、病理科等學科的臨床醫生以及從事基礎醫學研究的學者。

為何全球一半食管癌在中國?

近年來,癌症已成為嚴重威脅人民生命健康的全球性公共衛生問題,值得一提的是,中西方在高發癌種及高致死癌種上具有顯著差異。

以我國高發、特發的消化道腫瘤——食管癌為例,我國每年新發約24.6萬例,死亡約18.8萬例。根據2018 GLOBOCAN數據預估,中國食管癌發病及死亡均佔到全球的一半以上。

北京癌症防治學會輪值理事長、消化道腫瘤防治工作委員會主委、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副院長沈琳教授表示,對於中國食管癌的治療現狀,沈琳教授表示,目前,我國中晚期食管癌患者5年生存率甚至不足20%,在食管癌免疫治療問世之前,可以說在治療手段和生存改善上,數十年來均未取得突破性進展。

而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由於食管癌早期症狀隱匿,篩查難度大,導致70%的食管癌患者確診時已是中晚期,治療難度大、手段有限且患者預後差。對於早期患者來說,可以通過手術完全切除獲得根治,而晚期患者因腫瘤負荷高,往往已失去根治性手術的機會。

食管癌專委會顧問、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遺傳學研究室主任柯楊教授認為:「與西方國家高發的食管腺癌不同,在中國九成以上患者都是食管鱗癌,鱗癌與腺癌之間的差異很大,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同為食管癌,但卻是兩種疾病,而且中國食管癌是多因素影響下非常複雜的一種疾病。」

針對「中國特色」食管鱗癌,我們怎麼辦?

對於中國食管癌的治療現狀,沈琳教授表示,目前,我國中晚期食管癌患者5年生存率甚至不足20%,數十年來均未取得突破性進展。而其中的原因,除外中國的食管癌在發病人群、高危因素及病理類型上都具有「中國特色」;另一方面,是由於食管癌早期症狀隱匿,篩查難度大,導致70%的食管癌患者確診時已是中晚期,治療難度大、手段有限且患者預後差。對於早期患者來說,可以通過手術完全切除獲得根治,而晚期患者因腫瘤負荷高,往往已失去根治性手術的機會。

食管癌專委會顧問、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腫瘤科主任醫師樊青霞教授介紹:「免疫治療是目前食管鱗癌治療上讓我們看到曙光的藥物,對長期從事食管癌內科治療的醫生來說倍感鼓舞。同時,免疫治療在病人免疫狀況較好、腫瘤負荷較大時療效可能更為明顯,將其用於一線治療甚至更早階段,可能會讓更多食管癌患者從中獲益。」

值得期待的是,在即將到來的歐洲腫瘤內科學會年會(ESMO)上,帕博利珠單抗聯合化療用於食管癌一線治療的試驗陽性結果即將公布。這將是全球首個PD-1抑制劑聯合化療,在一線食管癌治療中對比化療方案的臨床試驗。

對於該項試驗,沈琳教授補充道:「我們充滿期待,因為初治患者的免疫環境更利於免疫治療。作為這個研究的主要研究者,我可以告訴大家即將公布的一線治療研究結果非常好,有望改寫食管癌治療格局。」

搭建平臺整合資源,合力提升多中心研究水平

作為北京癌症防治學會食管癌專業委員會首任輪值理事長,沈琳教授認為,目前中國開展多中心臨床研究還面臨很多困境,從國家層面來講,對食管癌的流行病學特徵和基礎分子特徵等基礎研究投入非常大,同時現階段獲得的數據對臨床診療貢獻很大。作為專業委員會未來的任務,要積極整合資源,不斷呼籲社會各界為食管癌臨床問題的研究,提供幫助和支持。因為只有把所有資源結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地推動我們國家腫瘤的臨床研究發展,才能改變臨床實踐。

同時,在臨床研究中能夠精準篩選優勢人群的情況下,儘可能讓創新藥物廣泛的精準覆蓋這些患者,是改善食管癌治療水平與患者生存率的關鍵之一。因此,沈琳教授呼籲,應該通過社會各界的力量共同參與來提高藥物的可及性,例如通過國家醫保切實惠及中國食管癌患者,「對於像帕博利珠單抗這樣選擇人群精準的免疫治療,對於醫保增加的負擔有限,而它療效確切、不良反應低,從藥物評價的指標來說也具有絕對的優勢,並且對於這部分患者來說能夠獲得的生存改善是極為顯著的」。

儘管中國食管癌起點較低,但專家們表示,中國在學術研究、診療水平和患者生存方面都具有極大的改善潛力。尤其是隨著免疫治療的出現,食管癌治療研究有了突飛猛進的進展。與此同時,我們欣喜地看到,以中國專家為主導的世界級大型多中心臨床試驗越來越多,相信不僅是中國食管癌治療格局即將迎來巨大變革,也有望幫助全球所有的食管癌患者,而這個目標也需要更多食管癌專家和社會力量的共同參與。

#超能健康團##醫師報超能團#

相關焦點

  • 食管癌靶向治療與免疫治療的現狀與未來
    食管癌是世界上發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的一種惡性腫瘤,目前主要的治療手段是手術、化療與放療。隨著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的興起,食管癌的治療也邁向了精準醫學的康莊大道,今天這篇文章將系統梳理食管癌的研究進展。客觀上,放化療仍然是食管癌一線治療的基礎手段,新興的靶向和免疫治療聯合傳統的放化療,可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尤其是能調動人體免疫獲得對食管癌的長期控制。二、食管癌的藥物靶點和靶向藥物目前已經證實靶向治療在食管癌治療中具有重要作用,比較典型的藥物包含針對EGFR靶點的西妥昔單抗(愛必妥),針對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靶點的貝伐單抗。
  • 免疫治療藥物為食管鱗癌開啟治療新篇章
    近日,全球首個獲批食管癌免疫治療的藥物帕博利珠單抗(俗稱「K藥」)在國內獲批,用於通過充分驗證的檢測評估腫瘤表達PD-L1(綜合陽性評分(CPS)≥10)的、既往一線全身治療失敗的、局部晚期或轉移性食管鱗狀細胞癌(ESCC)患者的治療。這是帕博利珠單抗在國內獲批的第5個適應證,之前獲批適用於黑色素瘤、非小細胞肺癌等。
  • 食管癌一線免疫治療!默沙東Keytrud+化療方案獲美國FDA優先審查:將...
    該sBLA尋求批准Keytruda聯合鉑和氟尿嘧啶為基礎的化療,一線治療局部晚期不可切除性或轉移性食管癌和胃食管交界部(GEJ)癌患者。目前,Keytruda在美國、中國、日本被批准,作為一種單藥療法,二線治療腫瘤表達PD-L1(合併陽性評分[CPS]≥10)的復發性局部晚期或轉移性食管鱗狀細胞癌(ESCC)患者。
  • 帕博利珠單抗重磅公布首個食管癌中國人群數據
    據了解,國家藥品審評中心已經將帕博利珠單抗列入優先審評名單,帕博利珠單抗有望明年初獲批食管癌新適應症,造福更多中國患者。 食管癌患者痛苦掙扎一年生存線,迫切渴求新療法 數據顯示,食管癌全球新發患者約32.6萬,中國患者佔了一半,且90%以上都是食管鱗癌,歐美患者則以腺癌為主,東西方差異明顯。
  • 信迪利單抗有望衝破鐵三角 或躋身食管癌免疫第四大藥物
    文丨葉楓紅食管癌發病率在世界範圍為第7位,死亡率則位於第6位。中國是食管癌高發國家,發病率與死亡率均佔世界的一半以上。與歐洲及北美的食管癌病理類型多為腺癌不同,超過90%的中國食管癌為鱗癌。目前臨床治療主要包括手術、化療、放療和靶向治療。大約一半患者在臨床診斷時即有遠處轉移,因此放化療已成為晚期食管癌的標準治療。
  • 中國頭頸部鱗癌治療進入免疫治療新時代 兩年生存率提高近3倍
    作為中國首個免疫腫瘤藥物,歐狄沃於2018年6月率先在中國獲批用於經治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頭頸部鱗癌是歐狄沃經中國藥監部門優先審評審批後予以批准的第二項適應症。伴隨該項獲批,歐狄沃成為中國首個且目前唯一用於治療頭頸部鱗癌的PD-1抑制劑,標誌著中國頭頸部鱗癌治療正式邁入了免疫治療新時代。
  • 全球一半食管癌是中國人!醫生:都是三個習慣「害的」,要早點改
    中國有兩種獨具特色的癌症,一個是肝癌,一個就是食管癌。 據國家癌症中心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它在我國惡性腫瘤死亡原因中排第四位。而在全球範圍內,近一半的食管癌病例來自中國。
  • 父親確診食管癌IV期,治療四個月後腫瘤消失
    中國特色癌--食管癌 我國是世界上食管癌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國家,在中國十大惡性腫瘤中,其發病率佔第3位,死亡率佔第4位。食管癌主要有兩種病理類型:鱗癌和腺癌,鱗癌主要分布在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中國,食管鱗癌佔中國食管癌的90%以上。早期食管鱗癌的症狀一般比較隱匿,在臨床上首次確診的食管鱗癌患者中,90%以上的都是中晚期患者,中晚期食管鱗癌自然生存期是7-8個月。儘管外科技術和理念不斷進步,但食管鱗癌經手術治療後的預後還是較差,5年生存率為4%-40%。術後的預後受腫瘤的位置、浸潤深度、淋巴結轉移和分化程度等的影響。
  • Keytruda全球最低價 中國患者享受免疫治療
    面對競爭對手百時美施貴寶公司(BMS)的強力降價,美國製藥巨頭默沙東也對其核心抗癌藥Keytruda的價格進行了削減,在中國,其售價顯著低於海外,僅為美國一半,中國享受贈藥的患者,更拿到了全球最低價。
  • 腫瘤免疫治療發展史
    2013 年《科學》雜誌將腫瘤免疫治療列為十大科學突破之首,免疫治療有望成為繼手術、化療、放療、腫瘤靶向治療後的新一代的腫瘤治療手段。從PD-(L)1抗體到CAR-T,腫瘤免疫學的進展正在改變許多癌症類型的治療標準,而且藥物開發和癌症治療的範式也常被重新書寫。目前,大量新的在研品種和公司正在以史無前例的數量進入腫瘤免疫治療領域。
  • ​全球腫瘤免疫治療研究進展
    腫瘤免疫治療主要包括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B)、過繼性細胞轉移療法(ACT)、腫瘤特異性疫苗、小分子免疫藥物等。腫瘤免疫治療有著特異高效,並使機體免於傷害性治療等優點,隨著腫瘤免疫學理論的深入研究和技術的不斷進步,其有望實現根治腫瘤的新突破,成為腫瘤治療的主流方法。
  • 李進教授丨消化系統腫瘤迎來免疫治療新突破,期待免疫治療藥物納入...
    近年來,免疫治療在多種惡性腫瘤中相繼獲得成功,掀起了腫瘤免疫治療的新浪潮。在消化系統腫瘤領域,免疫治療亦於近兩年斬獲重磅新突破,為廣大消化系統腫瘤患者帶來新的希望。在療效令人欣喜的同時,免疫治療藥物的臨床可及性問題亦是臨床關注的焦點。能否做到質優且價廉,甚至能否納入國家醫保目錄,對於免疫治療能否惠及更廣泛人群意義重大。
  • 中國頭頸部鱗癌治療進入免疫治療新時代
    ,這標誌著中國頭頸部鱗癌治療進入免疫治療新時代。  記者了解到,歐狄沃於2018年6月率先在中國獲批用於經治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頭頸部鱗癌是歐狄沃經中國藥監部門優先審評審批後予以批准的第二項適應症。伴隨該項獲批,歐狄沃成為中國首個且目前唯一用於治療頭頸部鱗癌的PD-1抑制劑,標誌著中國頭頸部鱗癌治療正式邁入了免疫治療新時代。
  • 恆瑞自主研發PD-1抑制劑 為免疫治療提供新選擇
    淋巴瘤治療新思路 免疫聯合帶來新希望在中國,淋巴瘤的發病情況日益嚴峻,高發的人群主要是老年人。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瑞金醫院沈志祥介紹:「淋巴瘤的治療也一直存在著標準化治療缺失、臨床協作醫生缺失、患者依從性較差等困境。」面對淋巴瘤治療的困境,新的治療思路和方案對於患者生存獲益尤其重要。
  • 為啥全球食管癌患者中,一半都是中國人?醫生:兩個原因要深思
    經研究證實,全國的食管癌患者當中有一半都是中國人,食管癌的發病率也在逐年的上漲,而某個國家要是出現了大批量發病的問題後,就要格外的重視。有醫生曾經說過,食管癌的發病是受很多方面的影響,而患病人數大批量發生在中國,有兩個原因需要深思,分別是長時間大量飲用烈性酒以及不正確的飲食。
  • 「免疫」與「靶向」結合治療肝細胞癌有了新招
    原標題:「免疫」與「靶向」結合治療肝細胞癌有了新招(記者田雅婷 通訊員戴欣、冀壽建)日前,返回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完成複查的患者梁某非常開心。作為曾經的肝癌患者,他在接受免疫與靶向結合治療後,腫瘤明顯縮小。連續治療1年後,病灶幾乎完全消失。
  • 癌症晚期大火的免疫治療價格揭露,你的工資可以買幾次呢?
    給你看下現在很多醫生推崇的免疫治療的價格,可以說是目前晚期癌症患者的一種很好的治療辦法,但是這個價格可以鞭策大家去賺錢了。 1.卡瑞利珠單抗PD-1:恆瑞出品的藥物,目前獲批的適應症是三線霍奇金淋巴瘤、二線肝細胞癌、二線食管癌、一線非鱗非小細胞肺癌。
  • 中國首個免疫腫瘤治療藥物歐狄沃榮膺「2018年度十大創新藥物」
    2018年是中國腫瘤免疫治療元年。6月15日,國家食藥監總局正式批准免疫腫瘤(I-O)治療藥物歐狄沃®(納武利尤單抗注射液)上市用於晚期非小細胞肺癌二線治療,也是目前唯一獲批用於肺癌治療的PD-1抑制劑。這標誌著中國腫瘤治療進入「免疫時代」。
  • 北聯NK免疫細胞:食道癌進入晚期,人會呈現這2個模樣,只能積極治療
    食管癌,雖然沒有胃癌、肺癌、肝癌出名,但據國家癌症中心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它在我國惡性腫瘤死亡原因中排第4位。 而我國是世界上食管癌高發地區之一。 全球每年食管癌發病為57.2萬人,死亡50.8萬人。我國食管癌每年發病30.7萬人,死亡28.3萬人。
  • 免疫治療藥物獲批,晚期胃癌患者有望迎來生存突破
    2020年3月11日,歐狄沃正式獲得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用於治療既往接受過兩種或兩種以上全身性治療方案的晚期或復發性胃或胃食管連接部腺癌患者,成為中國目前唯一獲批用於晚期胃癌治療的免疫腫瘤藥物。同期,中國癌症基金會也將胃或胃食管連接部腺癌適應症更新進「歐狄沃患者援助計劃」中,為符合條件的患者帶來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