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免疫治療新貴——CAR-T

2020-12-05 人民政協網

免疫療法是當下腫瘤治療領域最具前景的發展方向之一。隨著PD-(L)1等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應用範圍逐漸擴大,CAR-T療法研究不斷出現新的進展,CAR-T療法作為有別於傳統藥物的「活藥」,不僅對復發、難治性腫瘤患者表現出了突破性療效,其生產體系和使用場景也有別於普通藥物。鑑於生物技術的快速發展,預計CAR-T療法將帶給人們更多驚喜。

CAR-T療法是什麼

CAR-T(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療法是指通過基因修飾技術,將帶有特異性抗原識別結構域及T細胞激活信號的遺傳物質轉入T細胞,使T細胞直接與腫瘤細胞表面的特異性抗原相結合而被激活。T細胞被激活後,一方面通過釋放穿孔素、顆粒酶素B等直接殺傷腫瘤細胞;另一方面通過釋放細胞因子,募集人體內源性免疫細胞來殺傷腫瘤細胞,以達到治療腫瘤的目的。同時,還可形成免疫記憶T細胞,從而獲得特異性的抗腫瘤長效機制。

一個典型的CAR-T治療流程主要分為五個步驟:分離,從癌症患者外周血中分離純化出自身T細胞;修飾,T細胞激活後,利用基因工程將能特異識別腫瘤細胞的CAR結構轉入T細胞;擴增,體外培養,大量擴增CAR-T細胞至治療所需劑量,一般為十億至百億級別(根據患者體重和治療周期決定);回輸,化療清淋預處理後回輸CAR-T細胞至患者體內;監控,觀察療效並嚴密監測不良反應。整個療程持續3周左右,其中細胞「分離-修飾-擴增」約需要2周。

CAR-T的結構

CAR通常由一個胞外抗原結合域(如識別CD19的單鏈抗體序列scFv),一個鉸鏈區(促進抗原受體與腫瘤抗原的結合),一個跨膜區(用來固定CAR),一個T細胞激活結構域(CD3ζ,提供T細胞活化的第一信號)以及一個或多個胞內共刺激結構域組成(CD28/4-1BB,提供T細胞活化的第二信號)。CAR的胞外抗原結合域源於抗體的抗原結合基序,可以連接VH和VL序列構建的單鏈可變區,具有特異性識別某種特定腫瘤相關抗原的作用。CAR識別腫瘤相關抗原,隨後通過胞內信號傳導結構域活化T細胞,刺激T細胞進行增殖,並發揮免疫效應,釋放細胞因子,溶解腫瘤細胞。

歷經十餘年,CAR-T經歷了四代結構,每一代結構在各個細節上均有所突破,使CAR-T往更為精準、更為高效、更為持久的方向發展。T細胞的完全激活一方面依賴於胞外抗原結合域與抗原的結合所傳遞的第一信號,另一方面也需要共刺激分子受體與其配體結合所傳遞的第二信號,而腫瘤細胞表面通常不表達這類共刺激配體。第一代CAR設計結構相對簡單,在臨床試驗中的效果並不理想。第二代CAR引入一個共刺激結構域CD28或4-1BB,在臨床試驗中顯著改善了CAR-T免疫活性激活的問題,並提高了作用持久性。第三代CAR包含兩個共刺激結構域,一個為CD28或4-1BB,另一個為OX40、CD28或4-1BB。相比二代,三代CAR雖然在一些前臨床試驗數據中表現出更強、更持久的作用活性,但也有報導指出,三代CAR可能會造成T細胞刺激閾值的降低,引起信號洩露,可能誘發細胞因子過量釋放。

由於腫瘤細胞具有異質性,一部分腫瘤細胞不具有可被T細胞特異性識別的抗原,無法被傳統的CAR-T細胞識別並清除。這一問題或可通過四代CAR-T技術,募集除T細胞以外的免疫細胞至腫瘤所在區域來解決。四代CAR-T細胞又被稱為TRUCK T細胞,含有一個活化T細胞核因子(NFAT)轉錄相應元件,可以使CAR-T細胞在腫瘤區域分泌特定的細胞因子(目前主要是IL-12),從而修飾腫瘤微環境,募集並活化其他免疫細胞進行免疫反應。目前,四代CAR-T療法已經在包括神經母細胞瘤在內的實體瘤中開展臨床試驗。

第二代CAR-T有較多的臨床數據支持,穩定性高且技術工藝較為成熟,是目前的主流技術。未來,隨著新結構在臨床上的試驗推廣及生產工藝的改進,第三代、第四代CAR-T產品更為優良的療效值得期待。

CAR-T的靶向抗原

CAR-T技術是靶向某一種抗原,而不是針對單一腫瘤疾病,因此靶點的選擇是CAR-T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基礎。CAR-T靶向的腫瘤抗原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腫瘤特異性抗原,是最理想的抗原。靶點抗原的特異性越高,CAR-T細胞就可越專一地針對特定的腫瘤細胞,對正常細胞不作用,從而降低不良反應。但這種理想的抗原不多,目前受到關注的有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FGRvIII和前列腺特異性膜抗原PSMA等。還有一類是腫瘤相關抗原,其在腫瘤細胞表面過度表達,在正常組織中低表達,目前大部分應用的腫瘤抗原靶點都是這種。

目前應用於臨床最成功的案例是以CD19為靶點構建的CAR-T,但其適應證局限在B細胞相關的血液腫瘤中,如B系淋巴細胞白血病(急性、慢性)以及非霍奇金淋巴瘤(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濾泡性淋巴瘤、套細胞淋巴瘤等)。

據Cell Trials的統計,截至2017年10月,全球大約50%的CAR-T臨床試驗針對CD19靶向抗原,另有一小部分(約6%)使用的是由CD19與另一抗原組成的組合抗原。除了CD19,CAR-T在血液腫瘤治療方面還有許多其他抗原,其中BCMA、CD22、CD20較為常見。BCMA正在成為CAR-T治療的熱門靶點。

2018年中國腫瘤登記年報數據顯示,我國發病率最高的前10種癌症均為實體瘤,佔全部癌症的比例高達77%。但實體瘤靶點的研發較為困難,相關研發任重道遠。目前針對實體瘤,以間皮素為靶點的CAR-T臨床試驗數量最多,針對磷脂醯肌醇蛋白聚糖3(GPC3)靶點治療肝癌、雙唾液酸神經節苷脂2(GD2)靶點治療神經母細胞瘤以及針對CEA靶點治療腸癌的CAR-T療法也受到了廣泛關注。

CAR-T結構中抗體scFv的篩選

CAR是以抗體的scFv(單鏈可變區)識別腫瘤抗原的,所以CAR-T的研發需要獲取和篩選單抗。篩選出親和力高的單抗後,將相應的雜交瘤細胞凍存傳代形成穩定的細胞株,用於CAR結構中scFv序列的構建。

scFv由重鏈、輕鏈以及之間的linker連接而成,所以將不同的重鏈和輕鏈隨機組合,可以建成人源化的scFv組合抗體文庫,再通過表達量、穩定性、與抗原的親和力等指標進行篩選。高通量篩選主要通過噬菌體展示技術。該技術最大的優點是直接將表達出來的抗體與其基因型聯繫在一起,再利用抗原-抗體的特異性結合,將感興趣的抗體挑選出來。通過噬菌體技術,可高效獲得scFv人源化片段,提高CAR-T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scFv序列是CAR-T研發中的核心技術,從華創證券的調研信息來看,篩選一個合適的scFv序列,時間成本和費用成本都不低,鼠源性的成本在幾十萬元,人源化的則需要上百萬元。目前很多科研機構使用的序列是從文獻上獲取的,原則上只能用於科研。所以如果要做創新型CAR-T並進行商業化,則需要科研機構或企業自主研發篩選。

CAR-T的轉染載體與製備工藝

為實現CAR在T細胞上的表達,需要通過載體將CAR基因導入T細胞。理想的載體應該具有較高的基因轉染效率、穩定性好,不引起機體免疫反應等特點。目前有多種載體用於CAR-T細胞產品製備,包括病毒載體轉導(如γ-逆轉錄病毒載體或慢病毒載體)及非病毒載體轉染(如轉座子轉染、mRNA電穿孔轉染)等,雖然已開展的臨床試驗以病毒載體轉導方式為主,但以非病毒載體轉染的方式也在獲得青睞。

慢病毒載體是目前應用最多的載體系統。病毒基因轉移載體的主要優點是製造、生產相對容易,並且能夠將遺傳物質穩定整合到宿主基因組中。但病毒載體的致病性和潛在的插入誘變可能性在人類臨床試驗中存在顯著的監管障礙,所以非病毒載體的開發顯得十分重要。轉座子和mRNA電穿孔技術是目前研究比較多的兩類非病毒載體系統。轉座子最終可能發展成多功能T細胞基因轉移系統,但目前的DNA電穿孔方法通常產生較差的細胞活力,臨床應用中需要擴大T細胞培養,以產生大量 T 細胞。mRNA電穿孔被認為是目前最安全的T細胞基因轉導方法,其可轉導靜止或增殖緩慢的T細胞,轉導效率多在90%以上,且設計相對容易,性價比高。臨床上已經使用利用瞬時mRNA轉染產生的CAR-T細胞,然而,這種方法需要幾輪CAR-T細胞輸注。在臨床前模型中,mRNA電穿孔轉導的靶向間皮素的CAR-T能引起播散性間皮瘤異種移植物的消退,然而,在灌輸49天後一名患者出現了過敏反應。

CAR-T細胞的製備需要一些小心操作的步驟,而且整個過程中都需進行質量監控測試。CAR-T的GMP製備工藝主要包括:T細胞收集和分離、T細胞激活和修飾、T細胞擴增、T細胞收穫與回輸。生產過程通常需要5~10天,從收集到回輸需要2~4周(根據患者的臨床狀態和化療預處理方案確定)。

CAR-T細胞製造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製造難、成本高已經成為行業發展的瓶頸問題。目前,吉利德和諾華公司均採用的是集中生產模式,首先在醫院中提取患者的T細胞,然後將這些細胞運送至製造中心,在製造中心對T細胞進行基因工程設計,最後將設計後的T細胞運回醫院回輸至患者體內。然而,無論使用何種製造模式,成功的CAR-T細胞製造都依賴於端到端流程的優化能力,包括工作流程的簡化、產能規劃以及生產的可擴展性等等。自動化、全封閉的新一代製造工藝是未來發展趨勢,目前市場上已經有一些解決方案,如博雅控股集團旗下的CAR-TXpress、美天旎的CliniMACS Prodigy以及GE公司的FlexFactory 等。(木子鵬)


相關焦點

  • 一文讀懂腫瘤免疫治療新貴——CAR-T
    免疫療法是當下腫瘤治療領域最具前景的發展方向之一。隨著PD-(L)1等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應用範圍逐漸擴大,CAR-T療法研究不斷出現新的進展,CAR-T療法作為有別於傳統藥物的「活藥」,不僅對復發、難治性腫瘤患者表現出了突破性療效,其生產體系和使用場景也有別於普通藥物。鑑於當下生物技術的更新速度,預計CAR-T療法還將帶給市場更多驚喜。
  • 細胞免疫治療 CAR-T療法知多少?
    近兩年,免疫治療可謂佔盡風頭。尤其在癌症治療領域,免疫治療更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免疫治療藥物中的明星——PD-1/PD-L1抑制劑在非小細胞肺癌、小細胞肺癌、三陰性乳腺癌、黑色素瘤等領域2018年依然表現不俗。然而,以PD-1/PD-L1為代表的免疫藥物僅僅是腫瘤免疫治療中的「一條腿」而已。
  • 腫瘤免疫治療:CAR-T的靶向抗原
    免疫療法是當下腫瘤治療領域最具前景的發展方向之一。隨著PD-(L)1等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應用範圍逐漸擴大,CAR-T療法研究不斷出現新的進展,CAR-T療法作為有別於傳統藥物的「活藥」,不僅對復發、難治性腫瘤患者表現出了突破性療效,其生產體系和使用場景也有別於普通藥物。
  • 腫瘤免疫治療出新,國產CAR-T加速發展
    1CAR-T 細胞免疫療法簡介  CAR-T 細胞免疫療法(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Immunotherapy)指的是嵌合抗原受體T 細胞免疫療法,是細胞免疫療法的一種,也是目前臨床上較為有效的治療惡性腫瘤的方式之一。
  • CAR-T療法和腫瘤疫苗領域的最新進展
    在癌症免疫療法領域,對CAR-T療法和腫瘤疫苗的研究也取得了可喜的進展。CAR-T療法雖然在治療血液癌症方面取得了出色的療效,但是如何有效治療實體瘤仍然是研究人員需要解決的挑戰。在今年的AACR年會上,我們也看到了這方面的進步。Shoba Navai博士是貝勒醫學院,德克薩斯兒童醫院和休斯頓衛理公會醫院的細胞和基因療法中心的兒科教授。
  • CAR-T和CRISPR治療的關鍵一年
    來自於Novartis和Kite Pharma公司的候選藥物都通過重新激活免疫系統的功能以抗擊癌症,而率先獲得批准的藥物將領跑市場競爭。通過基因改造CAR-T細胞可以使其表面表達人工受體。這些受體將結合癌細胞表面上的特異性抗原,從而引導機體自身的免疫系統識別和攻擊腫瘤。
  • Cell:利用CAR-T細胞作為微型製藥廠治療B細胞淋巴瘤
    歷史上,CAR-T細胞免疫療法旨在給予免疫細胞所需要的信息來更好地將腫瘤細胞識別為外來的並攻擊它們,從而增強免疫系統。在發現這一點後,研究人員注意到這種通路中的關鍵性分子容易遭受治療性攻擊。他們隨後開發恢復HVEM蛋白功能的策略:在體內通過靶向結合CD19的基因工程CAR-T細胞將HVEM蛋白直接轉運到淋巴瘤中。這種CAR-T細胞經特定設計會在局部持續地產生可溶性的HVEM蛋白。
  • 趕超CAR-T!新型NK免疫細胞治療在實體腫瘤中大放異彩!
    NK細胞在對抗癌症的第一道防線中扮演關鍵角色,有三大抗癌功效:一是對腫瘤細胞的直接殺傷:通過釋放後穿孔素和顆粒酶或通過死亡受體殺死腫瘤細胞;二是它通過分泌細胞因子和趨化因子扮演免疫系統的調節細胞角色:自然殺傷(NK)細胞第一個到達腫瘤微環境直接殺傷癌細胞的同時
  • 國內涉及CAR-T腫瘤治療的上市公司
    腫瘤死亡人數之所以如此多,主要是因為目前治療腫瘤的技術還有待突破到目前為止,治療腫瘤的方法主要包括傳統和新型的治療手段,傳統的包括手術治療、放射治療、化療,新型的治療手段——精準治療包括:單抗、CAR-T細胞免疫治療、基因編輯等。
  • CAR-T免疫療法新模式——治療實體瘤
    由於能產生腫瘤反應的免疫細胞數量較少,這兩種藥在治療一些腫瘤中療效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Edmund Moon教授和他所帶領的團隊設計了新一代免疫細胞,通過病毒載體在CAR-T細胞中插入一轉基因受體PD1CD28。CAR-T細胞是CD19、間皮素、PSCA這三種關鍵蛋白的靶標,而這三種蛋白是在腫瘤細胞中表達的。
  • 腫瘤免疫知多少:CAR-T治療實體瘤的障礙以及相應策略進展
    以CAR-T為代表的細胞免疫療法目前也已經有兩款上市,即諾華的Kymriah以及Kite公司(現已被吉列德公司收購)的Yescarta被美國FDA批准用於治療B細胞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B-ALL)和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對於實體腫瘤而言,目前的CAR-T仍然還面臨許多困難,比如治療實體瘤效果不佳,不能夠有效地浸潤到腫瘤組織內部,CAR-T細胞生存時間不長等等。
  • CAR-T細胞免疫治療技術
    CAR-T細胞免疫治療技術自2017年10月,美國政府批准第二種基於改造患者自身免疫細胞的療法以來,在治療癌症方面效果顯著。CAR-T治療全稱是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Immunotherapy,指的是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免疫療法,在急性白血病和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療上有著顯著的療效,被認為是最有前景的腫瘤治療方式之一。
  • 分泌白介素9的人CAR-T細胞用於腫瘤免疫治療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X-MOLNews自2013年Science 雜誌將腫瘤免疫治療評定為年度重大科研突破以來,腫瘤免疫療法發展迅速。2018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頒給了PD-1抗體對腫瘤的免疫治療這一工作,更是將腫瘤的免疫治療推向了新的高峰。腫瘤免疫臨床試驗和治療目前正在前世界範圍內大規模的開展,並取得了重大進展。
  • 細胞免疫——CAR-T 技術
    細胞免疫治療,是世界目前惟一有希望完全消滅腫瘤細胞的治療手段。它利用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治療腫瘤,即腫瘤免疫治療。其中嵌合抗原受體 T細胞(chimericantigenreceptorTcell,CAR-T)免疫療法在血液系統腫瘤治療中顯現出強大的治療效果,並且為晚期和罕見惡性腫瘤的治療帶來了新的希望,將有可能最終實現腫瘤治癒這個終極目標。
  • 視頻|CAR-T免疫治療的原理、作用與毒性副作用?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Immunotherapy(視頻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CAR-T療法就是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免疫療法這是近年來熱得一塌糊塗的新型腫瘤免疫治療方法。T細胞也叫T淋巴細胞,是人體白細胞的一種,來源於骨髓造血幹細胞,在胸腺中成熟,然後移居到人體血液、淋巴和周圍組織器官,發揮免疫功能。其作用相當於人體內的「戰士」,能夠抵禦和消滅「敵人」如感染、腫瘤、外來異物等。
  • 免疫影像學:分子影像引導下的腫瘤免疫治療
    然而,基於免疫檢查點阻斷的腫瘤免疫治療仍然存在響應率低等問題,腫瘤患者的治療有效率往往只有20~30%。如何提高免疫檢查點阻斷療法的響應率是目前臨床上十分關注的問題,也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目前,PD-L1的高表達被認為是預測PD-1/PD-L1阻斷治療有效性的生物標誌物之一。然而,由於腫瘤的異質性以及PD-L1表達的動態變化,傳統的免疫組化檢測方式難以實現對PD-L1表達的實時定量準確檢測。
  • 「車上」的腫瘤殺手——CAR-T
    從最早的手術治療,到放射、化學藥物治療,再到靶向藥物治療,直至現在的免疫治療,腫瘤的治療方法幾經變遷。CAR-T(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和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如PD-1/PD-L1抑制劑),是腫瘤免疫治療的兩大代表。其中,CAR-T更是在多種B細胞血液腫瘤的治療中,取得了重大的突破,這裡就簡單介紹一下CAR-T療法。
  • CAR-T(MAGE-A4陽性靶點)細胞回輸治療晚期肺癌
    藥物介紹car-t療法作為全球熱門的細胞療法,在血液瘤領域(例如白血病)的治療潛力毋庸置疑,2017年,先後有兩款car-t療法獲FDA批准在美國上市。斯丹賽致力於通過開發創新型的car-t療法根治實體瘤。針對以上實體瘤治療的種種困難和挑戰,公司自主開發了的治療實體瘤的coupledcartm平臺技術,並已在臨床研究中取得了良好的療效。
  • 腫瘤的免疫治療研究
    腫瘤逃逸的機制很複雜,參與的因素可能有免疫細胞、腫瘤細胞、腫瘤微環境等多種因素。因此,改善人體免疫系統、調節免疫微環境是治療或預防腫瘤發生發展的重要手段。20世紀50年代, Macfarlane Burnet和Lewis Thomas提出了「免疫監視」理論,認為機體中經常產生的突變的腫瘤細胞可被免疫系統所識別而清除,這為腫瘤免疫治療奠定了理論基礎。
  • 腫瘤免疫治療發展史
    2013 年《科學》雜誌將腫瘤免疫治療列為十大科學突破之首,免疫治療有望成為繼手術、化療、放療、腫瘤靶向治療後的新一代的腫瘤治療手段。從PD-(L)1抗體到CAR-T,腫瘤免疫學的進展正在改變許多癌症類型的治療標準,而且藥物開發和癌症治療的範式也常被重新書寫。目前,大量新的在研品種和公司正在以史無前例的數量進入腫瘤免疫治療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