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肝開發新藥關注點,年齡影響表面抗原,清除率和基線低水平掛鈎

2021-01-10 小番健康

B肝功能性治癒中,關鍵指標是B肝表面抗原清除,更多科學研究數據指出,表面抗原水平原本偏低時,今後更容易預測B肝表面抗原清除率。小番健康通過介紹一項2020年3月12日發表於威利資料庫的研究試驗,本試驗共納入1459名慢性B肝患者。

B肝開發新藥關注點,年齡影響表面抗原,清除率和基線低水平掛鈎

對B肝在研新藥的開發治療終點,醫藥技術研發人員十分關注試驗對象的表面抗原是否處於低水平,即本試驗指出更低水平的表面抗原,被認為未來該項抗原發生清除的主要原因。那麼,是什麼決定了B肝表面抗原水平呢?有587名重複檢測B肝表面抗原水平,對2次或2次以上的B肝表面抗原陽性者進行隨訪記錄。按照2000年的臨界指數(COI),B肝表面抗原高水平認定為大於或等於2000 COI,該項低水平認定為小於2000 COI。

研究結果發現,年齡是影響慢性B肝患者表面抗原水平的原因之一,而B肝表面抗原血清清除率和低水平表面抗原、HBV-DNA低病毒血載量呈現顯著相關。具體數據如下:研究人員發現,基線時表面抗原低水平的慢性B肝患者比例,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相比表面抗原處於高水平的慢性B肝患者,基線時表面抗原水平偏低者的年齡偏大,轉氨酶水平低,HBV-DNA水平低。

B肝表面抗原年清除率為1.30%/年。B肝表面抗原血清清除率在基線水平(<2000 vs≥2000 COI)、年齡(≥50歲vs<50歲)與HBV-DNA水平(<4.0 vs≥4.0 log copies/mL)存在顯著差異性。Cox比例危險回歸分析顯示,B肝表面抗原低水平(<2000coi)與HBV-DNA低水平(<4.0log copies/mL)和B肝表面抗原血清清除率顯著相關。

這是一項以醫院為基礎的研究,試驗對象和目的:主要是日本基因型為C型的慢性B肝患者表面抗原血清清除率預測因素。在具體分析試驗研究結果前,小番健康先介紹一下,關鍵B肝全球感染數據,2015年全球已有2.57億人患有慢性B型肝炎(CHB)感染。在全球醫藥學研究人員的努力研究下發現,B肝表面抗原水平定量檢測,在某些臨床情況下,可以提供有價值的信息。

比如,e抗原陰性且HBV-DNA低水平的CHB中,伴隨著表面抗原水平升高,發生肝癌風險也顯著增加,表面抗原低水平(<1000IU/mL))加上HBV-DNA低水平(<2000IU/mL),能夠有效的區分無活動B肝攜帶者和活動B肝攜帶者。表面抗原低水平,被確定為B肝表面抗原血清清除率的預測因子,低水平B肝表面抗原的CHB,可能有良好的臨床病程,因此,B肝表面抗原偏低也是肝病領域的一個樂觀指標。

但是,在本次納入日本醫院和試驗對象中,研究人員發現不相同的結論,低水平B肝表面抗原的CHB的肝癌風險明顯高於高水平B肝表面抗原的CHB,也有報導指出,肝硬化患者的B肝表面抗原水平明顯低於非肝硬化者。在e抗原陽性慢性B肝患者中,表面抗原水平隨著肝纖維化而下降,18-20歲的表面抗原水平和活檢證實,它們與肝纖維化階段並沒有明確聯繫。這項試驗研究值得肝病領域科研人員重視,因為它清晰地說明表面抗原和患者年齡呈負相關性。

簡單的講,慢性B肝患者的隨著年齡增長,體內B肝表面抗原水平整體是處於下降趨勢的,即年齡增長才是影響B肝表面抗原水平的主要因素。以此類推,CHB年齡越大,B肝表面抗原水平也越低,儘管當前肝病領域醫藥學人士還無法解釋年齡增長與表面抗原水平下降相關的確切機制,但是,目前一種可能原因是,B肝病毒處於機體免疫清除期的免疫反應引起的。

小番健康結語:這項在線發表於3月資料庫內容,值得肝病科研人員注意,因為試驗指出了,含有HBV共價閉合環狀DNA的B肝病毒感染肝細胞可能通過長期免疫反應而減少。還有另一種解釋是,可能是由於病毒的S基因突變導致B肝表面抗原分泌減少。以往表面抗原低水平時,被認為是一個預測幹擾素治療效果和表面抗原血清清除率良好預後的臨床因素。

研究深入對比了表面抗原處於高水平和低水平的CHB臨床特徵,結果發現,表面抗原低水平的CHB年齡更大,轉氨酶水平更低,HBV-DNA水平更低。這項都指向,低水平的B肝表面抗原可能與不活躍的B肝病毒攜帶者狀態有關,並且隨著年齡增長而發生。表面抗原低水平者不一定就有輕度肝纖維化,慢性B肝的肝纖維化進展是多因素複雜結果導致的,包括活動性肝炎嚴重程度和持續時間、衰老、糖尿病、飲酒以及肝臟脂肪變性等。

相關焦點

  • B肝新藥科研有多難,關注表面抗原清除率,研究人員提示前景
    慢性B肝臨床前新藥開發的新化合物,目前僅限於臨床試驗、機理證明以及安全性研究,目的是尋求一種結合藥劑和添加劑或協同效應策略。這些藥物,將為B肝的生物學和免疫反應的幹擾提供重要見解。發表於2020年2月20日的《LIVER INTERNATIONAL》上,研究人員總結歸納當前B肝藥物開發實驗進展。B肝新藥科研有多難,關注表面抗原清除率,研究人員提示前景研究人員認為,免疫反應在疾病的不同階段影響B肝表面抗原消失是必需的。新B肝聯合用藥更需要個性化,基於當前已批准的核苷酸類似物(NAs)的安全性,新組合用藥的安全性至關重要。
  • B肝在研新藥GC1102,單次或多次靜脈注射,表面抗原消失率超10%
    B肝在研新藥GC1102,單次或多次靜脈注射,表面抗原消失率超10%單克隆抗體又稱為重組人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已公開信息顯示,GC1102的靶點和其他在研B肝新藥均不相同。在一項該在研B肝新藥前瞻性研究中,證明韓國的GC1102能夠降低B肝表面抗原水平,進而持續獲得良好的病毒學應答。
  • ...胃腸肝病學|B肝表面抗原|liver international|B肝|慢性B肝
    《LIVER INTERNATIONAL》B肝新藥熱議,科學認識HBsAg清除率,自發清除每年1%速度出現在《LIVER INTERNATIONAL》學術期刊上,科研人員提及B肝表面抗原清除率是今後藥物研發主要方向。在以往使用已上市抗病毒藥物治療未成年慢性B肝患者中,表面抗原自發清除率很少,通常以每年1%速度出現。
  • B肝在研新藥GS-9688,24周終點,未見1名表面抗原清除
    B肝在研新藥GS-9688,24周終點,未見1名表面抗原清除在人們最關注的B肝表面抗原降幅方面,這也是第2期臨床的主要治療終點,研究人員將關注所有受試者,自給藥後至第24周時,B肝表面抗原從基線下降大於或等於1 log10IU/mL的受試者比例。
  • B肝在研新藥GS-9688,24周終點,未見1名表面抗原清除
    B肝在研新藥GS-9688,24周終點,未見1名表面抗原清除匯聚全球各地肝病領域臨床醫生或研究人員,以線上虛擬會議方式,將最新研究進展發布在AASLD 2020年會上。其中,吉利德科學的靶向先天免疫途徑靶點開發研究藥物Selgantolimod(GS-9688)較為受到行業內外關注。
  • B肝在研新藥REP2139,HepG2細胞,阻斷表面抗原分泌
    Replicor公司開發的在研B肝新藥REP 2139試驗中,結果證明,在表達B肝表面抗原亞型的HepG2細胞中REP 2139的活性。B肝在研新藥REP2139,HepG2細胞,阻斷表面抗原分泌Replicor公司研究人員介紹,之所以進行本次研究,主要原因是和傳染性B肝病毒顆粒對比時,HBV感染還會產生許多亞病毒顆粒。而慢性B肝患者的血清與培養液中的B肝表面抗原,主要來源正是B肝病毒亞病毒顆粒。
  • B肝在研新藥nivolumab,Ib期聯藥,1名表面抗原丟失
    B肝在研新藥nivolumab,Ib期聯藥,1名表面抗原丟失 檢查點抑制劑也屬於免疫新療法靶點進行開發所有受試者接受0.1或0.3ng/kg一次,或2劑後者與治療性B肝疫苗GS4774在基線和4周後使用。
  • B肝在研新藥VBI-2601,1b/2a期,表面抗原抗體增強
    來自低劑量組的中期數據已經證明,在慢性B肝參與者中,促使參與者的抗體和T細胞反應均獲得恢復。在低劑量VBI-2601未經過調整和佐劑研究的可評估患者中,分別有67%(n=6/9)和78%(n=7/9)的患者,對B肝表面抗原的有效再刺激。 經VBI-2601治療的可評價患者中,60%(6/10)和67%(6/9)的B肝表面抗原抗體得到增強。
  • B肝在研新藥HepTcell和在多國啟動第2期臨床試驗
    B肝在研新藥HepTcell,啟動多國2期,對T細胞重新激活這項最新啟動的第2期臨床試驗,將在美國、加拿大和歐洲進行,為一項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試驗。研究對象是80名e抗原陰性的非活性慢性B肝患者,B肝表面抗原(HBsAg)≤100 IU/mL。HepTcell將給藥6次,間隔4周,持續24周,所有受試者將被隨訪1年,以評估反應的安全性和持久性。
  • B肝新藥JNJ-3989進展,沉默全病毒基因產物,表面抗原繼續增劑量
    小番健康介紹一下,Phase IIa期的試驗數據和結論,JNJ-3989主要通過為B肝患者注射治療,以未經過任何治療的慢性B肝患者(CHB)作為試驗對象,按照單月注射一次100、200、300或400mg的JNJ-3989,共為CHB注射3次後觀察效果。報告中觀察患者的B肝表面抗原平均下降幅度,以及在增大藥物劑量頻繁給藥後,B肝患者的表面抗原下降水平。
  • B肝在研新藥EYP001和201研究II期觀察提高功能性治癒率
    B肝在研新藥,一種口服FXR調節劑EYP001已經進入人體臨床II期試驗階段,目前,該研究藥物分別有201研究和203研究(前期已介紹203研究)。ENYO Pharma公司研究人員將關注201研究如下主要結果指標,以判斷是否有助於提高功能性治癒率。治療16周時,B肝表面抗原水平的改變,這是關注B肝在研新藥EYP001a+NA的治療效果,評估從第1天至第16周的B肝表面抗原變化(Δlog10)。
  • B肝在研新藥AB-729,I期單劑量12周,表面抗原持續下降
    B肝在研新藥AB-729,I期單劑量12周,表面抗原持續下降Arbutus研究人員介紹,AB-729使用的是專有的GalNAc技術遞送技術開發,主要採用皮下注射(SC)的一種基於RNA幹擾(RNAi)在研B肝新藥。這項研究主要評價AB-729用於治療慢性B肝患者的安全性和藥效學。
  • B肝在研新藥EYP001,201研究目標,提高功能性治癒率
    B肝在研新藥,一種口服FXR調節劑EYP001已經進入人體臨床II期試驗階段,目前,該研究藥物分別有201研究和203研究(前期已介紹203研究)。EYP001的II期201研究,將聯合核苷酸類似物(NAs)中的恩替卡韋或富馬酸替諾福韋二吡呋酯,研究人員將評估這種聯合用藥對慢性B肝的安全性和抗病毒作用。
  • B肝在研新藥HepTcell,啟動多國2期,對T細胞重新激活
    B肝在研新藥HepTcell,啟動多國2期,對T細胞重新激活這項最新啟動的第2期臨床試驗,將在美國、加拿大和歐洲進行,為一項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試驗。研究對象是80名e抗原陰性的非活性慢性B肝患者,B肝表面抗原(HBsAg)≤100 IU/mL。HepTcell將給藥6次,間隔4周,持續24周,所有受試者將被隨訪1年,以評估反應的安全性和持久性。
  • B肝新藥靶點短目標,促使表面抗原消失策略,HBV合併HDV是挑戰
    B肝新藥靶點短目標,促使表面抗原消失策略,HBV合併HDV是挑戰該論文發表於2020年2月20日的威利資料庫《胃腸肝病學》上,正在開發的有作為免疫調節劑,幹擾B肝病毒複製的特定步驟,或是作為改變宿主細胞功能來抑制病毒複製的宿主靶向劑,或是作為免疫調節劑。
  • 葛蘭素史克B肝新藥,第29天評估,明顯抑制表面抗原與病毒量
    葛蘭素史克B肝新藥,第29天評估,明顯抑制表面抗原與病毒量說起葛蘭素史克(GSK),不得不提到20年前在我國上市的首款B肝抗病毒藥物拉米夫定,就是這家美國大型跨國藥企研發的。拉米夫定(LAM)進入中國後稱為賀普丁,該藥是我國首個B肝口服抗病毒藥,而隨著賀普丁進入中國後,慢性B肝患者(CHB)的肝炎病情也得到明顯控制。
  • B肝功能性治癒,HBV-DNA陰轉,e抗原血清學轉換或表面抗原陰轉
    隨著醫藥水平進步,越來越多的醫藥學家也認可B肝抗病毒存在一定缺陷,那就是明確抗病毒能夠降低體內的病毒載量,減少肝損傷發生,但是真正能夠實現徹底治癒的案例卻很少。B肝功能性治癒,HBV-DNA陰轉,e抗原血清學轉換或表面抗原陰轉《慢性B肝防治指南》有很多個版本,當今更多是提倡強效抑制B肝病毒複製,一部分人可以觸發功能性治癒,甚至達到臨床治癒標準。小番健康提醒,除了人們認識比較多的B肝病毒載量得到控制以外,B肝抗病毒還有哪些目標需要攻克呢?
  • B肝在研新藥DCR-HBVS和RNAi新療法
    值得一提的是,DCR-HBVS在小鼠模型中,循環降低B肝表面抗原水平超99%,可誘導血清以及肝內的表面抗原實現清除。上一章,小番健康介紹關於RNA幹擾類藥物的全球創新藥研發,基於靶向B肝病毒基因組信使RNA,去年1月份第一位受試者已經開始進行該藥物治療。
  • B肝在研新藥多疫苗進展,表面抗原下降受限,簡介藥物化學學科
    這是一門基於化學、生物學為基礎的應用於新藥開發領域的學科,小番健康正是從事和藥化直接相關的藥品研製工作。從目前國內外負責從事新藥開發項目方向,常見的有藥物化學博士、醫學博士、化學博士等在負責新藥總體開發進度,包括研究藥物的製備方法、生物學或化學方向設計新藥以了解藥物和生物體的作用機理。簡單的講,藥物化學就是把低毒性、高效對老百姓有益的藥物研製出來。
  • B肝相關領域新藥進展和首要條件為表面抗原變化
    這類核酸疫苗,從原理上能夠誘導細胞和體液免疫反應,而蛋白質疫苗只能夠誘導體液或抗體反應。比如,當一種編碼B肝病毒包膜蛋白S和preS2結構域的DNA疫苗應用在慢性B肝患者時,血清HBV-DNA定量下降,HBV特異性IFNγ分泌T細胞水平增加,抗-HBcAg反應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