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肝功能性治癒,HBV-DNA陰轉,e抗原血清學轉換或表面抗原陰轉

2020-12-05 小番健康

隨著醫藥水平進步,越來越多的醫藥學家也認可B肝抗病毒存在一定缺陷,那就是明確抗病毒能夠降低體內的病毒載量,減少肝損傷發生,但是真正能夠實現徹底治癒的案例卻很少。

B肝功能性治癒,HBV-DNA陰轉,e抗原血清學轉換或表面抗原陰轉

《慢性B肝防治指南》有很多個版本,當今更多是提倡強效抑制B肝病毒複製,一部分人可以觸發功能性治癒,甚至達到臨床治癒標準。小番健康提醒,除了人們認識比較多的B肝病毒載量得到控制以外,B肝抗病毒還有哪些目標需要攻克呢?其實,抗病毒各階段的目標,實現以後都是為了減少今後復發率做準備。

除了HBV-DNA檢測不到,還有就是e抗原發生血清學轉換,這個也作為各版指南的制定目標。以使用恩替卡韋(ETV)或富馬酸替諾福韋二吡呋酯(TDF)舉例,因為它們都屬於核苷類藥物(NAs)抑制病毒載量比較好的藥物,通常在新藥研發過程中,這些核苷類使用一年左右,大約有十分之一的慢性B肝患者(CHB)可以實現e抗原發生血清學轉換。

什麼是e抗原的血清學轉換呢?也就是說,e抗原這項消失轉陰了,而e抗體自然轉陽,這時就表示身體裡已經有一定的抵抗病毒複製的免疫抗體出現。e抗體轉陽,表示免疫系統已經開始起作用,也證明抗病毒治療對於B肝患者,初見成效。更高一層次目標應該是,清除B肝表面抗原,發生表面抗原清除率其實不太高,大約也就是在1%-3%之間。

當然,想要實現清除表面抗原,通常也必須在長期多年抗病毒治療之後,才有機會實現的。如果可以實現這樣的目標,就被稱為功能性治癒。但是,我們通過醫藥數據比對會發現,真正實現功能性治癒的慢性B肝患者比例相當低,大約是1%-2%左右,可以在長期使用抗病毒藥物之後,也就是上面那些耐藥發生率低,並且又有強效抑制病毒能力的核苷類使用後,實現清除B肝表面抗原。

如果能夠實現上面要求,基本已經符合抗病毒終點考慮停藥。當然,為了安全停用抗病毒藥物,一定要符合各項指標轉歸標準,例如HBV-DNA一年以上都檢測不到,還有上面提到e抗原發生血清學轉換,而且不屬於已經進展為肝硬化階段的慢性B肝患者。這時可以考慮停藥,但是,停藥後也必須定期密切監測指標,並不是停藥就代表萬事大吉。

通過小番健康結合《慢性B肝防治指南》與核苷類藥物作用機制,我們會了解到,抗病毒並非一朝一夕,也存在一定不足,但是抗病毒能夠降低體內病毒載量,真實減輕肝損傷,雖然無法實現徹底治癒,但依然能夠延緩並阻止肝炎進展,比許多偏方、驗方真實可靠,是科學的防治慢性B肝進展。

相關焦點

  • 抗B肝期間,HBV-DNA和B肝e抗原,哪一個先發生陰轉更好?
    相對e抗原轉陽,HBV-DNA陰轉更具有說服力。過去數十年當中,醫藥學主要還是通過B肝e抗原是否陰轉,e抗體是否轉陽,間接的判斷體內B肝病毒複製能力變化。當今醫藥學已經更加先進,主要是通過HBV-DNA結果,直接了解體內病毒複製。
  • B肝在研新藥核酸聚合物與聯用功能治癒
    兩種抗病毒治療方向能夠在肝病臨床醫生規範治療下,實現HBV-DNA檢測不到,長期口服如恩替卡韋(ETV)、富馬酸替諾福韋艾拉酚胺(TAF)有望實現e抗原血清學轉換,即e抗原陰轉,e抗體轉陽,小部分人可發生表面抗原陰轉。Replicor公司的REP 401主要是進行聯合上述藥物,包括聚乙二醇幹擾素(pegIFN)和富馬酸替諾福韋二吡呋酯(TDF)。
  • 什麼是B肝e抗原 B肝患者需要注意什麼
    一般在B肝表面抗原(HBsAg)陽性的標本中檢測B肝E抗原,HBsAg的滴度越高,HBeAg陽性的機會越多。在HBsAg陰性的標本中,很少有HBeAg陽性者。B肝E抗原通常在血清中存在的時間較短 ,為3~6周。B肝表面抗原在血內高峰期亦是B肝e抗原的高峰期。在肝炎症狀出現後10周內逐漸下降,在B肝表面抗原轉陰前可先轉陰。
  • 小三陽B肝病毒攜帶者,B肝表面抗原可自己轉陰,多發生在35歲後
    對於B肝病毒攜帶者來說,雖然我們都了解其對身體其實沒什麼危害,不過,大家依然擔心什麼時候會發病或者復發。那麼,對於B肝病毒攜帶者來說,體內的B肝病毒有沒有被徹底清除的可能,B肝表面抗原能否轉陰呢?這類B肝病毒攜帶者朋友,在感染B肝病毒的前些年,一般體內病毒含量高,處於「大三陽」攜帶者狀態。不過,隨著年齡的增長,免疫耐受有一定程度的減弱,體內B肝病毒被緩慢的清理,hbv-dna定量在逐年下降。多數在30歲之前會轉變為「小三陽」B肝病毒攜帶者,且期間始終保持著肝功正常,肝臟沒有炎症進展的狀態下,實現了e抗原的血清轉換。
  • ...胃腸肝病學|B肝表面抗原|liver international|B肝|慢性B肝
    在那些非活動性疾病、e抗原陰性體內病毒複製程度較低以及表面抗原定量濃度較低的慢性B肝中,才更有可能出現B肝表面抗原自發清除(期刊科研人員原文評述)。但是,科研人員深入研究發現,表面抗原消失也已出現在B肝病毒複製水平高的CHB的慢性嚴重惡化後,或在使用核苷類藥物和PEG幹擾素治療期間或之後。
  • B肝治療到表面抗原轉陰,是不是可以終止抗病毒,還要定期複查嗎
    B肝表面抗原轉陰,是B肝功能性治癒以及B肝臨床治癒的標誌之一,雖然不能完全確定病情,不過對預後有積極正面的影響。研究表明,B肝表面抗原(hbsag)滴度,與肝硬化及肝腫瘤的發生有正相關係。近年來,我們可能會發現,醫學界對B肝治療的追求已經不局限於功能性治癒,實現hbv-dna的轉陰(低於臨床檢測下限),對B肝表面抗原轉陰的追求也逐年提高。
  • B肝病毒量,e抗原的間接判斷,到HBV-DNA精確定位
    通過對比過去和現在針對慢性B肝的防治,詳細更容易、直觀地知道當今針對成人慢性B肝(CHB)的醫療進步。過去,還沒有血清HBV-DNA檢測,所以無法直接判斷人體血液當中含有多少B肝病毒量。B肝病毒量,e抗原的間接判斷,到HBV-DNA精確定位但是,過去從總體B肝感染者比例當中,觀察發現B肝135陽性從傳染性、血液病毒量要比B肝145陽性的高,當然這是間接判斷得出結論。B肝145陽性,也就是小三陽,因為e抗體是陽性的,表示身體對B肝病毒已經產生一定免疫力,間接的判斷出體內B肝病毒複製處在低水平。
  • 省醫表妹說,B肝能達到臨床治癒,臨床治癒是說明B肝治好了嗎
    得到的回答是,B肝能夠實現臨床治癒。當然,臨床治癒並不符合很多人所預期的,肝細胞內不存在任何B肝病毒。不過,達到臨床治癒也是比較高的B肝治療標準。需要同時滿足以下條件:1、B肝病毒定量指標:B肝病毒定量(hbv-dna定量),需要低於臨床檢查指標下限。在高精度B肝病毒血清檢查中,需要低於50IU/ml。在我國,多數檢查設備能達到的最低檢測下限值為100IU/ml。
  • 慢性B肝期望值方向,短期適當降低,首先確保HBV-DNA抑制
    慢性B肝治療應該由近及遠,即長期治療目標暫時難以攀登,但短期能夠通過核苷類藥物(NAs)強效抑制B肝病毒複製,阻止肝炎繼續進展下去。慢性B肝期望值方向,短期適當降低,首先確保HBV-DNA抑制新藥三期臨床實驗十分重視轉氨酶復常率和HBV-DNA陰轉率。以當前的核苷類藥物(NAs)恩替卡韋(ETV)和富馬酸替諾福韋二吡呋酯(TDF)就可以短期實現以上兩個指標要求。
  • EASL2020:治療性B肝疫苗NASVAC能使部分B肝攜帶者獲得功能性治癒!
    國內外慢B肝臨床指南對臨床治癒(又稱為功能性治癒或免疫學治癒)的定義是:即完成有限療程治療後,血清 HBsAg 和 HBV DNA 持續檢測不到,HBeAg 陰轉,伴或不伴HBsAg 血清學轉換,殘留cccDNA可持續存在,肝臟炎症緩解和肝組織病理學改善,終末期肝病發生率顯著降低。
  • 藥REP2165,美國研發:可在2030年實現B肝的徹底治癒
    B肝患者目前追求的目標是臨床治癒,B肝在研新藥REP2165,401研究,41%實現功能性治癒,B肝表面抗原若能夠清除即陰轉後,就能夠克服自己免疫不作為或稱之為T細胞衰竭。全球基於B肝表面抗原釋放抑制劑的在研B肝新藥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包含REP-2055、REP-2139和REP-2165化合物。此前,這些化合物已經被證明,可以阻止感染肝細胞釋放B肝表面抗原。
  • B肝表面抗原不斷下降,表示有痊癒或轉陰的可能?肝病醫生這麼說
    5個月前,患者檢查B肝兩對半,B肝表面抗原 2.275 IU/mL,B肝表面抗體 0 mIU/mL,e抗原 0.02 PEIU/mL,e抗體>4.0 PEIU/mL,核心抗體>8.0 PEIU/mL。  變成了B肝小三陽。
  • HBV抗原抗體系統的特點是什麼
    簡述HBV抗原抗體系統的特點。  答:(1)表面抗原(HBsAg)和抗體(抗-HBs):HBsAg陽性表示現症HBV感染,人體感染HBV後3周左右便可在血中出現HBsAg,在慢性B型肝炎患者和無症狀攜帶者血中可持續存在多年。
  • B肝病毒表面抗原定量反彈是耐藥了嗎?
    B肝病毒表面抗原定量反彈是耐藥了嗎?B肝是一種難治性肝炎,長期用藥是B肝治療中的普遍現象,即使正規治療,B肝用藥至少也需要3-5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達到臨床治癒標準。同時,達到臨床治癒標準後,很多情況下也不建議停藥。
  • B肝在研新藥REP2139,HepG2細胞,阻斷表面抗原分泌
    B肝在研新藥REP2139,HepG2細胞,阻斷表面抗原分泌Replicor公司研究人員介紹,之所以進行本次研究,主要原因是和傳染性B肝病毒顆粒對比時,HBV感染還會產生許多亞病毒顆粒。而慢性B肝患者的血清與培養液中的B肝表面抗原,主要來源正是B肝病毒亞病毒顆粒。
  • B肝在研新藥全球進展,IIb期2毫克,3/4表面抗原血清轉化
    目前,推薦的治療慢性B肝病毒(HBV)感染方法只能實現病毒抑制,而很少有B肝表面抗原(HBsAg)丟失。全球科研人員都已確立的主流觀點,即慢性B肝治療的最終重點是結合B肝表面抗原丟失、抑制新的肝細胞感染、消除共價閉合環狀DNA(cccDNA)池和恢復免疫功能來實現病毒控制。
  • B肝在研新藥多疫苗進展,表面抗原下降受限,簡介藥物化學學科
    在研新藥多疫苗進展,表面抗原下降受限,簡介藥物化學學科簡單來講,藥化需要對藥物結構以及活性深入研究,利用所學化學知識來確定所需要開發藥物,並從分子層面深入研究其在體內作用機制。,以宿主固有免疫或適應性免疫作為靶點,一直被藥物學家長期跟蹤,從理論上該方向有望實現功能性治癒,但目前也有許多研究藥物遇到一些開發瓶頸。
  • B肝恩替卡韋不同基線試驗,48周病毒學應答高,HBVDNA陰轉超90%
    試驗共納入64名成人慢性B肝患者(e抗原均為陰性),使用恩替卡韋每天0.5毫克劑量進行治療,治療周期48周後觀察病毒學應答。比較觀察血清HBV-DNA≥1*106拷貝/ml與HBV-DNA<1*106拷貝/ml、B肝表面抗原≥2000COI與表面抗原<2000COI、轉氨酶≥5ULN與轉氨酶<5ULN等,對受試者持續病毒學應答影響。
  • 帶你讀懂 | B肝表面抗原定量檢測的意義
    來源:蔡晧東醫生自媒體   作者:蔡晧東B肝病毒表面抗原是B肝血清學但是,半定量檢測的靈敏度和準確性比定性檢測好,但定出的量並不準確,只可以大致判定抗原、抗體在血清中的水平。表2就是一位病人B肝五項定量檢查的化驗單,第1項HBsAg後面的單位是「IU/ml」,正常參考值為<0.05 IU/ml。定量檢測方法不僅可以靈敏地檢測出血中很微量的病毒抗原和抗體,而且可以準確地檢測出B肝表面抗原、抗體在血清中的量(IU/ml或mIU/ml)。
  • B肝小三陽,抗病毒一年轉1245陽,表面抗體出現,是快轉陰了嗎
    通過網絡的方式,李女士向我們反饋了這一情況,詢問第二項已經陽性,為什麼表面抗原還沒有消失,自己的B肝什麼時候可以轉陰。B肝兩對半1245陽性,多為B肝的亞臨床表現,這種情況並不十分多見,是一種臨時的檢查結果,僅僅通過這一結果並不能表明病情,甚至可能出現兩種截然相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