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肝表面抗原轉陰,是B肝功能性治癒以及B肝臨床治癒的標誌之一,雖然不能完全確定病情,不過對預後有積極正面的影響。研究表明,B肝表面抗原(hbsag)滴度,與肝硬化及肝腫瘤的發生有正相關係。近年來,我們可能會發現,醫學界對B肝治療的追求已經不局限於功能性治癒,實現hbv-dna的轉陰(低於臨床檢測下限),對B肝表面抗原轉陰的追求也逐年提高。
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B肝抗病毒用藥的不斷更新,以及臨床治療的經驗、規範度的提升,我們不難發現,B肝表面抗原的轉陰率呈現上升趨勢,我們在過去苦苦追求的B肝表面抗原轉陰,目前在臨床上並不少見。不過,我們也要對B肝表面抗原轉陰有一個科學的認知,不能因此而陷入治療誤區。有些人認為,B肝表面抗原轉陰就可以終止抗病毒治療,B肝表面抗原沒轉陰就要持續抗病毒,這兩個觀點都存在一些片面性。
我們需要清楚,被整合到肝細胞中的B肝表面抗原很難被清除掉,即使是血清學檢測不到B肝表面抗原,並非說明肝細胞內完全沒有B肝表面抗原,沒有B肝病毒存在。所以,此時我們或許會發現通過hbv-dna檢測依然能發現少量的hbv-dna,此時需要根據病情來確定是否依然需要抗病毒治療。如果僅僅憑藉B肝表面抗原滴度,來確定是否需要持續抗病毒治療,顯然容易出現偏差,甚至影響B肝治療的關鍵階段。
當然,對於達到功能性治癒以及臨床治癒的慢B肝來說,肝功能正常,受損的肝臟組織也得到有效修復,體內檢測不到hbv-dna,伴隨或不伴隨B肝B肝表面抗原轉陰。這兩種個情況均可在醫生的指導下停止抗病毒治療,做好定期複查即可。不過,有一種個情況我們不能忽視,也就是目前已經處於肝纖維化、肝硬化階段的慢B肝患者。
處於肝硬化、肝纖維化階段的患者,極低含量的B肝病毒均可能導致肝臟較為嚴重的損傷,所以對於這類的慢B肝患者朋友,當發現B肝表面抗原轉陰,暫時檢測不到B肝病毒dna時,依然需要一定的抗病毒治療。當肝硬化得到緩解,肝纖維化實現逆轉,肝功能處於穩定正常狀態時,方可考慮停止抗病毒治療,畢竟,慢B肝患者的病毒因素是疾病的根本。
目前,在老師這裡就診的慢B肝患者中,實現表面抗原轉陰的朋友越來越多,尤其是年輕的慢B肝。由於免疫活動進行激烈,身體素質較好,多數能達到很好的治療效果,欣喜的同時,也有些許擔憂。一方面,擔憂達到B肝表面抗原轉陰的朋友,或許被勝利迷了眼,很容易忽視之後的定期複查,很容易形成不良的生活習慣;另一方面,擔憂目前在我國實現正規抗病毒治療者佔比並不高,甚至佔比不足30%,對正規抗病毒治療有排斥,就診過程曲曲折折,最終發展為肝纖維化、肝硬化。
最後,需要提醒大家的是,雖然目前B肝表面抗原轉陰的概率有所增加,但是我們也不能盲目追求B肝表面抗原轉陰。對於通過長期治療,達到功能性治癒,並未實現表面抗原轉陰的朋友,也可以在指導性停止抗病毒治療,做好定期複查。畢竟,各種藥物均有一定的副作用,可能會對身體其他機制產生微小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