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肝已可實現臨床治癒 這些人表面抗原可轉陰

2020-12-05 廣州日報

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任珊珊 通訊員周晉安)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日前從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感染科獲悉,B肝已實現臨床治癒,一些患者表面抗原可轉陰。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感染科主任高志良教授表示,該科隨訪門診建立大數據標本資源庫及B肝患者隊列研究。自2015年開展I-cure項目以來,入選該項目的B肝患者臨床治癒率高達三分之一。

世衛組織資料顯示,全球約有2.57億個B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全球每年因B型肝炎所導致的死亡人數達到88.7萬人。B肝臨床治癒最重要的一個特徵是B肝表面抗原轉陰。

根據2015年出版的慢性B肝防治指南,對於部分適合的患者要儘可能追求慢性B肝的臨床治癒,即停止治療後持續的病毒學應答、表面抗原HBsAg消失並伴有ALT(肝功能指標之一)復常和肝臟組織學病變改善。

高志良指出,長期接受恩替卡韋或替諾福韋等核苷類抗病毒藥物治療的病人,雖然可以獲得持續的病情控制,但在5年之內仍有7%左右的病人會發展為肝癌,如果病人有肝硬化,這個比例高達17%。

而如果表面抗原轉陰的話,患肝癌的概率只有0.8%,即使病人已出現肝硬化,也只有6%的概率會發展為肝癌。因此,實現臨床治癒對B肝病人意義重大。

要實現臨床治癒的「作戰目標」,單靠口服抗病毒藥物「孤軍奮鬥」可不行。在口服抗病毒藥物的B肝病人中,如果表面抗原低於1500單位,可以加上長效幹擾素來進行治療,有30%的患者表面抗原可被清除。

「大三陽」不宜追求「臨床治癒」

不過,有些病人並不適合追求「B肝臨床治癒」。

專家強調,e抗原陽性的慢性B肝病人,也就是俗稱的「大三陽」病人,因為此時病毒在肝臟內大量生成,如果進行長效幹擾素治療,則獲得B肝臨床治癒的概率較低。

已經實現「臨床治癒」的病人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停藥,且停藥後復發概率不高。如果間隔一個月檢查表面抗原定量,連續兩次的數值低於0.05,患者就可以停藥。但是停藥後建議半年隨訪一次,以防復發。

高志良團隊還發現,很多獲得B肝臨床治癒的病人相對年輕。醫生猜測,年輕病人相比年長病人感染B肝病毒的時間較短,人體的免疫功能也更完善,在接受幹擾素治療後,自身的免疫功能可被更充分地調動起來發動「攻擊」,從而更有機會實現臨床治癒。

相關焦點

  • 小三陽B肝病毒攜帶者,B肝表面抗原可自己轉陰,多發生在35歲後
    對於B肝病毒攜帶者來說,雖然我們都了解其對身體其實沒什麼危害,不過,大家依然擔心什麼時候會發病或者復發。那麼,對於B肝病毒攜帶者來說,體內的B肝病毒有沒有被徹底清除的可能,B肝表面抗原能否轉陰呢?這類B肝病毒攜帶者朋友,在感染B肝病毒的前些年,一般體內病毒含量高,處於「大三陽」攜帶者狀態。不過,隨著年齡的增長,免疫耐受有一定程度的減弱,體內B肝病毒被緩慢的清理,hbv-dna定量在逐年下降。多數在30歲之前會轉變為「小三陽」B肝病毒攜帶者,且期間始終保持著肝功正常,肝臟沒有炎症進展的狀態下,實現了e抗原的血清轉換。
  • 藥REP2165,美國研發:可在2030年實現B肝的徹底治癒
    B肝患者目前追求的目標是臨床治癒,B肝在研新藥REP2165,401研究,41%實現功能性治癒,B肝表面抗原若能夠清除即陰轉後,就能夠克服自己免疫不作為或稱之為T細胞衰竭。全球基於B肝表面抗原釋放抑制劑的在研B肝新藥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包含REP-2055、REP-2139和REP-2165化合物。此前,這些化合物已經被證明,可以阻止感染肝細胞釋放B肝表面抗原。
  • B肝表面抗原不斷下降,表示有痊癒或轉陰的可能?肝病醫生這麼說
    這些認識應用於臨床檢測,大大促進了B肝的防治工作,有助於選擇更合理的治療策略。  比如,B肝病毒DNA的定量檢查,目前已經成為確定治療方案、做出抗病毒治療決定、藥物和治療方案選擇、觀察治療效果和預測耐藥等的重要手段。  不過,大多數人在定期的複查中,似乎對B肝兩對半的定量關心不夠,認為反正是大三陽或者小三陽,查不查都無所謂。
  • B肝功能性治癒,HBV-DNA陰轉,e抗原血清學轉換或表面抗原陰轉
    隨著醫藥水平進步,越來越多的醫藥學家也認可B肝抗病毒存在一定缺陷,那就是明確抗病毒能夠降低體內的病毒載量,減少肝損傷發生,但是真正能夠實現徹底治癒的案例卻很少。B肝功能性治癒,HBV-DNA陰轉,e抗原血清學轉換或表面抗原陰轉《慢性B肝防治指南》有很多個版本,當今更多是提倡強效抑制B肝病毒複製,一部分人可以觸發功能性治癒,甚至達到臨床治癒標準。小番健康提醒,除了人們認識比較多的B肝病毒載量得到控制以外,B肝抗病毒還有哪些目標需要攻克呢?
  • 12.16新案例:TAF 治療B肝肝硬化患者,實現B肝臨床治癒
    16 周複測B肝 E 抗原轉陰,表面抗原實現陰轉,32 周后複查 HBV DNA 低於檢測值下線 100 IU/ml,B肝 E 抗原持續轉陰,表面抗原持續陰轉,B肝表面抗體升至 7.59 mIU/ml。肝功能、腎功能、血常規、甲胎蛋白均正常。肝纖維化無創檢測值低於 7.0 Kpa。
  • ...胃腸肝病學|B肝表面抗原|liver international|B肝|慢性B肝
    在那些非活動性疾病、e抗原陰性體內病毒複製程度較低以及表面抗原定量濃度較低的慢性B肝中,才更有可能出現B肝表面抗原自發清除(期刊科研人員原文評述)。但是,科研人員深入研究發現,表面抗原消失也已出現在B肝病毒複製水平高的CHB的慢性嚴重惡化後,或在使用核苷類藥物和PEG幹擾素治療期間或之後。
  • B肝在研新藥EDP-721,臨床前研究,降表面抗原泛基因潛力
    B肝在研新藥EDP-721,臨床前研究,降表面抗原泛基因潛力來自生物製藥公司Enanta Pharmaceuticals的總裁兼執行長Luly博士原文點評:Enanta致力於病毒感染和肝臟疾病而創建小分子藥物,我們在Enanta的藥品研發項目中,提供一個更新病毒學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包括最新候選藥物EDP-721(慢性B肝開發方向)。
  • 省醫表妹說,B肝能達到臨床治癒,臨床治癒是說明B肝治好了嗎
    得到的回答是,B肝能夠實現臨床治癒。當然,臨床治癒並不符合很多人所預期的,肝細胞內不存在任何B肝病毒。不過,達到臨床治癒也是比較高的B肝治療標準。需要同時滿足以下條件:1、B肝病毒定量指標:B肝病毒定量(hbv-dna定量),需要低於臨床檢查指標下限。在高精度B肝病毒血清檢查中,需要低於50IU/ml。在我國,多數檢查設備能達到的最低檢測下限值為100IU/ml。
  • B肝在研新藥REP2139,HepG2細胞,阻斷表面抗原分泌
    結果表明,REP 2139能夠抑制B肝表面抗原分泌,未出現細胞內的B肝表面抗原積聚,也未影響B肝e抗原或傳染性病毒顆粒分泌,這些都說明HBV的亞病毒顆粒組裝與或分泌,有著特異靶向特徵(下圖來自Replicor:磷酸化NAPs與兩親性蛋白靶點之間的相互作用、磷酸化涉及到用硫取代磷酸二酯鍵中的一個非橋氧(紅色表示))。
  • 莊輝院士:中國B肝表面抗原攜帶者人數仍為全球最多
    中新網北京7月26日電 (記者 李亞南)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醫學部教授莊輝26日在「2019年世界肝炎日宣傳大會」上表示,雖然中國在肝炎防治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當前肝炎流行形勢依然嚴峻,B肝表面抗原攜帶者人數仍為全球最多。
  • B肝在研新藥VBI-2601,1b/2a期,表面抗原抗體增強
    生物製藥疫苗研發公司VBI Vaccines公布VBI疫苗在慢性B肝患者中的1b/2a試驗數據。研究藥物名為VBI-2601(BRII-179),目前在國外已進入第2期臨床研究;在2020年初,國內已提交並獲得臨床試驗默示許可(VBI公司公告:見下圖:B肝在研新藥VBI-2601的1b/2a期數據)。
  • B肝e抗原轉陰,e抗體轉陽,單純說明病情好轉嗎?
    對B肝病情穩定,有很多人將B肝大三陽轉為小三陽,視為「轉陰」,其實這種看法並不科學。因為即便屬於慢性B肝自然感染進程中,這種大三陽轉小三陽,即e抗原轉陰,e抗體轉陽的情況也比較常見,並非都說明病情好轉,還要結合轉氨酶指標、B超進行判斷。
  • B肝治療到表面抗原轉陰,是不是可以終止抗病毒,還要定期複查嗎
    B肝表面抗原轉陰,是B肝功能性治癒以及B肝臨床治癒的標誌之一,雖然不能完全確定病情,不過對預後有積極正面的影響。研究表明,B肝表面抗原(hbsag)滴度,與肝硬化及肝腫瘤的發生有正相關係。近年來,我們可能會發現,醫學界對B肝治療的追求已經不局限於功能性治癒,實現hbv-dna的轉陰(低於臨床檢測下限),對B肝表面抗原轉陰的追求也逐年提高。
  • 大三陽、小三陽很多年,最近突然轉陰了:2種B肝有自愈可能!
    若B肝表面抗體呈陰性,只能說明患者沒有產生抗體;若其他指標都呈陰性,只有B肝表面抗體呈陽性,那並不是自愈的表現,而是注射了B肝疫苗的結果。 為什麼有人久治沒有好轉? B肝其實是非常難治癒的疾病。
  • B肝新藥科研有多難,關注表面抗原清除率,研究人員提示前景
    慢性B肝臨床前新藥開發的新化合物,目前僅限於臨床試驗、機理證明以及安全性研究,目的是尋求一種結合藥劑和添加劑或協同效應策略。這些藥物,將為B肝的生物學和免疫反應的幹擾提供重要見解。發表於2020年2月20日的《LIVER INTERNATIONAL》上,研究人員總結歸納當前B肝藥物開發實驗進展。B肝新藥科研有多難,關注表面抗原清除率,研究人員提示前景研究人員認為,免疫反應在疾病的不同階段影響B肝表面抗原消失是必需的。新B肝聯合用藥更需要個性化,基於當前已批准的核苷酸類似物(NAs)的安全性,新組合用藥的安全性至關重要。
  • B肝治癒新藥:廣生堂再次公布動態,臨床試驗正式啟動!
    福建廣生堂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廣生堂」)近日發布公告宣布,公司衣殼抑制劑類在研B肝新藥 GST-HG141 的臨床試驗正式啟動,廣生堂公司已在吉林大學第一醫院召開了 GST-HG141 片 Phase I 期臨床的啟動會。
  • B肝在研新藥多疫苗進展,表面抗原下降受限,簡介藥物化學學科
    ,以宿主固有免疫或適應性免疫作為靶點,一直被藥物學家長期跟蹤,從理論上該方向有望實現功能性治癒,但目前也有許多研究藥物遇到一些開發瓶頸。2020年5月11日,摩洛哥、日本、孟加拉國等研究人員在《Vaccines》雜誌上發表了關於免疫相關靶點以實現慢性B肝功能性治癒藥物研究進展。
  • 院士呼籲:以「功能性治癒」新思路對抗B肝
    人類與B肝病毒之間的鬥爭已經持續了很多年,但唯有實現功能性治癒才能根治B肝。在日前由上海院士中心主辦的B肝功能性治癒院士研討會上,來自全國B肝領域的院士專家們提出,應該集合全國相關基礎科研和臨床力量,清除患者B肝表面抗原,阻止停藥後復發,向B肝功能性治癒發起挑戰。
  • 了解B肝創新藥靶點,靶向病毒生命周期,有望實現功能性治癒
    小番健康了解到,2019-2020B肝創新藥中的病毒進入抑制劑、B肝表面抗原抑制劑、衣殼抑制劑、RNA幹擾類藥物以及cccDNA抑制劑都屬於針對cccDNA的,它們在未來若能夠順利完成三期臨床試驗,則有希望實現治癒B肝。
  • 停藥1年,仍能抑制B肝活動!新療法有望實現B肝「功能性治癒」
    近日,在美國肝病研究協會(AASLD)主辦的2020年肝臟會議上,治療慢性B肝病毒(HBV)感染的RNAi療法RG6346的臨床試驗數據亮眼:結果顯示:在每月一次、總共4次的RG6346治療後,患者體內B肝病毒活動生物標誌物實現大幅和持久降低。最後一次給藥後,B肝表面抗原(HBsAg)低水平維持時間更是長達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