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蔡晧東醫生自媒體 作者:蔡晧東
B肝病毒表面抗原是B肝血清學5項檢查中的第一項,其英文縮寫是「HBsAg」。檢測B肝的抗原和抗體有許多方法,如:放射免疫法、酶聯免疫法、微粒子化學發光法、時間分辨免疫螢光法、微粒子酶免檢測法、電化學發光法等[1]。不同的醫院用不同的試劑檢測,所以檢測結果的數值各不相同。不過,這些檢測HBsAg的方法都可歸為「定性」、「半定量」和「定量」三類。定性檢測就是只報告「陽性」或「陰性」,一般只要體檢時使用,疾病診斷和治療時已經很少使用了。
半定量檢測是用標本檢測值與臨界值的比值。表1是一位病人B肝五項半定量檢查的化驗單,第1項HBsAg後面的單位是「S/CO」。單位是「S/CO」,「S」代表標本(sample)檢測的光密度值(OD值),「CO」代表檢測的臨界值(cutoff),若S/CO ≥1判為陽性,<1為陰性。檢測到HBsAg的S/CO的數值越大,代表體內B肝病毒表面抗原量越高。但是,半定量檢測的靈敏度和準確性比定性檢測好,但定出的量並不準確,只可以大致判定抗原、抗體在血清中的水平。
最先進的是定量檢測方法,目前僅用於對B肝表面抗原和表面抗體的檢測。表2就是一位病人B肝五項定量檢查的化驗單,第1項HBsAg後面的單位是「IU/ml」,正常參考值為<0.05 IU/ml。定量檢測方法不僅可以靈敏地檢測出血中很微量的病毒抗原和抗體,而且可以準確地檢測出B肝表面抗原、抗體在血清中的量(IU/ml或mIU/ml)。
定量檢測的方法有:微粒子化學發光法、時間分辨免疫螢光法和電化學發光法。微粒子化學發光法的代表試劑是美國雅培公司生產的,時間分辨免疫螢光法的代表試劑是上海新波公司生產的,電化學發光法的代表試劑是羅氏公司生產的。大多數醫院進行B肝表面抗原定量檢測和e抗原半定量檢測都使用這三家公司生產的試劑。目前在我國應用比較廣泛的B肝表面抗原定量檢測是雅培公司的試劑(微粒子化學發光法),它的檢測範圍是0.05~250 IU/ml。當B肝表面抗原>250 IU/ml時,則需要對標本進行稀釋,再根據稀釋係數計算B肝表面抗原的定量值。
對HBsAg進行定量檢測有重要意義。HBsAgB肝病毒複製的模板「cccDNA」的活性密切相關[2]。HBsAg水平越高,說明肝內B肝病毒cccDNA也越多,病毒則很難完全清除。反之,HBsAg水平較低的感染者,肝內B肝病毒cccDNA較少,病毒清除較容易。因此,檢測HBsAg定量檢測可以預測抗病毒治療的療效。
HBsAg定量檢測可以在治療前和治療的過程中預測幹擾素的療效。治療前HBsAg>10000 IU/ml,且HBV DNA>2×108 IU/ml的患者幹擾素的療效較差。HBeAg陽性慢性B型肝炎患者接受聚乙二醇化幹擾素α治療,如果24周HBsAg<1500 IU/ml,繼續單藥治療至48周可獲得較高的HBeAg血清學轉換率。若經過24周治療HBsAg定量仍大於20000 IU/ml,建議停止聚乙二醇化幹擾素α治療,改用核苷(酸)類藥物治療。HBeAg陰性慢性B型肝炎患者在聚乙二醇化幹擾素α治療12周後HBsAg未下降且HBV DNA較基線下降<2 log10 IU/ml,應考慮停止聚乙二醇化幹擾素α治療,改用核苷(酸)類藥物治療[3-5]。
HBsAg定量檢測也可以用於預防核苷(酸)類藥物的療效。治療前HBsAg<1000 IU/ml,或者治療期間HBsAg下降速度較快(每年>0.166 log10 IU/mL)的患者,HBsAg被清除的可能性較大[6,7]。因此,HBsAg定量檢測也常作為核苷(酸)類藥物停藥的指標。HBsAg水平越低,停藥後疾病復發的可能性越小。停藥時HBsAg<100 IU/ml或消失的患者停用核苷(酸)類藥物後疾病很少復發[8]。
參考文獻
1. 劉振玲. B型肝炎病毒標誌物實驗室檢測的研究進展. 醫學理論與實踐. 2011. 24(8): 893-895.
2. Chan HL, Thompson A, Martinot-Peignoux M, et al.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quantification: why and how to use it in 2011 - a core group report. J Hepatol. 2011. 55(5): 1121-31.
3. Liaw YF, Jia JD, Chan HL, et al. Shorter durations and lower doses of peginterferon alfa-2a are associated with inferior hepatitis B e antigen seroconversion rates in hepatitis B virus genotypes B or C. Hepatology. 2011. 54(5): 1591-9.
4. Sonneveld MJ, Hansen BE, Piratvisuth T, et al. Response-guided peginterferon therapy in hepatitis B e antigen-positive chronic hepatitis B using serum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levels. Hepatology. 2013. 58(3): 872-80.
5. 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 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 慢性B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 中國肝臟病雜誌(電子版). 2015. (3): 1-18.
6. Seto WK, Wong DK, Fung J, Huang FY, Lai CL, Yuen MF. Reduction of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levels and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seroclearance in chronic hepatitis B patients receiving 10 years of nucleoside analogue therapy. Hepatology. 2013. 58(3): 923-31.
7. Seto WK, Cheung KS, Wong DK, et al.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seroclearance during nucleoside analogue therapy: surface antigen kinetics, outcomes, and durability. J Gastroenterol. 2016. 51(5): 487-95.
8. 莊輝. 以HBsAg消失或血清轉換為理想終點,慢性B肝抗病毒治療會過度嗎?2017年版EASL慢性HBV感染管理臨床實踐指南解讀(五). 中國醫學論壇報. ,2017. 2017-7-6 D2-D3.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