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肝新藥靶點短目標,促使表面抗原消失策略,HBV合併HDV是挑戰

2020-11-29 小番健康

發表於《Wiley Online Library》上的《LIVER INTERNATIONAL》慢性B肝藥物開發機制和組合治療方案中,研究人員闡述了B肝新藥研發主要和病毒複製的幾個步驟有密切關係,即B肝病毒複製的幾步驟可以作為新藥物靶點。

B肝新藥靶點短目標,促使表面抗原消失策略,HBV合併HDV是挑戰

該論文發表於2020年2月20日的威利資料庫《胃腸肝病學》上,正在開發的有作為免疫調節劑,幹擾B肝病毒複製的特定步驟,或是作為改變宿主細胞功能來抑制病毒複製的宿主靶向劑,或是作為免疫調節劑。研究人員在這份前瞻性B肝新藥開發中指出未來的聯合用藥趨勢,因為組合藥物可能會加深對病毒複製的抑制作用,從而降低病毒抗原濃度(尤其特指B肝表面抗原)和增強免疫應答。

目前,全球B肝藥物潛在靶點主要包括靶向HBV進入抑制劑、cccDNA形成抑制劑、cccDNA裂解或轉錄抑制誘導劑和表觀遺傳修飾劑、核心和衣殼抑制劑、或幹擾衣殼形態發生、RNA幹擾療法、B肝表面抗原相互作用和組裝或釋放抑制劑。此外,還有多種免疫調節劑包括toll樣受體激動劑、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性疫苗、T細胞免疫工程和病原體受體激動劑等細胞因子。

HBX蛋白,是一種由HBX RNA轉錄而成的調控蛋白,可以促進cccDNA的轉錄,是抑制cccDNA轉錄的一個有吸引力的靶點。小番健康認為,當前全球已公開的B肝藥物靶點基本都寫在這篇論文期刊當中,上述不同靶點也涵蓋全球眾多實力藥企或科研機構,例如吉利德科學、葛蘭素史克、拜耳、楊梅製藥、羅氏、強生、臨床階段生物技術等;我國參與B肝新藥開發,例如舒泰神、賀普藥業、東陽光藥、齊魯藥業、科倫藥業、上海摯盟醫藥、福建廣生堂、亞盛醫藥;還包括部分科研機構,如牛津大學、耶魯大學醫學院、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等。

B肝表面抗原清除,將是未來一段時間B肝藥物開發方向。但是,B肝病毒獨特的病毒學特性給治療帶來了困難:B肝病毒基因組片段整合到肝細胞基因組中,表面抗原可以從cccDNA和整合的病毒基因組中轉錄。而表面抗原的後一個來源是相對難以獲得的,如果沒有DNA編輯的細胞丟失。B肝表面抗原負荷可引起嚴重的抗原特異性免疫功能障礙和衰竭。

儘管如此,B肝病毒複製的周期中,幾個步驟是可以成為藥物作用靶點,有許多幹擾病毒複製或宿主細胞靶向的研究藥物正處於臨床試驗中。目前,全球的人體臨床試驗主要在e抗原陽性和e抗原陰性患者中進行,各種證據數據都在收集中。研究人員認為,雖然促使B肝表面抗原消失已經作為全球新藥開發的目標,但抗病毒和免疫調節試驗的目標群體以及疾病不同階段患者的適當治療順序尚不清楚。

研究人員認為,經驗告訴我們,試驗設計和適應性方法被應用於闡明適當的組合,直到對藥物作用機制有深入了解。目前來看,藥物組合可能有助於協同實現B肝病毒轉錄的降低、B肝病毒基因組轉錄的損傷、cccDNA的丟失或cccDNA轉錄的表觀遺傳調控或肝細胞的更新。核苷酸類似物(NAs)抑制慢性B肝患者病情正常被包括在許多目前的臨床試驗中,臨床試驗將主要評估NAs聯用B肝在研新藥療法。

還有讀者問,關於全球B肝在研新藥的潛力,哪一種更具優勢能佔據今後B肝藥物市場,本論文多位研究人員也給出自己的看法。比如,B肝病毒進入抑制劑,它是目前藥物界證明,包括針對S結構抗原環的中和抗體,或在前S1區表達的表位;或與病毒結合的附著抑制劑。還有一種潛在靶點藥物,牛磺膽酸鈉協同轉運肽(NTCP)的小分子底物;以及不可逆的NTCP抑制劑,有myrcludex B(bulevertide)阻斷HBV和HDV的進入。

科學界認為,消除丁肝病毒(HDV)和B肝病毒(HBV)才是真正的重大挑戰。雖然,病毒進入過程被進入抑制劑阻斷,但丁肝病毒還會通過細胞分裂的傳播方式進行下去。然而,聯合用藥顯示出協調作用,阻斷了上述兩種傳播途徑。myrcludex聯合PEG-IFNalpha2a的研究顯示,HDV-RNA濃度有希望降低;在開放標籤MYR203試驗中,myrcludex b2或5mg與PEG-IFNalpha2a聯合使用導致12/30(40%)患者在治療48周後24周內無法檢測到HDV-RNA。以上試驗數據和科研觀點來自2020年2月20日發表於《Wiley Online Library》的《LIVER INTERNATIONAL》上。

相關焦點

  • B肝在研新藥GC1102,單次或多次靜脈注射,表面抗原消失率超10%
    B肝在研新藥GC1102,單次或多次靜脈注射,表面抗原消失率超10%單克隆抗體又稱為重組人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已公開信息顯示,GC1102的靶點和其他在研B肝新藥均不相同。在一項該在研B肝新藥前瞻性研究中,證明韓國的GC1102能夠降低B肝表面抗原水平,進而持續獲得良好的病毒學應答。
  • B肝在研新藥REP2139,HepG2細胞,阻斷表面抗原分泌
    Replicor公司開發的在研B肝新藥REP 2139試驗中,結果證明,在表達B肝表面抗原亞型的HepG2細胞中REP 2139的活性。B肝在研新藥REP2139,HepG2細胞,阻斷表面抗原分泌Replicor公司研究人員介紹,之所以進行本次研究,主要原因是和傳染性B肝病毒顆粒對比時,HBV感染還會產生許多亞病毒顆粒。而慢性B肝患者的血清與培養液中的B肝表面抗原,主要來源正是B肝病毒亞病毒顆粒。
  • 葛蘭素史克B肝新藥,第29天評估,明顯抑制表面抗原與病毒量
    葛蘭素史克B肝新藥,第29天評估,明顯抑制表面抗原與病毒量說起葛蘭素史克(GSK),不得不提到20年前在我國上市的首款B肝抗病毒藥物拉米夫定,就是這家美國大型跨國藥企研發的。拉米夫定(LAM)進入中國後稱為賀普丁,該藥是我國首個B肝口服抗病毒藥,而隨著賀普丁進入中國後,慢性B肝患者(CHB)的肝炎病情也得到明顯控制。
  • B肝新藥科研有多難,關注表面抗原清除率,研究人員提示前景
    慢性B肝臨床前新藥開發的新化合物,目前僅限於臨床試驗、機理證明以及安全性研究,目的是尋求一種結合藥劑和添加劑或協同效應策略。這些藥物,將為B肝的生物學和免疫反應的幹擾提供重要見解。發表於2020年2月20日的《LIVER INTERNATIONAL》上,研究人員總結歸納當前B肝藥物開發實驗進展。B肝新藥科研有多難,關注表面抗原清除率,研究人員提示前景研究人員認為,免疫反應在疾病的不同階段影響B肝表面抗原消失是必需的。新B肝聯合用藥更需要個性化,基於當前已批准的核苷酸類似物(NAs)的安全性,新組合用藥的安全性至關重要。
  • B肝在研新藥全球進展,IIb期2毫克,3/4表面抗原血清轉化
    目前,推薦的治療慢性B肝病毒(HBV)感染方法只能實現病毒抑制,而很少有B肝表面抗原(HBsAg)丟失。全球科研人員都已確立的主流觀點,即慢性B肝治療的最終重點是結合B肝表面抗原丟失、抑制新的肝細胞感染、消除共價閉合環狀DNA(cccDNA)池和恢復免疫功能來實現病毒控制。
  • ...胃腸肝病學|B肝表面抗原|liver international|B肝|慢性B肝
    目前來看,B肝表面抗原消失,最為有利因素還是表面抗原原本就屬於低水平(在NAs聯用PEG-IFN組合中,表面抗原消失機率會更高。受試者的基線與治療期間的表面抗原水平,某種程度上,可以預測日後B肝表面抗原消失和確定幹擾素治療失敗。
  • B肝國產新藥GLS4,影響病毒複製,阻斷衣殼裝配靶點設計
    全球靶向B肝病毒衣殼裝配的靶點設計新藥當中,GLS4(甲磺酸莫非賽定)為我國東陽光藥自主研發的。小番健康過去介紹,抑制劑主要有兩種,GLS4屬於異芳基 —二氫嘧啶類化合物。B肝國產新藥GLS4,影響病毒複製,阻斷衣殼裝配靶點設計還是在2019年的美國肝病協會年會上,吉林大學第一醫院公布了該在研抑制劑新藥的2期臨床數據結論。GLS4屬於B肝病毒衣殼蛋白裝配抑制劑,2期試驗周期為24周觀察,每日使用2次或者3次,劑量為120 mg。
  • B肝在研新藥治療性寡核苷酸,調節敏感分子靶點,慢性肝病新策略
    Blumberg發現了澳大利亞抗原,隨後將其命名:B肝表面抗原(HBsAg),也稱為澳抗。1965年至2020年已過去55年,醫藥學科研人員對B肝病毒複雜的生命周期不斷進行探索與科研攻關。在AASLD 2020(美國肝病學術年會)前夕,已有一項新藥研發進展,被權威期刊接受並發表,經過同行評審。
  • B肝功能性治癒,HBV-DNA陰轉,e抗原血清學轉換或表面抗原陰轉
    B肝功能性治癒,HBV-DNA陰轉,e抗原血清學轉換或表面抗原陰轉《慢性B肝防治指南》有很多個版本,當今更多是提倡強效抑制B肝病毒複製,一部分人可以觸發功能性治癒,甚至達到臨床治癒標準。小番健康提醒,除了人們認識比較多的B肝病毒載量得到控制以外,B肝抗病毒還有哪些目標需要攻克呢?
  • B肝新藥開發前提條件,深入認識病毒學,複製過程並不簡單
    慢性B肝新藥開發正快速進行中,當然,B肝病毒自身半衰期是很長的,要比C肝病毒長很多,這也註定了B肝新藥開發比C肝藥物難度高許多。同時,小番健康提醒,應該看清B肝病毒學和藥物開發前景,運用一篇相關領域權威科研人員對B肝病毒學以及新藥方向做一個前瞻性分析。
  • B肝在研新藥nivolumab,Ib期聯藥,1名表面抗原丟失
    B肝在研新藥nivolumab,Ib期聯藥,1名表面抗原丟失 檢查點抑制劑也屬於免疫新療法靶點進行開發 結果表明,接受較高劑量的患者的B肝表面抗原水平較基線顯著降低,有1名接受聯合用藥的患者B肝表面抗原丟失
  • B肝在研新藥VBI-2601,1b/2a期,表面抗原抗體增強
    B肝在研新藥VBI-2601,1b/2a期,表面抗原抗體增強 VBI來自低劑量組的中期數據已經證明,在慢性B肝參與者中,促使參與者的抗體和T細胞反應均獲得恢復。在低劑量VBI-2601未經過調整和佐劑研究的可評估患者中,分別有67%(n=6/9)和78%(n=7/9)的患者,對B肝表面抗原的有效再刺激。 經VBI-2601治療的可評價患者中,60%(6/10)和67%(6/9)的B肝表面抗原抗體得到增強。
  • 小三陽B肝病毒攜帶者,B肝表面抗原可自己轉陰,多發生在35歲後
    對於B肝病毒攜帶者來說,雖然我們都了解其對身體其實沒什麼危害,不過,大家依然擔心什麼時候會發病或者復發。那麼,對於B肝病毒攜帶者來說,體內的B肝病毒有沒有被徹底清除的可能,B肝表面抗原能否轉陰呢?這類B肝病毒攜帶者朋友,在感染B肝病毒的前些年,一般體內病毒含量高,處於「大三陽」攜帶者狀態。不過,隨著年齡的增長,免疫耐受有一定程度的減弱,體內B肝病毒被緩慢的清理,hbv-dna定量在逐年下降。多數在30歲之前會轉變為「小三陽」B肝病毒攜帶者,且期間始終保持著肝功正常,肝臟沒有炎症進展的狀態下,實現了e抗原的血清轉換。
  • B肝在研新藥多疫苗進展,表面抗原下降受限,簡介藥物化學學科
    在研新藥多疫苗進展,表面抗原下降受限,簡介藥物化學學科簡單來講,藥化需要對藥物結構以及活性深入研究,利用所學化學知識來確定所需要開發藥物,並從分子層面深入研究其在體內作用機制。前期已經普及了多種蛋白質/肽疫苗、活載體疫苗、DNA疫苗,我們再介紹一些尚處於臨床研究的基於DNA疫苗開發的在研B肝新藥。
  • B肝反義新藥404,皮下給藥藥動學相似,劑量依賴性表面抗原下降
    在前面小番健康已經介紹,在B肝新藥研發方向,葛蘭素史克(GSK)專注反義分子(Antisense Molecules)創新藥。B肝反義新藥404,皮下給藥藥動學相似,劑量依賴性表面抗原下降公開信息查到,GSK在研B肝新藥有GSK33389404(IONIS-HBV-LRx)和GSK3228836(IONIS-HBVRx)。反義分子新藥方向為通過與B肝病毒mRNA進行結合,進而阻止其轉變為B肝病毒蛋白,起到抑制B肝病毒複製作用。
  • B肝新藥JNJ-3989進展,沉默全病毒基因產物,表面抗原繼續增劑量
    小番健康介紹一下,Phase IIa期的試驗數據和結論,JNJ-3989主要通過為B肝患者注射治療,以未經過任何治療的慢性B肝患者(CHB)作為試驗對象,按照單月注射一次100、200、300或400mg的JNJ-3989,共為CHB注射3次後觀察效果。報告中觀察患者的B肝表面抗原平均下降幅度,以及在增大藥物劑量頻繁給藥後,B肝患者的表面抗原下降水平。
  • B肝新藥開發靶點,韓國科學家描述,肝臟TRM細胞潛在作用
    B肝新藥開發靶點,韓國科學家描述,肝臟TRM細胞潛在作用韓國研究人員介紹,實現慢性B肝病毒(HBV)感染的功能性治癒或完全清除HBV的共價閉合環狀DNA(cccDNA)一直以來是慢性HBV感染患者治療的挑戰。雖然新的抗病毒藥物正在研究中,提高HBV特異性適應性免疫反應,也是目前期望的重要持久清除病毒的方法之一。
  • B肝先天性開發新藥和一系列研發靶點
    隨著醫學水平的不斷進步,HBx被發現屬於一種重要的細胞內的B肝病毒蛋白,在肝細胞的宿主細胞中,起著幹擾轉錄、信號轉導、細胞周期進程、凋亡以及染色體穩定性的作用。科學家也因此,引出了一系列的新藥研發靶點。
  • Arrowhead與楊森共同開發B肝RNAi療法ARO-HBV
    ARO-HBV是Arrowhead第三代針對B肝病毒的皮下注射用RNAi藥物,目前正在進行AROHBV1001臨床1/2期實驗,在健康成年人中進行單劑量延伸(SAD)試驗,並在慢性B肝病毒患者中進行多劑量延伸(MAD)試驗,以檢驗其安全性,耐受性和藥物動力學。單劑量延伸實驗已經完成,多劑量延伸實驗正在進行中。根據協議,楊森獲得了ARO-HBV的全球獨家許可。
  • B肝有望功能性治癒!我國B肝防控之路何去何從?
    以VIR-2218為例,它是一種研究性的小幹擾RNA(siRNA),其可以通過RNAi介導慢性B肝病毒(HBV)感染的治療。通過靶向HBV基因組保守區域,VIR-2218能夠抑制包括B肝表面抗原(HBsAg)在內的所有HBV蛋白產生,這可能可以消除HBV對針對HBV的B細胞、T細胞活性的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