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肝先天性開發新藥和一系列研發靶點

2021-01-07 小番健康

隨著醫學水平的不斷進步,HBx被發現屬於一種重要的細胞內的B肝病毒蛋白,在肝細胞的宿主細胞中,起著幹擾轉錄、信號轉導、細胞周期進程、凋亡以及染色體穩定性的作用。科學家也因此,引出了一系列的新藥研發靶點。

B肝先天性開發新藥,樹突狀細胞,被認為在誘導應答有意義

比如,在上篇介紹的TLR中,TLR9檢測病毒DNA,其中TLR7和TLR8識別的單鏈RNA(ssRNA),還有TLR3識別病毒雙鏈RNA(dsRNA)。在2021年前,科學家還發現涉及銜接蛋白、蛋白激酶(ERK、JNK、p38)、絲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和PI-3激酶的重要信號,再加上各種TFs,如幹擾素調節因子3、5或7(IRF3、5或7))、核因子κB(NF-κB)和活化蛋白1(AP-1),它們都在介導過程中,起主要作用病原體相關的配體和TLRs結合反應。

TFs的激活,通常會導致I型幹擾素、促炎性細胞因子或共同刺激物的誘導發生,而這些因子反過來,又會產生抗B肝病毒效果。尤其是在肝細胞中的NF-κB、IRF3和MAPK的激活,在一些醫學期刊文獻當中證明,似乎具有強烈抑制了細胞內的B肝表面抗原水平作用,而TLR激活的固有免疫細胞,也刺激了B肝病毒的特異性免疫反應產生,進而導致B肝病毒複製的實質性抑制。

在國外另有一些研究表明,TLRs的激活,促進了IFNα和幹擾素β(IFNβ)的產生,而IFNα和IFNβ又反過來有助於消除B肝病毒感染。前期提到的PRR,它屬於RLR家族的黑色素瘤分化相關蛋白5,簡稱MDA5。MDA5,在病毒的mRNA識別當中,起著特殊作用,也有一些權威醫學期刊上會有證明此類觀點的實驗數據。

有一些研究證明,當慢性B肝患者的程序性細胞死亡蛋白1配體,簡稱PD-L1水平偏高時,他們體內的樹突狀細胞有助於抑制T細胞的活化。因此,科學家曾作出觀點,即樹突狀細胞被認為在誘導免疫應答中具有重要作用,通過阻斷程序性細胞死亡蛋白1(PD-L1)和其配體(PD-L1和PD-L2)的相互作用,似乎是增強衰竭T細胞抗病毒功能的一種有希望的方法。

相比之下,人們常見的的一些開發慢性B肝新藥靶點如TRL7激活,可以增加漿細胞樣DC活性,從而促進針對B肝病毒的適應性和先天性免疫應答。另外,2021年之前,全球醫藥學家在權威醫學期刊上,還曾經發現髓系樹突狀細胞(mDCs)和pDCs中TLR9的激活導致B肝病毒感染患者的NK細胞溶解活性的誘導。對此,如樹突狀細胞是抗B肝治療的主要來源,而這些細胞在調控B肝病毒感染中的作用,有待進一步研究。

以上是小番健康大致介紹的HBV的相關開發靶點:先天免疫概念,再談談什麼是適應性免疫。適應性免疫,屬於另一種利用免疫反應進行的治療方法,其主要通過激發或者激活T細胞,用來靶向B肝病毒感染的肝細胞。B肝核心抗原,它是在刺激CD8+T細胞反應中起重要作用,這些細胞因子會促進CD4+T細胞分化為Th1淋巴細胞。

另外,比如IFNα等抗病毒細胞因子產生,還會導致B肝病毒的特異性CD8+T細胞的誘導以及促進B肝病毒的消除,B肝病毒的特異性CD4+T細胞分泌IL-2水平,調節慢性B肝患者細胞毒性CD8+T細胞反應的衰竭。另一個方面,T細胞相關的免疫抑制劑,比如PD-1、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相關蛋白4、T細胞免疫球蛋白和粘蛋白結構域3,還包括信號性淋巴細胞活化分子/淋巴細胞活化基因3;

以上這些基於適應性免疫的方向,都被科學家證明是免疫抑制抗B肝反應的關鍵因素。舉個例子,比如在慢性B肝病毒感染期間,PD-1和CTLA-4(也即是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相關蛋白4)的過度表達,導致了CD4+或CD8+T細胞的衰竭或功能障礙。然而,在CD4+T細胞上持續表達PD-1,也會導致陰性受體的低表達水平,包括CTLA-4、Tim-3、殺傷細胞凝集素樣受體亞家族G成員1。

更重要的是,也有越來越多數據證明,阻斷PD-1/PD-L1相互作用,可以提高慢性B肝患者的特異性T細胞的抗病毒效果,而且其特異性CD8+T細胞,還會分泌高水平的支持性細胞因子。所以,這個方向開發的藥物,主要原理是通過阻斷PD-1/PD-L1的相互作用,它可能是未來實現慢性B肝患者的特異性T細胞活化的關鍵策略之一。

相關焦點

  • B肝先天性開發新藥,樹突狀細胞,被認為在誘導應答有意義
    隨著醫學水平的不斷進步,HBx被發現屬於一種重要的細胞內的B肝病毒蛋白,在肝細胞的宿主細胞中,起著幹擾轉錄、信號轉導、細胞周期進程、凋亡以及染色體穩定性的作用。科學家也因此,引出了一系列的新藥研發靶點。
  • B肝在研新藥基於MAIT細胞,中國科學家研發,免疫治療新靶點
    B肝病毒複製全生命周期十分複雜,全球科學家已將可行靶點瞄向如cccDNA形成、B肝表面抗原形成與分泌、pgRNA以及HBx蛋白等。中國科學家在《HEPATOLOGY》雜誌發表了:慢性B型肝炎病毒感染中MAIT細胞失調與結合膽紅素水平的關係,介紹了基於MAIT細胞新免疫治療方法的B肝新治療靶點。
  • B肝天然靶點開發新藥,理解激活機制,靶向TLR系統
    B肝天然靶點開發新藥,理解激活機制,靶向TLR系統研究人員使用黑猩猩感染實驗模型,結果發現,HBV無法幹擾宿主細胞基因轉錄,並誘導肝臟ISG表達。但是,在一項出現症狀前對21名HBV感染者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通過對他們的血清細胞因子量化後,HBV感染並不會引起強烈的幹擾素和白細胞介素(IL)-15的產生,而是誘導了抗炎細胞因子IL-10的產生(觀點來自:Viruses)。怎樣理解科學家的上述發現?其實解釋原因也非常簡單,在B肝病毒感染的早期階段,許多人的細胞因子,在急性肝炎病毒感染時誘導作用偏弱。
  • B肝新藥開發靶點,韓國科學家描述,肝臟TRM細胞潛在作用
    B肝新藥開發靶點,韓國科學家描述,肝臟TRM細胞潛在作用韓國研究人員介紹,實現慢性B肝病毒(HBV)感染的功能性治癒或完全清除HBV的共價閉合環狀DNA(cccDNA)一直以來是慢性HBV感染患者治療的挑戰。雖然新的抗病毒藥物正在研究中,提高HBV特異性適應性免疫反應,也是目前期望的重要持久清除病毒的方法之一。
  • B肝新藥靶點短目標,促使表面抗原消失策略,HBV合併HDV是挑戰
    發表於《Wiley Online Library》上的《LIVER INTERNATIONAL》慢性B肝藥物開發機制和組合治療方案中,研究人員闡述了B肝新藥研發主要和病毒複製的幾個步驟有密切關係,即B肝病毒複製的幾步驟可以作為新藥物靶點。
  • 廣生堂5款新藥研發全速推進 B肝新藥I期臨床即將展開
    歷時四年研發全新靶點抗B肝病毒1類新藥截至目前,全球範圍內尚無批准任何藥物或方案用於B肝治癒。2015年,廣生堂獨家提出B肝臨床治癒路線圖「登峰計劃」:通過GST-HG131/GST-HG121、GST-HG141及現有核苷(酸)類抗病毒藥物多靶點聯合用藥,臨床治癒B肝。
  • 中大教授證實B肝受體 為根治B肝新藥研發奠基
    中大教授證實B肝受體 為根治B肝新藥研發奠基 2015-03-05 09:46:10)疾病中,B肝病毒必須要進入人的肝細胞,才能造成持續性感染及肝細胞的損害,故B肝病毒的肝細胞受體,是病毒進入肝細胞的關鍵步驟,也是攻克B肝的重要靶點。
  • B肝在研新藥反義寡核苷酸,歐洲肝臟年會,2家藥企分享研發數據
    B肝在研新藥反義寡核苷酸,歐洲肝臟年會,2家藥企分享研發數據它們是ISIS 505358/GSK3228836(IONI製藥公司/葛蘭素史克公司)和RO7062931(羅氏公司)。此前,兩種新型反義寡核苷酸的早期臨床試驗顯示,它們在慢性B肝患者(CHB)中均有降低體內B肝表面抗原水平作用。
  • B肝在研新藥兩項靶點,核糖核酸酶H或核心抑制劑,詳解作用機制
    在介紹過直接作用抗病毒藥物如核苷(酸)類似物(NAs)、HBV附著/進入抑制劑、基因編輯策略:cccDNA形成抑制劑、RNA幹擾這4項靶點後,另有2種新靶點用於開發慢性B肝新藥,那就是核糖核酸酶H(RNase H)靶向性和核衣殼組裝抑制劑或稱核心抑制劑。
  • B肝在研新藥幹擾核衣殼,德國科學家研發,HBV顆粒細胞內轉運
    近年來,B肝新藥開發靶點之一,幹擾核衣殼或病毒形態發生和細胞內運作已成為一種潛在抗病毒策略。,德國科學家研發,HBV顆粒細胞內轉運在介紹這種B肝新藥開發靶點前,我們可以先來了解一下,HBV顆粒的細胞內轉運。
  • B肝藥物開發很好靶點,基於RNAi,對不同基因型沉默效應
    放眼全球慢性B肝新藥研發靶點,基於RNAi被認為是一個很好的治療靶點,但是,B肝病毒基因型和亞型之間的序列變異會影響RNAi沉默效果。所以,小番健康介紹一下全球應用RNAi開發新藥時,是如何應對HBV基因型變異性的。
  • 中國研發B肝新藥曙光初現!中國科學家李文輝首獲B肝研究最高獎
    因此,找到病毒的受體,對於深入了解B肝的感染機制、建立更好的體外和動物研究模型,以及研發出有效的新藥,都至關重要。肝病學界認為,該研究對B肝基礎和應用領域有重大和深遠影響,將可能幫助B肝治療新藥的發現而為B肝病人造福。
  • B肝國產新藥GLS4,影響病毒複製,阻斷衣殼裝配靶點設計
    全球靶向B肝病毒衣殼裝配的靶點設計新藥當中,GLS4(甲磺酸莫非賽定)為我國東陽光藥自主研發的。小番健康過去介紹,抑制劑主要有兩種,GLS4屬於異芳基 —二氫嘧啶類化合物。B肝國產新藥GLS4,影響病毒複製,阻斷衣殼裝配靶點設計還是在2019年的美國肝病協會年會上,吉林大學第一醫院公布了該在研抑制劑新藥的2期臨床數據結論。GLS4屬於B肝病毒衣殼蛋白裝配抑制劑,2期試驗周期為24周觀察,每日使用2次或者3次,劑量為120 mg。
  • B肝在研新藥DCR-HBVS和RNAi新療法
    B肝在研新藥DCR-HBVS,靶向病毒信使RNA,彌補長期抗病毒不足小番健康從公開信息查到,該B肝在研新藥已經於去年2019年1月,進行健康志願者用藥的Phase 1 期試驗。DCR-HBVS是RNAi治療疾病的公司自主研發的,2019年第四季度公布Phase 1 期試驗數據。
  • B肝在研新藥治療性寡核苷酸,調節敏感分子靶點,慢性肝病新策略
    Blumberg發現了澳大利亞抗原,隨後將其命名:B肝表面抗原(HBsAg),也稱為澳抗。1965年至2020年已過去55年,醫藥學科研人員對B肝病毒複雜的生命周期不斷進行探索與科研攻關。在AASLD 2020(美國肝病學術年會)前夕,已有一項新藥研發進展,被權威期刊接受並發表,經過同行評審。
  • B肝在研新藥nivolumab,Ib期聯藥,1名表面抗原丟失
    B肝在研新藥nivolumab,Ib期聯藥,1名表面抗原丟失 檢查點抑制劑也屬於免疫新療法靶點進行開發所有受試者接受0.1或0.3ng/kg一次,或2劑後者與治療性B肝疫苗GS4774在基線和4周後使用。
  • B肝藥物研發3個熱門靶點,尋找設計思路,抗PD-L1可為候選
    在免疫調節方向,Toll樣受體是當前全球B肝在研新藥開發的熱點。Toll樣受體被全球一些知名藥企發現,主要是發現其為病毒感染的初始感受器,並啟動誘導產生抗病毒介質的細胞內途徑。TLR介導的通路激活,可導致HBV複製抑制和HBV特異性適應性免疫恢復。
  • B肝RNAi新藥開發機制和強而特異性基因沉默
    小番健康再接上一章,深入介紹當前用於開發全球慢性B肝新藥常見的RNA幹擾(RNAi)和其他靶點有什麼不同。B肝RNAi新藥機制,強而特異性基因沉默,受小雙鏈RNA影響這種途徑開發的研究藥物,強而特異性的基因沉默,主要是受到小的雙鏈RNA影響,比如,21-23nt短幹擾RNA(siRNAs)和≈22nt microRNAs(miRNAs)。
  • B肝新藥開發問題,一些十分棘手,原因為HBV複製周期複雜性
    慢性B肝病毒感染管理,從全球範圍來看,依然是大量臨床需求未得到滿足領域。雖然,目前擁有強大的核苷(酸)類似物(NUC)藥物開發,以及如幹擾素α(IFNα)或聚乙二醇幹擾素α(PEG-IFNα)等免疫刺激劑的廣泛應用,未來慢性B肝療法更取決於先進治療、疫苗接種和精確醫學。
  • 客觀看2021B肝在研新藥進展,研發過程,多組合優化正研究中
    實際上,目前有一些是基於治療性疫苗研發B肝新藥的,但是這個方向目前還沒有1種藥物真正成功。客觀看2021B肝在研新藥進展,研發過程,多組合優化正研究中目前看來,全球無論是肝病臨床醫生或是藥企的藥物科研工作者,基本已經摸清B肝治療性疫苗的方向,即治療性B肝疫苗相關機制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