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肝先天性開發新藥,樹突狀細胞,被認為在誘導應答有意義

2021-01-07 騰訊網

隨著醫學水平的不斷進步,HBx被發現屬於一種重要的細胞內的B肝病毒蛋白,在肝細胞的宿主細胞中,起著幹擾轉錄、信號轉導、細胞周期進程、凋亡以及染色體穩定性的作用。科學家也因此,引出了一系列的新藥研發靶點。

B肝先天性開發新藥,樹突狀細胞,被認為在誘導應答有意義

比如,在上篇介紹的TLR中,TLR9檢測病毒DNA,其中TLR7和TLR8識別的單鏈RNA(ssRNA),還有TLR3識別病毒雙鏈RNA(dsRNA)。在2021年前,科學家還發現涉及銜接蛋白、蛋白激酶(ERK、JNK、p38)、絲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和PI-3激酶的重要信號,再加上各種TFs,如幹擾素調節因子3、5或7(IRF3、5或7))、核因子κB(NF-κB)和活化蛋白1(AP-1),它們都在介導過程中,起主要作用病原體相關的配體和TLRs結合反應。

TFs的激活,通常會導致I型幹擾素、促炎性細胞因子或共同刺激物的誘導發生,而這些因子反過來,又會產生抗B肝病毒效果。尤其是在肝細胞中的NF-κB、IRF3和MAPK的激活,在一些醫學期刊文獻當中證明,似乎具有強烈抑制了細胞內的B肝表面抗原水平作用,而TLR激活的固有免疫細胞,也刺激了B肝病毒的特異性免疫反應產生,進而導致B肝病毒複製的實質性抑制。

在國外另有一些研究表明,TLRs的激活,促進了IFNα和幹擾素β(IFNβ)的產生,而IFNα和IFNβ又反過來有助於消除B肝病毒感染。前期提到的PRR,它屬於RLR家族的黑色素瘤分化相關蛋白5,簡稱MDA5。MDA5,在病毒的mRNA識別當中,起著特殊作用,也有一些權威醫學期刊上會有證明此類觀點的實驗數據。

有一些研究證明,當慢性B肝患者的程序性細胞死亡蛋白1配體,簡稱PD-L1水平偏高時,他們體內的樹突狀細胞有助於抑制T細胞的活化。因此,科學家曾作出觀點,即樹突狀細胞被認為在誘導免疫應答中具有重要作用,通過阻斷程序性細胞死亡蛋白1(PD-L1)和其配體(PD-L1和PD-L2)的相互作用,似乎是增強衰竭T細胞抗病毒功能的一種有希望的方法。

相比之下,人們常見的的一些開發慢性B肝新藥靶點如TRL7激活,可以增加漿細胞樣DC活性,從而促進針對B肝病毒的適應性和先天性免疫應答。另外,2021年之前,全球醫藥學家在權威醫學期刊上,還曾經發現髓系樹突狀細胞(mDCs)和pDCs中TLR9的激活導致B肝病毒感染患者的NK細胞溶解活性的誘導。對此,如樹突狀細胞是抗B肝治療的主要來源,而這些細胞在調控B肝病毒感染中的作用,有待進一步研究。

以上是小番健康大致介紹的HBV的相關開發靶點:先天免疫概念,再談談什麼是適應性免疫。適應性免疫,屬於另一種利用免疫反應進行的治療方法,其主要通過激發或者激活T細胞,用來靶向B肝病毒感染的肝細胞。B肝核心抗原,它是在刺激CD8+T細胞反應中起重要作用,這些細胞因子會促進CD4+T細胞分化為Th1淋巴細胞。

另外,比如IFNα等抗病毒細胞因子產生,還會導致B肝病毒的特異性CD8+T細胞的誘導以及促進B肝病毒的消除,B肝病毒的特異性CD4+T細胞分泌IL-2水平,調節慢性B肝患者細胞毒性CD8+T細胞反應的衰竭。另一個方面,T細胞相關的免疫抑制劑,比如PD-1、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相關蛋白4、T細胞免疫球蛋白和粘蛋白結構域3,還包括信號性淋巴細胞活化分子/淋巴細胞活化基因3;

以上這些基於適應性免疫的方向,都被科學家證明是免疫抑制抗B肝反應的關鍵因素。舉個例子,比如在慢性B肝病毒感染期間,PD-1和CTLA-4(也即是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相關蛋白4)的過度表達,導致了CD4+或CD8+T細胞的衰竭或功能障礙。然而,在CD4+T細胞上持續表達PD-1,也會導致陰性受體的低表達水平,包括CTLA-4、Tim-3、殺傷細胞凝集素樣受體亞家族G成員1。

更重要的是,也有越來越多數據證明,阻斷PD-1/PD-L1相互作用,可以提高慢性B肝患者的特異性T細胞的抗病毒效果,而且其特異性CD8+T細胞,還會分泌高水平的支持性細胞因子。所以,這個方向開發的藥物,主要原理是通過阻斷PD-1/PD-L1的相互作用,它可能是未來實現慢性B肝患者的特異性T細胞活化的關鍵策略之一。

相關焦點

  • B肝先天性開發新藥和一系列研發靶點
    B肝先天性開發新藥,樹突狀細胞,被認為在誘導應答有意義比如,在上篇介紹的TLR中,TLR9檢測病毒DNA,其中TLR7和TLR8識別的單鏈RNA(ssRNA),還有TLR3識別病毒雙鏈RNA(dsRNA)。
  • B肝相關領域新藥進展和首要條件為表面抗原變化
    這類核酸疫苗,從原理上能夠誘導細胞和體液免疫反應,而蛋白質疫苗只能夠誘導體液或抗體反應。比如,當一種編碼B肝病毒包膜蛋白S和preS2結構域的DNA疫苗應用在慢性B肝患者時,血清HBV-DNA定量下降,HBV特異性IFNγ分泌T細胞水平增加,抗-HBcAg反應增強。
  • 新藥進展|全球B肝新藥進展(更新至2020年7月)
    一個月的時間,B肝新藥的進展還是有一定驚喜的,3個B肝新藥的出現——治療性疫苗VTP-300處於臨床I期,新型肽段GV1001和口服微生物組藥物CP101處於臨床前研究;部分新藥研究也有一定進展——衣殼抑制劑ABI-H2158進入臨床II期研究,治療性疫苗VBI-2601從臨床前研究進入臨床Ib/IIa期研究,第二代衣殼抑制劑ABI-H2158和RNAi療法藥物JNJ3989(ARO-HBV
  • B肝天然靶點開發新藥,理解激活機制,靶向TLR系統
    B肝天然靶點開發新藥,理解激活機制,靶向TLR系統研究人員使用黑猩猩感染實驗模型,結果發現,HBV無法幹擾宿主細胞基因轉錄,並誘導肝臟ISG表達。但是,在一項出現症狀前對21名HBV感染者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通過對他們的血清細胞因子量化後,HBV感染並不會引起強烈的幹擾素和白細胞介素(IL)-15的產生,而是誘導了抗炎細胞因子IL-10的產生(觀點來自:Viruses)。怎樣理解科學家的上述發現?其實解釋原因也非常簡單,在B肝病毒感染的早期階段,許多人的細胞因子,在急性肝炎病毒感染時誘導作用偏弱。
  • B肝抗原不應答,免疫耐受的秘密在這裡!
    近50年的研究與觀察發現,成年時期感染B肝病毒,大多為急性B肝,只有約1-5%的人發展成為慢性B肝。而1-5歲的兒童感染B肝,30-50%發展成為慢性,而圍產期感染B肝的新生兒,發展成為慢性的比率為80-90%。對此,有學者認為這樣不同的表現是由不同年齡段感染HBV後宿主免疫狀態不同所致。
  • B肝在研新藥DNA-HBVac,德國研究員開發,新治療性疫苗
    B肝在研新藥DNA-HBVac,德國研究員開發,新治療性疫苗治療性B肝疫苗是目前B肝在研新藥靶點之一。這種靶點藥物主要通過治療性疫苗,誘導B肝病毒特異性免疫應答從而有望實現既定目標功能性治癒(臨床治癒)。肝病領域藥物學家以往認為,這種誘導病毒特異性免疫應答是治療慢性B肝感染的一種有前途的新療法。
  • 新藥進展:全球B肝新藥進展(更新至2020年7月,獨家整理)
    VTP-300是利用Vaccitech的異源初免-增強方案(heterologous prime-boost regimen)的病毒載體ChAdOx-MVA的三種全長HBV抗原,誘導機體產生有效的特異性免疫應答,主動打破原有免疫耐受狀態,實現誘導應答過程,從而清除體內B肝病毒。 該藥臨床I期首位受試者完成用藥。
  • 樹突狀細胞對免疫治療起關鍵作用
    科技日報北京3月12日電 (記者付麗麗)12日,記者從信達生物製藥集團獲悉,該公司研發人員關於腫瘤免疫治療機制最新進展11日發表在美國《科學》雜誌子刊《科學轉化醫學》上,研究首次闡明樹突狀細胞在PD-L1抑制劑中對於臨床抗腫瘤治療的關鍵作用和機制,這對以後臨床篩選病人和指導聯合用藥具有積極意義。
  • B肝藥物研究進展,GS9688或9620,它們有哪些區別?
    在全球動物模型研究,比如在黑猩猩和土撥鼠臨床前研究中,B肝在研免疫療法藥物也表現出積極意義。口服TLR7激動劑GS-9620,可長期抑制血清和肝臟的B肝病毒DNA和血清B肝表面抗原或e抗原水平,並且誘導產生IFN-α和其他細胞因子和趨化因子,上調ISG表達,激活NK、CD8+T和B細胞。
  • B肝在研新藥APG-1387,抑制肝細胞IAPs表達,誘導細胞凋亡化合物
    B肝在研新藥APG-1387,抑制肝細胞IAPs表達,誘導細胞凋亡化合物APG-1387,是基於已知的B肝全新靶點,原理上,1387通過誘導程序性細胞死亡,也可以理解為促使細胞凋亡的一種化合物。因此,小番健康認為,該全新靶點B肝在研新藥,也可以認為是一種宿主靶向途徑藥物(Host Acting Pathway)。該創新藥物,在臨床前的研究顯示,為何慢性B肝難以治癒。
  • B肝新藥開發靶點,韓國科學家描述,肝臟TRM細胞潛在作用
    B肝新藥開發靶點,韓國科學家描述,肝臟TRM細胞潛在作用韓國研究人員介紹,實現慢性B肝病毒(HBV)感染的功能性治癒或完全清除HBV的共價閉合環狀DNA(cccDNA)一直以來是慢性HBV感染患者治療的挑戰。雖然新的抗病毒藥物正在研究中,提高HBV特異性適應性免疫反應,也是目前期望的重要持久清除病毒的方法之一。
  • B肝潛在新藥方向,增強誘導先天反應,急需1種新體外模型
    B肝潛在新藥方向,增強誘導先天反應,急需1種新體外模型這項發現得到證實,並和肝細胞膜特有的NTCP顯著誘導與HepaRG細胞分化時的表達一致。早期研究表明,原代人類肝細胞支持HBV感染,儘管即便在細胞培養基中添加二甲基亞碸或聚乙二醇,感染通常也不穩定。另外,原代人肝細胞從體外微環境中,分離出來後,很快就會失去其肝臟表型。在這些體外HBV感染模型中發現了一些缺點。
  • B肝在研新藥GS9620,顯示持久抑制,但cccDNA未下降
    Toll樣受體(Toll-like receptors,tlr),它已經被藥物學家證明是抵禦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線,全球有多家藥企基於Toll樣受體激動劑開發新藥當中(下圖:來源吉利德科學新藥研發管線)。
  • B肝在研新藥GS9620,顯示持久抑制,但cccDNA未下降
    Toll樣受體(Toll-like receptors,tlr),它已經被藥物學家證明是抵禦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線,全球有多家藥企基於Toll樣受體激動劑開發新藥當中(下圖:來源吉利德科學新藥研發管線)。B肝在研新藥GS9620,顯示持久抑制,但cccDNA未下降該靶點主要通過信號轉導途徑來感知病原體相關的分子模式,從而產生細胞因子。
  • 【新藥進展】深度分析EASL2020B肝新藥治癒B肝的可能性!
    第二是通過安全清除受感染的肝細胞來治癒B肝,即通過誘導免疫調節來清除HBV感染的細胞。靶向宿主免疫的相關藥物應該是期待通過這條途徑來治癒B肝,但如何確定受感染肝細胞的清除?
  • B肝創新藥物機制,2021年後,哪些靶點值得期待?
    使用RNAi幹擾開發慢性B肝新藥,已經成為全球藥企積極發力方向。全球已有各種試驗數據表明,miRNAs通過靶向HBV基因組或調控HBV啟動子或增強子活性的HBV相關轉錄因子,參與了HBV複製的調節之中。B肝創新藥物機制,2021年後,哪些靶點值得期待?
  • B肝在研新藥ENOB-HB-01,誘導97%感染細胞凋亡,不損傷正常細胞
    (下圖為該公司英文官網首頁)B肝在研新藥ENOB-HB-01,誘導97%受感染細胞凋亡,不損傷正常細胞需要解釋以上現象,小番健康先從人體自然感染B肝病毒後進入的不同階段進一步簡述。自然感染後分為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非活動期以及再活動期,其中免疫清除期和再活動期內,人體免疫細胞會識別外來入侵的B肝病毒,不僅會主動清除受到B肝病毒感染的肝細胞,還會清除沒有被病毒感染的正常肝細胞。因此,如果沒有解決這個現象,慢性B肝患者的正常肝細胞也會被免疫細胞殺傷。誘導受到感染肝細胞自然凋亡,並不損傷正常肝細胞,是當前B肝藥物研發的醫學難點之一。
  • T細胞通過外泌體轉移DNA 起始樹突狀細胞的免疫反應
    該研究結果有助於理解早期階段開始的細胞過程,並解釋了免疫系統的不同細胞群如何交流以對病原體產生有效反應。CNIC研究人員證明,納米囊泡中含有的線粒體DNA會激活受體細胞的警覺狀態,從而激活抗病毒遺傳程序。這些稱為外泌體的納米囊泡由T淋巴細胞產生,並通過細胞間接觸被樹突細胞吸收。
  • 【新藥進展】全球B肝新藥進展
    最近,最新EASL2020也公布了部分新藥以往未公布的階段性研究數據,肝霖君此次為大家整理做個簡單介紹,後續肝霖君將有對EASL2020全面且系統的系列報導,敬請期待。 利用該平臺,除了腫瘤,在傳染病方面,該公司將其TCR技術平臺應用於病毒或細菌(ImmTAV或ImmTAB),IMV-I109V即對應的慢B肝的相關新藥。 EASL2020最新摘要公布了該藥臨床前研究的研究進展,結果顯示ImmTAV分子可有效、特異性地消除感染HBV的細胞。
  • B肝在研新藥GSK疫苗,葛蘭素史克開發,打破耐受兼具免疫原性
    B肝在研新藥GSK疫苗,葛蘭素史克開發,打破耐受兼具免疫原性GSK研發人員介紹,B肝病毒(HBV)是世界範圍內引起慢性肝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引起了人們的重點關注。這種新的疫苗方案主要原理是,誘導抗B肝病毒抗原的強大T細胞和抗體,以克服機體免疫耐受,促使機體恢復對B肝病毒感染的免疫控制,最終實現慢性B肝的功能性治癒。其定義是,循環B肝表面抗原丟失和HBV-DNA檢測持續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