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肝相關領域新藥進展和首要條件為表面抗原變化

2021-01-08 小番健康

慢性B肝患者的DNA疫苗接種,已經引起人們的興趣。這類核酸疫苗,從原理上能夠誘導細胞和體液免疫反應,而蛋白質疫苗只能夠誘導體液或抗體反應。比如,當一種編碼B肝病毒包膜蛋白S和preS2結構域的DNA疫苗應用在慢性B肝患者時,血清HBV-DNA定量下降,HBV特異性IFNγ分泌T細胞水平增加,抗-HBcAg反應增強。

B肝相關領域新藥進展,表面抗原成首要考量,思考未來設計方向

另外,其他基於DNA疫苗已經被醫藥學家證明,能夠刺激活化的CD4+CD8+T細胞水平增加,進而增強細胞的免疫應答。去年2020年下半年,全球也有一種基於DNA的疫苗INO-1800(RG-7944),包括編碼HBs和HBc的質粒DNA。初期,單獨應用INO-1800或與INO-9112(表達白細胞介素12的DNA質粒)已經進入早期的臨床試驗階段。

目前來看,基於DNA的疫苗接種方法,未來可能被基於mRNA的疫苗接種方法所替代。另外是其他的疫苗接種方法,基於蛋白質或肽的疫苗,可以誘導高滴度的抗HBV特異性抗體,但是,它們需要持續地給藥,並且只會誘導微弱細胞免疫反應。早期該領域研發的疫苗,如GenHevac B Pasteur,由重組HBs和Pre-S2抗原組成,與氫氧化鋁等佐劑一起使用時,通過降低血清中循環的HBV病毒離子水平,可提供持久地HBV免疫。

去年底,我們也看到一種治療性疫苗ABX-203,再度出現在人們眼前,它屬於重組的HBsAg和HBcAg組合,採用皮下注射或鼻噴霧劑。它的研究數據表明具有免疫原性效應,包括HBs特異性T細胞反應,作為NUC治療的輔助手段。此外,考慮到需要解決先天免疫,來控制B肝病毒感染的問題,還有一些替代性的疫苗接種方法,正在被醫藥學家研究。

例如,美國吉利德科學旗下的GS-9620,它作為樹突狀細胞受體TLR7s的小分子激動劑,被開發並在黑猩猩身上進行了測試,以激活樹突狀細胞作為先天免疫細胞樣疫苗。然而,在臨床試驗中,儘管在同樣接受NUCs治療的慢性B肝患者中,HBV特異性T細胞和NK細胞的應答顯著增加,但GS-9620卻未能夠引起B肝表面抗原水平的顯著變化。

還有一種是GS-4774,它屬於一種新型的熱滅活重組酵母疫苗,表達HBx-HBs-HBc嵌合蛋白,被科學家發現可誘導CD4+和CD8+T細胞反應,最初在臨床上耐受性良好。但是,在2020年下半年,科學家對慢性B肝患者進行的II期臨床試驗中,使用NUC-TDF的患者使用GS-4774,儘管該疫苗似乎能夠破壞慢性B肝患者的免疫耐受,因此可以與其他抗病毒藥物聯合使用,來增強抗病毒免疫應答,但他們並沒有顯示出能夠引起臨床上顯著的B肝表面抗原下降。

目前來看,基於上述研究領域開發慢性B肝新藥時,儘管以上許多疫苗,已經被證明是治療慢性B肝患者的潛在且有吸引力的方法,但疫苗在臨床上的副作用仍然存在問題。並且,經常觀察到他們的先天性免疫刺激不充分。因此,未來的該疫苗領域研發方案中,可能還需要有效地定做佐劑,這麼做的目的是,讓特定的免疫反應足夠使治療性疫苗接種,更有足夠效力。

相關焦點

  • B肝在研新藥多疫苗進展,表面抗原下降受限,簡介藥物化學學科
    這是一門基於化學、生物學為基礎的應用於新藥開發領域的學科,小番健康正是從事和藥化直接相關的藥品研製工作。在研新藥多疫苗進展,表面抗原下降受限,簡介藥物化學學科簡單來講,藥化需要對藥物結構以及活性深入研究,利用所學化學知識來確定所需要開發藥物,並從分子層面深入研究其在體內作用機制。
  • B肝新藥JNJ-3989進展,沉默全病毒基因產物,表面抗原繼續增劑量
    B肝新藥JNJ-3989進展,沉默全病毒基因產物,表面抗原繼續增劑量箭頭製藥公司(Arrowhead Pharmaceuticals)負責這個創新藥的研發,採用靶向RNAi分子獨家專利TRiMTM技術,試驗進度已經完成Phase IIa期臨床,目前進展到Phase IIb期臨床試驗階段。
  • B肝在研新藥全球進展,IIb期2毫克,3/4表面抗原血清轉化
    目前,推薦的治療慢性B肝病毒(HBV)感染方法只能實現病毒抑制,而很少有B肝表面抗原(HBsAg)丟失。全球科研人員都已確立的主流觀點,即慢性B肝治療的最終重點是結合B肝表面抗原丟失、抑制新的肝細胞感染、消除共價閉合環狀DNA(cccDNA)池和恢復免疫功能來實現病毒控制。
  • B肝在研新藥REP2139,HepG2細胞,阻斷表面抗原分泌
    Replicor公司開發的在研B肝新藥REP 2139試驗中,結果證明,在表達B肝表面抗原亞型的HepG2細胞中REP 2139的活性。B肝在研新藥REP2139,HepG2細胞,阻斷表面抗原分泌Replicor公司研究人員介紹,之所以進行本次研究,主要原因是和傳染性B肝病毒顆粒對比時,HBV感染還會產生許多亞病毒顆粒。而慢性B肝患者的血清與培養液中的B肝表面抗原,主要來源正是B肝病毒亞病毒顆粒。
  • B肝開發新藥關注點,年齡影響表面抗原,清除率和基線低水平掛鈎
    B肝開發新藥關注點,年齡影響表面抗原,清除率和基線低水平掛鈎對B肝在研新藥的開發治療終點,醫藥技術研發人員十分關注試驗對象的表面抗原是否處於低水平,即本試驗指出更低水平的表面抗原,被認為未來該項抗原發生清除的主要原因。那麼,是什麼決定了B肝表面抗原水平呢?有587名重複檢測B肝表面抗原水平,對2次或2次以上的B肝表面抗原陽性者進行隨訪記錄。
  • B肝在研新藥AB-729,I期單劑量12周,表面抗原持續下降
    B肝在研新藥AB-729,I期單劑量12周,表面抗原持續下降Arbutus研究人員介紹,AB-729使用的是專有的GalNAc技術遞送技術開發,主要採用皮下注射(SC)的一種基於RNA幹擾(RNAi)在研B肝新藥。這項研究主要評價AB-729用於治療慢性B肝患者的安全性和藥效學。
  • B肝在研新藥VBI-2601,1b/2a期,表面抗原抗體增強
    來自低劑量組的中期數據已經證明,在慢性B肝參與者中,促使參與者的抗體和T細胞反應均獲得恢復。在低劑量VBI-2601未經過調整和佐劑研究的可評估患者中,分別有67%(n=6/9)和78%(n=7/9)的患者,對B肝表面抗原的有效再刺激。 經VBI-2601治療的可評價患者中,60%(6/10)和67%(6/9)的B肝表面抗原抗體得到增強。
  • B肝新藥科研有多難,關注表面抗原清除率,研究人員提示前景
    慢性B肝臨床前新藥開發的新化合物,目前僅限於臨床試驗、機理證明以及安全性研究,目的是尋求一種結合藥劑和添加劑或協同效應策略。這些藥物,將為B肝的生物學和免疫反應的幹擾提供重要見解。發表於2020年2月20日的《LIVER INTERNATIONAL》上,研究人員總結歸納當前B肝藥物開發實驗進展。B肝新藥科研有多難,關注表面抗原清除率,研究人員提示前景研究人員認為,免疫反應在疾病的不同階段影響B肝表面抗原消失是必需的。新B肝聯合用藥更需要個性化,基於當前已批准的核苷酸類似物(NAs)的安全性,新組合用藥的安全性至關重要。
  • ...胃腸肝病學|B肝表面抗原|liver international|B肝|慢性B肝
    目前來看,B肝表面抗原消失,最為有利因素還是表面抗原原本就屬於低水平(在NAs聯用PEG-IFN組合中,表面抗原消失機率會更高。受試者的基線與治療期間的表面抗原水平,某種程度上,可以預測日後B肝表面抗原消失和確定幹擾素治療失敗。
  • B肝在研新藥nivolumab,Ib期聯藥,1名表面抗原丟失
    B肝在研新藥nivolumab,Ib期聯藥,1名表面抗原丟失 檢查點抑制劑也屬於免疫新療法靶點進行開發 結果表明,接受較高劑量的患者的B肝表面抗原水平較基線顯著降低,有1名接受聯合用藥的患者B肝表面抗原丟失
  • B肝在研新藥GC1102,單次或多次靜脈注射,表面抗原消失率超10%
    B肝在研新藥GC1102,單次或多次靜脈注射,表面抗原消失率超10%單克隆抗體又稱為重組人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已公開信息顯示,GC1102的靶點和其他在研B肝新藥均不相同。在一項該在研B肝新藥前瞻性研究中,證明韓國的GC1102能夠降低B肝表面抗原水平,進而持續獲得良好的病毒學應答。
  • B肝在研新藥GS-9688,24周終點,未見1名表面抗原清除
    匯聚全球各地肝病領域臨床醫生或研究人員,以線上虛擬會議方式,將最新研究進展發布在AASLD 2020年會上。安全性主要監測不良事件發生率和實驗室異常。研究結果表明,參與到本研究共有67名慢性B肝患者,其中39名患者是B肝e抗原陽性者(大三陽),他們被隨機分配到上述研究當中。亞洲人佔總受試者比例為98%,男性佔比58%,中位年齡是47(35–54)歲;B肝表面抗原是4.1(3.5-4.7)log10 IU/mL,HBV- DNA為7.5(5.4-8.3)log10 IU/mL。
  • B肝在研新藥GS-9688,24周終點,未見1名表面抗原清除
    研究結果表明,單周給藥1次GS-9688,連續24周口服3毫克劑量符合安全性和耐受性,但在治療24周結束後,沒有1名受試者B肝表面抗原下降達到臨床治療終點。B肝在研新藥GS-9688,24周終點,未見1名表面抗原清除匯聚全球各地肝病領域臨床醫生或研究人員,以線上虛擬會議方式,將最新研究進展發布在AASLD 2020年會上。其中,吉利德科學的靶向先天免疫途徑靶點開發研究藥物Selgantolimod(GS-9688)較為受到行業內外關注。
  • B肝反義新藥404,皮下給藥藥動學相似,劑量依賴性表面抗原下降
    B肝反義新藥404,皮下給藥藥動學相似,劑量依賴性表面抗原下降公開信息查到,GSK在研B肝新藥有GSK33389404(IONIS-HBV-LRx)和GSK3228836(IONIS-HBVRx)。反義分子新藥方向為通過與B肝病毒mRNA進行結合,進而阻止其轉變為B肝病毒蛋白,起到抑制B肝病毒複製作用。
  • B肝在研新藥EDP-721,臨床前研究,降表面抗原泛基因潛力
    B肝在研新藥EDP-721,臨床前研究,降表面抗原泛基因潛力來自生物製藥公司Enanta Pharmaceuticals的總裁兼執行長Luly博士原文點評:Enanta致力於病毒感染和肝臟疾病而創建小分子藥物,我們在Enanta的藥品研發項目中,提供一個更新病毒學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包括最新候選藥物EDP-721(慢性B肝開發方向)。
  • 葛蘭素史克B肝新藥,第29天評估,明顯抑制表面抗原與病毒量
    葛蘭素史克B肝新藥,第29天評估,明顯抑制表面抗原與病毒量說起葛蘭素史克(GSK),不得不提到20年前在我國上市的首款B肝抗病毒藥物拉米夫定,就是這家美國大型跨國藥企研發的。拉米夫定(LAM)進入中國後稱為賀普丁,該藥是我國首個B肝口服抗病毒藥,而隨著賀普丁進入中國後,慢性B肝患者(CHB)的肝炎病情也得到明顯控制。
  • B肝新藥開發前提條件,深入認識病毒學,複製過程並不簡單
    慢性B肝新藥開發正快速進行中,當然,B肝病毒自身半衰期是很長的,要比C肝病毒長很多,這也註定了B肝新藥開發比C肝藥物難度高許多。同時,小番健康提醒,應該看清B肝病毒學和藥物開發前景,運用一篇相關領域權威科研人員對B肝病毒學以及新藥方向做一個前瞻性分析。
  • B肝新藥2020進展,治療性B肝疫苗HeberNasvac,即將迎來上市期
    B肝新藥2020研發進展,基於治療性B肝疫苗的代表新藥HeberNasvac已經進入第四期上市期。HeberNasvac也依然還有其他臨床試驗正在進行,CIGB,即古巴基因工程與生物技術中心自主研發的該B肝新藥。
  • B肝新藥靶點短目標,促使表面抗原消失策略,HBV合併HDV是挑戰
    B肝新藥靶點短目標,促使表面抗原消失策略,HBV合併HDV是挑戰該論文發表於2020年2月20日的威利資料庫《胃腸肝病學》上,正在開發的有作為免疫調節劑,幹擾B肝病毒複製的特定步驟,或是作為改變宿主細胞功能來抑制病毒複製的宿主靶向劑,或是作為免疫調節劑。
  • B肝在研新藥2020年全球進展和Bulevirtide進入III期臨床研究
    目前,推薦的治療慢性B肝病毒(HBV)感染方法只能實現病毒抑制,而很少有B肝表面抗原(HBsAg)丟失。全球科研人員都已確立的主流觀點,即慢性B肝治療的最終重點是結合B肝表面抗原丟失、抑制新的肝細胞感染、消除共價閉合環狀DNA(cccDNA)池和恢復免疫功能來實現病毒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