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肝HBVDNA研究,HCC風險增加無關,呈非線性拋物線關係

2020-12-04 小番健康

隨著越來越多慢性B肝創新藥研發數據在本屆2020年歐洲肝臟研究學術年會公布,歐洲肝病領域科研人員互相探討更多實現慢性B肝治癒路徑的創新療法。2020年7月13日發表於《Alimentary Pharmacology and Therapeutics》(消化藥理學與治療學),科研人員解釋了血清HBV-DNA水平與肝細胞癌風險增加無關(見下圖)。

B肝HBVDNA研究,HCC風險增加無關,呈非線性拋物線關係

研究人員描述了慢性B肝(CHB)患者的HBV-DNA水平和肝細胞癌(HCC)風險之間的非線性拋物線關係,和年齡、血清轉氨酶(ALT)、B肝e抗原和其他預測因子無關。這項研究表明,和高血清HBV-DNA水平(高於7 log10 IU/mL)的患者相比較,中度血清HBV-DNA水平(6-7 log10 IU/mL)的患者肝癌風險最高。

這項於7月份發表於在《Alimentary Pharmacology and Therapeutics》研究結論與此前全球肝病領域科研人員觀點是一致,那就是血清HBV-DNA水平高低並非直接與肝細胞癌風險相關,研究人員注意到,患者在基線檢查時沒有肝硬化(根據各種標準排除在外)。大樣本量和充分的隨訪是本研究的顯著特點,但研究人員需要強調幾點:

慢性B肝病毒感染者的血清轉氨酶(ALT)正常,並不等同於肝組織活檢無明顯纖維化或炎症。事實上,有20%-40%的血清轉氨酶(ALT)持續正常的慢性B肝病毒感染者,他們在肝組織學檢查上可能有明顯的炎症或纖維化,而我們也知道肝纖維化是肝細胞癌發展的先兆。因此,在把血清HBV-DNA水平作為隔離的重要因素之前,還應該充分考慮肝細胞癌患者與非肝細胞癌患者的纖維化程度。

就非肝硬化慢性B肝(CHB)HCC的發病機制而言,宿主染色體中的HBV-DNA整合的插入突變是一個重要事件,約有80%的HCC都能夠檢測到這種突變。同時,這種HBV-DNA整合依賴於HBV-DNA水平和B肝病毒聚合酶活性。研究人員根據上述觀察使用幾種評分系統,例如REACH-B和GAG-HCC來預測未經治療的慢性B肝病毒感染者的HCC風險。

當然,這些評分還沒有被確定,這可能會導致結果的偏差。正如7月發表於《Alimentary Pharmacology and Therapeutics》的本論文作者所述,這是一項單中心回顧性研究,大多數的慢性B肝患者可能感染了C基因型(這是發展HCC的獨立危險因素);在總結結果之前,還需要對不同種族和HBV基因型的患者進一步研究。

本文末尾同行作出對本論文作者評價,我們同意作者的觀點,應該對血清轉氨酶(ALT)正常的慢性B肝病毒感染者進行治療以預防HCC,但這不僅應基於血清HBV-DNA的水平,還應該基於每位慢性B肝(CHB)患者的肝纖維化階段和個體化的HCC發展風險(來自同行原文英譯點評)。本研究主要觀點是血清中B肝病毒DNA水平與肝細胞癌風險增加無關:

研究表明,比較血清HBV-DNA高水平(高於7 log10 IU/mL),中度血清HBV-DNA水平(6-7 log10 IU/mL)的慢性B肝病毒感染者患肝細胞癌風險最高。因此,同行同意本論文作者觀點血清HBV-DNA水平與肝癌風險增加並無直接關係,檢測過程中除關注HBV-DNA水平外,還要基於每位CHB的肝纖維化階段與個性化HCC發展風險而定。

相關焦點

  • B肝前S基因突變,印尼科學家發現,增加HCC風險因素
    當然,研究人員也提及這種觀點,目前在全球肝病領域科學界尚有爭議。我們提及這項主題演講,主要採用薈萃分析來確定HBV的前S突變與HCC風險之間的關係。我們從PubMed、ProQuest、CINAHL、ScienceDirect和Springer資料庫中尋找符合條件的研究。
  • B肝代謝危險因子負荷,肥胖高血壓糖尿病,促HCC風險增加相關
    B肝代謝危險因子負荷,肥胖高血壓糖尿病,促HCC風險增加相關 這種代謝綜合症在生活中2020年11月2日,由韓國和法國科學家共同發表在《HEPATOLOGY》雜誌,科學家運用研究數據,揭示了代謝危險因素與慢性B型肝炎患者癌症風險和全因死亡率的關係。
  • B肝新藥開發提升檢驗,中度血清HBVDNA,無論ALT如何HCC風險最高
    近日,發表於威利資料庫關於HBV-DNA適中和肝癌高風險相關研究,對B肝新藥開發具有一定參考價值。B肝新藥開發提升檢驗,中度血清HBVDNA,無論ALT如何HCC風險最高今年4月14日發表於資料庫中(見上圖),Geoffrey Dusheiko教授領銜的研究團隊在經過同行評審後,這篇論文被接受發表。
  • B肝韓國隨訪研究,每隔3至6個月隨訪1次,HCC風險顯著相關
    B肝韓國隨訪研究,每隔3至6個月隨訪1次,HCC風險顯著相關在關注慢性B肝患者進行抗病毒治療期間,研究人員認為,通過定期臨床隨訪是最佳的監測抗病毒作用和肝細胞癌的先決條件。但是,事實上在實踐過程中,通過堅持定期隨訪的比例很低,本項研究調查了慢性B肝患者定期隨訪是否與降低肝癌死亡率相關。
  • B肝基因型E–I序列被低估和德國研究人員揭示對HCC影響
    來自德國慕尼黑感染研究中心(DZIF)與慕尼黑理工大學病毒學研究所研究人員分析了公開全長HBV序列,並獲得全球臨床相關HBV變異頻率。這項研究對B肝病毒感染的基因型和慢性肝病進展做了詳細介紹,並發表在2020年11月23日科學雜誌《Viruses》上。
  • B肝解剖HCC通路,南非科學家開發,miRNA調控表達工具
    如果患者同時檢測到B肝表面抗原和e抗原,則患上肝癌風險會增加100倍(南非研究人員提供圖片、數據及點評)。即便沒有B肝表面抗原,肝癌風險也會隨之下降,但仍有HBV-HCC發病連續體的顯著性特徵。隨著B肝病毒載量增加,由B肝表面抗原觸發的宿主免疫反應會引起T細胞反應,並伴有繼發性炎症反應,並增加自由基、幹擾素、腫瘤壞死因子(TNF)和肝損傷發生。此外,乳膏HBV-DNA整合到宿主肝細胞基因組中,則會導致細胞基因的致癌破壞。
  • 宜賓hbvdna正常值是多少
    針對人群為肝臟體檢人群或肝病複查患者,檢查項目包括血常規、B肝前s1抗原檢查、B肝兩對半、彩超、C肝抗體、肝功能、B肝病毒dna、甲胎蛋白。B肝五項又叫B肝兩對半。   1.B肝表面抗原(HBsAg)定量檢查正常值是<0.5ng/ml。  B肝表面抗原是診斷HBV感染常用的指標,檢查值超出正常值範圍,僅表示有過或正存在B肝病毒的感染,卻不能說明有無傳染性。HBsAg濃度與存在著相關性,高濃度的HBsAg常表示病毒的高複製水平,低濃度的HBsAg可能提示處於感染恢復期。
  • B肝替諾福韋HCC相關性試驗,幹擾病毒DNA合成,隨訪中位數下降
    核苷酸類似物,當前依然是B肝治療的首選方案,基於眾多讀者對目前一線治療藥物富馬酸替諾福韋二吡呋酯(TDF)和富馬酸替諾福韋艾拉酚胺(TAF)的試驗設計,在使用後對肝癌(HCC)的發生率的影響,小番健康簡單介紹2019年美國肝病研究學會上一項韓國科研人員公開的信息。
  • 非線性電路的分析方法_非線性電路分析舉例
    半導體二極體伏安特性:二極體的伏安特性曲線直觀地表明了,加在二極體端電壓與流過二極體的電流之間的關係,是非線性關係,如圖1所示。在圖2中,輸出特性曲線在放大區域內可認為呈水平線,集電極電流的微小變化僅與基極電流的微小變化有關,而與C、E之間電壓無關,故集電極和發射極之間可等效為一個受控電流源。 2.2、放大電路的微變等效電路 將放大電路交流通路中的電晶體,用其微變等效電路代替,即得到放大電路的微變等效電路,如圖3所示。
  • Eur Heart J:飲酒、心臟生物標誌物與房顫風險和不良結局的關係
    核心提示:與其他心血管疾病(例如HF)相比,即使每天少量飲酒1.2杯/天也能增加房顫的患病風險,因此不能通過心臟生物標誌物濃度或HF來解釋飲酒與房顫之間的相關性。 關於酒精攝入與房顫之間的關係尚無統一的證據,特別是攝入量降低的情況下。
  • 高脂肪和高碳水化合物攝入增加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的風險
    高脂肪和高碳水化合物攝入增加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的風險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29 22:58:51 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攝入量與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率的相關性,這一成果由英國格拉斯哥大學Carlos Celis-Morales
  • 長鏈單不飽和脂肪酸可增加心衰發生風險
    22:1和24:1脂肪酸與心力衰竭發生的關係。儘管圖示22:1水平為非線性相關,但高LCMUFAs水平,特別是24:1水平與心衰發生明顯相關 數十年的動物實驗表明食物中長鏈單不飽和脂肪酸(LCMUFAs)具有心臟毒性作用。雖然沒有關於對人類影響的研究,但有機制研究告訴我們其可能存在潛在心臟毒性作用。包括LCMUFAs在內的長鏈脂肪酸主要在過氧化酶體而非線粒體內氧化。
  • 二次函數圖象拋物線頂點位置與係數a、b、c的關係
    在複習中一定有這樣的專題複習課:二次函數解析式中係數a、b、c的作用,今天我用GGB動態數學軟體研究 二次函數圖象拋物線頂點位置與係數a、b、c的關係(純屬個人好奇,還得請各位大咖們批評指正)一、二次函數y=ax2
  • 啥叫結構非線性?
    首先,解釋一下啥叫非線性。        在數學上,線性關係是指自變量x與因變量y之間可以表示成y=ax+b ,(a,b為常數),即說x與y之間成線性關係。不能表示成y=ax+b ,(a,b為常數),即非線性關係,非線性關係可以是二次,三次等函數關係,也可能是沒有關係。
  • B肝研發領域,去年吉利德科學創新第一,HBVDNA低20IU/m更安全
    、慢性B肝治療新藥富馬酸丙酚替諾福韋片(TAF)。回到慢性B肝治療藥物的研發,測得B肝病毒標誌物,也已經成為當前醫學界不斷探索的焦點。 小番健康提醒,不要小看B肝病毒標誌物檢測的創新,病毒標誌物對於一位慢性B肝患者的診斷、抗病毒期間隨訪以及基本控制病情後的預測轉歸方向,都有很重要的參照意義。
  • 非線性回歸
    在實際應用中,兩連續型變量之間並不總呈線性關係,例如:研究拋物體的位置與時間的關係;藥物在體內的濃度與時間的關係等。為了使研究結果更準確,需建立能很好地擬合研究變量關係的模型,即非線性回歸模型。由於非線性回歸模型遠比線性回歸模型複雜,本次只介紹一般思路(一)非線性回歸當不能通過變量變換的方法使曲線直線化或直線進行曲線擬合時,需利用非線性最小二乘估計的原則,一般由統計軟體完成。(二)曲線直線化當散點分布的形狀接近於某些常見的函數(如指數函數,對數函數,冪函數等等),可嘗試將變量變換,使變換後的兩變量呈線性關係。
  • 最新研究發現,PM2.5與老年痴呆風險增加密切相關
    近日,為了尋找環境汙染和痴呆等神經系統疾病之間的關係,來自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和哥倫比亞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研究人員合作,對美國 6300 多萬有醫保老人近 17 年的醫療數據和環境數據進行了系統分析。在排除了社會經濟等潛在混雜因素後,研究人員發現,PM2.5 濃度每增加 5μg/ m3,則帕金森病、阿爾茲海默病和相關痴呆風險會增加 13%。同時,他們還發現,美國環境保護署制定的安全標準(PM2.5 濃度 12μg/ m3)並不安全,相比於 PM2.5 濃度更低的地區,他們的痴呆等神經系統疾病風險依舊較高。
  • 20年前查出B肝表面抗原呈陽性 沒當回事 最近肚子痛得實在擋不牢...
    記者 葛丹娣 通訊員 應曉燕 「B肝患者或B肝病毒攜帶者,除了要堅持抗病毒治療,還要每年定期檢查。」浙江省立同德醫院介入治療中心副主任毛穎民說,前不久,他接診了一例危重的B肝患者,因劇烈腹痛急診入院,結果查出肝癌,且已是晚期。
  • B肝轉染與感染HCC細胞中,HBc蛋白,可通過泛素化修飾
    雖然,目前全球有許多B肝在研新藥正處於III期臨床試驗中,但我們無法簡單去判斷哪一種研究藥物對B肝治療更好。實際上,它們多數的開發靶點,也就是開發方向、作用HBV生命周期的步驟都是不同的,因此,簡單來講,就是全球有不同方向正在開發B肝新藥中。
  • 運動之於房顫及死亡率:呈J型曲線關係
    根據兩項觀察性研究顯示,劇烈體力活動的量效關係呈J型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