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肝代謝危險因子負荷,肥胖高血壓糖尿病,促HCC風險增加相關

2020-11-28 騰訊網

什麼是代謝危險因素,它與慢性B肝患者患肝癌風險、死亡率存在哪些聯繫?伴隨著現代人工作生活節奏加快,在注重身體健康同時,我們還不能迴避代謝綜合症,它正是相關癌症的代謝危險因素。

B肝代謝危險因子負荷,肥胖高血壓糖尿病,促HCC風險增加相關

這種代謝綜合症在生活中,也是十分普遍的,並不是大問題,也不會給日常生活帶來顯著影響,但代謝綜合症危險因素較多。所謂代謝綜合症,即人體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等發生了代謝紊亂,是導致慢性B肝、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在代謝危險因素中,又可以細分出基礎危險因素、主要危險因素以及新發現危險因素。

基礎危險因素,如自身原本已有肥胖或缺乏運動時,可能會加重代謝綜合症;主要危險因素,如已有高血壓或冠心病,可能會引發代謝綜合症;新發現代謝危險因素,如糖耐量異常、胰島素抵抗、促炎症反應等,都是代謝綜合症危險因素。2020年11月2日,由韓國和法國科學家共同發表在《HEPATOLOGY》雜誌,科學家運用研究數據,揭示了代謝危險因素與慢性B型肝炎患者癌症風險和全因死亡率的關係。

這項研究人員包括Yun Bin Lee 、Hyemi Moon 、Jeong‐Hoon Lee 、Eun Ju Cho、 Su Jong Yu 、Yoon Jun Kim 、Fabien Zoulim、Juneyoung Lee 、Jung‐Hwan Yoon,主要來自韓國首爾大學醫學院內科與肝臟研究所、韓國首爾大學醫學院生物統計學系、法國裡昂市民醫院癌症研究中心、這些研究人員對這項工作作出了同樣的貢獻。

本研究人員介紹,開展研究的背景和目標是,目前全球針對慢性B肝的抗病毒治療藥物,還不能有效地抑制慢性肝細胞癌(HCC)患者的臨床預後。我們調查了慢性B肝(CHB)患者的所有危險因素和死亡率。這項研究,來自韓國健康保險服務資料庫的全國性人口研究,包括2007年至2012年接受健康體檢的慢性B肝患者。

研究人員收集了代謝危險因素的基線數據,包括肥胖、高血壓、高膽固醇血症和糖尿病。並根據代謝風險狀況分析了發生肝癌、非肝癌和總體死亡風險。研究人群包括317856名患者(中位年齡,46歲[四分位間距,37-54歲];219418名男性[69.0%]),共有2609523.8人一年的隨訪。在平均8.5年的隨訪期間,共觀察到18850名肝癌,22164名非肝癌,15768名死亡。

研究顯示,代謝危險因素負荷與肝癌、非肝癌和全因死亡率呈正相關(趨勢均P

所以,綜上所述,韓國和法國科學家得出本研究結論是,代謝危險因子負荷與慢性B肝患者的肝癌、非肝癌和全因死亡率增加相關。研究已被接受發表,並經過了全面的同行評審,發表在2020年11月2日,《HEPATOLOGY》雜誌。研究人員解釋,日常如肥胖、高血壓、高膽固醇血症及糖尿病都是代謝危險因素,其中糖尿病屬於代謝危險因素中的危害因素,因其可引起免疫力下降,最終導致代謝紊亂。

小番健康結語:這項研究背景是,抗病毒藥物開發後依然無法有效地抑制HBV-HCC的臨床預後,科學家較為關心增加肝癌風險因素,即代謝危險因素。研究結果表明,在接受長期使用抗病毒藥物後,如肥胖、高血壓、高膽固醇血症和糖尿病等代謝危險因素總和,與HBV-HCC及總體死亡風險增加相關。代謝危險因素負荷,也與慢性B肝的肝癌、非肝癌、全因死亡率增加相關(2020年11月2日 AASLD HEPATOLOGY)。

相關焦點

  • 糖尿病患者得癌症的風險也增加,尤其是這類糖友!
    肥胖患者常同時伴有慢性低活度炎症(比非肥胖者炎症高,比感染性炎症低,這種狀態與肥胖持續狀態相伴隨)及胰島素抵抗,這些狀態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更加嚴重。某些腫瘤的患病率明顯與肥胖和糖尿病相關。腫瘤患病率及死亡率增加與肥胖和糖尿病患病率增加相伴隨。近年來的研究也發現,不同的糖尿病治療藥物與糖尿病患者的腫瘤患病率及預後相關。
  • 【專題論壇】脂蛋白相關磷脂酶A2與高血壓
    Lp-PLA2的濃度和活性與人群的種族、性別、年齡、肥胖、吸菸存在一定的關聯。在種族中,白種人最高,其次是西班牙人,亞洲人及黑人最低。性別差異方面,男性Lp-PLA2水平明顯高於女性。Lp-PLA2水平與年齡、肥胖及吸菸均呈正相關。Lp-PLA2由於其對PLT活化因子的水解作用,最初被稱為血漿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醯水解酶[3]。
  • CVD 與腫瘤:那些共有的危險因素
    CVD風險影響腫瘤患者預後CCSS研究顯示,與健康兄弟姐妹相比,接受過化療及放療並生存超過35歲的兒童患者具5倍發生卒中和心梗風險,血脂異常、糖尿病和肥胖會進一步增加該風險。多因素分析模型顯示,同時接受過胸部放療和蒽環類藥物的患者,高血壓是所有重要心血管事件風險增加的獨立危險因素。
  • 當肥胖遭遇新冠病毒,風險指數急劇飆升
    肥胖情況下,血液和組織內部正常的免疫細胞族群和數量都會發生巨大的變化,原本抗炎免疫環境演變為促炎環境,同時免疫細胞的分泌因子也會變化。廣州中醫藥大學金沙洲醫院減重及糖尿病外科主任吳良平在其文章中指出,肥胖症患者通常伴隨著多種代謝症候群,基礎代謝率低,這樣就可以給病毒提供一個天然的培養皿,讓病毒在慢性、低度炎症的環境中繁殖。研究顯示BMI大於30的人,與住院率、繼發感染和死亡率的增加有關。並且,這種關聯在全球範圍內得到了證實,肥胖的人現在被認為是流感感染嚴重併發症的高危人群。
  • B肝HBVDNA研究,HCC風險增加無關,呈非線性拋物線關係
    2020年7月13日發表於《Alimentary Pharmacology and Therapeutics》(消化藥理學與治療學),科研人員解釋了血清HBV-DNA水平與肝細胞癌風險增加無關(見下圖)。
  • JGH Open:肝細胞癌的危險因素總結
    值得注意的是,HCC的發病率不僅取決於種族/民族、性別、年齡和地理/人口區域因素,還取決於幾個風險因素,如肝硬化、B型肝炎病毒(HBV)感染、C型肝炎病毒(HCV)感染、過量飲酒、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肥胖、糖尿病、代謝症候群和環境毒性。  根據目前的研究進展,HCC的危險因素總結如下。
  • LC-MS非靶向代謝組學中藥研究半夏白朮天麻湯治療肥胖高血壓機制
    中文標題:半夏白朮天麻湯減輕肥胖相關性高血壓病症研究對象:小鼠血漿發表期刊: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影響因子:3.690發表時間:2020.10.8合作單位:山東中醫藥大學臨床醫學院、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運用生物技術:LC-MS非靶代謝組學(由鹿明生物提供技術支持) 、
  • 肥胖使肝癌風險增加124%,美國癌症學會推薦飲食和運動防癌
    這些年,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肥胖成了影響全民健康的重要因素。肥胖是引起高血壓、糖尿病以及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此外,超重或肥胖與整體癌症風險增加有關。根據美國癌症協會(ACS)的研究,超重被認為是造成美國約8%的癌症以及約7%的癌症死亡的原因。01肥胖增加多種癌症風險丹麥一項為期40年(1977-2016年)的全國性研究顯示,超重和肥胖與幾種常見癌症的較高風險相關。
  • 5項研究盤點:宮內環境,後代肥胖和糖尿病
    這篇文章是今年EASD大會的一個演講主題,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回顧了母親糖尿病、肥胖、孕期飲食、孕期體重過度增加和嬰兒餵養等因素引起的發育階段營養過剩,對兒童和青春期肥胖和2型糖尿病風險的病因學影響的文獻證據,目的是希望將當前的研究證據轉化為臨床和公共衛生戰略,不僅針對青少年,而且包括圍產期,從而打破肥胖和糖尿病的代際循環。
  • 如何應對精神科藥物所導致的代謝症候群?
    抗精神病藥物(AP)治療的風險有耐受性事件:無生命危險的不良事件,如藥物誘導的泌乳素增高(PRL↑)、性功能障礙等;安全性事件:有生命危險的不良事件,如心血管疾病(CVD)、惡性症候群(NMS)、猝死、粒細胞缺乏、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
  • 一文了解:女性卒中的特異性危險因素及其治療
    1.妊娠懷孕期間由於止血劑的變化導致凝血因子增加以及抗凝和纖溶因子的降低,從而使血栓形成的風險增加。全球女性懷孕至產後的卒中發病率範圍為9-34/100,000。據估計,美國產婦的卒中發病率為34.2/100,000,相比之下,年齡匹配的非妊娠女性為11/100,000。
  • 肥胖顯著增加多種癌症的風險
    相關研究結果於2017年2月14日在線發表在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期刊上。研究人員說,這項研究表明相對於一生當中維持正常體重的人而言,在20多歲時超重的人患上這些癌症的風險增加了60%~80%。這項研究發現隨後在50歲前體重增加40多磅的那些人患上食管癌的風險增加一倍,患上胃癌的風險適度增加。
  • Nat Rev:表觀遺傳學,生命歷程及代謝疾病
    對成長受損的新生大鼠,通過使胰島β-細胞功能不良相關的表觀遺傳修飾正常化,腸促胰島素類似物可扭轉2型糖尿病(T2DM)發病軌跡。 人類出生時表觀遺傳型與後期的肥胖之間存在強關聯,產婦營養和後代表觀遺傳型亦如此。 2型糖尿病和肥胖的表觀遺傳學情況可能是一個人類症狀前2型糖尿病的終身風險指標。
  • 【突破】抑制一種與痴呆相關的酶,或可逆轉糖尿病患者的血管損傷
    點擊查看 導言:患有一系列代謝症候群(包括2型糖尿病、高血壓、高膽固醇和肥胖症)的人的血管僵硬,使他們患心臟病或中風的風險增加。英國一流頂尖大學利茲大學和鄧迪大學的科學家發現了一項新突破,發現開發用於治療阿爾茨海默氏病的藥物,可以重新用於預防甚至逆轉肥胖或患有2型糖尿病的人的血管損傷。該發現發表在《臨床研究雜誌》上,是八年來他們開展這項研究的最高成果。BACE1(β-分泌酶1),又稱為澱粉蛋白前β-分解酶1。
  • DNA的甲基化水平或與機體肥胖直接相關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馬拉加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DNA甲基化或與機體肥胖直接相關。圖片來源:University of Malaga研究者表示,相比健康個體而言,在患代謝性疾病的肥胖人群機體中,參與脂質代謝基因(脂蛋白脂酶(LPL))的甲基化水平往往較高,由於該基因能幫助確定攝入的脂肪是被儲存或被組織消耗,該基因的功能異常則會引發血液中甘油三酯水平上升。
  • JCM:DNA的甲基化水平或與機體肥胖直接相關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馬拉加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DNA甲基化或與機體肥胖直接相關。圖片來源:University of Malaga研究者表示,相比健康個體而言,在患代謝性疾病的肥胖人群機體中
  • Lonza人脂肪前體細胞,研究糖尿病胰島抵抗、肥胖的優秀體外模型
    同樣,過多的白色脂肪組織會增加心臟病和心力衰竭的風險。肥胖與胰島素抵抗之間的聯繫脂肪組織包含的許多分子參與維持代謝平衡所必需的過程,因而脂肪在代謝疾病發作中起關鍵作用。如今,肥胖症已成為全球性的健康流行病,與II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高死亡率疾病有關。
  • 揭秘球王早逝背後的殺手—「代謝症候群」
    據媒體報導,老馬生前就已病魔纏身,累計患有肥胖、高血壓、關節炎、冠心病等疾病,就在去世前不久還就接受了頭顱硬外膜血腫手術。這些疾病並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之間有一定的聯繫,這就是目前對健康威脅甚大而人們又知之甚少的隱形殺手——代謝症候群(MS)。
  • 得了糖尿病不得高血壓?
    高血壓:是以體循環動脈血壓升高為主要特徵的疾病,原因很多,比如遺傳因素、體內水鈉代謝異常、精神和環境因素、飲食因素等等均可能導致高血壓。分類:原發性高血壓、繼發性高血壓。一般認為血壓升高是因為心排血量及外周血管阻力變大導致的,而高血糖就會導致這兩方面的產生:1、糖代謝紊亂會增加腎動脈跟全身小動脈硬化,增加外周血管阻力,血壓升高;2、高血糖會增加血容量,腎臟超負荷運轉,使血壓升高。所以,有實驗數據證明糖尿病人更易患高血壓。
  • 糖尿病相關研究進展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美國農業部農業研究局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攝入高水平的碳水化合物或能幫助調節機體中特殊基因的表達,從而幫助降低個體患肥胖、高血壓、2型糖尿病和其它代謝性疾病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