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了解:女性卒中的特異性危險因素及其治療

2020-11-29 醫脈通

在卒中的流行病學、病因、危險因素、診療、預防及預後等方面,男女性存在著較大的差異。而女性一生中發生卒中的風險高於男性,原因之一可能在於女性壽命較長、發病年齡較大。此外,女性一生中要經歷幾個特殊的時期,如妊娠期、哺乳期、絕經期等。本文將對女性卒中獨有的危險因素和治療進行介紹。


一、流行病學


發病率


有關卒中發病率的研究結果各國報導不一,既有男性高於女性的報導,亦有無性別差異或女性高於男性的報導。在一項基於全球疾病負擔數據的研究中,男性卒中發病率高於女性。基於2013年數據,男性vs女性缺血性卒中的發病率分別為132.77/100,000和98.85/100,000;出血性卒中的發病率分別為64.89/100,000和45.48/100,000。


不過高收入國家中基於人群的研究發現,在過去的50年裡卒中發病率有所下降;男性的下降趨勢顯著高於女性(男性30.3%vs女性17.8%)。雖然在高收入國家中女性卒中負擔呈下降趨勢,但是在東歐地區,女性卒中負擔仍不斷增加。


總體而言,儘管男性的發病率更高,但由於女性的壽命較長,其一生中發生卒中的風險高於男性。


女性卒中特徵


一般女性發生卒中的年齡較大,首次卒中發病時趨向於有更多的風險因素。有關男性和女性平均發病年齡的報告結果不盡相同:女性平均發病年齡範圍在72.9~77.8歲之間,男性為69.2~73.3歲。


女性卒中較男性更為嚴重,有文獻報告NIHSS>7分的女性和男性患者比例分別為44%vs36%;這也在其他研究中得到證實。女性多表現為皮質症狀和不尋常的症狀,包括疼痛、意識變化或頭痛。女性較少出現構音障礙、共濟失調和感覺異常,而更多出現昏迷、尿失禁、意識喪失和言語障礙等症狀。


女性卒中嚴重程度更高意味著更長的住院時間,更高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女性在卒中發生後有更多的殘疾;有研究報告,卒中後改良Rankin量表評分在2~5分的患者比例為女性31.7%和男性22.9%。此外,女性更易出現抑鬱情緒和對身體健康狀況的不滿。


二、女性危險因素


傳統危險因素


卒中危險因素分為不可控性和可控性兩類,前者包括年齡、性別、家族史等,後者包括房顫、高血壓、吸菸、糖尿病、高脂血症、藥物濫用、激素替代治療以及炎性改變等。女性發生房顫和高血壓的風險更高,而吸菸、飲酒和既往心肌梗死(MI)史更常出現在男性中。圖1為男性和女性卒中患者主要危險因素的粗發生率。


圖1 男性和女性患者的卒中危險因素


然而,吸菸、嗜酒、高血壓、房顫及糖尿病等傳統危險因素僅能解釋1/3女性的卒中事件,而多數女性的卒中發生於上述危險因素得到有效控制或根本不存在的情況下。


特異性危險因素


由於女性具有區別於男性特殊的生理原因,女性卒中發病率越來越高。世界各地的醫學研究機構在尋找女性卒中的特異性危險因素方面做了大量研究,使我們對女性卒中有了更多的認識。


1.妊娠


懷孕期間由於止血劑的變化導致凝血因子增加以及抗凝和纖溶因子的降低,從而使血栓形成的風險增加。全球女性懷孕至產後的卒中發病率範圍為9-34/100,000。據估計,美國產婦的卒中發病率為34.2/100,000,相比之下,年齡匹配的非妊娠女性為11/100,000。妊娠期和圍產期女性最為常見的缺血性卒中是大腦靜脈和靜脈竇血栓形成與產後血管病。


妊娠高血壓症候群是妊娠期和產後女性卒中的首要原因。妊娠期血壓升高的女性先兆子癇發病率更高,產後卒中風險也更高。一些研究顯示,先兆子癇/子癇本身就是腦血管病和卒中的危險因素,妊娠糖尿病也是卒中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妊娠後的蛛網膜下腔出血(SAH)主要發生於顱內動脈瘤和動靜脈畸形破裂的患者。大多數學者認為,高齡孕婦的動脈瘤出血風險增加。妊娠期間,血流動力學的改變對其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2.口服避孕藥


卒中與口服避孕藥的關聯首次報導是在1962年。最初的藥丸中所含合成雌激素劑量高達150微克,不過現在大多數避孕藥只含有20-35微克。大部分病例對照研究顯示,激素避孕藥的總體卒中風險在諸多危險因素中相對較低。然而,對於存在促血栓形成基因突變以及存在有先兆型偏頭痛、吸菸、高血壓等危險因素的人群,服用口服避孕藥的卒中風險相對較高。不過,仍缺乏廣泛的高質量人群研究提供更有力的證據。


3.女性更年期


女性絕經期開始的平均年齡為50歲, 伴隨絕經期一個主要的病理、生理改變使心腦血管病的危險因素增加,如腹型肥胖、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胰島素抵抗和體質指數的增高等。婦女絕經前腦梗死和心肌梗死的發病率較男性低,但到更年期時,特別是65歲以後這種差別消失。絕經後雌激素水平迅速下降,機體的平衡被打破,傳統的血管疾病風險因素逐漸凸顯作用,女性冠心病、腦血管病發病率則明顯提高。儘管尚未得到一致的證據,但目前通常認為絕經期的提前會增高卒中風險。


4.絕經後激素替代治療


一些研究發現婦女絕經後的雌激素替代治療有預防冠心病的作用。然而,觀察絕經後激素替代治療(HT)對腦卒中影響的研究結果常常相互矛盾,但大部分研究顯示HT治療非但不能降低卒中風險,反而有可能會增高卒中風險。這可能與激素的藥源性腎上腺皮質亢進有關,能使血壓、血糖、血脂升高等,進而導致血栓和栓塞的出現。


5. 腦靜脈竇血栓(CVT)


CVT在流行病學方面表現出顯著的性別差異,女性佔70%以上,31~50 歲年齡段的女性尤為明顯,這種差異與激素因素和妊娠有關。圍產期的CVT風險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女性的健康和社會因素,發展中國家的風險顯著高於發達國家。在發展中國家中,感染、脫水和電解質紊亂仍是最常見的原因。因此,對於具有潛在血栓形成傾向或 CVT 危險因素的女性患者,應進行常規血液化驗和篩查促血栓形成因素,但檢測促血栓形成狀態和選擇有效的治療策略等均需要更強的證據支持。


女性更多見的危險因素


女性偏頭痛發病率是男性的4倍左右,大多數研究表明,有先兆偏頭痛與卒中的聯繫在女性中更為密切,這種聯繫多與內皮功能障礙、促血栓形成狀態以及遺傳傾向等有關。近年來,女性的肥胖人數明顯多於男性。肥胖已成為導致包括卒中在內的多種心腦血管疾病以及其他慢性病的誘發因素。對於育齡期婦女,孕前肥胖與分娩後數年的缺血性卒中風險增高有關。代謝症候群是多種心血管危險因素組成,女性代謝症候群發病率高於男性約7倍,其中包括胰島素抵抗、血管內皮功能紊亂、高凝狀態等,因而動脈硬化及腦卒中發病風險相應增加。


三、卒中治療策略


2014年2月6日,美國心臟協會和美國卒中協會(AHA/ASA)制定了首部女性卒中預防指南。該指南是專門為女性制定的首個卒中預防指南,相比於之前涉及男女兩性的指南,該指南中有關女性卒中的內容更為深入。


點此進入下載頁面:2014女性卒中預防指南PDF版


➤妊娠


1.子癇預防:

▶有原發高血壓、繼發高血壓或妊娠相關高血壓的婦女應當從妊娠第12周開始服用低劑量阿司匹林,直至分娩(I,A)。

▶對飲食中鈣攝入不足(<600mg/d)的妊娠婦女需要口服補鈣(>1g/d)(I,A)。


2.妊娠期及產後嚴重高血壓的治療:

▶對妊娠期間嚴重高血壓患者,在考慮對母兒雙方副反應的情況下,使用甲基多巴、拉貝洛爾、硝苯地平等安全有效的藥物謹慎降壓(I,A)。

▶禁止使用阿替洛爾、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ARB)和直接腎素抑制劑(III,C)。


3.有子癇病史女性的卒中預防:

▶由於其產後的1~30年發生卒中及高血壓的風險增加,故建議在產後6~12個月評估其卒中風險,即使是已過育齡期但有過子癇或子癇前期病史的女性。

▶評估和糾正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包括高血壓、肥胖、 吸菸和高脂血症(IIa,C)。


口服避孕藥


▶對伴有其他腦血管病危險因素的婦女而言,口服避孕藥可能會增加風險(III,B)。

▶口服避孕藥人群應嚴格控制卒中危險因素(IIb,C)。

▶初次服藥前,常規篩查與高凝相關的突變是無效的(III,A)。

▶服藥前常規測量血壓(I,B)。


對於偏頭痛婦女,儘管頭痛及卒中專家均推薦腦血管病危險因素的篩查和治療,但其不是口服避孕藥的禁忌證。


腦靜脈竇血栓(CVT)


▶CVT 疑似病例應完善包括全血計數、生化、凝血酶原時間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在內的血常規(I,C)。

▶繼發性CVT 建議持續使用維生素K拮抗劑3~6個月,維持國際標準化比值(INR)2.0~3.0(IIb,C)。

▶妊娠婦女CVT需要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療至少產後6周(最小維持量用至產後6個月),並維持INR 2.0~3.0(I,C)。

▶有腦靜脈栓塞病史的女性不建議再次妊娠(IIa,B)。


➤停經、絕經後激素替代治療


▶絕經後婦女不應將激素替代治療用於卒中的一級和二級預防(III,A)。

▶不應將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劑如雷洛昔芬、三苯氧胺、7-甲異炔諾酮用於卒中一級預防(III,A)。


➤先兆性偏頭痛


▶減少偏頭痛發作次數(IIb,C)。

▶強烈建議有先兆性頭痛的女性戒菸(IIa,B)。


➤心房顫動(AF)


▶鑑於女性AF患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升高、AF卒中風險級別亦升高,建議在基層醫療機構(尤其對75歲以上女性)進行脈診、心電圖(ECG)等積極篩查(I,B)。

▶對於年齡≤ 65歲 (無其他危險因素;CHADS2=0或CHA2DS2-VASc=1)的低危AF病例不推薦口服抗凝藥物(III,B)。對於低危病例可以推薦抗血小板聚集藥物(IIa,B)。

▶根據CHA2DS2-VASc的風險評估,新型口服抗凝藥可替代華法林用於陣發性或永久性AF患者的卒中和系統性血栓栓塞的預防。


四、小結


綜上所述,女性一生中的卒中發病率、死亡率和致殘率均高於男性,兩者的危險因素不同,尤其是女性特有的危險因素,應有專門針對女性的防治措施。不過,由於性別相關的卒中風險差異尚缺乏充分證據,對心腦血管疾病高危的女性,其防治措施與男性病例的做法仍保持基本一致。正值三八婦女節,小編通過對卒中的性別差異進行綜述,希望能引起對女性卒中的重視。 


參考文獻:

1.Christensen H, Bentsen L, Christensen L. Update on specificities of stroke in women[J]. La Presse Médicale, 2016.

2.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神經內科. 女性卒中預防:迫在眉睫[J]. 國際腦血管病雜誌.

3.Barker-Collo S, Bennett DA, Krishnamurthi RV,Parmar P, Feigin VL, Naghavi M, et al. Sex differences in stroke incidence, prevalence,mortality and 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resultsfrom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3. Neuroepidemiology 2015;45: 203–14.

4.Appelros P, Stegmayr B, Terént. Sex differences in stroke epidemiology. A systematic review. Stroke 2009;40:1082–90.

5.Roquer J, Campello AR, Gomis M. Sex differences in first-ever acute stroke. Stroke 2003;34:1581–5.

6.孟靜伏. 淺析女性卒中及應對措施[J]. 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誌, 2015, 2(34):7152-7152.

7.ZHANG Wei-Jun. 卒中的性別差異[J]. 中國卒中雜誌, 2010, 5(3):45-45.薛慎伍, 梁堃. 女性卒中防治的研究進展[J]. 中華保健醫學雜誌, 2016, 18(1):88-90.

8.楊西愛, 李光勤. 女性腦卒中的危險因素[J]. 重慶醫學, 2010, 39(6):741-743.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頸內動脈迂曲的分類、病因、危險因素、臨床表現和治療|一文總結
    頸內動脈迂曲的分類、病因、危險因素、臨床表現和治療|一文總結
  • 一文理清:卒中典型CT表現及其對溶栓的影響
    因而,CT得以廣泛應用並作為鑑別不同卒中症候群的首選方法。此外,急性腦卒中的CT成像對不可逆的腦缺血損傷具有高度預測性。《急性卒中溶栓治療》對卒中發病6h內典型的CT表現及其對溶栓的影響進行了介紹。此外,該研究中有1/3接受了rt-PA治療的患者仍發生了遲發性梗死。如果該數據可靠,那麼rt-PA治療可能僅對一小部分在受累動脈供血區有低密度影的患者獲益。在設計試驗時,研究者們在隨機化時遵循了一個假設,即rt-PA治療對已存在大面積缺血性腦水腫的患者而言是無效且很可能是危險的。
  • 《中國卒中報告2019(英文版)》發布:每五位死亡者至少有一人死於卒中
    我國卒中的死亡人數約佔全球卒中死亡人數的三分之一,而帶病生存的卒中患者在我國已高達1300萬。  卒中有哪些危險因素?如何預防卒中?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  □記者 梁露露  我國卒中死亡率呈現出男性高於女性、農村高於城市的特點  《報告》顯示,卒中死亡率呈現出男性高於女性、農村高於城市的特點。
  • CVD 與腫瘤:那些共有的危險因素
    近日,《循環》(Circulation)雜誌刊出《CVD 和腫瘤共有的危險因素》(Shared Risk Factors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Cancer,Circulation 2016,133:1104)一文,系統論述CVD 與腫瘤共有的危險因素及其相互關係,以下將介紹其主要內容。
  • ​卒中後認知功能障礙,你掌握多少?
    1基本概念卒中後認知障礙(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是指在卒中這一臨床事件後6個月內出現達到認知障礙診斷標準的一系列綜合症,強調了卒中與認知障礙之間潛在的因果關係以及兩者之間臨床管理的相關性。
  • 世界卒中日 | 我國腦卒中發生居高不下,請收下這份「協和醫生秘籍」
    卒中一旦發生,將對腦組織造成不可逆的損傷,給患者及家庭帶來沉重負擔。因此,卒中的預防、救治和術後康復就顯得尤為重要。世界卒中日,請北京協和醫院神經科彭斌主任醫師、姜南博士為您一文詳解腦卒中。作者介紹:姜南北京協和醫院臨床醫學博士後,神經病學博士,師從彭斌教授。主要從事腦血管病與神經重症方向的研究,已發表SCI論文3篇,中文核心期刊論文4篇。
  • EAN/ERS/ESO/ESRS聲明:睡眠障礙對卒中風險和預後的影響
    睡眠呼吸紊亂和卒中風險 SDB是卒中的獨立危險因素嗎? 研究結果聲明如下: 1. 未經治療的嚴重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OSA)的風險加倍。
  • 《中國卒中報告2019(英文版)》:「卒中」已高居過早死亡原因首位
    另外,報告指出,卒中死亡率呈現男性高於女性、農村高於城市的特點,同時,農村居民的卒中發病率和患病率也顯著高於城市居民。「全國卒中防控水平和效果的提升,很大程度上要看農村的效果,所以這是未來的防控重點。」北京天壇醫院院長王擁軍說。
  • 《中國卒中報告 2019(英文版)》正式發布
    我國卒中死亡人數約佔全球卒中死亡人數的三分之一,而帶病生存的卒中患者在我國已高達1300萬。據全球疾病負擔研究估計,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日益加劇,中國已成為卒中終生風險最高和疾病負擔最重的國家,高達39.3%。 為了更好地應對卒中這一全球性疾病,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學術組織特別是發達國家和地區都會定期或階段性地面向全球公開發布卒中相關的疾病監測數據與防治進展信息。
  • 日照市中心醫院開展「世界卒中日」大型義診活動
    居民陳大媽說自己的老伴前些年腦梗死就是在市中心醫院神經內科住院治療的,沒想到今天在家門口見到了他們,真是太好了。本次義診活動共計服務社區居民200餘人,累計發放各類健康宣教材料1000餘份,不僅提高了社區居民對腦卒中疾病的深入了解,也提升了廣大市民對腦卒中疾病的防治理念。
  • 房顫指南11大更新要點,一文速遞!
    2020年歐洲心臟病學會年會(ESC 2020)已經盛大開幕,本次大會最受關注指南之一的《2020 ESC心房顫動指南》已經發布,一文為您整理房顫2020年指南更新要點! 指南新增內容有哪些?
  • 圖文解讀:卒中引發視覺障礙,眼科檢查提示卒中
    ➤ 八個半症候群:是由腦橋尾側被蓋病變累及PPRF、MLF(一個半症候群)、面神經核及其纖維束(同側面癱)所致。有報告一例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和血脂異常的81歲男性患者,因左側INO、左側水平凝視麻痺和左側面癱就診。
  • 最新研究稱,ACE2濃度是死亡、心衰、心梗、卒中的危險因素
    、糖尿病的危險因素。檢測受試者血漿ACE2濃度,評估ACE2水平的潛在決定因素以及ACE2與心血管事件的關聯。平均隨訪9.4年發現,校正人口統計學和臨床危險因素後,血漿ACE2濃度與較高的總體死亡風險有關(每增加一個SD,HR 1.35,95%CI 1.29~1.43),包括心血管死亡(每增加一個SD,HR 1.40,95%CI 1.27~1.54)和非心血管死亡(每增加一個SD,HR 1.34,95%CI 1.27~1.43)。
  • 中國首部英文版腦血管病年鑑出爐:卒中住院患者平均年齡66歲
    每5位死亡者中至少有1人死於腦卒中,我國卒中死亡人數約佔全球腦卒中死亡人數的三分之一,帶病生存的腦卒中患者在我國已高達1300萬……為讓世界醫學界全面了解中國卒中現狀,國家神經系統疾病醫療質量控制中心聯合國家神經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中國卒中學會、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及全球神經科學與卒中協作會等機構共同撰寫了
  • 腦微出血的定義、診斷及危險因素,這篇文章講得很詳細
    研究表明腦微出血與年齡、心血管危險因素、腦白質變性、腦卒中、腦澱粉樣血管病變( cerebral amyloid angiology,CAA) 、認知功能障礙、卒中後情感障礙有一定關係。本文結合臨床研究和實踐經驗對CMBs的定義、診斷、危險因素、相關疾病的關聯及未來的研究方向進行了簡要講解。
  •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不是心腦血管病的獨立危險因素
    已在學術界與公眾中造成明顯的錯覺,以為高同型半胱氨酸是心血管病和卒中(特別是中國卒中)的最重要的獨立危險因素。(一)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心血管病和卒中的獨立危險因素嗎?不是!啟動於1950年的弗萊明翰心臟研究,最突出的貢獻是指出並證實了心血管病(包括卒中)的危險因素學說,找到並成功幹預了心血管病的獨立危險因素----高血壓、血膽固醇升高和菸草。後來,又在多國地區合作研究證實糖尿病是心血管病的獨立危險因素。這些統稱為獨立的傳統危險因素[1]。
  • [ISS2018]朱武生: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治療新進展_缺血性卒中_靜脈...
    若患者的卒中可能致殘,儘管NIHSS評分較低,仍應考慮溶栓治療。輕型卒中溶栓均需權衡獲益與風險,指南推薦:➤ 在症狀出現3h內,症狀輕且非致殘的患者,可以考慮靜脈阿替普酶,要權衡治療風險和獲益。需要更多研究以明確風險獲益比(IIb,C-LD)。
  • 《AHA心臟病與卒中統計數據(2020版)》發布
    3月3日,Circulation雜誌發表了美國心臟協會(AHA)對心臟病和卒中流行病學統計數據的更新版。2020年的報告匯總了AHA 「7項簡單生活」(Life's Simple 7)中與心臟病、卒中和心血管危險因素相關的最新統計數據,包括對心血管健康有利的核心健康行為(吸菸、體力活動、飲食和體重)和健康因素(膽固醇、血壓和血糖的控制)。
  • 一文總結:卒中腦損傷的血栓炎症機制
    新的見解指出卒中血栓和炎症通路聯繫緊密,從而形成了卒中病理的「血栓炎症」概念。來自比利時魯汶大學血栓形成研究實驗室 Meyer 教授等人在 Sroke 雜誌發表卒中腦損傷的血栓炎症機制綜述,介紹了缺血性卒中血栓炎症通路的最新發現,並討論了針對卒中血栓炎症新治療策略的臨床潛力。
  • 一文知曉:特魯索症候群的臨床表現、評估及治療要點
    Trousseau『s症候群是腫瘤相關卒中的一種類型 腫瘤引起的卒中有多種機制,已有綜述和推文詳訴(點擊可回顧:Stroke:惡性腫瘤患者發生卒中的機制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