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總結:卒中腦損傷的血栓炎症機制

2021-01-09 丁香園論壇

血栓和炎症途徑是缺血性腦損傷重要的病理生理機制。血小板粘附缺血性血管病變處並被活化,增加繼發性血栓形成事件風險。與此同時,腦缺血引起強烈的炎症反應,涉及細胞粘附分子和細胞因子上調、多個白細胞亞群的粘附、激活和遷移。新的見解指出卒中血栓和炎症通路聯繫緊密,從而形成了卒中病理的「血栓炎症」概念。

來自比利時魯汶大學血栓形成研究實驗室 Meyer 教授等人在 Sroke 雜誌發表卒中腦損傷的血栓炎症機制綜述,介紹了缺血性卒中血栓炎症通路的最新發現,並討論了針對卒中血栓炎症新治療策略的臨床潛力。


圖. 卒中腦損傷的血栓炎症機制 

在缺血性血管損傷部位,血小板通過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Ⅰb α受體粘附釋放或暴露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超大(UL)-vWF。在這個初始粘附過程,暴露的纖維狀膠原與 GP Ⅵ 結合,誘導血小板活化與 GP Ⅱb/Ⅲa 受體的功能性上調,且活化的血小板自身釋放多聚磷酸鹽。

多聚磷酸鹽和帶負電荷的表面作用並激活凝血因子Ⅻ(FⅫ)-內源性凝血途徑起始酶。除了通過纖維蛋白生成而觸發血栓形成,F Ⅻa 同時促進接觸激肽系統的激活:FⅫa 裂解血漿前激肽釋放酶(PPK)形成活性絲氨酸蛋白酶血漿激肽釋放酶(PK),PK 裂解高分子量激肽原(HK)釋放炎症肽緩激肽(BK)。

BK 與內皮細胞的受體結合啟動信號級聯,誘導內皮細胞損傷導致血管水腫,促炎細胞因子表達,誘導膠質細胞活化、炎症,最終神經細胞死亡。

同時,缺血性損傷活化循環中的白細胞(T 細胞和中性粒細胞),導致無菌性炎症反應,包括內皮細胞和免疫細胞的化學誘導物、趨化因子、粘附分子上調。T 淋巴細胞募集(通過 P -選擇素/P-選擇素糖蛋白配體-1[PSGL-1])並與血管穩定結合(通過細胞間粘附分子(ICAM-1)/淋巴細胞功能相關抗原-1[LFA-1] 及血管細胞粘附分子-1[VCAM-1]/極晚期抗原-4[VLA-4])後,通過 CD40/CD40L 與活化的血小板相互作用,形成穩定的血栓。

中性粒細胞導致血栓形成通過以下途徑:與血小板相互作用(通過巨噬細胞-1 抗原 [MAC-1]/GPⅠba 和 P-選擇素/PSGL-1),參與纖維蛋白交聯(通過 MAC-1/纖維蛋白相互作用),誘導外源性組織因子(TF)/FⅦa 通路觸發凝血酶活化。

炎症細胞依次浸潤腦實質觸發進一步的組織炎症、活性氧類(ROS)、細胞因子和蛋白酶的釋放,從而誘導神經細胞損傷。ADAMTS13: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B1R:緩激肽受體 B1;B2R:緩激肽受體 B2; PECAM-1:血小板內皮細胞黏附分子。

雖然血栓炎症的概念已經明確,其與腦卒中的相關性尚不太清楚。Lukasik 等研究了乙醯水楊酸(ASA;阿司匹林,150 mg/d)對急性缺血性卒中和健康志願者血小板相關炎症因子 P-選擇素和 CD40L 的影響。儘管研究證據表明血小板在腦缺血的急性期過度活化,但血小板α-顆粒衍生的炎症介質和單核細胞血小板聚集物僅健康志願者減少,而卒中患者無明顯改變。

同樣,Chronos 等發現 ASA 不能抑制 ADP-或凝血酶誘導的血小板α-顆粒的分泌;另一項研究表明,ASA 治療不能減少靜息 P-選擇素表達或白細胞-血小板聚集的形成。

氯吡格雷是卒中二級預防另一常用血小板抑制劑,是結合血小板 P2Y12 受體的二代噻吩吡啶類藥物,可減少血小板α-顆粒促炎性介質諸如可溶性 P-選擇素和 CD40L 的釋放,從而減弱血小板-白細胞相互作用。與單用 ASA 相比,氯吡格雷聯合阿司匹林顯著降低急性冠脈症候群患者血清腫瘤壞死因子-α和 C-反應蛋白水平,但該結論在缺血性腦卒中是否成立尚不明確。

另一個可能參與血小板介導炎症過程的受體是 GP Ⅱb / Ⅲa。證據表明,中性粒細胞通過血小板源性顆粒獲得 GP Ⅱb / Ⅲa 受體。獲得的 GP Ⅱb / Ⅲa 受體與β2 -整合素共同定位並協同核因子-κB 活化,這表明 GP Ⅱb / Ⅲa 受體介導中性粒細胞誘導的炎症。已證明 GPⅡb / Ⅲa 受體抑制劑,如阿昔單抗、依替巴肽和替羅非班可以防止核因子-κB 活化。

然而,最近一項包括了卒中急性期阿昔單抗治療試驗(AbESTT -Ⅱ)研究和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替羅非班的療效研究(SETIS)的 Cochrane 薈萃分析表明 GP Ⅱb / Ⅲa 抑制劑與腦出血高風險相關,沒有急性腦卒中患者死亡或神經系統症狀減輕的證據。這種不利風險效益的確切原因尚不清楚,可能是由於亞閾值 GP Ⅱb / Ⅲa 的抑制所致的促血栓和促炎症血小板 CD40 配體的釋放。

除了阻礙血栓形成的新型化合物,已經開展了新型免疫調節劑治療急性卒中的研究。芬戈莫德是一種被批准用於復發-緩解型多發性硬化治療的藥物,可以螯合淋巴器官內循環淋巴細胞,Fu 等報導卒中發作 72 小時內口服芬戈莫德是安全的,可限制 7 天內繼發組織損傷、降低微血管通透性並減輕神經功能缺損。

另一項預試驗表明,芬戈莫德聯合阿替普酶可以減輕卒中患者再灌注損傷並改善臨床預後。這些臨床發現均與腦卒中模型中的研究結果一致。芬戈莫德降低腦血管循環 T 細胞數量,從而減少有害 T 細胞–血小板及 T 細胞–內皮細胞相互作用。阻斷 T 細胞遷移可能成為另一有前景的卒中腦損傷治療方法。

雖然在臨床前卒中模型中,阻斷 T 細胞表達極晚期抗原-4 的結果存在爭議;靶向粘附極晚期抗原-4 的單克隆抗體那他珠單抗治療急性腦卒中的Ⅱ期臨床試驗已在 2015 年四月完成,預計結果將很快發表。

鑑於膠原–vWF–GPⅠb 軸在缺血性腦卒中模型中的核心作用,藥物抑制 vWF 介導的血小板粘附可能成為一種有前景的腦卒中治療方案。通過阻斷血小板 GPⅠb 與 vWF 結合而抑制 vWF 功能的新型抑制劑,如核酸適配體 ARC1779 和納米抗體 caplacizumab。這兩種化合物顯著改善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患者疾病進展。在接受頸動脈內膜切除術的患者,ARC1779 減少腦栓塞信號。

重組 ADAMTS13(BAX930)通過裂解血栓形成的超大多聚體為較小的低活性物質而限制 vWF 功能。重組 ADAMTS13 治療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安全性的 1 期研究已經開始。目前尚缺乏 vWF 抑制劑在缺血性腦卒治療中的臨床數據,深入研究其臨床進展,尤其是缺血性腦卒中損傷治療中的潛在抗血栓炎症效應將會很有價值。

大量的證據表明,血栓和炎症過程參與腦缺血的病理生理機制,關係錯綜複雜。血栓形成和炎症共同通路導致卒中腦損傷,成為開發新型抗血栓炎症療法引人注目的靶點。目前關於卒中血栓炎症的見解僅僅是冰山一角,但為深入探討腦缺血性及再灌注損傷炎症和血栓的相互作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需要進一步評估其降低卒中及其他心血管疾病血栓炎症的潛在效益。


相關焦點

  • 缺血性腦卒中後運動誘導的神經可塑性:病理學和機制
    此外,該文還討論了一些運動和輔助運動療法,其中機器人輔助運動,在未來可能會被廣泛應用於臨床以幫助腦卒中患者。各種療法誘導的恢復過程通常涉及新生的軸突芽,這些軸突芽通過神經支配失神經的靶細胞,有助於建立新的神經環路,因此缺血性腦卒中後功能恢復與神經可塑性有關。神經可塑性的定義是大腦的結構和功能的改變,使其能夠適應學習、記憶、環境和腦損傷後的康復治療。它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涉及到大腦神經核團數量和結構、多種功能和相互作用的改變。雖然缺血性腦卒中後腦損傷有自發性重塑發生,但這些不足以產生充分的功能恢復。
  • 卒中茶後(97)Andral 提出改變卒中的命名
    估計 Andral 和 Magendie 都無法預料到了100年之後,人們真的放棄了使用 「卒中 - Apoplexy」 一詞,但是世界上沒有任何人能找出另一個詞來代替 「Apoplexy」。到了1950年,人們只好把 「突然被打倒在地」 一詞的希臘文 「Apoplexy」 換成英文,「打擊/打倒 - Strike」 的被動式,「被打倒 - Stroke」。
  • 一文總結:腦側支循環影像學評價方法
    卒中是中國近年來最主要的死亡原因,約佔全球卒中總死亡人數的三分之一。
  • 硒抑制神經元鐵死亡治療出血性腦卒中的分子機制
    近期研究表明,腦出血造成的繼發性腦損傷由鐵死亡引起。除腦出血之外,鐵死亡還參與腫瘤細胞氧化應激、植物熱應激、缺血再灌注損傷、創傷性腦損傷以及帕金森疾病。但是,鐵死亡刺激引起細胞產生適應性轉錄的分子機制,及抑制鐵死亡的方法,尚未可知。
  • 健康中年男子突發卒中,罪魁禍首竟然是……
    它在隱源性卒中中的發病率為21.1%。多發於青年,尤其是女性。有文獻對其進行病理活檢:大體標本(B)顯示頸內動脈外側壁和蹼上的疊加血栓;HE染色(A)顯示內膜平滑肌細胞豐富,黏液樣變性;彈性染色(C)顯示彈力組織增生及蹼內血栓。這一病理結果符合非典型性內膜型肌纖維發育不良的表現。
  • 《SVN》中文解讀:卒中康復和復原2016 —— 基礎與臨床科學研究的一年回顧
    在腦損傷的某一階段,自噬途徑的過度活化可作為一種神經元的保護機制。 三、microRNA在血管生成中扮演「新角色」 幾項研究表明,各種miRNA參與調節卒中後血管生成。例如,miR-107在MCAO後顯著上調,被抑制後缺血邊界區的毛細血管密度降低。
  • 晚期卒中:誰可從血栓切除術中獲益?|DEFUSE 3研究亞組分析
    晚期卒中:誰可從血栓切除術中獲益?研究提示對於近端大腦中動脈或頸內動脈閉塞的缺血性腦卒中,通過CT灌注或MR彌散/灌注的影像學手段,篩選存在缺血但尚未完全梗死組織區域的患者,在發病後6~16小時進行血管內治療可從中獲益。該研究人員表示,了解延遲的血栓切除術的治療效果是否具有普遍性非常重要。
  • 《脂蛋白相關的磷脂酶 A2 臨床應用中國專家建議》要點總結
    除血脂異常外,炎症和氧化應激也是動脈粥樣硬化病理生理發生和發展的重要機制。目前,國內外指南均建議採用傳統危險因素為基礎的模型預測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短期和長期風險。與 C-反應蛋白(CRP)不同,脂蛋白相關的磷脂酶 A2(LP-PLA2)是具有血管特異性的炎症標誌物,研究發現 Lp-PLA2 為冠心病和缺血性卒中的獨立危險因素。
  • 血栓彈力圖指導下的創傷性腦損傷患者的止血管理
    儘管及時而積極地治療凝血障礙至關重要,但過度輸血與創傷性腦損傷患者長期預後不佳有關。一個床旁護理的血栓彈力圖指導算法可以為每個病人創建一個更個性化的方法。本研究的目的是評估在以前不常規使用血栓彈性測量的中心實施血栓彈性測量引導算法的可行性。因此,我們開發了這種算法,並向歐洲四個中心提供培訓服務,指導嚴重創傷性腦損傷患者的止血管理。主要結果是遵循相關結果可用性的算法和時間安排。
  • 圖文解讀:卒中引發視覺障礙,眼科檢查提示卒中
    眼球運動障礙大量卒中患者存在眼球運動障礙或調節受損,並可表現為復視、INO、一個半症候群,以及包括注視、掃視或平滑追隨運動的麻痺/輕癱。一項涉及220例卒中或創傷性腦損傷(TBI)患者的回顧性研究顯示,斜視和第Ⅲ顱神經型麻痺是這類患者中發生率最高的眼球運動障礙。
  • 一文了解:女性卒中的特異性危險因素及其治療
    一、流行病學發病率有關卒中發病率的研究結果各國報導不一,既有男性高於女性的報導,亦有無性別差異或女性高於男性的報導。、房顫及糖尿病等傳統危險因素僅能解釋1/3女性的卒中事件,而多數女性的卒中發生於上述危險因素得到有效控制或根本不存在的情況下。
  • 一文知曉:特魯索症候群的臨床表現、評估及治療要點
    1865年,Trousseau首次提出胃癌患者易發生靜脈血栓形成,而後不同學科根據所關注的臨床表現對其有很多不同的定義(皮膚科遊走性靜脈炎、神經科更加關注神經系統表現),大概來說是靜脈血栓栓塞的一種類型,後將惡性腫瘤患者在其發病過程中因凝血和纖溶機制異常而出現的所有臨床表現統稱為Trousseau’s症候群,常見於胰腺癌、胃癌、肺癌,與這些癌細胞產生粘蛋白有關。
  • 頸內動脈迂曲的分類、病因、危險因素、臨床表現和治療|一文總結
    頸內動脈迂曲的分類、病因、危險因素、臨床表現和治療|一文總結
  • 降低頸動脈支架置入術後缺血性腦損傷措施的研究進展
    然而,CAS術後缺血性腦損傷併發症難以避免。研究顯示,CAS術後48h內,頭部MR擴散加權成像(DWI)顯示新發腦梗死病灶發生率高達30%~80%,30d卒中和死亡事件發生率為6.3%~15.9%。 2.藥物預防措施 危險因素的控制是降低CAS術後缺血性腦損傷的重要措施。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微栓子的發生率較高,且未來發生卒中的風險更高。
  • [CSC2018]劉新峰:缺血性卒中的早期血管再通治療
    2017年Neurology雜誌發表了一項研究表明,對於取栓患者,每減少一分鐘的治療延誤,額外獲得無障礙生存時間4.18天。這至少告訴大家,時間是非常重要的。移動卒中單元(MSU)是減少時間延誤的一個解決方法。
  • 一文理清:卒中典型CT表現及其對溶栓的影響
    因而,CT得以廣泛應用並作為鑑別不同卒中症候群的首選方法。此外,急性腦卒中的CT成像對不可逆的腦缺血損傷具有高度預測性。《急性卒中溶栓治療》對卒中發病6h內典型的CT表現及其對溶栓的影響進行了介紹。(b)為CT血管造影結局,提示左側頸內動脈有一段長而狹窄的管腔,狹窄處有血栓栓塞(箭頭所示)。(c)為左頸內動脈支架植入後的血管造影,管腔通暢。(d)為術後隨訪的頭顱CT影像,完全正常。
  • 卒中患者靜脈溶栓後出現神經功能惡化,Why?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靜脈溶栓24小時內出現早期神經功能惡化(END)的情況相對比較常見,見於約14%的病例中。END與不良預後顯著相關,除去直接原因,如腦出血、惡性水腫和早期卒中復發,大多數情況下(約2/3的END病例)靜脈溶栓後出現END的機制仍不明確。
  • 45歲後,常吃這兩種食物,輕鬆化血栓,預防慢性病!
    專家根據多年的臨床經驗,總結了一些經驗,特別是當出現以下的症狀時,一定要警惕了:雙下肢出現無法消除的浮腫;有些老年人愛打麻將,長時間坐著,也很容易出現血栓;另外還需要注意「經濟艙症候群」,如果連著坐兩個小時的經濟艙不動,也容易形成血栓。最總要的是,大多數人對冠心病、心肌梗死或腦卒中有一定認識,但很少有人真正了解靜脈血栓栓塞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