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卒中:誰可從血栓切除術中獲益?|DEFUSE 3研究亞組分析

2020-11-28 醫脈通

晚期卒中:誰可從血栓切除術中獲益?|DEFUSE 3研究亞組分析

2019-02-02 來源:醫脈通

醫脈通編譯整理,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DEFUSE 3研究亞組分析結果顯示,對於較晚的大血管性卒中和可挽救組織的灌注成像、老年、症狀輕微的患者,也不應該停止血管內治療。該結果於2019年1月28日在線發表在JAMA Neurology上。


DEFUSE 3研究結果於去年在國際卒中大會(ISC)上公布,同時也正式在線發表於NEJM雜誌。研究提示對於近端大腦中動脈或頸內動脈閉塞的缺血性腦卒中,通過CT灌注或MR彌散/灌注的影像學手段,篩選存在缺血但尚未完全梗死組織區域的患者,在發病後6~16小時進行血管內治療可從中獲益。


該研究人員表示,了解延遲的血栓切除術的治療效果是否具有普遍性非常重要。由於這些發現已被轉化為臨床實踐,一個基本問題是血栓切除術的益處是否適用於不同的亞組患者,包括老年人,症狀輕微的患者,以及超過16小時時間窗的患者。 此外,對於磁共振成像(MRI)或計算機斷層掃描(CT)灌注是否是評估晚期時間窗患者的最佳成像方式,以及大腦中動脈(MCA)和頸內動脈(ICA)閉塞患者是否具有類似的治療效果,仍存在不確定性。


因此,該團隊研究人員進一步對DEFUSE 3研究進行亞組分析,旨在探討不同亞組患者間血栓切除術的獲益是否一致。 


研究概況


該研究納入了年齡在18~90歲,NIHSS評分≥6分,卒中前改良Rankin評分(mRS)為0~2分,從卒中發病到腹股溝穿刺時間為6~16小時的患者。患者接受了CT灌注或MR彌散/灌注成像,研究者使用自動化軟體(RAPID)來確定是否存在低灌注區和梗死核心不匹配的情況。研究最終有182例患者納入分析。


主要研究結果


➤ 採用血管內治療的患者功能改善的優勢比(OR)為3.1(95% CI1.8-5.4)。


➤ 亞組分析結果顯示,年齡、症狀嚴重程度(NIHSS評分)、隨機化時間、動脈閉塞性病變部位(頸內動脈或大腦中動脈)或影像學方式(CT或MRI)對治療效果無明顯影響。


➤ 治療效果與年齡(P=0.93)、NIHSS評分(P=0.87)、隨機化時間(P=0.56)、成像方式(P=0.49)、動脈閉塞部位(P=0.54)無明顯相關性。


➤ 功能結局改善率(90天時mRS為0~2分)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並且血管內治療和標準醫療組的NIHSS評分均較高。 


研究啟示


研究人員表示,這項研究表明,年齡較大、症狀較嚴重(NIHSS評分較高)且血糖較高的患者的功能結局較差,但沒有根據這些或其他基線變量顯示出治療效果的改變。


血管內血栓切除術在年齡、症狀嚴重程度和從卒中發生到治療的時間等方面都是一致的,並且根據動脈閉塞病變的位置和用於患者選擇的成像方式也沒有不同。然而,患者之間的絕對治療效果(達到預期功能結果的可能性增加)存在差異。本結果表明,只要患者在卒中發病前功能完全獨立,即使達90歲的高齡也不應被視為血栓切除術的禁忌證。


在DEFUSE 3研究中,只有約20%的老年人在血栓切除術後實現了功能獨立;然而,在標準內科治療組的比例接近0%。 在腦卒中嚴重程度方面,NIHSS評分低的患者其功能獨立結局獲益很大,但死亡率沒有降低,而NIHSS評分高的患者在功能獨立方面的獲益非常有限,但死亡率和嚴重致殘率降低較多。在另一項分析中,接受血管內治療的ICA和MCA閉塞患者比標準內科治療的患者更有可能獲得功能獨立(mRS評分0-2;OR,10.6 for ICA; 6.0 for MCA)。  按影像學方式進行分層分析顯示,MRI選擇的患者功能獨立的調整OR為11.9,CT選擇的患者的OR為6.1。


上述研究結果均表明CT和MRI灌注均可用於患者選擇,ICA和MCA閉塞患者是晚期時間窗內血管內治療的合適人選。


卒中發生後的時間


本研究結果還提示,在已知卒中發病時間的患者中,治療效果隨著卒中發病時間的延長和隨機化時間的增加並未減弱。這可能是因為所有登記患者都存在大量可挽救的組織(稱為半影)和灌注成像的小缺血核心。但研究人員強調,這些發現不應被用作治療遲來患者的理由。由於缺血核心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長,因此半影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縮小,如果成像延遲,患者有大量可挽救組織且符合延遲血管內治療標準的可能性會降低。  


最後研究人員還提醒,儘管在該分析中未發現亞組患者之間治療效果的差異,但由於本研究的樣本量較小,較小差異可能未被發現。因此,這些結果應在其他較晚時間窗血管內治療試驗中進一步驗證。


醫脈通編譯自:DEFUSE 3: Late-Stroke Thrombectomy Benefits All Subgroups.medscapeJanuary 31, 2019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一文總結:卒中腦損傷的血栓炎症機制
    新的見解指出卒中血栓和炎症通路聯繫緊密,從而形成了卒中病理的「血栓炎症」概念。來自比利時魯汶大學血栓形成研究實驗室 Meyer 教授等人在 Sroke 雜誌發表卒中腦損傷的血栓炎症機制綜述,介紹了缺血性卒中血栓炎症通路的最新發現,並討論了針對卒中血栓炎症新治療策略的臨床潛力。
  • THALES最新結果:卒中/TIA患者,伴或不伴動脈狹窄,雙抗都能獲益嗎?|安貞心語AHA2020
    (NIHSS評分≤5分)或高危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ABCD₂評分≥6分或伴症狀性顱內外血管狹窄≥50%),並未進行溶栓或血栓切除術的患者。此外,雙抗組中有70例患者(6.1%)在30天內發生殘疾,單抗組有102例(8.5%),風險比為0.72(95%CI 0.53-0.98),差異顯著(P=0.038)。而對於不伴同側顱內外動脈狹窄的患者,單抗組和雙抗組在缺血性卒中及殘疾發生率均沒有顯著差異。
  • [ISS2018]朱武生: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治療新進展_缺血性卒中_靜脈...
    此外,替奈普酶單次用藥價格比阿替普酶便宜1/3。(2)PRISMS研究PRISMS研究是首個評估阿替普酶對輕型卒中患者療效及安全性的RCT。結果提示,對於非致殘性輕型卒中患者,阿替普酶溶栓並不能帶來明顯獲益,同時還可增加症狀性顱內出血風險。
  • [CSC2018]劉新峰:缺血性卒中的早期血管再通治療
    本指南細化了可回收支架機械取栓需滿足的條件,且增加了特定患者卒中後6-24小時內進行機械取栓的指導意見。(IIa,B-R;新增)DAWN研究DAWN研究是一項多中心、前瞻性、隨機分組、開放標籤、盲法評價結局的研究,旨在評價卒中發生後6-24小時內行血管內血栓切除術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 meta分析:「血糖控制差異」在心血管獲益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研究...
    近些年發表的多項CVOT研究表明,部分新型降糖藥物可帶來心血管相關獲益,國外最新版指南也以此為依據提高了相關藥物的地位。不過,值得關注的是,在這些CVOT研究中,治療組的血糖控制普遍優於安慰劑組,使得人們不禁發問「更好的血糖控制在MACE獲益中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
  • 一文理清:卒中典型CT表現及其對溶栓的影響
    在另一項針對大腦半球卒中的臨床研究中,CT診斷早期梗死的陽性率為82%。在選擇溶栓治療的23例患者中,12例(52%)在起病3h內CT上出現了腦實質低密度灶。連續100例起病14h內的MCA梗死患者中,48%的患者頭顱CT表現出豆狀核低密度影,而59%的患者表現出島葉皮質的低密度。
  • 單獨血管內血栓清除術治療急性中風不遜於靜脈溶栓後血管內血栓...
    單獨血管內血栓清除術治療急性中風不遜於靜脈溶栓後血管內血栓切除術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5/9 20:41:21 近日,上海長海醫院劉建民團隊取得新進展。
  • | CHANCE 研究亞組分析
    然而,不同梗死類型的患者採用雙重抗血小板(雙抗)治療的獲益是否存在差異。近期,北京天壇醫院王伊龍教授團隊發表了對 CHANCE 研究的亞組分析結果,旨在分析是否可根據梗死的類型對卒中復發風險進行分層,氯吡格雷聯合阿司匹林雙抗治療的療效和安全性在不同的梗死類型患者中是否存在差異。該研究發表在近期的 JAMA Neurology 雜誌中。
  • 急性大血管閉塞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內治療中國專家共識(2019年修訂版...
    3. 3. ➤ 頸內動脈(ICA)和近端大腦中動脈(MCA)M1段的急性閉塞患者採用血管內治療獲益明確,其他大血管閉塞行血管內治療可能獲益。 ➤ 側支循環代償的評價有助於對AIS-LVO患者血管內治療預後的判斷。
  • [CINS2015]高連波: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內治療中美指南解讀
    1995年,美國NINDS研究表明,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3小時內行rt-PA溶栓治療安全有效,1996年,rt-PA溶栓治療獲得美國FDA批准。到了2008年,歐洲ECASS-III研究表明,卒中後3~4.5小時的患者接受靜脈rt-PA治療安全可行,並且可以改善患者的預後。2012年,國際卒中試驗-3(IST-3)再次將時間窗擴大至6小時。
  • 肺癌專題|Pembrolizumab+化療方案可提供長期生存獲益
    超過半數的晚期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在3年後仍然存活。這些數據提供了抗PD-1免疫治療聯合化療對無EGFR和ALK突變的非鱗狀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最長隨訪時間。此前研究的主要分析報告顯示,中位無進展生存期(PFS)從單獨化療的9.9個月提高到加用Pembrolizumab後的24.5個月。
  • 陳長青教授急性缺血性卒中超時間窗的影像學評估
    基於最新發表的DAWN、DEFUSE3、CRISP研究,急性缺血性卒中機械取栓的時間窗放寬至24 h,隨之美國AHA/ASA卒中急性期指南進行了及時更新。如何從超時間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篩選合適的患者進行幹預治療,是臨床中面臨的一個重要議題。近日,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神經內科陳長青教授對於急性缺血性卒中超時間窗的影像學評估進行了詳細闡述,整理如下。 要點推薦 1. 溶栓或介入二線需要掌握超時間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多模影像選擇和評估方法。 2.
  • 三維CT 支氣管血管成像在機器人肺段切除術中的臨床應用
    方法 採用非隨機同期對照研究方法,連續納入我科 2019 年 1 月至 2020 年 1 月行機器人解剖性肺段切除術 122 例患者,根據術前是否行 3D-CTBA 分為重建組[53 例,男 18 例,女 35 例,中位年齡 52(26~69)歲]和傳統組[69 例,男 23 例,女 46 例,中位年齡 48(30~76)歲]。比較分析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
  • 【學術2015-069】葉酸+依那普利可降低高血壓患者的初發卒中危險
    來源: ACC News Story(March 15,2015) 葉酸+依那普利可降低高血壓患者的初發卒中危險(中文摘要) 近日CSPPT研究顯示,在無卒中或心梗(MI)病史的中國成年高血壓患者中,相比單用依那普利,依那普利和葉酸的複合製劑可顯著降低初發卒中的危險。
  • [ISC2016]血管內治療:做還是不做,CT和時間窗誰說了算?
    研究要點通過影像學檢查,可確定哪些患者能夠在卒中症狀發生6小時後從血管內治療中獲益。使用CT灌注等檢查工具可以擴大治療時間窗,從而讓更多患者得到治療。一項新的研究顯示,腦部影像學可以準確識別哪些患者可以從卒中血栓清除中獲益。而不必再依賴於症狀開始後的時間來確定是否對患者進行治療。
  • 卒中患者靜脈溶栓後出現神經功能惡化,Why?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靜脈溶栓24小時內出現早期神經功能惡化(END)的情況相對比較常見,見於約14%的病例中。END與不良預後顯著相關,除去直接原因,如腦出血、惡性水腫和早期卒中復發,大多數情況下(約2/3的END病例)靜脈溶栓後出現END的機制仍不明確。
  • ...法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療效的系統評價與Meta分析
    2.2   Meta 分析結果2.2.1   術中出血量9 項研究[3, 5-12]結果中包含了術中出血量,共納入患者 1 200 例,其中單孔組 592 例,多孔組 608 例。經 χ2 檢驗,各研究組間異質性有統計學意義(P<0.000 01,I2=96%),因此採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合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