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ALES最新結果:卒中/TIA患者,伴或不伴動脈狹窄,雙抗都能獲益嗎?|安貞心語AHA2020

2020-11-19 醫脈通心內頻道

在患有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或輕型缺血性卒中的患者中,若同時伴有同側顱內外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則有非常高的可能再次發生血管相關性事件。2016年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SOCRATES研究(n=13199)顯示,相比於阿司匹林,替格瑞洛作為強效、快速起效的P2Y₁₂受體抑制劑,並沒有顯著降低急性腦缺血患者90天內的卒中發生率;但亞組分析顯示,若伴有同側顱內外動脈狹窄,替格瑞洛的效果則優於阿司匹林¹。此外,2020年7月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THALES研究顯示,相比於單用阿司匹林,替格瑞洛聯合阿司匹林可顯著降低伴有TIA和輕型卒中患者的30天的聯合終點事件(卒中或死亡率)²。

當地時間11月17日,在2020美國心臟協會科學年會(AHA 2020)虛擬會議上,法國巴黎Bichat醫院的Pierre Amarenco教授公布了THALES研究的近期研究結果,分析了不同的研究人群接受替格瑞洛和阿司匹林聯合治療的獲益情況。

作者:孫佳音 劉巍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

研究方法

THALES研究是一項多中心隨機雙盲對照研究,入選了患有輕-中度急性非栓塞性缺血性卒中(NIHSS評分≤5分)或高危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ABCD₂評分≥6分或伴症狀性顱內外血管狹窄≥50%),並未進行溶栓或血栓切除術的患者。

根據ASCOD動脈粥樣硬化分型標準,結合患者顱內外血管動脈粥樣硬化的位置及嚴重程度,將患者分為伴同側顱內外動脈狹窄組(簡稱「同側狹窄組」)及不伴同側顱內外動脈狹窄組(簡稱「非同側狹窄組」)。隨後,所有患者在發病24小時以內,按照1:1的比例隨機分配至替格瑞洛(首劑負荷180 mg,90 mg bid維持)聯合阿司匹林(首劑負荷300~325 mg,75~100 mg維持)治療組(簡稱「雙抗組」)和安慰劑聯合阿司匹林(首劑負荷300~325 mg,75~100 mg維持)治療組(簡稱「單抗組」)。

研究的主要終點是30天內卒中和死亡。次要終點包括缺血性卒中、致殘性卒中。安全性終點包括GUSTO嚴重出血、顱內出血及致死性出血。

研究結果

1.主要終點事件

結果顯示,同側狹窄+單抗組30天卒中及死亡率為10.9%,為非同側狹窄+單抗組(5.3%)的2倍。此外,對於伴有同側顱內外動脈狹窄的患者,與單抗治療相比,雙抗治療可以顯著降低30天複合終點事件發生率(雙抗組7.9% vs. 單抗組10.9%,HR 0.73;95%CI 0.56-0.79,P=0.023)。而對於不伴同側顱內外動脈狹窄的患者來講,單抗及雙抗治療並無統計學差異(雙抗組 4.8% vs. 單抗組 5.3%,HR 0.89;95%CI 0.74-1.08,P=0.23)。

2.次要終點事件

對於伴有同側顱內外動脈狹窄的患者,雙抗組中有87例患者(7.6%)發生缺血性卒中,顯著低於單抗組(127例,10.5%),風險比為0.72(95%CI 0.74-1.08)。此外,雙抗組中有70例患者(6.1%)在30天內發生殘疾,單抗組有102例(8.5%),風險比為0.72(95%CI 0.53-0.98),差異顯著(P=0.038)。

而對於不伴同側顱內外動脈狹窄的患者,單抗組和雙抗組在缺血性卒中及殘疾發生率均沒有顯著差異。

3.安全終點事件

對於同側狹窄組的患者,單抗或雙抗治療後,發生GUSTO嚴重出血、顱內出血及致死性出血的比率相似,沒有顯著差異。但在非同側狹窄組的患者中,雙抗組有24例患者(0.5%)發生GUSTO嚴重出血,顯著高於單抗組(4例,0.1%),風險比為5.87(95% CI 2.04-16.9)。對於嚴重出血和致死性出血,非同側狹窄+雙抗組仍顯著高於非同側狹窄+單抗組(0.4% vs. 0.1%,HR 5.86;95% CI 1.73-19.90,P=0.005)。

研究結論

相比於不伴有同側狹窄的患者,伴有同側顱內外動脈狹窄的患者有較高的30天內卒中及死亡發生率,但替格瑞洛聯合阿司匹林治療可顯著降低上述複合終點事件的發生率。

對於伴有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輕型缺血性卒中且接受阿司匹林治療的患者,與其他未引起狹窄的卒中類型相比,動脈粥樣硬化源性狹窄具有更高的風險。

結合SOCRATES和THALES研究結果,與阿司匹林單抗治療相比,聯合應用替格瑞洛及阿司匹林可顯著降低伴有動脈粥樣硬化源性狹窄患者的卒中發生率及死亡率。

專家點評

德克薩斯大學麥戈文醫學院Louise McCullough博士點評:

這是一項非常重要的研究,用來明確如何降低輕型卒中及重度TIA患者的風險。

  • 既往SOCRATES研究顯示,應用替格瑞洛治療並不優於阿司匹林,但在同時伴有同側頸動脈狹窄的患者中,應用替格瑞洛治療則會明顯獲益。

  • 2013年CHANCE研究結果證實,與阿司匹林單藥比較,氯吡格雷與阿司匹林聯合治療21天,隨後氯吡格雷單藥治療至90天,可使輕型缺血性卒中和TIA患者的卒中復發風險顯著降低。

  • 2018年POINT研究發現,在急性輕型缺血性卒中和TIA患者中,與阿司匹林單藥比較,氯吡格雷聯合阿司匹林治療可顯著降低90天內新發缺血性血管事件。

  • 近期THALES研究指出,聯合應用替格瑞洛和阿司匹林比阿司匹林單藥可以更好地降低急性輕型缺血性卒中和TIA患者卒中及死亡複合終點事件風險。

  • 此外,在本試驗中,約有20%的患者伴有同側顱內外動脈狹窄,本研究的目的既是明確聯合應用替格瑞洛和阿司匹林是否可使此類患者有更多的獲益。

在本研究中,納入了伴有症狀的顱內外動脈狹窄≥50%的患者,大概佔THALES研究總人數的21%。其中1136例服用替格瑞洛聯合阿司匹林治療,1215例服用阿司匹林治療。與THALES總人群相比,這部分患者男性比例較高(64%-67%),卒中及心梗的發生率亦輕度升高,並且更多的為缺血性卒中而非TIA患者。同時,這些患者大部分為亞洲及高加索人種,可能會在P2Y₁₂代謝途徑中有所差異。本研究最重要的發現是與單用阿司匹林相比,聯合應用替格瑞洛及阿司匹林可顯著降低伴有顱內外動脈狹窄患者的30天內卒中及死亡發生率(10.9% vs.7.9%,NNT 34, NNH 951),並且不增加嚴重出血風險。

那麼,這項研究的創新點是什麼,又會如何影響患者的治療方案?研究結果顯示,與THALES總人群相比,伴有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的再發腦梗高危患者會獲益更多。但是與頸動脈血運重建相比,替格瑞洛聯合阿司匹林治療是否會帶來長期獲益仍需進一步研究。此外,替格瑞洛的效果是否會優於氯吡格雷也很難進行評價,但是對於出血低危的患者,替格瑞洛聯合阿司匹林仍然是治療動脈粥樣硬化疾病的優選。另外,更高的亞洲患者入選是否會對試驗結果產生影響?雙抗治療30天後應如何更換治療方案,是否換為單抗治療?這些問題仍需進一步探討。

參考文獻:

1、Johnston SC et al. Ticagrelor versus aspirin in acute stroke o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N Eng J Med. 2016; 375: 35-43.

2、Johnston SC et al. Ticagrelor and Aspirin versus Aspirin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 or TIA. N Eng J Med. 2020; 383: 207-217.

專家簡介

劉巍教授

•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博士,先後在新加坡國立大學Tan Tock Seng醫院,日本東邦大學大森醫院心血管介入中心,美國休斯頓德州醫學中心Methodist醫院Debacky心血管中心及德州大學醫學部接受心內科及心血管介入培訓

• 擅長冠心病診治,結構性心臟介入治療

• 目前擔任歐洲心臟病學會委員,美國心臟協會委員,中華醫學會心血管分會冠心病與動脈粥樣硬化學組委員,北京醫學會心血管分會青委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心血管分會青年委員

專家簡介

孫佳音

•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老年心內科 VIP病房 主治醫師

• 南京大學醫學院心血管病專業 醫學博士

• 從事心血管內科臨床、科研工作,發表國內外論文十餘篇

相關焦點

  • 2014AHA/ASA卒中和TIA二級預防指南推薦意見(上)
    ,應啟動降壓治療(Ⅰ類,B級證據);對於血壓<140/90mmHg的患者,其降壓獲益並不明確(Ⅱb類,C級證據)。對於較年輕患者,在圍操作期併發症風險(如卒中、心梗或死亡)和同側發生卒中的長期風險上,CAS與CEA是相當的(IIa;類,B級證據)。(新推薦)7.對於症狀性嚴重狹窄(>70%)患者,當狹窄超出手術所能及、內科情況大大增加手術風險或存在其他特殊情況,例如放射誘導的血管狹窄或CEA後再狹窄,可以考慮行CAS(Ⅱa類,B級證據)。
  • 頸動脈狹窄患者經頸動脈血運重建術可降低卒中或死亡風險
    頸動脈狹窄患者經頸動脈血運重建術可降低卒中或死亡風險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2/20 13:26:47 美國哈佛醫學院貝斯以色列女執事醫療中心Marc L.
  • 中文解讀 | 後循環卒中機制研究:聚焦孤立性症狀性基底動脈狹窄
    作者針對孤立性症狀性基底動脈狹窄(isolated symptomatic basilar artery stenosis, ISBAS)的患病率、自然史及血管造影特徵等仍知之甚少的現狀,回顧了91例症狀性基底動脈狹窄(ISBAS)患者,對其卒中機制、側支循環、狹窄程度及長度進行分析和研究。
  • 中國頸動脈狹窄介入診療指導規範
    在18個月的內科藥物治療期間狹窄程度為70%-79% 的患者卒中風險為19%,狹窄程度為 80%-89% 的患者卒中風險為33%,狹窄程度為 90%-99% 的患者卒中風險為33%。對於近全閉塞的患者風險下降。但對於無症狀患者卒中風險與狹窄嚴重程度間的關係在其它研究中尚不明確。
  • 大腦中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支架置入術後高灌注腦出血的研究進展
    ,其中大腦中動脈(MCA)是常見的狹窄部位,MCA狹窄相關的缺血性卒中在中國人群中常見。對於症狀性MCA狹窄患者,除藥物控制危險因素外,還可行血管內治療和旁路移植術。多項研究表明,對於症狀性MCA狹窄患者血管內治療安全、有效,為慢性症狀性顱內血管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的治療方式之一。
  • 晚期卒中:誰可從血栓切除術中獲益?|DEFUSE 3研究亞組分析
    DEFUSE 3研究結果於去年在國際卒中大會(ISC)上公布,同時也正式在線發表於NEJM雜誌。研究提示對於近端大腦中動脈或頸內動脈閉塞的缺血性腦卒中,通過CT灌注或MR彌散/灌注的影像學手段,篩選存在缺血但尚未完全梗死組織區域的患者,在發病後6~16小時進行血管內治療可從中獲益。
  • 出版簡訊|IST-3亞組研究:急性缺血性卒中動脈高密度徵、症狀性梗死...
    阿替普酶可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功能預後,但其對症狀性梗死區水腫、卒中不良併發症及CT動脈高密度徵(hyperdense artery sign, HAS)的影響尚不清楚。這項第三國際卒中試驗(Third International Stroke Trial, IST-3)亞組研究旨在探討HAS與症狀性梗死區水腫之間的關係,以及靜脈阿替普酶對此種關係的影響。
  • 研究生園地|血流動力學對症狀性動脈粥樣硬化性椎基底閉塞性卒中...
    儘管進行了藥物治療,症狀性椎基底動脈粥樣硬化仍存在卒中復發的高風險,2年內的復發率約為10%~15%。與前循環梗死相比,後循環梗死患病率高、預後不良,且椎基底動脈血管成形術和支架置入術圍手術期風險高。雖然長期以來一直認為血流動力學減低與VB狹窄和/或閉塞導致的卒中相關,但尚無直接數據支持。
  • [ISS2018]朱武生: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治療新進展_缺血性卒中_靜脈...
    (2)PRISMS研究PRISMS研究是首個評估阿替普酶對輕型卒中患者療效及安全性的RCT。結果提示,對於非致殘性輕型卒中患者,阿替普酶溶栓並不能帶來明顯獲益,同時還可增加症狀性顱內出血風險。輕型卒中溶栓均需權衡獲益與風險,指南推薦:➤ 在症狀出現3h內,症狀輕且非致殘的患者,可以考慮靜脈阿替普酶,要權衡治療風險和獲益。需要更多研究以明確風險獲益比(IIb,C-LD)。
  • 如何快速定位腦梗死的供血動脈
    適用於:延長血管再通治療時間窗的患者       ● 強調「卒中窗」的觀察       ●NCCT提示溶栓預後較差的表現:異常低密度區大於MCA分布區1/3; ASPCTS評分<7       ●大範圍腦溝變淺而無密度減低不是溶栓治療禁忌症考慮卒中患者的臨床表現
  • 格影致知·第23期|MCA重度狹窄卒中逐漸進展至大面積腦梗死
    考慮到病情進展,停阿司匹林,改用低分子肝素抗栓。2011-3-20,顱腦MRI:左側內部分水嶺急性梗死;左側大腦中動脈近端重度狹窄。2011-3-24,複查顱腦CT:左側內部分水嶺低密度梗死。停用低分子肝素,以阿司匹林抗栓。2011-3-25,患者解柏油樣大便多次,總量約500 ml,停用阿司匹林。
  • 《AHA心臟病與卒中統計數據(2020版)》發布
    3月3日,Circulation雜誌發表了美國心臟協會(AHA)對心臟病和卒中流行病學統計數據的更新版。2020年的報告匯總了AHA 「7項簡單生活」(Life's Simple 7)中與心臟病、卒中和心血管危險因素相關的最新統計數據,包括對心血管健康有利的核心健康行為(吸菸、體力活動、飲食和體重)和健康因素(膽固醇、血壓和血糖的控制)。
  • 神經科基本功——卒中症狀定位,你們要的彩色圖譜來了
    這種情況在患者表現為TIA而查體是正常時則尤為重要。如一個患者,主要表現為語言功能喪失和右側偏盲,下一步需尋找左側大腦中動脈栓子來源。若檢查發現該患者右側頸內動脈狹窄,則提示為無症狀性頸動脈狹窄,則需進一步尋找其他病因。《哈裡森內科學》對缺血性腦血管病對應的腦動脈供血區域的臨床表現(圖10-6至圖10-10)進行了詳細的論述。
  • 患者反覆腦梗死,原因你絕對猜不到
    心律齊,各瓣膜區未聞及雜音;雙肺呼吸音清,未聞及乾濕性囉音;腹平軟,未及壓痛、反跳痛。輔助檢查(2017.6.8):顱腦MRI+MRA示:右側額頂枕葉及基底節多發散在亞急性梗塞,腦白質疏鬆,腦萎縮;顱腦MRA:腦動脈硬化,左側大腦中動脈未見明顯顯示,右側大腦中動脈側裂段及雙側大腦前動脈重度狹窄(見下圖)。
  • 圖文並茂談卒中症狀定位,邊看邊學習
    這種情況在患者表現為TIA而查體是正常時則尤為重要。如一個患者,主要表現為語言功能喪失和右側偏盲,下一步需尋找左側大腦中動脈栓子來源。若檢查發現該患者右側頸內動脈狹窄,則提示為無症狀性頸動脈狹窄,則需進一步尋找其他病因。
  • 一文理清:卒中典型CT表現及其對溶栓的影響
    而CTA發現在左側頸內動脈近端有一段較長的血管管腔狹窄。在腦卒中起病8h內,該患者接受了左側頸內動脈支架植入術。術後的第3天,腦卒中症狀完全緩解。圖12.9b和圖12.9c分別顯示了患者在接受支架植入前後的血管成像圖。
  • 【醫心編譯】DES用於外周動脈疾病患者結果良好
    2015年美國血管介入治療進展年會(VIVA)上公布的一項日本試驗結果顯示,藥物洗脫支架(DES)可使淺股動脈病變患者獲益。
  • ...診治指南最新版解讀_劉鳴_缺血性卒中_指南解讀_ISS2017_醫脈通
    靜脈溶栓或血管內治療都應該儘可能減少時間延誤(I級推薦,B級證據)。(2)發病6h內由大腦中動脈導致的嚴重卒中且不適合靜脈溶栓的患者,經過嚴格選擇後可在有條件的醫院進行動脈溶栓(I級推薦,B級證據)。(3)由後循環大動脈閉塞導致的嚴重卒中且不適合靜脈溶栓的患者,經過嚴格選擇後可在有條件的單位行動脈溶栓。
  • AHA/ASA:2016年心臟病和腦卒中領域十大進展_心臟病_腦卒中_醫脈通
    1、SAMMPRIS事後分析:高危人群再發卒中的預防發表於JAMA Neurol的SAMMPRIS研究事後分析結果顯示,卒中復發風險較高的患者亞組中,積極的藥物治療並沒有帶來額外獲益。儘管此前的研究表明,對於卒中患者降膽固醇、降壓、降血糖治療以及改善生活方式優於支架治療,但有些患者需要其他治療方法,包括狹窄動脈供血區的陳舊性梗死、新的卒中表現、納入研究時未接受他汀類藥物治療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