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影致知·第23期|MCA重度狹窄卒中逐漸進展至大面積腦梗死

2021-01-21 神經介入在線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神經科。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神經介入協作組委員,中國神內醫師分會神經介入專委會委員,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介入神經病學分會委員,廣東省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介入學組委員,廣東省健康管理協會介入專委會常委,廣東省腦血管病防治和健康促進委員會委員,廣東省康復醫學會神經康復專業委員會腦血管病學組委員,廣東省卒中學會理事,廣東省臨床醫學會介入神經病學分會副主委, 廣東省健康管理學會腦血管病防治和健康促進專業委員會委員, 廣東省健康管理學會心律學專委會常務委員。長期從事腦血管病臨床-影像學研究,發表中英文臨床研究論文三十多篇。擅長:缺血性腦血管病介入診治,神經影像






男,67歲。 

入院時間:2011-3-17。

主訴:言語障礙2天,右側肢體無力半天。

既往高血壓4年,高尿酸病史多年;吸菸40餘年(約20支/日);高血壓家族史。

入院體查:195/105 mmHg;混合性失語,右側中樞性面舌癱,飲水嗆咳;右側上下肢肌力4級-,右側巴賓斯基徵陽性。

急診頭顱CT(2011-3-16):左側放射冠區稍許低密度影。


入院後,留置胃管,鼻飼藥物和營養;予阿司匹林(0.1/日)和阿託伐他汀(20 mg/日)。血壓一直較高(190-210/100-110 mmHg),予ACEI類降壓藥物後,維持在160-170/90-100 mmHg。入院後前3天病情還是漸進加重,嗜睡,右側上下肢肌力逐漸下降至1-2級;2011-3-18複查顱腦CT:較前無明顯變化。考慮到病情進展,停阿司匹林,改用低分子肝素抗栓。2011-3-20,顱腦MRI:左側內部分水嶺急性梗死;左側大腦中動脈近端重度狹窄。2011-3-24,複查顱腦CT:左側內部分水嶺低密度梗死。停用低分子肝素,以阿司匹林抗栓。2011-3-25,患者解柏油樣大便多次,總量約500 ml,停用阿司匹林。2011-3-29,患者出現高熱(體溫最高達40攝氏度)和感染性休克,血壓最低降至73/41 mmHg。昏睡,雙眼向左側凝視,右上下肢肌力0級。予以抗感染、擴容、升壓和降溫等搶救處理後,血壓上升,維持在100-130/50-70 mmHg。2011-4-01,複查顱腦CT:左側大腦中動脈區完全梗死,左側側腦室受壓,右側側腦室積水,中線結構明顯向右側移位。患者家屬拒絕去骨瓣減壓手術建議,予以甘露醇、白蛋白脫水降顱壓治療。2011-4-05,患者意識轉清。2011-4-07,複查顱腦CT:左側大腦中動脈區梗死水腫明顯減退,中線已無移位,左側側腦室顯影。入院後第27天病情穩定,轉康復科。2011-5-09,複查MRI:左側半球大面梗死組織軟化,左側大腦中動脈近端閉塞。


□2011-3-16 急診CT

△顱腦CT平掃:雙側側腦室旁和半卵圓中心均見稍許低密度影(以右側明顯),邊界模糊,難以區分梗死或腦白質改變;右側基底節區見較小的陳舊病變軟化灶。

□2011-3-18 CT

△顱腦CT平掃:左側內部分水嶺區低密度範圍較前次CT有增加,提示新近梗死可能。

□2011-3-20 MRI

△顱腦T2WI:雙側側腦室旁和皮質下多發腦白質改變;左側內部分水嶺區腦梗死高信號;右側基底節區陳舊病變小軟化灶。 

△腦DWI和ADC:左側內部分水嶺區和基底節區急性腦梗死。

△顱腦3D-TOF-MRA:左側大腦中動脈主幹局部重度狹窄(橙箭),其遠側分支僅有稀疏顯影;左側大腦前動脈A3段局部嚴重狹窄(紅箭)。

□2011-3-24 CT

△顱腦CT平掃:左側內部分水嶺區和基底節區腦梗死低密度影,與2011-3-20腦DWI比較,梗死範圍稍有增大。

□2011-4-1 CT


△顱腦CT平掃:左側大腦中動脈區大範圍梗死低密度,水腫佔位效應明顯,中線結構明顯向右側移位,右側側腦室梗阻性積水。

△顱腦T2WI:左側大腦中動脈區大範圍亞急性梗死,大部分梗死組織軟化。

△顱腦3D-TOF-MRA:左側大腦中動脈主幹閉塞。


此患者卒中病因是左側大腦中動脈重度狹窄,入院後血壓高考慮是左側大腦中動脈區嚴重低灌注所誘發的反應性高血壓,目的是維持基本的腦灌注。因同時合併左側大腦前動脈嚴重狹窄,所以側支循環代償不佳,入院後予以降壓治療,在降壓幅度不大的情況下即打破了脆弱的腦灌注代償平衡,導致梗死擴大和症狀加重。病情加重後的MRI顯示大範圍的急性內部分水嶺梗死,這是卒中機制是血流動力學障礙的有力佐證。因此,該患者早期病情加重的原因考慮是:在不明了腦血管病變和卒中機制的情況下,實施了早期降壓治療,破壞了腦側支循環代償平衡,進一步降低了腦血流灌注。②主要原因是,感染性休克時持續嚴重低血壓,使得左側大腦中動脈區灌注徹底衰竭,從而造成左側惡性大腦中動脈梗死。大動脈病變是中國人最重要的缺血性卒中病因,疾病早期全面了解腦動脈狹窄-閉塞病變和腦灌注情況有利於明確卒中病因和機制,才有可能制定針對性的治療措施,以預防卒中進展。該患者入院後,在未能及時進行血管評估情況下,予以了降壓治療,這可能是病情早期進展的主要原因。此患者先後出現胃腸道出血和感染性休克,最終導致腦灌注衰竭而造成惡性大腦中動脈梗死,病情危重。防治併發症是卒中管理的重要質量指標;對於此大動脈閉塞,且側支循環不良患者,尤其要提高警惕,保護側支循環;積極預防胃腸道出血和感染性休克等損害側支循環代償功能的併發症,以免造成嚴重後果。


神經介入在線作為中國卒中學會神經介入分會的官方公眾號,現已成立四年。作為最早創建的神經介入專業的學術交流平臺,由繆中榮教授團隊傾力打造,秉承合作、創新、交流的宗旨,為醫務工作者提供國內外神經介入領域最新資訊、指南,聚焦難點深度評論,引領學術前沿。2020年致力搭建神經介入領域國內外最新醫學資訊、研究進展、病例討論、趣味科普等各項學術交流互動共享平臺,整合醫療資源,發揮聯盟優勢,風雨共濟,守候健康,我們在這裡等你!



神經介入在線投稿:sjjrzx@hh-medic.com

相關焦點

  • 幕上大面積腦梗死的診治,一文總結
    第9屆湘雅腦血管病國際論壇暨第4屆湖南卒中中心聯盟大會暨第4屆湘雅腦血管病介入治療高峰論壇上,來自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神經內科的張樂教授為大家詳細介紹了幕上大面積腦梗死的診治進展,包括其影像學特徵、預測、治療和管理等。
  • ...你需要|腦幹卒中|幹活|基礎|症候群|腦橋|腦幹|梗死|缺失|-健康界
    全球的神經系統疾病中,卒中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都處於領先水平。在發達國家,卒中是僅次於心血管疾病或癌症的第二或第三大死因。在歐洲,死亡率在瑞士達63.5/100000(1992年,男),而俄羅斯為273.4/100000(1991,女)。此外,卒中是僅次於阿爾茲海默病的導致痴呆的第二大病因。近年來,治療手段和神經影像學的進步已經改變了卒中患者的管理模式。
  • 解放軍第306醫院一天治療5例腦血管狹窄
    左側頸內虹吸彎段重度狹窄90%以上!全麻下介入支架植入後血液供應改善    病歷4:女性!76歲右側肢體無力1月!左側頸內動脈起始段重度狹窄90%以上!    病例5:男性,74歲,眩暈1月餘!從椎動脈起點至進入第5與第6頸椎橫突孔前為第一段。第二段在到達位於寰椎下方的第三段前,始終走行在椎間孔內;第三段出椎間孔後頭端朝向頭狀孔。最後一段亦即顱內段在顱骨基底處穿入硬腦膜和蛛網膜,終末端在延髓橋腦交界處與對側椎動脈會合形成位於中線的基底動脈。椎動脈顱外段發出小的脊髓支到骨膜和椎體,肌支到位於深部的周圍肌肉區。
  • 一文理清:卒中典型CT表現及其對溶栓的影響
    而CTA發現在左側頸內動脈近端有一段較長的血管管腔狹窄。在腦卒中起病8h內,該患者接受了左側頸內動脈支架植入術。術後的第3天,腦卒中症狀完全緩解。圖12.9b和圖12.9c分別顯示了患者在接受支架植入前後的血管成像圖。
  • 張穎冬:CADASIL、CARASIL、CARASAL腦小血管病啟示錄|ISS2018_腦小...
    CSVD佔所有卒中的20%-25%。由於小血管病所致卒中在單純臨床方面不能與其他類型卒中鑑別,對CSVD的診斷需要有腦影像學檢查確定。其臨床標記主要採用MRI檢查腦影像顯示有近期皮層下小梗死、血管源性腔隙、血管源性白質高密度、血管周圍腔擴大和腦微出血等。
  • 中國頸動脈狹窄介入診療指導規範
    卒中和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可以由多種機制所引起,包括:2.1動脈粥樣硬化部位血栓形成引起的動脈-動脈栓塞;2.2膽固醇結晶或其它動脈粥樣物質碎屑的栓塞;2.3斑塊破裂導致顱外動脈的急性血栓性閉塞;2.4動脈壁結構破壞導致夾層或內膜下血腫而致血管重度狹窄或閉塞;2.5重度狹窄或閉塞引起腦灌注降低。
  • 「精品中文版」腦卒中影像學鑑別診斷(大全)
    亞急性期(24小時至2月)CT低密度更加明顯,ADC值逐漸增加,並在第4~10天出現假性正常圖像。第6天開始出現腦回樣強化,並持續2~3個月。水腫高峰出現在3~4天,第7天後開始下降。出血轉化一般出現在發病後2~7天。慢性期(2月以後)此期以腦容積減小、空洞形成和神經膠質增生為特徵。
  • 圖文並茂談卒中症狀定位,邊看邊學習
    有時還可表現為皮質和深部白質大面積腦梗死。➤ 若栓子堵塞頸內動脈末端——ACA 和MCA 的起始處,患者可表現為意志缺失或木僵,並伴有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失語或病覺缺失。大部分患者的症狀持續數分鐘,少數患者在TIA 或腦梗死時出現由於眼動脈或視網膜中央動脈缺血或梗死。高調且能持續到舒張期的頸動脈雜音提示嚴重的狹窄,隨著狹窄程度逐漸增加,遠端血流逐漸減少,雜音逐漸減弱,如血管完全閉塞雜音則完全消失。5.
  • 大腦中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支架置入術後高灌注腦出血的研究進展
    ,其中大腦中動脈(MCA)是常見的狹窄部位,MCA狹窄相關的缺血性卒中在中國人群中常見。,頭部CT或MRI無缺血性梗死的臨床症候群。MCA慢性粥樣硬化性狹窄使其遠端長期處於低灌注狀態,腦小動脈擴張以保證腦組織正常的血供。當腦動脈重度狹窄被解除後,原來低灌注區域的腦血流量顯著增高,長期處於擴張狀態的腦小動脈缺乏正常的自主調節功能,使毛細血管床灌注壓急劇增加,最終導致灌注突破、血-腦屏障破壞,引起HICH。
  • 陸軍特色醫學中心張猛教授卒中救治團隊:給大腦「冰敷降溫」挽救大...
    「目前,國內外急性缺血性卒中診治指南對大核心梗死人群的救治相對保守,但我們不想放棄任何一位患者。經過多年探索,我們嘗試在對大核心梗死患者取栓後,立刻對患者腦部進行低溫處理,既有效地防止了全身低溫帶來的副作用,又能最大限度地保護大腦,目前患者意識清晰,能自己進食和正常交流。」
  • 腦梗死治療中的微循環修復
    腦微循環的主要結構和功能基礎是血腦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由血管內皮細胞及其緊密連接、基底膜、星形膠質細胞終足組成。BBB在生理狀態下為腦組織提供營養,而在腦梗死損傷機制中又起著重要作用。
  • 顱內血管狹窄——尹奶奶中風的原因
    顱內血管狹窄就是一個例子: 它猶如大樹分級的枝幹折斷,導致一部分血管閉塞、狹窄。血液不能有效地達到遠端血管的枝枝叉叉,樹葉也不能得到營養。雖然緩慢閉塞的情況下有側支血管和微血管代償,但大腦代償功能不全總會有缺血發生,腦梗死就這樣發生了。
  • 關注世界卒中日,了解腦梗塞是什麼原因引起,大面積腦梗塞是怎麼回事
    為了讓全球民眾對腦卒中有進一步的認識,2004年6月24日,在加拿大溫哥華召開的第5屆世界卒中大會上,來自全球各地的醫學專家們呼籲設立「世界卒中日」,後將每年的10月29日設立為「世界卒中日」。2020年10月29日將迎來第15個「世界卒中日」。
  • 腦梗死病人臨死反應是什麼 這樣治療腦梗死
    腦梗死是一種常見的腦部疾病,又叫缺血性卒中,中醫稱之為卒中或中風,腦梗死會傷害大家的身體,那麼請問腦梗死病人臨死反應是什麼?治療腦梗死偏方是什麼?腦梗死吃什麼食物?下面小編為大家講解。腦梗死病人臨死反應是什麼要是得了腦梗死的人治療不及時,那麼會死亡。並且死亡率比較高。
  • 一文掌握:腦穿支動脈病診治策略
    腦穿支動脈病如何診治? 穿支動脈病,即發生在穿支動脈區的病變,多指穿支動脈梗死。那麼穿支動脈梗死及大動脈型梗死與腔隙性梗死有什麼區別呢,關於它的診斷和治療又有什麼新的進展?
  • JNIS中文版丨史樹貴教授導讀:取栓治療兒童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影像學評估標準
    影像學檢查首選磁共振成像(MRI),兒童腦卒中快速處理方案包括以下序列:定位(0:14分鐘)、彌散加權成像(DWI;0:40分鐘)、梯度回波(GRE;1:44 分鐘)、T2快速液體衰減反轉回復 (FLAIR;2:25分鐘);磁共振血管成像(MRA;4:23分鐘)、動脈自旋標記(ASL;4:28 分鐘)、磁共振灌注加權成像(PWI;5:23分鐘)。
  • 降低頸動脈支架置入術後缺血性腦損傷措施的研究進展
    ,能有效降低中重度症狀性頸動脈狹窄和重度非症狀性頸動脈狹窄患者的卒中發生率,其治療效果不劣於頸動脈內膜切除術。 絕大部分新發梗死灶體積小、且發生於非功能區,臨床上無神經功能缺損症狀及體徵,被稱為亞臨床腦梗死(subclinical brain infarction,SBI),其可增加患者認知功能下降和痴呆風險,且多種神經系統疾病包括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小血管病、抑鬱等患者均存在微梗死灶。
  • 腦出血、腦梗死、腦積水昏迷促醒
    現為武警醫學院附屬醫院腦系科中心十病區主任。1腦出血(不含腦幹出血):腦出血患者早期會出現顱內壓增高、腦組織腫脹,進而出現腦供血不足、腦缺氧引起昏迷,腦缺氧:腦部瀰漫性缺氧致使腦水腫出現的昏迷一般較重,呼吸、血壓、心率波動較大,治療上往往不能達到理想效果,需進行昏迷評分,評分低於7分者通過治療醒來的可能性較高,因個體差異性較強,效果不可一概而論,主要治療方式選擇脊神經電刺激術、神經幹細胞移植、DPS腦植入電極治療,
  • 神經科基本功——卒中症狀定位,你們要的彩色圖譜來了
    若檢查發現該患者右側頸內動脈狹窄,則提示為無症狀性頸動脈狹窄,則需進一步尋找其他病因。《哈裡森內科學》對缺血性腦血管病對應的腦動脈供血區域的臨床表現(圖10-6至圖10-10)進行了詳細的論述。卒中的症狀可分為:(1)前循環大動脈卒中;(2)後循環大動脈卒中;(3)任意血管床病變所致的小動脈疾病。本文主要對前循環卒中和後循環卒中進行介紹。
  • [ISS2018]朱武生: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治療新進展_缺血性卒中_靜脈...
    6月8日,在第十四屆國際腦血管病高峰論壇上,解放軍南京總醫院神經內科朱武生主任帶來題為「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治療新進展」的精彩報告。➤ 患者就診至治療時間(DNT)第一目標控制在60分鐘內(I級推薦,A級證據)。➤ 今年2月份美國卒中大會關於指南的修訂新增一條推薦,將DNT第二目標控制在45分鐘內(IIb推薦,C-EO級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