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NIS中文版丨史樹貴教授導讀:取栓治療兒童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影像學評估標準

2021-01-21 卒中視界

兒童缺血性卒中並不罕見,且易導致毀滅性終身殘疾。由於缺乏識別經驗和急診影像學資料,兒童卒中患者常常不能在4.5h或6h內明確診斷。經過篩選的成年缺血性卒中患者在24h內行機械取栓術仍可獲益,這對那些經常被延遲診斷的兒童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治療帶來了啟示。


但是目前還沒有隨機試驗來確定兒童缺血性卒中時進行取栓的最佳選擇標準。本研究分析了12例有伴大血管閉塞的兒童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人口學資料、臨床特點和影像學數據,以及是否進行取栓術的臨床結局,試圖確定採取取栓術治療伴大血管閉塞的兒童缺血性卒中患者是最佳選擇標準。

對18歲以下有急性缺血性卒中臨床症狀且伴有大血管閉塞的患者進行了回顧性隊列研究。人口學、臨床和影像學數據來源於2008-2018年史丹福大學醫學院卒中資料庫。


影像學檢查首選磁共振成像(MRI),兒童腦卒中快速處理方案包括以下序列:定位(0:14分鐘)、彌散加權成像(DWI;0:40分鐘)、梯度回波(GRE;1:44 分鐘)、T2快速液體衰減反轉回復 (FLAIR;2:25分鐘);磁共振血管成像(MRA;4:23分鐘)、動脈自旋標記(ASL;4:28 分鐘)、磁共振灌注加權成像(PWI;5:23分鐘)。


PWI序列是自肘前靜脈注射釓造影劑(multiHance, Bracco, Milan, Italy)後用動態對比敏感度成像(dynamic-contrast susceptibility imaging,DSC)技術獲得,然後採用自動分析軟體(RAPID, iSchema View , Menlo Park, CA, USA)處理。


不能行磁共振檢查的患者進行頭顱CT和CT血管成像(CTA)檢查,部分做了CT灌注成像,灌注圖像同樣採用RAPID軟體處理。由兩名神經放射學家對平掃CT圖像進行獨立的ASPECTS(the Alberta Stroke Programme Early CT Score)評分,由第三位神經放射學家對前兩位評分者之間的差異進行矯正。


適用於取栓術的患者納入標準為:

DWI定量測定的腦梗死體積<70ml,或平掃CT ASPECTS≥7分;


MRA或CTA檢查提示大血管(頸內動脈、大腦中動脈M1或M2段、基底動脈、椎動脈)閉塞;


在MRI PWI或CT灌注圖像上經RAPID軟體處理後的Tmax圖像上存在可挽救的缺血半暗帶(非必備標準);


NIHSS≥6分(非必備標準)。

該研究記錄了取栓裝置的類型、技術和不良事件。所有使用的裝置均為美國FDA批准的成人取栓裝置。神經介入放射科醫生用改良的腦梗死溶栓效果評分(the modified 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nfarction,TICI)對再灌注進行評分。


影像學觀察指標包括:血管再通與否、最終梗死體積及是否出血轉化。臨床觀察指標用兒童卒中結局量表(Pediatric Stroke Outcome Measure,PSOM)評估,良好結局定義為PSOM嚴重程度評分0-1(無或輕度神經功能缺失),不良結局定義為PSOM嚴重程度評分2-3(中重度神經功能缺失)或死亡。如果PSOM評分在後續的臨床隨訪中沒有記錄,則由兒童卒中神經科醫師進行回顧性評分。


採用fisher精確檢驗、t檢驗或mann-whitney u檢驗比較基線人口學、臨床和影像學數據。

2008年至2018年之間,共12名因大血管阻塞而出現卒中症狀的兒童在發病24小時內(最後看起來正常到入院時間)被送入我院,見表1。

女性患者8例(66.7%),平均年齡9.7±5.0歲(8月-16歲)。9例患者入院時記錄了NIHSS評分,平均為11.5分(IQR10-14)。9例患者入院時有已知的卒中危險因素;8例有先天性心臟病(兩例有機械循環支持),1例有卵圓孔未閉伴先兆偏頭痛。


5例(41.7%)患者進行了CT/CTA檢查,1例青少年患者還進行了CT灌注成像,平均ASPECTS為8分(IQR 6.5-8.5)。


7例(58.3%)患者進行了MRI/MRA檢查,5例磁共振灌注成像(5/5圖像質量達標),6例ASL(4/6圖像質量達標)。


前循環血管閉塞為10例(83.3%)。進行MRI檢查的前循環卒中患者,初始梗死體積中位數為30.9ml(IQR 19.2-35.2)。同時進行了PWI檢查的患者,Tmax>6秒的缺血半暗帶體積中值為23.5ml(IQR12.0-36.5),Tmax>4秒的中值為60.0ml(IQR55.0-93.0)。


5例經RAPID軟體處理的患者中,Tmax>4似乎更能代表臨界低灌注區域。第3例患者沒有Tmax>6的區域,但Tmax>4有38ml組織,這與患者有完全性失語症狀相符合(圖1)。

第5例患者Tmax>6的區域為皮質下一小塊組織,但Tmax>4則為一大片體積,Tmax>4區域對應的神經功能缺失與患者的強迫凝視和嚴重忽視症狀相符合(圖2)。


值得注意的是,第2例患者,Tmax>6的區域大(80ml),該患者接受治療時距發病時間為19小時,但得到良好預後(6月PSOM 0.5分)。


相比之下,第10例患者的梗死核心體積與Tmax>6區域大體相匹配(Mismatch ration: 1.1),該患者未行取栓術(圖3a-b)。


其中有4例患者同時行了ASL和RAPID處理,ASL對應的病變區域與Tmax>4相應的區域更匹配。


12例患者中的9例(75%)接受了治療:7例患者行單獨取栓,1例患者在組織纖溶酶原激活劑(tPA)靜脈溶栓後橋接取栓術,1例患者僅tPA溶栓靜脈治療。10例沒有接受靜脈溶栓治療的患者,有6例從發病到醫院就診在4.5小時內,但這些患者有靜脈溶栓禁忌症,包括近期出血(n=3)、近期有外科手術史(n=1)、在使用抗凝藥物(n=2)和大面積腦梗死(n=1)。


8例接受取栓術患者中的7例(87.5%)血管成功再通(TICI 2b、2c或3)。前循環卒中患者最終梗死體積中位數(數據基於後期隨訪MRI檢查結果)為37.6ml(IQR 16.0–44.3),梗死體積中位數較治療前增長了10.0ml (IQR 1.0–23.4)。1例因體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需持續抗凝的患者發生了症狀性顱內出血。


接受治療患者(包括再灌注TICI 1分)的良好預後率為78%,而未接受治療患者的良好預後率為0% (P=0.018)。成功再灌注患者有75%獲得了良好預後,而未成功再灌注患者只有25%(P=0.222)。


未行靜脈溶栓或取栓術的3例患者均預後不佳,90天評估時1例嚴重殘疾,2例死亡。


在接受治療的患者中,年齡較大的兒童(12.8±2.9 vs 4.2±5.0,p=0.014)和門診兒童(100%vs 0%,p=0.028)似乎有更好的療效。患者初始NIHSS評分、核心梗死體積、最終梗死體積、梗死增長體積和卒中病因對臨床結局的影響沒有差異。

相關焦點

  • 陳長青教授急性缺血性卒中超時間窗的影像學評估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神經內科陳長青教授急性缺血性卒中超時間窗的影像學評估 如何從超時間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篩選合適的患者進行幹預治療,是臨床中面臨的一個重要議題。近日,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神經內科陳長青教授對於急性缺血性卒中超時間窗的影像學評估進行了詳細闡述,整理如下。 要點推薦 1. 溶栓或介入二線需要掌握超時間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多模影像選擇和評估方法。 2.
  • [CINS2015]高連波: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內治療中美指南解讀
    在中國卒中學會神經介入分會第一屆學術年會(CINS2015)上,來自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院的高連波教授做了題為「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內治療中美指南解讀」的精彩報告。>靜脈再通治療的現狀靜脈溶栓治療的歷史時間窗經歷了一系列變革。
  • [ISS2018]朱武生: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治療新進展_缺血性卒中_靜脈...
    6月8日,在第十四屆國際腦血管病高峰論壇上,解放軍南京總醫院神經內科朱武生主任帶來題為「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治療新進展」的精彩報告。目前現狀➤ 橋接治療存在優勢及缺陷➤ 橋接治療還是直接取栓目前存在爭論➤ 是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治療研究的熱點之一3.
  • 急性大血管閉塞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內治療中國專家共識(2019年修訂版...
    目前,我國各地區醫療條件和水平差異較大,AIS-LVO的血管內治療開展情況參差不齊,治療效果同質性差,為進一步規範血管內治療的操作流程,專家組總結了國內外近年來的研究結果,圍繞影響臨床預後的4個主要方面(快速診治流程、適宜患者選擇、成功血管再通、規範術後管理),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對2017年《急性大血管閉塞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內治療中國專家共識》進行相關內容的更新。
  • [CSC2018]劉新峰:缺血性卒中的早期血管再通治療
    「缺血性卒中的早期血管再通治療」的精彩講座,重點就卒中急診處理的主要熱點問題展開了討論。三、評估(血管再通時間窗拓展的新證據)今年年初,2018年版美國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管理指南發布。≥6分⑥股動脈穿刺能在發病6h內實施➤ 發病6-16小時以上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其原因是前循環大血管閉塞,且符合DAWN和DEFUSE 3標準,推薦實施血管內再通治療。
  • 【述評】重視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院前識別和轉運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早期治療在過去的20餘年取得了劃時代的進步,帶來了顯著的臨床獲益。1995年美國國立神經疾病與卒中研究院溶栓試驗(NINDS)證實了阿替普酶靜脈溶栓在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發病3 h內的療效。2008年歐洲協作急性卒中研究(ECASS Ⅲ)將靜脈溶栓的治療時間窗延長到4.5 h。
  • ESO-WSO 2020丨中國聲音:DIRECT-MT研究結果發布——直接機械取栓,卒中治療新的裡程碑
    歐美各國以及我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診療指南也紛紛更新,以最高等級推薦該療法,對於發病4.5小時內的大血管閉塞導致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如果符合指南條件,要先進行靜脈溶栓後再轉入導管室行動脈取栓治療。但是動脈取栓前實施靜脈溶栓的利弊尚不明確,存在很多爭議,是否可以跳過靜脈溶栓直接行動脈取栓治療,是這類腦卒中救治的焦點問題。這一問題事關整個救治流程的優化與布局,全球學者都在關注其答案。
  • 2019 AHA/ASA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管理指南:機械取栓術&血管其他...
    2019 AHA/ASA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管理指南:機械取栓術&血管其他治療篇丨指南共識
  • ...診治指南最新版解讀_劉鳴_缺血性卒中_指南解讀_ISS2017_醫脈通
    這期間,來自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神經內科、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腦血管病中心的劉鳴教授對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進行解讀。《中國急性期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4》發表於《中華神經科雜誌》2015年第4期上,由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撰寫。
  • 五年第一個創新藥,1類新藥先必新探索缺血性腦卒中「中國方案」
    作為全球腦卒中治療領域近5年來唯一獲批上市銷售的創新藥,該藥歷時12年研發,可顯著降低急性缺血性腦卒中(AIS)引發的腦神經損傷,並將現有治療時間窗從24小時延長至48小時。因此如能廣泛應用於臨床,被醫學界認為將有望探索佔據第一位疾病死因的腦卒中治療的「中國方案」。
  • ASA/AHA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早期管理指南更新點解讀 - 丁香園
    雜誌終於在線公布了新的指南《Guidelines for the Early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2019 Update to the 2018 Guidelines for the Early Management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其實在 2018 年 1 月這部 ASA/AHA 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管理指南
  • JNIS中文版丨王峰教授導讀:直接抽吸VS支架取栓治療急性基底動脈閉塞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偏倚分析風險評估應用Newcastle-Ottawa評分。在數據分析方面,分類資料計算OR值,連續資料計算平均差。應用隨機效應模型來匯集數據。發表偏倚用倒漏鬥型圖或Begg測試來評估。研究之間的不均質性通過計算Q統計量及I2 評估。所有的統計分析應用Review  Manager(V.5.3)及Stata(V.12.0)軟體。在搜索到的50篇文獻中,共有5篇入選。
  • 出版簡訊|IST-3亞組研究:急性缺血性卒中動脈高密度徵、症狀性梗死...
    Stroke & Vascular Neurology(SVN)最新上線文章「Hyperdense artery sign, symptomatic infarct swelling and effect of alteplase in acute ischaemic stroke」,來自英國愛丁堡大學臨床腦科學中心Joanna M Wardlaw教授
  • 「精品中文版」腦卒中影像學鑑別診斷(大全)
    據估計,約9%~30%可疑腦卒中患者和2.8%~17%接受IV-tPA治療的患者存在卒中類似疾病。大多數卒中類似疾病包括癲癇、偏頭痛、腫瘤和中毒代謝性疾病。影像學通常有助於診斷,因為腦卒中在不同階段均有典型的影像學特徵,並符合典型的分布類型。但是,大多數這些特徵,即便是彌散受限(表1),也不是腦卒中所特有的。
  • 2020年度中國十大醫學科技新聞重磅發布,我院腦血管病中心「直接取栓讓卒中救治更高效」新聞榜上有名!
    我院腦血管病中心「直接取栓讓卒中救治更高效」新聞榮登年度新聞榜第二!2020年5月7日,海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腦血管中心劉建民教授團隊牽頭組織的「中國急性大血管閉塞性缺血性卒中直接動脈治療的療效評估」(DIRECT-MT)結果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正式發布。
  • 神經科重要「 IP」—缺血半暗帶:影像學上這樣來判定
    殊不知,「IP」在我們醫療人士尤其是神經內科醫生眼裡,可是價值連城的香餑餑——「缺血半暗帶」,即「ischemic penumbra」,它的存在,意味著急性缺血性腦梗死患者存在可挽救的腦組織,意味著溶栓取栓時間窗的存在,意味著我們能做更多……那麼如何通過影像學手段來更好輔助我們早期診斷是否存在 IP 並界定 IP 的範圍,進而正確指導臨床工作呢?且聽下文一一道來。
  • 卒中CTA裡藏的陷阱,這篇文章教你迴避
    導讀:迅速準確的診斷是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治療基礎
  • 廣美教授一周兩次大中風,一個治療救了他
    第二個想不到,就是取栓治療卒中竟能這麼成功。李教授發生的是很少見的3天2次大面積梗,醫生為他進行兩次取栓術,術後預想中的併發症都沒有發生,術後15天,李教授就能做康復訓練;術後一個月已經能下地行走了。「你們想像不到,看到他第一次重撿畫筆,幾筆出畫戴禮帽的自己,我的心情多麼狂喜!」
  • 首個「使用進口乾細胞治療缺血性卒中臨床試驗」正式啟動
    中國網財經1月13日訊(記者 杜丁)昨日,我國首個使用進口乾細胞治療缺血性卒中的Ⅰ/Ⅱa期臨床試驗(ASSIST)啟動會在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線上召開,標誌著臨床試驗正式啟動。本次臨床試驗的主要研究者是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院長王擁軍教授,王擁軍表示,這是國家把幹細胞作為藥物監管以來,第一個按照新版《藥物臨床試驗質量管理規範》進行的幹細胞治療腦血管疾病的臨床試驗,「這次試驗對於幹細胞進入腦血管疾病領域的臨床應用和幹細胞應用整個管理體系的改變都非常重要。」
  • 尤瑞克林有效改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預後
    2020年《國際醫學研究雜誌》(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edical Research)上一項薈萃分析評價了人尿激肽原酶(human urinary kallindinogenase,HUK)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AIS)患者的療效及其安全性。本文就該項研究的背景及結果進行重點介紹,為HUK的臨床應用選擇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