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缺血性卒中並不罕見,且易導致毀滅性終身殘疾。由於缺乏識別經驗和急診影像學資料,兒童卒中患者常常不能在4.5h或6h內明確診斷。經過篩選的成年缺血性卒中患者在24h內行機械取栓術仍可獲益,這對那些經常被延遲診斷的兒童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治療帶來了啟示。
但是目前還沒有隨機試驗來確定兒童缺血性卒中時進行取栓的最佳選擇標準。本研究分析了12例有伴大血管閉塞的兒童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人口學資料、臨床特點和影像學數據,以及是否進行取栓術的臨床結局,試圖確定採取取栓術治療伴大血管閉塞的兒童缺血性卒中患者是最佳選擇標準。
對18歲以下有急性缺血性卒中臨床症狀且伴有大血管閉塞的患者進行了回顧性隊列研究。人口學、臨床和影像學數據來源於2008-2018年史丹福大學醫學院卒中資料庫。
影像學檢查首選磁共振成像(MRI),兒童腦卒中快速處理方案包括以下序列:定位(0:14分鐘)、彌散加權成像(DWI;0:40分鐘)、梯度回波(GRE;1:44 分鐘)、T2快速液體衰減反轉回復 (FLAIR;2:25分鐘);磁共振血管成像(MRA;4:23分鐘)、動脈自旋標記(ASL;4:28 分鐘)、磁共振灌注加權成像(PWI;5:23分鐘)。
PWI序列是自肘前靜脈注射釓造影劑(multiHance, Bracco, Milan, Italy)後用動態對比敏感度成像(dynamic-contrast susceptibility imaging,DSC)技術獲得,然後採用自動分析軟體(RAPID, iSchema View , Menlo Park, CA, USA)處理。
不能行磁共振檢查的患者進行頭顱CT和CT血管成像(CTA)檢查,部分做了CT灌注成像,灌注圖像同樣採用RAPID軟體處理。由兩名神經放射學家對平掃CT圖像進行獨立的ASPECTS(the Alberta Stroke Programme Early CT Score)評分,由第三位神經放射學家對前兩位評分者之間的差異進行矯正。
適用於取栓術的患者納入標準為:
DWI定量測定的腦梗死體積<70ml,或平掃CT ASPECTS≥7分;
MRA或CTA檢查提示大血管(頸內動脈、大腦中動脈M1或M2段、基底動脈、椎動脈)閉塞;
在MRI PWI或CT灌注圖像上經RAPID軟體處理後的Tmax圖像上存在可挽救的缺血半暗帶(非必備標準);
NIHSS≥6分(非必備標準)。
該研究記錄了取栓裝置的類型、技術和不良事件。所有使用的裝置均為美國FDA批准的成人取栓裝置。神經介入放射科醫生用改良的腦梗死溶栓效果評分(the modified 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nfarction,TICI)對再灌注進行評分。
影像學觀察指標包括:血管再通與否、最終梗死體積及是否出血轉化。臨床觀察指標用兒童卒中結局量表(Pediatric Stroke Outcome Measure,PSOM)評估,良好結局定義為PSOM嚴重程度評分0-1(無或輕度神經功能缺失),不良結局定義為PSOM嚴重程度評分2-3(中重度神經功能缺失)或死亡。如果PSOM評分在後續的臨床隨訪中沒有記錄,則由兒童卒中神經科醫師進行回顧性評分。
採用fisher精確檢驗、t檢驗或mann-whitney u檢驗比較基線人口學、臨床和影像學數據。
2008年至2018年之間,共12名因大血管阻塞而出現卒中症狀的兒童在發病24小時內(最後看起來正常到入院時間)被送入我院,見表1。
女性患者8例(66.7%),平均年齡9.7±5.0歲(8月-16歲)。9例患者入院時記錄了NIHSS評分,平均為11.5分(IQR10-14)。9例患者入院時有已知的卒中危險因素;8例有先天性心臟病(兩例有機械循環支持),1例有卵圓孔未閉伴先兆偏頭痛。
5例(41.7%)患者進行了CT/CTA檢查,1例青少年患者還進行了CT灌注成像,平均ASPECTS為8分(IQR 6.5-8.5)。
7例(58.3%)患者進行了MRI/MRA檢查,5例磁共振灌注成像(5/5圖像質量達標),6例ASL(4/6圖像質量達標)。
前循環血管閉塞為10例(83.3%)。進行MRI檢查的前循環卒中患者,初始梗死體積中位數為30.9ml(IQR 19.2-35.2)。同時進行了PWI檢查的患者,Tmax>6秒的缺血半暗帶體積中值為23.5ml(IQR12.0-36.5),Tmax>4秒的中值為60.0ml(IQR55.0-93.0)。
5例經RAPID軟體處理的患者中,Tmax>4似乎更能代表臨界低灌注區域。第3例患者沒有Tmax>6的區域,但Tmax>4有38ml組織,這與患者有完全性失語症狀相符合(圖1)。
第5例患者Tmax>6的區域為皮質下一小塊組織,但Tmax>4則為一大片體積,Tmax>4區域對應的神經功能缺失與患者的強迫凝視和嚴重忽視症狀相符合(圖2)。
值得注意的是,第2例患者,Tmax>6的區域大(80ml),該患者接受治療時距發病時間為19小時,但得到良好預後(6月PSOM 0.5分)。
相比之下,第10例患者的梗死核心體積與Tmax>6區域大體相匹配(Mismatch ration: 1.1),該患者未行取栓術(圖3a-b)。
其中有4例患者同時行了ASL和RAPID處理,ASL對應的病變區域與Tmax>4相應的區域更匹配。
12例患者中的9例(75%)接受了治療:7例患者行單獨取栓,1例患者在組織纖溶酶原激活劑(tPA)靜脈溶栓後橋接取栓術,1例患者僅tPA溶栓靜脈治療。10例沒有接受靜脈溶栓治療的患者,有6例從發病到醫院就診在4.5小時內,但這些患者有靜脈溶栓禁忌症,包括近期出血(n=3)、近期有外科手術史(n=1)、在使用抗凝藥物(n=2)和大面積腦梗死(n=1)。
8例接受取栓術患者中的7例(87.5%)血管成功再通(TICI 2b、2c或3)。前循環卒中患者最終梗死體積中位數(數據基於後期隨訪MRI檢查結果)為37.6ml(IQR 16.0–44.3),梗死體積中位數較治療前增長了10.0ml (IQR 1.0–23.4)。1例因體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需持續抗凝的患者發生了症狀性顱內出血。
接受治療患者(包括再灌注TICI 1分)的良好預後率為78%,而未接受治療患者的良好預後率為0% (P=0.018)。成功再灌注患者有75%獲得了良好預後,而未成功再灌注患者只有25%(P=0.222)。
未行靜脈溶栓或取栓術的3例患者均預後不佳,90天評估時1例嚴重殘疾,2例死亡。
在接受治療的患者中,年齡較大的兒童(12.8±2.9 vs 4.2±5.0,p=0.014)和門診兒童(100%vs 0%,p=0.028)似乎有更好的療效。患者初始NIHSS評分、核心梗死體積、最終梗死體積、梗死增長體積和卒中病因對臨床結局的影響沒有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