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迅速準確的診斷是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治療基礎。遇到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神經科醫師往往是第一位看到患者CT圖像的人,並且與放射科相比,可以更好地將影像學檢查結果與臨床相結合,因此對CT結果有著良好的理解,對神經科醫生而言非常重要。本文將介紹一些急性卒中CT,特別是CTA檢查應用的經驗。
醫脈通編譯整理,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自從近年來血管內取栓術取得了數項重要的陽性研究結果,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治療現狀也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神經科醫師應當具備識別CT早期改變的能力,並通過CT檢查排除出血和其他卒中類似疾病。在一些中心,更先進的CT技術有助於對患者進行進一步選擇。
此外,由於要檢測患者是否具有大血管閉塞,CT血管造影(CTA)的使用量也有了大幅增加,許多人認為CTA也應作為急性缺血性卒中常規檢查的一部分。然而,雖然通過CTA識別大血管閉塞比較容易,但在對CTA進行解讀時,由於技術、血管變異等原因,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
CT平掃
CT平掃是急性卒中影像學檢查的主力。CT在大多數醫院很容易完成,並可以明確顯示出血灶的存在。然而,在靜脈阿替普酶和血管內治療的短暫治療窗中,CT的缺血性變化可能很微妙,包括灰白質邊界的輕度模糊,也有可能會有大腦中動脈高密度徵等表現。
使用阿爾伯塔卒中項目早期CT評分(ASPECTS),對患者的缺血性變化進行判斷,有助於選擇出進行血管內治療的患者。ASPECTS評分在CT掃描圖像中,選取大腦中動脈供血區核團及其以上層面的10個區域進行評估,分數越低說明缺血越嚴重。
CT血管造影
CT血管造影(CTA)可以清晰地顯示頸動脈、Willis環及其分支,這些大動脈的閉塞通常比較容易識別。在急診場合給予靜脈內造影劑,並從主動脈弓到頭頂進行掃描,掃描時間短,有助於對患者的血管進行快速評估。不過,對於一些血管的異常改變,神經科醫生應當充分認識。
動脈假性閉塞
在CTA中,如果特定血管的血流較慢,則在完成掃描時,很可能將其誤認為血管閉塞。有時,近端頸內動脈的嚴重狹窄可以使得血流足夠緩慢,從而在CTA上產生假性閉塞的影像,主要是由於頸動脈末端的栓子,或重度狹窄引起的所謂縱列式病變引起。
正確識別這種假性閉塞,對於提供適當的治療至關重要。如果患者存在頸動脈末端栓塞或縱列式病變,均提示其處於卒中高風險中,並且這兩種情況都是可以治療的,Hermes研究便證實了縱列式病變患者可以從血管內治療中獲益。
圖1 80歲男性,左側急性左大腦中動脈症候群
A:CTA顯示頸內動脈近端密度與周圍的對比模糊,相當於造影劑出現了稀釋;
B:CTA軸位圖像顯示左側頸內動脈虹吸段未達到強化密度;
C~E:血管內治療時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顯示頸內動脈虹吸段血流通暢,但流速緩慢;
F:頸動脈末端可見栓塞,導致血流緩慢
動脈假性夾層
動脈血流緩慢同樣可以表現為假性夾層。在血流緩慢的情況下,由於造影劑密度相對較高,一小部分造影劑傾向於集中在血管壁,從而造成夾層樣的火焰狀外觀,即類似於圖1C中的表現。
不過除此之外,患者不會出現夾層的其他特徵性表現,如壁內血腫引起的血管擴張和血管壁增厚等。作為對比,圖2給出了一例真性頸動脈夾層的影像資料,患者的特徵性影像學表現對於動脈夾層診斷具有高度特異性。在懷疑頸動脈夾層的情況下,值得專門去查看一下CT平掃中顱底下方頸內動脈的影像表現。
圖2 50歲男性,真性頸動脈夾層,表現為右側肢體嚴重無力
A:顱底下方左側頸內動脈管腔顯著變窄;
B:由於壁內血腫,夾層血管可見明顯膨脹,並且隱約可見新月形高密度影
實用要點
當急性前循環卒中症候群的患者,在CTA中出現了類似於頸內動脈閉塞的改變時,考慮以下幾個問題,有助於判斷患者的卒中症狀是由於前循環灌注不足,還是由於栓塞導致:
1. 是否有以前的頸動脈影像學資料可以參考?
2. 在頸動脈起源處是否有鈣化斑塊提示可能存在狹窄?
3. CTA上近端血管的對比強化是否為突然中止,還是呈現出漸變狀的改變?
4. 大腦中動脈主幹或M1段是否存在高密度徵,或由於栓塞而導致血管無對比增強?
5. CTA上頸內動脈末端、大腦前動脈、大腦中動脈及一級分支是否顯影?
如果確實懷疑患者的血管出現了閉塞,則經導管的血管造影仍然是回答這一問題的金標準。
造影后延遲掃描的應用
如果在患者還在CT檢查臺上的時候,醫生懷疑其有假性閉塞,則可以通過延遲掃描來進行進一步確認。如果在延遲掃描中,患者的血管內有造影劑充填,則可以證實血管是通暢的。延遲掃描還可以更好地確定導致血流緩慢的栓塞位置和長度。需要注意的是,頸內動脈虹吸段在延遲掃描中出現造影劑充填,不一定是由於血流緩慢,也可能是旁路灌注。
然而,延遲掃描不應該對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療決策造成延誤。例如,如果患者已經離開CT室,並且準備接受血管內治療,則通過DSA來進一步明確患者的血管情況則更為理想,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立即開始血管內治療。事實上,一般在懷疑患者血管假性閉塞,想要重新掃描時,患者很可能已經離開CT室。一些醫院會常規使用多時相CTA,可以更方便地進行延遲期評估。
顱內動脈粥樣硬化
亞洲人群中顱內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的卒中更為常見,血管造影可以很好地顯示粥樣硬化的情況。然而,對於具有大血管閉塞的急性卒中症候群的患者,可能很難說患者是否存在由於動脈粥樣化引起的潛在狹窄。
在影像學上,閉塞位置血管壁鈣化的存在與否,以及其他顱內循環部位的管腔狹窄,是潛在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線索。在一些情況下,可以看到顱內狹窄或動脈粥樣硬化引起閉塞的部位,出現由於軟斑塊所含的脂肪而導致血管壁低密度。
圖3 60歲亞裔男性,基底動脈症候群
A~B:由於血栓而引起基底動脈中上部高密度影,仔細觀察圖B,可以看到血栓附近動脈壁的低密度軟斑塊;
C~D:DSA證實了患者的狹窄斑塊,並通過基底血管成形術和支架置入完成血運重建,圖C為處理前,圖D為處理後
單純的基底動脈栓塞性閉塞更常見於基底動脈分叉處,而基底動脈中斷形成血栓,是血管狹窄的可疑徵象。相比之下,由於顱內動脈粥樣硬化疾病引起血管狹窄的患者,其血管內治療更具挑戰性。
小結
➤ 在CTA檢查中,需要謹慎注意頸內動脈的假性閉塞或假性夾層。
➤ 經導管的血管造影是區分真性阻塞與假性閉塞的金標準。
➤ 造影后延遲掃描或多時相CTA有助於鑑別假性閉塞,但不應因此延誤治療。
➤ CTA血管閉塞位置的一些線索,有助於判斷顱內動脈粥樣硬化。
醫脈通編譯自:James Caldwell, Manraj K S Heran, Ben McGuinness, P Alan Barber. Imaging in acute ischaemic stroke: pearls and pitfalls. Pract Neurol published online July 25, 2017.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