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祖師 (8): Charcot

2021-03-01 卒中軼事

Jean-Martin Charcot(1825-1893)是神經病學和病理解剖的大師, 法國巴黎大學的教授。他被譽為現代神經病學的創史人,世界上第一個神經內科主任。同時他被譽為法國神經內科之父和世界神經內科的先驅。Charcot的貢獻推動了神經與精神學科的發展。


有15種綜合症以他而命名。包括Charcot-Marie-Tooth病,是當時Charcot與他過去的住院醫Pierre Marie,以及英國的Howard Henry Tooth三者分別同時報導。

Charcot病(後稱側索硬化症ALS,在美國叫Lou Gehrig病)也是Charcot命名的。

在1868年,Charcot首次報導並命名了多發性硬化。

從1868-1881年,Charcot和他的學生們研究了巴金森氏症,並且把原來的震顫麻痺重新命名為(James)Parkinson氏病。


Charcot與他的學生Charles-Joseph Bouchard一起發現並命名了高血壓病人大腦中動脈穿枝上的微小動脈瘤為Charcot-Bouchard動脈瘤,與腦出血有關。

Julien Bogousslavsky和Maurizio Paciaroni在2010年總結了Charcot和他的學生們對卒中研究的貢獻。


第一,早在1851年Charcot發表的第一篇文章中他就描述了一個大腦中動脈栓塞的病人,他認為Ramollissement導致偏癱。當時Rudolf Virchow的栓塞/血栓形成理論尚未進入法國。

第二,在1860s時期,Charcot和他的學生們多次報導卒中,尤其是㣲小動脈瘤(miliary aneurysm,> 1 mm)與腦出血的聯繫。動脈瘤的病理改變可能與肌層萎縮和硬化性改變有關。同時Charcot還報導了二例蛛網膜下腔出血。


第三,Charcot也研究了腦血管阻塞後的腦軟化(後叫腦缺血)。但是Charcot認為腦軟化是退型性改變而不是當時多數人認為的腦炎。在1866年他連發三篇缺血性卒中文章,自稱是卒中年-Stroke Year。那時講腦軟化/缺血的主要是學者而不是正在形成的臨床神經病學的醫生,包括德國的Virchow,Cohnheim,Rokitansky,和少數幾個法國人如Rochoux,Rostan,Durand-Fardel,以及蘇格蘭的Abercrombie。

第四,Charcot對腦的功能分區貢獻極大,主要文章發表在1876-1877年,由他的幾個學生完成,而功能分區主要是在卒中病例上研究的。


第五,Charcot對卒中後遺症有大量的研究,主要在1860-1870時期。在1868年他提出卒中偏癱側關節炎性改變。同年他報導卒中偏癱側褥瘡,認為與局部營養不良有關。在1876年提出卒中後肌強直和肌萎縮等。

除了上述以外,Charcot的三個弟子有額外的貢獻。一是Henri Duret,他做了第一次腦血管的現代性解剖研究。二是Pierre Marie,他研究並對腔隙卒中做出顯著貢獻。三是Marie的學生Charles Foix,他建立了臨床卒中學。


雖然Charcot對卒中有貢獻,尤其是那時大多數學者和醫生對卒中尚無任何概念,可是他發表的462篇文章中只有9篇與卒中有關。在他生命的晚期-1883-1893,他似乎放棄了卒中的研究。

Charcot 以研究歇斯底裡(hysteria)和催眠術(hypnosis)而成名。他建立了一個以癲癇類症狀為主的非精神/瘋病的病房,用來研究治療青年女性病人。當時大多數醫生認為歇斯底裡屬於裝病,而Charcot認為是神經系統疾病。直到Charcot的晚期他才認為歇斯底裡是精神疾病,而且催眠術不僅只用於歇斯底裡,正常人一樣可以被催眠。


這張歷史名畫展示了Charcot正在用催眠術治療歇斯底裡症。女病人叫Blanche Wittmann,扶她的是Joseph Babinski(他發明了巴賓斯基症)。Charcot提倡用繪畫和照片等藝術來研究疾病,可惜現代人基本放棄了這些藝術手段。

Charcot對醫學的一個重大貢獻是他結合臨床觀察,病理和屍檢這三個手段發現了各種臨床症狀和體症。

Charcot 培養了很多著名的學生,除了上述的之外,還有Pierre Marie,Pierre Janet,George Gilles de la Tourette(Tourette綜合症),以及發明了智商(IQ)測試的Alfred Binet,和心理學家佛洛醫德-Sigmund Freud等。


Charcot生長在巴黎,在著名的Salpetriere醫院一直工作了33年。早期他師從名聲顯赫的Duchenne de Boulogne。後來Charcot自己名氣沖天,學生來自歐洲各國。在1882年,Charcot在Salpetriere開了歐洲第一個神經科診所,成了神經科第一個教授。

Charcot是一個複雜的人,有人為他寫歌,有多人在書中寫他。2012年法國有個電影叫Augustine講的是Charcot與一個女病人的愛情故事(現在醫生不許與病人有愛情關係)。所以有人評價Charcot即是開拓者也是妖魔。


後來他兒子發現了一個島嶼,並且以Charcot命名來記念他的父親Jean-Martin Charcot。

國際多發性硬化協會用Charcot終身成就獎來鼓勵對多發性硬化研究有重大貢獻的人。

Charcot與一個富婆寡婦Durvis結婚,生了兩個孩子。

相關焦點

  • Slideshare精選(04):夏科足(CHARCOT FOOT)
    Jean-Marie Charcot • 29 November 1825 – 16 August 1893 • The father of neurology • Charcot triad-1  MS • Charcot triad-2  AC • Charcot joint, known as Charcot neuroarthropathy (CNA)/charcot osteoarthropathy
  • 圖文解讀:卒中引發視覺障礙,眼科檢查提示卒中
    眼球震顫小腦後下部位卒中可能導致雙向水平眼球震顫,且向病灶側的震幅更大。而累及上蚓部位的小腦卒中可能引起上跳性眼球震顫。Rowe等人對來自多學科卒中團隊的799名視力評估轉診患者進行的一項前瞻性研究顯示,儘管92%的卒中患者存在視力損害的事實,但多學科卒中團隊只報告其中42%的患者存在視覺受損的客觀發現,其餘患者只是因為以下可疑的視覺受損表現才被轉診,如忽視症、單眼閉合症,以及代償性頭位等。
  • 卒中茶後(97)Andral 提出改變卒中的命名
    Andral 認為 「卒中 - Apoplexy」 一詞 「太模糊,並不明確代表腦組織結構的病變性質,與其他許多多義詞一樣,「卒中 - Apoplexy」 有多種理論解釋,但是 「卒中 - Apoplexy」 一詞本身無任何實際意義,使用 「卒中 - Apoplexy」 一詞只是掩蓋了我們對疾病的無知。
  • 《中國卒中報告2019(英文版)》發布:每五位死亡者至少有一人死於卒中
    《中國卒中報告2019(英文版)》(簡稱《報告》)近日發布。《報告》顯示,2018年,卒中已成為我國居民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卒中死亡率為149.49/10萬,佔我國居民總死亡率的22.3%,每5位死亡者中至少有1人死於卒中。
  • NAFLD的嚴重程度與缺血性卒中事件發生風險相關——中國8萬人隊列研究結果
    近日,北京天壇醫院王擁軍教授和河北唐山開灤醫院吳壽嶺教授合作的一項研究前瞻性地評估了NAFLD及其嚴重程度是否可預測以社區為基礎的隊列缺血性卒中(IS)事件的發生情況。該研究發現,與一般人群相比,NAFLD患者出現中風、心梗的風險明顯增加,且脂肪肝越嚴重,風險越高。
  • [ISS2018]朱武生: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治療新進展_缺血性卒中_靜脈...
    6月8日,在第十四屆國際腦血管病高峰論壇上,解放軍南京總醫院神經內科朱武生主任帶來題為「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治療新進展」的精彩報告。(2)PRISMS研究PRISMS研究是首個評估阿替普酶對輕型卒中患者療效及安全性的RCT。結果提示,對於非致殘性輕型卒中患者,阿替普酶溶栓並不能帶來明顯獲益,同時還可增加症狀性顱內出血風險。
  • 《中國卒中報告 2019(英文版)》正式發布
    我國卒中死亡人數約佔全球卒中死亡人數的三分之一,而帶病生存的卒中患者在我國已高達1300萬。據全球疾病負擔研究估計,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日益加劇,中國已成為卒中終生風險最高和疾病負擔最重的國家,高達39.3%。 為了更好地應對卒中這一全球性疾病,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學術組織特別是發達國家和地區都會定期或階段性地面向全球公開發布卒中相關的疾病監測數據與防治進展信息。
  • 廣東省卒中地圖發布 186家卒中中心構建1小時急救圈
    如何讓發生卒中的患者及時得到救治,降低致死、致殘率,就近及時的溶栓取栓至關重要。27日,由廣東省醫學會、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主辦的廣東省防治卒中中心建設質控管理培訓會在廣州花都召開。會議發布廣東省卒中急救地圖,對全省卒中中心建設、卒中急救地圖建設和質控工作進行培訓。省衛生健康委副主任周紫霄出席並致辭。
  • 中文解讀 | 失眠可增加卒中患者死亡風險:一項對首次卒中發作患者的6年隨訪研究
    失眠在卒中後人群中的發生率大約為12%~57%1,2,對卒中後的預後有著重要影響。有不少研究只關注了睡眠時間與卒中後死亡風險的關係,目前尚缺少睡眠質量與卒中後死亡風險的關係研究。本文納入了中國大陸56家醫院收治的急性腦血管疾病(卒中)患者,收集了患者的人口學資料、病史及臨床特徵資料,以卒中後1年內患者有無失眠及卒中後6年的死亡為主要觀察指標,對有無失眠的卒中患者進行了長期隨訪,其中4次隨訪在卒中後的第一年期間進行,最後一次隨訪在6年後進行。本研究結果顯示失眠症基線發生率為38.4%(489/1273)。
  • 《中國卒中報告2019(英文版)》:「卒中」已高居過早死亡原因首位
    「我國每五位死亡者中至少有一人死於腦卒中,卒中已成為造成過早死亡和疾病負擔的首位原因。」近年來第一份較為全面反映我國卒中流行狀況和住院疾病醫療質量等診療水平和住院結局的英文版統計報告《中國卒中報告2019(英文版)》(以下簡稱「報告」)日前在北京天壇醫院發布,我國卒中防治相關情況引發關注。
  • 廣東省卒中急救地圖發布
    卒中急救,爭分奪秒。發生急性卒中時,每分鐘就有190多萬個神經細胞死亡。搶救病人,最關鍵的就是在3小時內進行靜脈溶栓。186家醫院共同打造「黃金1小時急救圈」11月27日,廣東省防治卒中中心建設質控管理培訓會在廣州花都召開。
  • 《AHA心臟病與卒中統計數據(2020版)》發布
    此外,報告中還更新了卒中、心律失常等疾病的最新數據和相關結局。醫脈通編譯整理,未經授權請勿轉載。•2006-2013年,在具有聯邦醫療保險優惠(Medicare Advantage)的糖尿病患者中,二甲雙胍的使用率從47.6%增至53.5%,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劑的使用率從0.5%增至14.9%,胰島素的使用率從17.1%增至23.0%,磺醯脲類藥物的使用率從38.8%降至30.8%,噻唑烷二酮類的使用率從28.5%降至5.6%。
  • ​卒中後認知功能障礙,你掌握多少?
    原創 Liny 醫學界神經病學頻道整理自瑞金神內教授辛曉瑜《小卒中與卒中後認知功能障礙》講座目前卒中後認知障礙已經成為當今國際卒中研究和幹預的熱點,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卒中後認知障礙發病率日漸增高,給社會和家庭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
  • 一文了解:女性卒中的特異性危險因素及其治療
    不過高收入國家中基於人群的研究發現,在過去的50年裡卒中發病率有所下降;男性的下降趨勢顯著高於女性(男性30.3%vs女性17.8%)。雖然在高收入國家中女性卒中負擔呈下降趨勢,但是在東歐地區,女性卒中負擔仍不斷增加。總體而言,儘管男性的發病率更高,但由於女性的壽命較長,其一生中發生卒中的風險高於男性。
  • 中國卒中報告:這四種原因引起的中風最常見!
    2020年8月24日,《中國卒中報告2019英文版》在北京天壇醫院發布,報告中發布的卒中數字也讓很多人大吃一驚!報告顯示,2018年,我國居民因為腦卒中而引起的死亡,佔所有死亡的22.3%,成為我國居民死亡的第一大原因,而帶病生存的腦卒中患者現在有1300萬之多,這也導致我國成為卒中終身風險最高以及疾病負擔最重的國家!而腦卒中類型中,最主要的依次為腦梗死、腦出血和蛛網膜下腔出血,分別佔比為81.9%、14.9%和3.2%!在腦卒中的誘發因素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四大因素,佔據了腦卒中的大多數原因!
  • 心源性卒中後何時啟動抗凝治療?這次說清了
    臨床中,我們常常遇到這樣的困惑:面對心源性卒中的患者,應該何時啟動抗凝治療?在中國卒中學會第六屆學術年會暨天壇國際腦血管病會議上,來自空軍軍醫大學西京醫院神經內科魏東教授對《心源性卒中後何時啟動抗凝治療?》這一專題做了精彩的報告。先看兩個病例病 例 1▎ 基本情況:郭XX,男,75歲。
  • 【述評】重視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院前識別和轉運
    相反,所有卒中早期治療策略都具有高度的時間依賴性。隨著時間的延長,存在可挽救的"半暗帶"腦組織的可能性不斷降低,適宜早期治療的患者的比例不斷減少。延後30 min啟動治療即會使良好預後率降低8.3%。對於靜脈溶栓,發病至用藥時間每縮短1分鐘,可以獲得1.8 d的健康生活壽命;而對於血管內治療,發病至治療時間每縮短1分鐘,可獲得4.2 d的健康生活壽命。
  • 中國卒中學會卒中與眩暈分會第四屆學術年會開幕
    11月14日,2020年中國卒中學會卒中與眩暈分會第四屆學術年會、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內科醫師分會眩暈專委會第三屆年會暨全國眩暈多學科診療論壇在北京開幕。本次大會採用線上直播+線下會議結合的方式,累計觀看人次達3萬多。
  • 不能忽視的卒中康復
    統計數據顯示,僅有11.5%的患者在腦卒中後1周接受康復治療,甚至有超過四成的患者在腦卒中後未接受過任何康復治療[2]。而在擁有百年神經康復歷史的德國,高達85%比例的患者在腦卒中早期即接受康復治療,讓更多患者回歸正常生活[3,4]。由此可見康復治療尤為重要。
  • 長期PM2.5暴露與缺血性心臟病和卒中風險的關係
    然而,尚無研究量化和比較長期PM2.5暴露引起的心肌梗死、卒中、缺血性心臟病(IHD)、死亡和腦血管死亡的風險。近日,心血管疾病領域權威雜誌JAHA上發表了一篇研究文章,研究人員旨在通過對2019年12月31日之前發表的研究進行回顧和薈萃分析,以定量總結PM2.5長期暴露與IHD和卒中事件風險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