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解讀 | 失眠可增加卒中患者死亡風險:一項對首次卒中發作患者的6年隨訪研究

2021-01-17 SVN俱樂部

團隊介紹


北京天壇醫院神經精神醫學與臨床心理科是一個整合神經病學、精神醫學、心理學的多學科理念的綜合學科,是國內首家引進國外神經精神醫學概念的多專業為一體的醫學團隊。跨學科醫生團隊在王春雪教授的帶領下,在腦血管病或其他神經系統疾病伴發的精神、心理、情緒、認知、睡眠障礙性疾病方面擁有豐富的臨床和科研經驗,同時在慢性頭痛管理、睡眠醫學、女性心身健康和運動身心康復領域吸收國內外先進理念,力爭打造國內一流的具有國際化視野、強調全程、整合、人性化管理的身心健康平臺。




【中文解讀】


一、文章梗概

Stroke & Vascular Neurology(SVN)新近上線文章「Insomnia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first-ever stroke: a 6-year follow-up in a Chinese cohort study」1,由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神經精神醫學與臨床心理科、行為神經病學與睡眠中心王春雪主任團隊成員共同參與完成。失眠在卒中後人群中的發生率大約為12%~57%1,2,對卒中後的預後有著重要影響。有不少研究只關注了睡眠時間與卒中後死亡風險的關係,目前尚缺少睡眠質量與卒中後死亡風險的關係研究。本文納入了中國大陸56家醫院收治的急性腦血管疾病(卒中)患者,收集了患者的人口學資料、病史及臨床特徵資料,以卒中後1年內患者有無失眠及卒中後6年的死亡為主要觀察指標,對有無失眠的卒中患者進行了長期隨訪,其中4次隨訪在卒中後的第一年期間進行,最後一次隨訪在6年後進行。本研究結果顯示失眠症基線發生率為38.4%(489/1273)。應用單因素分析發現死亡組對比倖存組:死亡組患者年齡偏大(69.7±11.0 vs. 59.2±11.0, p=0.000),死亡組患者失眠率更高(56.9 vs. 44.5%, p=0.01),死亡組患者1年內的復發率更高(14.6 vs. 5.0%, p=0.000),死亡組高血壓患者更多(76.2 vs. 66.7%, p=0.03)。


二、矯正其他與卒中後死亡相關的重要因素

本文矯正了1年內患者的抑鬱因素3,把年齡、隨訪第一年卒中復發及高血壓作為自變量,認為年齡、卒中復發及伴高血壓的卒中患者仍是死亡的重要風險因素,結果發現年齡(HR=1.08, [95% CI] 1.06-1.10)、隨訪第一年卒中復發(HR=2.53, [95% CI] 1.48-4.31)與伴有高血壓的卒中患者(HR=1.62, [95% CI] 1.04-2.53)的死亡率風險要高得多。這與既往的研究結果相似4,5。同時也將患者入組時代表患者神經功能的NIHSS(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值作為混雜因素進行了矯正,並未發現入組時NIHSS值與6年的患者死亡率相關,這與既往研究結果相似6。


三、失眠是卒中後死亡的重要風險因素

多因素分析中,應用Cox比例風險回歸模型,隨訪6年中,發現失眠症與死亡率增加有關(HR=1.66, [95% CI] 1.10-2.48)。在其他疾病領域,失眠與死亡之間的關係已被廣泛研究7,但在卒中人群中卻研究甚少,既往研究僅關注了睡眠時間長短對卒中預後及患者死亡率的影響,而本文重點研究了睡眠質量,如入睡困難、睡眠維持困難及早醒三個重要睡眠症狀對卒中患者預後的影響。本文中,根據該研究的隨訪特徵,失眠的定義模擬了DSM-IV(精神疾病的診斷及統計手冊)中的失眠診斷標準,並且排除了新發腫瘤、嚴重的心臟疾病及腎臟疾病,這些疾病可能存在睡眠剝奪,有進一步的神經心理損害8,9。


四、結論

除老年、隨訪第一年卒中復發及高血壓外,失眠與我國首次卒中患者死亡率風險增加有關。對失眠的迅速有效的幹預治療尚有待未來進一步研究。



Reference


1.Leppävuori A, Pohjasvaara T, Vataja R, et al. Insomnia in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 Cerebrovasc Dis 2002;14:90-7.

2.Tang WK, Grace Lau C, Mok V, et al. Insomnia and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stroke. Top Stroke Rehabil 2015;22:201-7.

3.von Ruesten A, Weikert C, Fietze I, et al. Association of sleep duration with chronic diseases in the European P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into Cancer and Nutrition (EPIC)-Potsdam study. PLoS One 2012;7:e30972.

4.Aarnio K, Haapaniemi E, Melkas S, et al. Long-term mortality after first-ever and recurrent stroke in young adults. Stroke 2014;45:2670-6.

5.Wang W, Wang D, Liu H, et al. Trend of declining stroke mortality in China: reasons and analysis. Stroke Vasc Neurol 2017;2:132-9.

6.Luo G, Mo D, Tong X, et 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90-Day Outcome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Posterior Circulation Stroke Treated By Mechanical Thrombectomy. World Neurosurg 2018;109:e318-28.

7.Condén E, Rosenblad A. Insomnia predicts long-term all-cause mortality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Int J Cardiol 2016;215:217-22.

8.Edinger JD, Bonnet MH, Bootzin RR, et al. Derivation of research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insomnia: report of an American Academy of Sleep Medicine Work Group. Sleep 2004;27:1567-96.

9.Pilcher JJ, Huffcutt AI. Effects of sleep deprivation on performance: a meta-analysis. Sleep 1996;19:318-26.


SVN編輯部 (中國):

官方網站:www.svn-csajournal.org (or svn.bmj.com)

Email:csa.svn@chinastroke.net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廣渠路66號百環大廈808室

Tel:010-57986285


SVN期待您的支持與關注!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瀏覽並下載英文原文

相關焦點

  • EAN/ERS/ESO/ESRS聲明:睡眠障礙對卒中風險和預後的影響
    這種風險在中青年患者尤其相關,男女之間無差異。 3. 冠狀動脈疾病或房顫患者OSA相關卒中風險的證據仍然不足,但現有數據表明,除了老年患者外,這些人群的卒中風險增加。研究應該明確OSA患者的風險增加機制和卒中類型。 SDB治療能預防卒中嗎? 研究結果聲明如下: 1. 觀察性隊列研究表明,持續氣道正壓通氣(CPAP)治療可降低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患者的卒卒中險,但結果很不確定。 2.
  • 中文解讀 | 後循環卒中機制研究:聚焦孤立性症狀性基底動脈狹窄
    二、研究方法作者篩選愛荷華大學醫院及其診所2001至2018年間由基底動脈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導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或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患者,納入基底動脈狹窄率≥50%並排除有顯著椎動脈或大腦後動脈動脈粥樣硬化的患者(狹窄率≥50%)。
  • 頸動脈狹窄患者經頸動脈血運重建術可降低卒中或死亡風險
    頸動脈狹窄患者經頸動脈血運重建術可降低卒中或死亡風險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2/20 13:26:47 美國哈佛醫學院貝斯以色列女執事醫療中心Marc L.
  • 圖文解讀:卒中引發視覺障礙,眼科檢查提示卒中
    眼球運動障礙大量卒中患者存在眼球運動障礙或調節受損,並可表現為復視、INO、一個半症候群,以及包括注視、掃視或平滑追隨運動的麻痺/輕癱。一項涉及220例卒中或創傷性腦損傷(TBI)患者的回顧性研究顯示,斜視和第Ⅲ顱神經型麻痺是這類患者中發生率最高的眼球運動障礙。
  • [ISS2018]朱武生: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治療新進展_缺血性卒中_靜脈...
    (2)PRISMS研究PRISMS研究是首個評估阿替普酶對輕型卒中患者療效及安全性的RCT。結果提示,對於非致殘性輕型卒中患者,阿替普酶溶栓並不能帶來明顯獲益,同時還可增加症狀性顱內出血風險。(IIb,B-NR;新增)(3)WAKE-UP研究WAKE-UP為一項多中心研究,旨在確定靜脈溶栓治療是否能改善卒中發作時間未知的患者的功能結局。
  • THALES最新結果:卒中/TIA患者,伴或不伴動脈狹窄,雙抗都能獲益嗎?|安貞心語AHA2020
    此外,2020年7月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THALES研究顯示,相比於單用阿司匹林,替格瑞洛聯合阿司匹林可顯著降低伴有TIA和輕型卒中患者的30天的聯合終點事件(卒中或死亡率)²。>THALES研究是一項多中心隨機雙盲對照研究,入選了患有輕-中度急性非栓塞性缺血性卒中(NIHSS評分≤5分)或高危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ABCD₂評分≥6分或伴症狀性顱內外血管狹窄≥50%),並未進行溶栓或血栓切除術的患者。
  • 《SVN》中文解讀:卒中康復和復原2016 —— 基礎與臨床科學研究的一年回顧
    【中文解讀】急性腦卒中的治療進展及卒中單元的廣泛建立使得卒中後存活率及預期壽命有所增加。然而,卒中仍是全球首位長期致殘的病因,改善卒中預後成為了許多國家首要的醫療目標。卒中康復需要基礎與臨床研究的共同協作,才能將研究成果更好地實施於臨床。在過去的幾年裡,尤其是2016年,無論是基礎還是臨床研究領域,卒中康復和復原都取得了諸多可喜的進步。本文通過回顧這些研究進展,以期更好地識別、整合重要發現,進而轉化為未來可應用於臨床並獲益的治療幹預決策。
  • NAFLD的嚴重程度與缺血性卒中事件發生風險相關——中國8萬人隊列研究結果
    點上方藍字「國際循環」關注我們,然後點右上角「…」菜單,選擇「」近幾年,有研究者提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除了作為異位脂肪沉積和糖尿病風險的標誌物外,可能還與心血管疾病風險有關。近日,北京天壇醫院王擁軍教授和河北唐山開灤醫院吳壽嶺教授合作的一項研究前瞻性地評估了NAFLD及其嚴重程度是否可預測以社區為基礎的隊列缺血性卒中(IS)事件的發生情況。
  • 1/3卒中患者曾「小中風」 近半人入院已「極高危」
    針對中國卒中發病率快速上升,病人復發率居高不下,中華醫學會近日頒布《2010中國急性缺血性卒中診治指南》和《2010中國缺血性卒中/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二級預防指南》。記者獲悉,我國患者對中風預警信號「小中風」普遍缺乏認識,導致中國46%患者一入院就已達「極高危」。
  • 卒中患者靜脈溶栓後出現神經功能惡化,Why?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靜脈溶栓24小時內出現早期神經功能惡化(END)的情況相對比較常見,見於約14%的病例中。END與不良預後顯著相關,除去直接原因,如腦出血、惡性水腫和早期卒中復發,大多數情況下(約2/3的END病例)靜脈溶栓後出現END的機制仍不明確。
  • 出版簡訊|IST-3亞組研究:急性缺血性卒中動脈高密度徵、症狀性梗死...
    、SVN中文解讀、期刊投審稿指南、國際卒中領域相關出版資訊等阿替普酶可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功能預後,但其對症狀性梗死區水腫、卒中不良併發症及CT動脈高密度徵(hyperdense artery sign, HAS)的影響尚不清楚。這項第三國際卒中試驗(Third International Stroke Trial, IST-3)亞組研究旨在探討HAS與症狀性梗死區水腫之間的關係,以及靜脈阿替普酶對此種關係的影響。
  • 缺血性腦卒中後嚴控LDL膽固醇水平可降低心血管事件風險
    缺血性腦卒中後嚴控LDL膽固醇水平可降低心血管事件風險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1/19 15:55:00 法國巴黎比查特醫院Pierre Amarenco團隊的一項最新研究,比較了缺血性腦卒中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兩種控制目標的結果
  • COVID-19患者更易發生隱源性卒中,且院內死亡率高
    相關研究表明,COVID-19與血栓形成事件(包括卒中)的發生率增加相關,但尚不清楚COVID-19卒中患者的特徵和結局。在COVID-19流行期間,應如何治療和管理卒中患者。近日,發表於Stroke的一項研究探討了COVID-19患者的腦血管事件情況。研究者對紐約市大型衛生系統中的危險因素,卒中特徵和短期結果進行了回顧性觀察研究。
  • 6種房顫管理方法,遠離卒中併發症!
    選擇抗凝治療方案時,應注意平衡卒中和出血風險,可通過CHA2DS2-VASc和HAS-BLED等評分系統進行評估,並嚴格評分,綜合選擇。左心耳封堵 研究證實左心耳封堵可降低心血管及全因死亡風險,對卒中的預防效果更佳。
  • [CINS2015]高連波: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內治療中美指南解讀
    在中國卒中學會神經介入分會第一屆學術年會(CINS2015)上,來自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院的高連波教授做了題為「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內治療中美指南解讀」的精彩報告。1995年,美國NINDS研究表明,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3小時內行rt-PA溶栓治療安全有效,1996年,rt-PA溶栓治療獲得美國FDA批准。到了2008年,歐洲ECASS-III研究表明,卒中後3~4.5小時的患者接受靜脈rt-PA治療安全可行,並且可以改善患者的預後。2012年,國際卒中試驗-3(IST-3)再次將時間窗擴大至6小時。
  • 《中國卒中報告2019(英文版)》:「卒中」已高居過早死亡原因首位
    ,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中風」,已經成為我國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報告指出,2018年,中國卒中死亡率為149.49/10萬,佔我國居民總死亡率的22.3%,這意味著我國居民每5位死亡者中至少有1人死於卒中。 「我國腦血管病的粗死亡率總體上呈緩慢上升的趨勢,但經過年齡調整後,標化死亡率呈下降趨勢,這說明主要是由於人口老齡化造成的。」
  • 中國首部英文版腦血管病年鑑出爐:卒中住院患者平均年齡66歲
    每5位死亡者中至少有1人死於腦卒中,我國卒中死亡人數約佔全球腦卒中死亡人數的三分之一,帶病生存的腦卒中患者在我國已高達1300萬……為讓世界醫學界全面了解中國卒中現狀,國家神經系統疾病醫療質量控制中心聯合國家神經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中國卒中學會、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及全球神經科學與卒中協作會等機構共同撰寫了
  • 2014AHA/ASA卒中和TIA二級預防指南推薦意見(上)
    (修訂的建議)2.對於有能力且願意增加體力活動者,可推薦一項全方位的、行為導向項目(Ⅱa類,C級證據)。(新推薦)3.對於缺血性卒中後殘疾的患者,可以考慮由醫療保健專家(如理療師或心臟康復專家)指導,至少在運動計劃開始時要接受指導(Ⅱb類,C級證據)。
  • 《中國卒中報告2019(英文版)》發布:每五位死亡者至少有一人死於卒中
    《中國卒中報告2019(英文版)》(簡稱《報告》)近日發布。《報告》顯示,2018年,卒中已成為我國居民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卒中死亡率為149.49/10萬,佔我國居民總死亡率的22.3%,每5位死亡者中至少有1人死於卒中。
  • 一文理清:卒中典型CT表現及其對溶栓的影響
    典型CT表現目前的臨床綜述仍然秉持著急性腦卒中起病24~48h CT影像學表現不敏感的觀點,然而很多臨床研究結局已對此提出異議,部分研究甚至已經發現腦卒中起病6h內的CT影像學異常。ECASS-Ⅱ研究在關於溶栓治療的大型臨床研究中,早期頭顱CT陽性率差異較大(表12.4)。在ECASS-Ⅱ研究中,對神經放射科醫師設盲,由3名神經放射科醫師按照試驗設計的診斷標準獨立閱讀CT影像,前瞻性隨訪腦卒中患者的頭顱CT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