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腦卒中後嚴控LDL膽固醇水平可降低心血管事件風險

2021-01-10 科學網

缺血性腦卒中後嚴控LDL膽固醇水平可降低心血管事件風險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1/19 15:55:00

法國巴黎比查特醫院Pierre Amarenco團隊的一項最新研究,比較了缺血性腦卒中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兩種控制目標的結果。這一研究成果2019年11月18日發表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和動脈粥樣硬化性缺血性卒中後,一般建議對患者採用他汀類藥物進行強化降脂治療。而卒中後為降低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低密度脂蛋白(LDL)膽固醇控制的目標水平仍有待研究。

這項在法國和韓國進行的平行組試驗中,研究組招募了2860名3個月內發生缺血性卒中或15天內發生TIA的患者,將其隨機分組,其中1430名將LDL膽固醇水平控制在70 mg/dL以下(低目標組),1430名控制在90-110 mg/dL(高目標組)。所有患者都有腦血管或冠狀動脈硬化的跡象,並接受他汀類藥物或伊澤替米治療。

兩組患者基線時的LDL膽固醇水平為135 mg/dL,平均隨訪3.5年後,低目標組為65 mg/dL,高目標組為96 mg/dL。低目標組中有121例(8.5%)患者發生缺血性卒中、心肌梗死、致緊急冠脈或頸動脈血管重建的新症狀或心血管原因死亡,高目標組中為156例(10.9%),差異顯著。兩組患者中顱內出血和新發糖尿病的發生率無顯著差異。

總之,當缺血性中風或TIA並伴有動脈粥樣硬化跡象時,將LDL膽固醇水平控制在70 mg/dL以下,與90-110 mg/dL相比,可顯著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風險。

附:英文原文

Title: A Comparison of Two LDL Cholesterol Targets after Ischemic Stroke

Author: Pierre Amarenco, M.D.,, Jong S. Kim, M.D.,, Julien Labreuche, B.S.T.,, Hugo Charles, B.S.T.,, Jérémie Abtan, M.D.,, Yannick Béjot, M.D.,, Lucie Cabrejo, M.D.,, Jae-Kwan Cha, M.D.,, Grégory Ducrocq, M.D., Ph.D.,, Maurice Giroud, M.D.,, Celine Guidoux, M.D.,, Cristina Hobeanu, M.D.,, Yong-Jae Kim, M.D.,, Bertrand Lapergue, M.D., Ph.D.,, Philippa C. Lavallée, M.D.,, Byung-Chul Lee, M.D.,, Kyung-Bok Lee, M.D.,, Didier Leys, M.D.,, Marie-Hélène Mahagne, M.D.,, Elena Meseguer, M.D.,, Norbert Nighoghossian, M.D.,, Fernando Pico, M.D., Ph.D.,, Yves Samson, M.D.,, Igor Sibon, M.D.,, P. Gabriel Steg, M.D.,, Sang-Min Sung, M.D.,, Pierre-Jean Touboul, M.D.,, Emmanuel Touzé, M.D., Ph.D.,, Olivier Varenne, M.D., Ph.D.,, éric Vicaut, M.D.,, Nessima Yelles,, and Eric Bruckert, M.D.

Issue&Volume: November 18, 2019

Abstract:

Background

The use of intensive lipid-lowering therapy by means of statin medications is recommended afte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 and ischemic stroke of atherosclerotic origin. The target level for low-density lipoprotein (LDL) cholesterol to reduce cardiovascular events after stroke has not been well studied.

Methods

In this parallel-group trial conducted in France and South Korea, we randomly assigned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in the previous 3 months or a TIA within the previous 15 days to a target LDL cholesterol level of less than 70 mg per deciliter (1.8 mmol per liter) (lower-target group) or to a target range of 90 mg to 110 mg per deciliter (2.3 to 2.8 mmol per liter) (higher-target group). All the patients had evidence of cerebrovascular or coronary-artery atherosclerosis and received a statin, ezetimibe, or both. The composite primary end point of major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cluded ischemic stroke, myocardial infarction, new symptoms leading to urgent coronary or carotid revascularization, or death from cardiovascular causes.

Results

A total of 2860 patients were enrolled and followed for a median of 3.5 years; 1430 were assigned to each LDL cholesterol target group. The mean LDL cholesterol level at baseline was 135 mg per deciliter (3.5 mmol per liter), and the mean achieved LDL cholesterol level was 65 mg per deciliter (1.7 mmol per liter) in the lower-target group and 96 mg per deciliter (2.5 mmol per liter) in the higher-target group. The trial was stopped for administrative reasons after 277 of an anticipated 385 end-point events had occurred. The composite primary end point occurred in 121 patients (8.5%) in the lower-target group and in 156 (10.9%) in the higher-target group (adjusted hazard ratio, 0.78; 95% confidence interval, 0.61 to 0.98; P=0.04). The incidence of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and newly diagnosed diabetes did not differ significantl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Conclusions

After an ischemic stroke or TIA with evidence of atherosclerosis, patients who had a target LDL cholesterol level of less than 70 mg per deciliter had a lower risk of subsequent cardiovascular events than those who had a target range of 90 mg to 110 mg per deciliter. (Funded by the French Ministry of Health and others; Treat Stroke to Target ClinicalTrials.gov number, NCT01252875.)

DOI: 10.1056/NEJMoa1910355

Source: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1910355

 

相關焦點

  • 缺血性腦卒中後運動誘導的神經可塑性:病理學和機制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康復醫學科圖1 發表論文的摘要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康復醫學科最近發表一篇綜述,主要討論缺血性腦卒中後運動療法改善運動和認知功能在神經可塑性方面的機制,包括神經營養因子的增多、突觸結構和功能的改善、腦半球間聯繫的增加、神經再生以及神經功能重組和未梗死腦區功能代償。
  • 陳長青教授急性缺血性卒中超時間窗的影像學評估
    腦灌注成像能精準評估超時間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對血管內治療提供重要指導。 5. 腦灌注成像的目的是判斷缺血半暗帶、梗死核心及評估側支循環。 2019年,一篇來自葡萄牙Santos T的單中心前瞻性隊列研究表明,通過臨床嚴重程度與腦梗死的不匹配可以安全、有效地選擇取栓病例,通過臨床表現結合影像學特徵篩選超時間窗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進行血管再通治療,也可獲得與時間窗內患者類似的結局。
  • [ISS2018]朱武生: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治療新進展_缺血性卒中_靜脈...
    6月8日,在第十四屆國際腦血管病高峰論壇上,解放軍南京總醫院神經內科朱武生主任帶來題為「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治療新進展」的精彩報告。結果提示,對於非致殘性輕型卒中患者,阿替普酶溶栓並不能帶來明顯獲益,同時還可增加症狀性顱內出血風險。不過本研究的結果也並不能外推到NIHSS評分在0-5分但伴有明顯致殘性功能缺損的患者中。若患者的卒中可能致殘,儘管NIHSS評分較低,仍應考慮溶栓治療。
  • 【述評】重視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院前識別和轉運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早期治療在過去的20餘年取得了劃時代的進步,帶來了顯著的臨床獲益。1995年美國國立神經疾病與卒中研究院溶栓試驗(NINDS)證實了阿替普酶靜脈溶栓在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發病3 h內的療效。2008年歐洲協作急性卒中研究(ECASS Ⅲ)將靜脈溶栓的治療時間窗延長到4.5 h。
  • 關鍵選擇,生命轉折 賽諾菲突破性心血管藥物波立達中國上市
    >波立達®可以說是踩著加速審批的「風火輪」走進了中國,2019年12月,被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批准用於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預防以及原發性高膽固醇血症(雜合子型家族性和非家族性)和混合性血脂異常中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的治療。
  • 五年第一個創新藥,1類新藥先必新探索缺血性腦卒中「中國方案」
    作為全球腦卒中治療領域近5年來唯一獲批上市銷售的創新藥,該藥歷時12年研發,可顯著降低急性缺血性腦卒中(AIS)引發的腦神經損傷,並將現有治療時間窗從24小時延長至48小時。因此如能廣泛應用於臨床,被醫學界認為將有望探索佔據第一位疾病死因的腦卒中治療的「中國方案」。
  • 老年人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可顯著減少心血管事件
    老年人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可顯著減少心血管事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15 0:50:29 美國哈佛醫學院Marc S Sabatine團隊研究了降低老年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療效與安全性。
  • 出版簡訊|IST-3亞組研究:急性缺血性卒中動脈高密度徵、症狀性梗死...
    阿替普酶可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功能預後,但其對症狀性梗死區水腫、卒中不良併發症及CT動脈高密度徵(hyperdense artery sign, HAS)的影響尚不清楚。這項第三國際卒中試驗(Third International Stroke Trial, IST-3)亞組研究旨在探討HAS與症狀性梗死區水腫之間的關係,以及靜脈阿替普酶對此種關係的影響。
  • 心血管專家胡大一詳解高血脂九大認知誤區
    缺血性卒中和外周動脈粥樣硬化與冠心病統稱為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膽固醇升高,尤其壞膽固醇升高與ASCVD關係最密切。 全球進行了許多有關降低膽固醇防治冠心病的研究,結果明確表明,膽固醇降低1%,冠心病事件發生的危險性可降低2%。
  • [CINS2015]高連波: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內治療中美指南解讀
    在中國卒中學會神經介入分會第一屆學術年會(CINS2015)上,來自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院的高連波教授做了題為「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內治療中美指南解讀」的精彩報告。發病3小時內溶栓依然是最好的時間窗。2013年,各國指南明確指出,在時間窗內進行靜脈溶栓治療是唯一被證實的可以降低缺血性腦卒中致殘率的有效方法。
  • 心肌缺血是怎麼回事?如何改善?做好這4點,全面控制心血管風險
    對於有心血管疾病問題的朋友,或者心血管疾病高危風險的朋友,經常會聽到醫生說這樣一個詞:你這心肌有點缺血啊,到底什麼是心肌缺血,心肌缺血的又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又應該如何改善調理和預防風險,今天我們就來簡單的為大家介紹一下。
  • [CSC2018]劉新峰:缺血性卒中的早期血管再通治療
    「缺血性卒中的早期血管再通治療」的精彩講座,重點就卒中急診處理的主要熱點問題展開了討論。本指南細化了可回收支架機械取栓需滿足的條件,且增加了特定患者卒中後6-24小時內進行機械取栓的指導意見。≥6分⑥股動脈穿刺能在發病6h內實施➤ 發病6-16小時以上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其原因是前循環大血管閉塞,且符合DAWN和DEFUSE 3標準,推薦實施血管內再通治療。
  • 醫療健康網報導:骨髓幹細胞移植治療缺血性腦卒中後遺症
    雖然這些治療方法有助於恢復部分患者的功能,但仍有70%的患者在腦卒中發生半年後留下了後遺症,如存在語言、運動、感覺等功能障礙,並伴隨一生。這不僅影響其生活質量,也給家庭造成了沉重的經濟負擔,如何改善這些患者的功能障礙-即解決後遺症問題,已成為當前的重大研究課題。 近年來,幹細胞治療缺血性腦卒中成為了國際研究熱點,並獲得醫學界和民眾的廣泛關注。
  • ...診治指南最新版解讀_劉鳴_缺血性卒中_指南解讀_ISS2017_醫脈通
    這期間,來自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神經內科、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腦血管病中心的劉鳴教授對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進行解讀。《中國急性期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4》發表於《中華神經科雜誌》2015年第4期上,由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撰寫。
  • NAFLD的嚴重程度與缺血性卒中事件發生風險相關——中國8萬人隊列研究結果
    點上方藍字「國際循環」關注我們,然後點右上角「…」菜單,選擇「」近幾年,有研究者提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除了作為異位脂肪沉積和糖尿病風險的標誌物外,可能還與心血管疾病風險有關。近日,北京天壇醫院王擁軍教授和河北唐山開灤醫院吳壽嶺教授合作的一項研究前瞻性地評估了NAFLD及其嚴重程度是否可預測以社區為基礎的隊列缺血性卒中(IS)事件的發生情況。
  • 2014AHA/ASA卒中和TIA二級預防指南推薦意見(上)
    近期發生腔隙性卒中的患者,收縮壓控制在130mmHg以下可能是合理的(Ⅱb類,B級證據)。(修訂的建議:修正指導目標值)4.一些生活方式改變可降低血壓,也是全方面降壓治療的合理組成部分(Ⅱa類,C級證據)。這些改變包括限鹽、減重、攝取富含水果、蔬菜和低脂肪產品的飲食、規律的有氧運動以及限制酒精攝入。
  • 把膽固醇「管」起來
    降脂目標各不同:不同健康風險人群「壞」膽固醇水平的控制目標不同。藥物控制要堅持:他汀類藥物是降低「壞」膽固醇、預防心肌梗死和腦血栓首次發作或復發最有效的藥物之一;降脂治療應該長期堅持,並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 大劑量ω-3脂肪酸不能降低心血管高危患者的重大心血管不良事件風險
    大劑量ω-3脂肪酸不能降低心血管高危患者的重大心血管不良事件風險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17 11:19:47 美國克利夫蘭診所心臟和血管中心Steven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