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AHA/ASA卒中和TIA二級預防指南推薦意見(上)

2020-11-26 醫脈通

2014年5月1日,美國心臟協會和美國卒中協會(AHA/ASA)發布了2014版卒中和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二級預防指南


第一部分:所有TIA或缺血性卒中患者危險因素控制


高血壓


1.既往未接受降壓治療的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若發病後數日收縮壓≥140mmHg或舒張壓≥90mmHg,應啟動降壓治療(Ⅰ類,B級證據);對於血壓<140/90mmHg的患者,其降壓獲益並不明確(Ⅱb類,C級證據)。(修訂的建議:啟動降壓治療的參數說明)


2.既往存在高血壓並接受降壓治療的缺血性卒中和TIA患者,為預防卒中復發和其他血管事件,應在數日後恢復降壓治療(Ⅰ類,A級證據)。(修訂的建議:恢復降壓治療的參數說明)


3.卒中或TIA患者的降壓目標值尚不明確,應根據患者具體情況確定。一般認為應將血壓控制在140/90mmHg以下(Ⅱa類,B級證據)。近期發生腔隙性卒中的患者,收縮壓控制在130mmHg以下可能是合理的(Ⅱb類,B級證據)。(修訂的建議:修正指導目標值)


4.一些生活方式改變可降低血壓,也是全方面降壓治療的合理組成部分(Ⅱa類,C級證據)。這些改變包括限鹽、減重、攝取富含水果、蔬菜和低脂肪產品的飲食、規律的有氧運動以及限制酒精攝入。


5.能獲得推薦的血壓下降水平的最佳藥物配方尚不確定,因為藥物間的直接比較很有限。現有的數據提示利尿劑以及利尿劑與ACEI合用是有用的(Ⅰ類,A級證據)。


6.特定藥物和目標值的選擇應當個體化。根據藥理特性、作用機制、考慮每個患者的特點,可能需要服用某些特定藥物(如,顱外腦血管閉塞性疾病、腎功能損害、心臟病和糖尿病)(Ⅱa類,B級證據)。


血脂異常


1.在動脈粥樣硬化源性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中,若LDL-C≥100mg/dL、有或無其他臨床ASCVD證據,推薦接受高強度他汀治療,以減少卒中和心血管事件(Ⅰ類,B級證據)。(新推薦:與2013年ACC/AHA膽固醇指南一致)


2.在動脈粥樣硬化源性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中,若LDL-C<100mg/dL、無其他臨床ASCVD證據,推薦接受高強度他汀治療,以減少卒中和心血管事件(Ⅰ類,C級證據)。(新推薦:與2013ACC/AHA膽固醇指南一致,但LDL-C<100mg/dL時證據水平級別較低)


3.缺血性卒中或TIA伴有其他ASCVD患者,需根據2013年ACC/AHA血脂指南,採用其他方式幹預,包括生活方式改變、飲食和用藥建議(Ⅰ類,A級證據)。(修訂的建議,與2013ACC/AHA膽固醇指南一致)


糖代謝紊亂


1.TIA或缺血性卒中後,所有患者可能應通過快速血糖檢測、糖化血紅蛋白(HbA1c)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進行糖尿病篩查。由於急性疾病可能暫時擾亂血糖檢測,因此,應根據臨床判斷和認識選擇檢測方法和時機。一般來說,在臨床事件發生後立即檢測HbA1c可能比其他篩選測試更準確(Ⅱa類,C級證據)。(新推薦)


2.卒中或TIA患者,如有糖尿病,推薦用現有的指南進行血糖控制和心血管風險因素管理(Ⅰ類,B級證據)。


肥胖


1.所有TIA或卒中患者均應使用BMI進行肥胖的篩查(Ⅰ類,C級證據)。(新推薦)


2.儘管減重對心血管危險因素有確切的獲益,然而,減重對近期發生TIA或缺血性卒中的肥胖患者的益處並不明確(Ⅱb類,C級證據)。(新推薦)


代謝症候群


1.目前,卒中後篩查代謝症候群的意義尚未證實(Ⅱb類,C級證據)。


2.如果患者篩查後發現有代謝症候群,處理措施應當包括勸說改變生活方式(飲食、鍛鍊和減重),以減少血管疾病風險(Ⅰ類,C級證據)。


3.代謝症候群患者的預防措施應當包括合理治療症候群的各個成分,它們也是卒中危險因素,特別是脂代謝紊亂和高血壓(Ⅰ類,A級證據)。


缺乏體力活動


1.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如能參加體力活動,可以考慮至少每周1~3次、每次40min的中-強度有氧運動,即前者達到出汗或明顯增加心率的程度(例如快走、蹬健身腳踏車),後者如慢跑,以減少卒中風險因素(Ⅱa類,C級證據)。(修訂的建議)


2.對於有能力且願意增加體力活動者,可推薦一項全方位的、行為導向項目(Ⅱa類,C級證據)。(新推薦)


3.對於缺血性卒中後殘疾的患者,可以考慮由醫療保健專家(如理療師或心臟康復專家)指導,至少在運動計劃開始時要接受指導(Ⅱb類,C級證據)。


營養


1.對有缺血性卒中或TIA史的患者通過營養評估,判斷營養過剩或營養不良是合理的(Ⅱa類,C級證據)。(新推薦)


2.對於有缺血性卒中或TIA史的營養不良患者應進行營養諮詢(Ⅰ類,B級證據)。(新推薦)


3.不推薦常規補充某種維生素或複合維生素(Ⅲ類,A級證據)。(新推薦)


4.對有卒中或TIA史的患者,建議減少鈉鹽攝入,每天低於2.4g,進一步降低至1.5g/天也是合理的,且與血壓降至更低相關(Ⅱa類,C級證據)。(新推薦)


5.對有卒中或TIA史的患者,建議地中海飲食,強調:蔬菜、水果、全穀類、低脂乳製品、禽類、魚類、豆類、橄欖油和堅果,並限制糖類和紅肉的攝入(Ⅱa類,C級證據)。(新推薦)


睡眠呼吸暫停


1.由於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發生睡眠呼吸暫停的比例較高,且有證據顯示對睡眠呼吸暫停的治療可改善預後,因此,缺血性卒中和TIA人群應進行睡眠呼吸暫停的檢測(Ⅱb類,B級證據)。(新推薦)


2.由於有證據顯示對睡眠呼吸暫停的治療可改善預後,因此,缺血性卒中或TIA合併睡眠呼吸暫停的患者應接受持續氣道正壓通氣治療(Ⅱb類,B級證據)。(新推薦)


戒菸


1.卒中或TIA患者,如有吸菸史,醫療保健提供者應當強烈建議其戒菸(Ⅰ類,C級證據)。


2.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避免環境性(被動)吸菸是合理的(Ⅱa類,B級證據)。


3.戒菸指導、尼古丁產品和口服戒菸藥有助於吸菸者戒菸(Ⅰ類,A級證據)。


飲酒


1.缺血性卒中、TIA或出血性卒中患者,如為重度飲酒者,應當停止或減少酒精攝入(Ⅰ類,C級證據)。


2.輕到中度的酒精攝入(男性每天不超過2杯,非妊娠女性每天不超過1杯)可能是合理的;不應勸說不飲酒者開始飲酒(Ⅱb類,B級證據)。


第二部分:大動脈粥樣硬化性卒中患者介入治療


顱外頸動脈疾病


1.對於近期發生TIA或6個月內發生缺血性卒中合併同側嚴重(70%~99%)頸動脈狹窄的患者,如果預計圍手術期患病率和病死率風險<6%,推薦進行CEA(Ⅰ類,A級證據)。


2.對於近期發生TIA或6個月內發生缺血性卒中合併同側中度(50%~69%)頸動脈狹窄的患者,如果預計圍手術期患病率和病死率風險<6%,推薦進行CEA,取決於患者人口學特徵,例如年齡、性別以及並存疾病(Ⅰ類,B級證據)。


3.當狹窄程度<50%時,無頸動脈再通指徵(無論CEA或CAS)(Ⅲ類,A級證據)。


4.當TIA或卒中患者有行CEA指徵時,如果無早期再通禁忌證,在兩周內進行手術是合理的,而非延遲手術(Ⅱa類,B級證據)。


5.對於有症狀且具有平均或較低的血管內操作併發症風險的患者,當頸內動脈腔直徑狹窄程度經非侵襲性影像檢查>70%或導管成像檢查為>50%,且預計圍操作期卒中或死亡率<6%時,CAS可作為CEA的替代方案(IIa類,B級證據)。(修訂的建議:推薦類別由I類改為IIa類)


6.在對CAS和CEA進行治療選擇時,考慮患者年齡是合理的。對於高齡患者(如70歲或以上),與CAS相比,CEA與較好的預後相關,尤其當動脈解剖不利於開展血管內介入治療時。對於較年輕患者,在圍操作期併發症風險(如卒中、心梗或死亡)和同側發生卒中的長期風險上,CAS與CEA是相當的(IIa;類,B級證據)。(新推薦)


7.對於症狀性嚴重狹窄(>70%)患者,當狹窄超出手術所能及、內科情況大大增加手術風險或存在其他特殊情況,例如放射誘導的血管狹窄或CEA後再狹窄,可以考慮行CAS(Ⅱa類,B級證據)。(修訂的建議)


8.對於有症狀的患者,在以上情況下施行CAS和CEA時,操作者應控制圍操作期卒中和死亡率<6%,這與對比CEA和藥物治療的研究中和最近的觀察性研究中觀察到的相似(I類,B級證據)。(修訂的建議:推薦類別由IIa類改為I類)


9.長期常規採用頸動脈雙功能超聲進行顱外頸動脈循環成像的隨訪並不推薦(III類,B級證據)。(新推薦)


10.對於症狀性顱外頸動脈閉塞患者,不推薦常規進行EC/IC旁路手術(Ⅲ類,A級證據)。


11.對於同側頸動脈遠端狹窄或閉塞(手術達不到)或midcervical頸動脈閉塞的患者,在接受最佳藥物治療之後,當缺血性症狀復發或進展時,EC/IC旁路手術的益處值得考慮(Ⅱb類,C級證據)。(新推薦)


12.在本指南其他地方論述的最佳藥物治療方案,包括抗血小板治療、他汀治療和危險因素控制,推薦用於所有有頸動脈狹窄的TIA或卒中患者(Ⅰ類,B級證據)。


顱外椎基底動脈病變


1.常規預防措施包括抗血小板治療、他汀治療和危險因素控制,推薦用於所有近期有症狀性椎動脈狹窄的患者(Ⅰ類,C級證據)。


2.顱外椎動脈狹窄患者,儘管接受了最佳藥物治療但仍出現症狀時,可以考慮血管內治療(Ⅱb類,C級證據)。


3.顱外椎動脈狹窄患者,儘管接受了最佳藥物治療但仍出現症狀時,可以考慮手術治療(Ⅱb類,C級證據)。


顱內動脈粥樣硬化


1.對由顱內大動脈狹窄50%~99%導致的卒中或TIA患者,推薦使用阿司匹林325mg/d而非華法林(Ⅰ類,B級證據)。


2.對於由顱內大動脈重度狹窄(70%–99%)導致的近期發生過卒中或TIA患者(30天以內),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75mg/d,連用90天是合理的(Ⅱb類,B級證據)。(新推薦)


3.對於由顱內大動脈狹窄(50%–99%)導致的卒中或TIA患者,單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和雙嘧達莫聯用或單用西洛他唑的證據尚不充分(Ⅱb類,C級證據)。(新推薦)


4.對於由顱內大動脈狹窄(50%~99%)導致的卒中或TIA患者,推薦SBP<140/90mmHg和高強度他汀治療(Ⅰ類,B級證據)。(修訂的建議:血脂推薦同2013年ACC/AHA血脂指南一致,推薦類別由IIa類改為I類)


5.對於由顱內大動脈中度狹窄50%~69%導致的卒中或TIA患者,考慮到藥物治療較低的卒中風險和血管內治療固有的圍操作期風險,故血管造影術或支架治療並不推薦(Ⅲ類,B級證據)。(新推薦)


6.對於由顱內大動脈重度狹窄(70%~99%)導致的卒中或TIA患者,Wingspan支架不作為起始治療的推薦,甚至對於卒中或TIA發作時正接受抗栓藥物治療的患者亦如此(Ⅲ類,B級證據)。(新推薦)


7.對於由顱內大動脈重度狹窄(70%~99%)導致的卒中或TIA患者,單用血管造影術或除Wingspan支架外的其他支架治療的作用尚不明確,值得繼續研究(Ⅱb類,C級證據)。(修訂的建議:狹窄程度從50%~99%改為70%~99%)


8.對於顱內大動脈重度狹窄(70%~99%),在接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聯合治療、SBP<140mmHg和高強度他汀治療後仍復發的TIA或卒中患者,單用血管造影術或Wingspan支架或其他支架治療的益處尚不明確,值得繼續研究(Ⅱb類,C級證據)。(新推薦)


9.對於顱內大動脈重度狹窄(70%~99%),在接受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治療後,症狀仍活動性進展的患者,單用血管造影術或Wingspan支架或其他支架治療的益處尚不明確,值得繼續研究(Ⅱb類,C級證據)。(新推薦)


10.對由於顱內大動脈狹窄50%~99%導致的卒中或TIA患者,不推薦進行EC/IC旁路手術(Ⅲ類,B級證據)。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2019 AHA/ASA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管理指南:機械取栓術&血管其他...
    2019 AHA/ASA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管理指南:機械取栓術&血管其他治療篇丨指南共識
  • ASA/AHA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早期管理指南更新點解讀 - 丁香園
    該指南發布 24h 後,我們對其做了全文翻譯。詳情可查看>>神經科必讀指南:2018 AHA/ASA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管理指南最全翻譯版但這個指南命途多舛,經過 2 次勘誤(被刪1/4)、1 次跳票,現在才再次和我們見面。
  • ...診治指南最新版解讀_劉鳴_缺血性卒中_指南解讀_ISS2017_醫脈通
    這期間,來自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神經內科、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腦血管病中心的劉鳴教授對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進行解讀。《中國急性期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4》發表於《中華神經科雜誌》2015年第4期上,由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撰寫。
  • 高危非致殘性缺血性腦血管事件診療指南
    因此,TIA(特別是 ABCD2 評分 ≥ 4 分的高危人群)和輕型卒中是嚴重的、需緊急幹預的「卒中預警」事件,是最為重要的急症,同時也是二級預防的最佳時機。研究顯示,對 NICE 進行早期幹預能夠顯著降低卒中復發風險。
  • 出版簡訊|中國卒中學會腦血管病臨床管理指南:腦出血臨床管理執行...
    >為進一步提高我國腦血管病規範化防治水平,降低卒中發病率、致殘率、死亡率與復發率,中國卒中學會組織國內專家歷時2年,制定了包括腦血管病預防、診療、康復、組織化管理和卒中醫療質量控制等內容的全方位腦血管病臨床管理指南
  • AHA發布《心臟病與卒中統計數據(2016版)》(附全文)
    2013年,近801000例美國人死於心血管病,其中370000例死於心臟病,近129000例死於卒中;而在全球範圍內,31%死亡是由心血管病所致,11.8%是由卒中所致。體育運動作者發現很多美國人的運動量並未達到指南推薦標準,包括:• 報告顯示,2013年時15.2%青少年很少參與體育運動,且女生比例高於男生,黑人及西班牙裔比例高於非西班牙裔白人。
  • 房顫患者的抗凝管理,且看指南!
    與竇性心率相比,房顫患者的卒中風險升高5倍。預防心源性卒中是房顫管理的基石。2014年3月,美國ACC、AHA和HRS三大學會聯合發布了房顫患者管理指南。本文依據該指南對房顫患者的抗凝治療管理進行了總結。
  • 王擁軍團隊Circulation發文:基因多態性影響氯吡格雷的卒中二級預防療效
    攜帶CYP2C19的急性缺血性卒中/TIA患者使用氯吡格雷二級預防療效差研究者對PubMed和EMBASE資料庫從資料庫建庫起到2016年6月24日期間的文獻進行了全面檢索。納入國內外15項研究4762例經氯吡格雷治療的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研究的事件結局包括卒中復發、聯合血管事件和任何出血等。
  • 一文了解:女性卒中的特異性危險因素及其治療
    圍產期的CVT風險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女性的健康和社會因素,發展中國家的風險顯著高於發達國家。在發展中國家中,感染、脫水和電解質紊亂仍是最常見的原因。因此,對於具有潛在血栓形成傾向或 CVT 危險因素的女性患者,應進行常規血液化驗和篩查促血栓形成因素,但檢測促血栓形成狀態和選擇有效的治療策略等均需要更強的證據支持。
  • 《中國卒中報告2019(英文版)》發布:每五位死亡者至少有一人死於卒中
    同時,農村居民的卒中發病率和患病率也顯著高於城市居民。卒中已成為造成過早死亡和疾病負擔的首位原因。  河南省人民醫院腦血管病醫院副院長李天曉介紹,社會老齡化加快、不健康生活方式流行、卒中危險因素普遍暴露等因素,導致我國卒中死亡人數居高不下。  農村卒中患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高於城市。
  • [CINS2015]高連波: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內治療中美指南解讀
    在中國卒中學會神經介入分會第一屆學術年會(CINS2015)上,來自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院的高連波教授做了題為「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內治療中美指南解讀」的精彩報告。血管內治療的研究從1997年起便開始了,而在2013年,IMS III、SYNTHESIS Expansion和MR RESCUE三大研究均宣告失敗。直到2014年底,MR CLEAN結果的發布顯示出血管內治療對功能結局的獲益,至此2015年血管內治療迎來了「春天」。
  • 1/3卒中患者曾「小中風」 近半人入院已「極高危」
    針對中國卒中發病率快速上升,病人復發率居高不下,中華醫學會近日頒布《2010中國急性缺血性卒中診治指南》和《2010中國缺血性卒中/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二級預防指南》。記者獲悉,我國患者對中風預警信號「小中風」普遍缺乏認識,導致中國46%患者一入院就已達「極高危」。
  • EAN/ERS/ESO/ESRS聲明:睡眠障礙對卒中風險和預後的影響
    卒中是發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原因之一,睡眠障礙同樣非常普遍,有證據表明睡眠和卒中之間可相互影響。然而,需要進一步評估這些聯繫的病理生理學基礎以及通過睡眠幹預改善卒中預防預後的可能性。
  • [ISS2018]朱武生: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治療新進展_缺血性卒中_靜脈...
    靜脈溶栓循證指南➤ 基於最早的NINDS研究,指南推薦符合條件的患者在發病3小時以內進行靜脈溶栓(I級推薦,A級證據)。➤ 2008年,ECASS III研究發布,指南推薦符合條件的特定患者在發病3-4.5小時內容進行靜脈溶栓(I級推薦,B級證據)。
  • 《AHA心臟病與卒中統計數據(2020版)》發布
    3月3日,Circulation雜誌發表了美國心臟協會(AHA)對心臟病和卒中流行病學統計數據的更新版。2020年的報告匯總了AHA 「7項簡單生活」(Life's Simple 7)中與心臟病、卒中和心血管危險因素相關的最新統計數據,包括對心血管健康有利的核心健康行為(吸菸、體力活動、飲食和體重)和健康因素(膽固醇、血壓和血糖的控制)。
  • 聶紹平:2014美國NSTE-ACS管理指南十大要點
    日,美國心臟學會(AHA)/美國心臟病學會(ACC)在線發布了2014年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脈症候群(NSTE-ACS)管理指南。該指南是對2007年ACC/AHA不穩定性心絞痛(UA)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管理指南及其後續更新的首次完整修訂。與2007版指南相比,新指南名稱選用"NSTE-ACS"代替"UA和NSTEMI",強調其病理生理的連續性;採用"缺血指導策略"代替"初始保守管理";強調出院後二級預防及康復治療;重視女性和老年人群的管理。
  • AHA/ASA:2016年心臟病和腦卒中領域十大進展_心臟病_腦卒中_醫脈通
    近日,AHA/ASA公布了2016年心臟病和腦卒中領域的十大進展,包括SAMMPRIS事後分析、HOPE-3、SPRINT試驗以及重症卒中的治療進展等。[N Engl J Med 2016 Mar 17;374(11):1021-31]資訊>>>CREST:頸動脈支架預防卒中十年仍有效5、HOPE-3研究:同時管理血壓和膽固醇HOPE
  • 廣東省卒中地圖發布 186家卒中中心構建1小時急救圈
    如何讓發生卒中的患者及時得到救治,降低致死、致殘率,就近及時的溶栓取栓至關重要。27日,由廣東省醫學會、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主辦的廣東省防治卒中中心建設質控管理培訓會在廣州花都召開。會議發布廣東省卒中急救地圖,對全省卒中中心建設、卒中急救地圖建設和質控工作進行培訓。省衛生健康委副主任周紫霄出席並致辭。
  • ASCVD一級預防策略
    隨著國家的城市化和工業化發展,ASCVD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逐漸增加,感染和營養不良造成的早期死亡減少後,生命後期的ASCVD患病率將增加。目前,ASCVD已成為全球死亡的首位原因(Bonow et al.2002),降低ASCVD風險和事件被指南一致推薦為治療的最終目標。  通過有效的風險評估,最終將高危因素找出來,從而指導治療方案,是ASCVD預防的關鍵。
  • 6種房顫管理方法,遠離卒中併發症!
    提起房顫,便會聯想到卒中,房顫和卒中間有哪些「剪不斷」的關聯呢?讓我們先通過一個動畫來了解一下~~ 來源:World Heart Federation 知曉了房顫和卒中的關係,又該如何預防房顫患者發生卒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