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種房顫管理方法,遠離卒中併發症!

2020-12-08 騰訊網

提起房顫,便會聯想到卒中,房顫和卒中間有哪些「剪不斷」的關聯呢?讓我們先通過一個動畫來了解一下~~

來源:World Heart Federation

知曉了房顫和卒中的關係,又該如何預防房顫患者發生卒中呢?

1

抗凝治療預防卒中

2019 AHA/ACC/HRS指南指出抗凝適應證為男性CHA2DS2-VASc評分≥2分,女性 CHA2DS2-VASc評分≥3分(I類)。

除二尖瓣中、重度狹窄以及機械瓣置換術後的房顫患者外,均應首選新型口服抗凝藥(NOAC)。如患者使用華法林抗凝但不能維持INR水平時,則可以換用NOAC(例如,達比加群、利伐沙班、阿哌沙班和艾多沙班)。

選擇抗凝治療方案時,應注意平衡卒中和出血風險,可通過CHA2DS2-VASc和HAS-BLED等評分系統進行評估,並嚴格評分,綜合選擇。

圖1平衡卒中和出血風險選擇抗凝治療方案

2

左心耳封堵

研究證實左心耳封堵可降低心血管及全因死亡風險,對卒中的預防效果更佳。

《心房顫動:目前的認識和治療建議(2018)》指出,對於CHA2DS2-VASC評分≥2的非瓣膜性房顫患者,具有下列情況之一者可進行左心耳封堵以預防卒中:不適合長期規範抗凝治療;長期規範抗凝治療的基礎上仍發生血栓栓塞事件;HAS-BLED評分≥3分,可行經皮左心耳封堵術預防血栓栓塞事件(Ⅱa,B)。

3

心室率控制

房顫心室率控制包括急性心室率控制和長期心室率控制。房顫患者的最佳心室率控制目標值尚不明確,需根據患者的症狀及合併症、心功能狀態等情況個體化地確定。寬鬆心室率控制(靜息心率

若血流動力學不穩定,可直接同步電復律(Ⅰ,B)。血流動力學不穩定或左室射血分數(LVEF)顯著降低者,可考慮靜脈使用胺碘酮以急性控制心室率(Ⅱb,C)。

LVEF≥40%的房顫患者,可選擇口服β受體阻滯劑、非二氫吡啶類鈣離子拮抗劑(維拉帕米、地爾硫 )或地高辛(Ⅰ,B);LVEF

圖2 房顫心室率控制的藥物選擇流程

推薦靜脈使用β受體阻滯劑(艾司洛爾、美託洛爾)或非二氫吡啶類鈣離子拮抗劑(維拉帕米、地爾硫 )用於急症但不伴有預激症候群房顫患者的心室率控制。預激合併房顫、妊娠合併房顫,節律控制而不是室率控制應作為首選管理方法(Ⅱa,C)。

對於心室率快速、症狀明顯,且藥物治療效果不佳,同時節律控制策略又不適合的患者可行房室結消融聯合永久性起搏器植入以控制心室率(Ⅱa,B)。

4

節律控制

恢復和維持竇性心律的具體措施包括心臟復律、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和/或射頻消融治療。

圖3 近期發作的心房顫動節律控制治療

(1)藥物復律

無缺血性或結構性心臟病病史的患者,推薦氟卡尼(Ⅰ,A)、普羅帕酮(Ⅰ,A)和伊布利特(Ⅱa,B);經選定的近期發作的房顫且無明顯結構性或缺血性心臟病的患者,經安全性評價後,可考慮單次口服氟卡尼或普羅帕酮("口袋藥"方法)用於患者自我復律(Ⅱa,B)。

缺血性和/或結構性心臟病患者,推薦胺碘酮作為房顫的復律藥物(Ⅰ,A)。維納卡蘭可用於伴有輕度心衰(心功能Ⅰ級或Ⅱ級)、冠心病、左心室肥厚房顫患者的轉律(Ⅱb,B)。

Ⅲ類推薦包括:地高辛和索他洛爾用於藥物復律(證據級別A);院外應用奎尼丁、普魯卡因胺、丙吡胺進行藥物復律(證據級別B);多非利特在院外使用(證據級別B)。

(2)電復律

電復律可用於:血流動力學不穩定的房顫患者(Ⅰ,B);有症狀的持續性或長期持續性房顫患者(Ⅰ,B)預激症候群旁路前傳伴快速心室率的房顫患者(Ⅰ,C)。

電復律前使用胺碘酮、氟卡尼、伊布利特或普羅帕酮增加電復律成功率並預防房顫復發(證據級別Ⅱa,B)。

(3)復律後竇律的維持

患者恢復律後可通過抗心律失常藥物(氟卡尼、普羅帕酮、索他洛爾或決奈達隆)等維持竇律。

圖4 在症狀性心房顫動中啟動長期節律控制治療

(4) 導管消融

症狀性陣發性房顫患者,若經至少一種Ⅰ類或Ⅲ類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後效果不佳或不能耐受者,可行導管消融(Ⅰ,A)。

以下患者可將導管消融作為一線治療方案:

反覆發作、症狀性陣發性房顫患者,使用Ⅰ類或Ⅲ類抗心律失常藥物之前,導管消融可作為一線治療(Ⅱa,B);

症狀性持續性房顫患者,使用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之前,權衡藥物與導管消融風險及療效後,導管消融可以作為一線治療(Ⅱa,C);

對於職業運動員,考慮到藥物治療對運動水平的影響,導管消融可以作為一線治療(Ⅱa,C)。

除此之外,存在下面的情況也可選擇導管消融:

症狀性持續性房顫患者,使用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後無效或不能耐受者,導管消融可作為合理選擇(Ⅱa,B);

伴有心衰、肥厚型心肌病、年齡>75歲的房顫患者,在應用抗心律失常藥物之前或之後均可考慮行導管消融,但須慎重權衡導管消融風險及療效(Ⅱa,B);

伴有快慢症候群的房顫患者,導管消融可為合理治療選擇(Ⅱa,B);

症狀性、長程持續性房顫患者,無論之前是否接受過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權衡藥物與導管消融風險及療效後,均可行導管消融(Ⅱb,C);

一些無症狀陣發性或持續性房顫患者,權衡導管消融風險及療效後,均可行導管消融(Ⅱb,C)。

5

外科手術

如果房顫導管消融失敗,可考慮外科微創的心外膜肺靜脈隔離;

對於復發的症狀性、持續性房顫或消融後的患者,可考慮行微創的迷宮術改善症狀;

有行心臟手術計劃者,在評估手術風險及獲益後,可同時行迷宮術(雙側心房更優)以改善房顫的相關症狀;

在行心臟手術的無症狀房顫患者,可考慮同時行迷宮術及肺靜脈隔離術;

在進行其他心臟手術時,對於房顫且需要預防腦卒中的患者,推薦同時結紮或切除左心耳;在進行經胸房顫手術時,對於需要預防腦卒中的患者,同樣推薦同時結紮或切除左心耳。

6

危險因素幹預

2019 AHA/ACC/HRS指南新增體重管理內容,說明幹預危險因素的重要性:早期積極治療原發病如高血壓、瓣膜病、心衰等。LVEF下降的心力衰竭患者使用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血管緊張素受體阻斷劑(ARB)和β受體阻斷劑,有助於新發房顫預防。

參考資料:

[1] 黃從新, 張澍, 黃德嘉, 等. 心房顫動:目前的認識和治療建議(2018)[J] . 中華心律失常學雜誌,2018, 22(4): 279-346.

[2] 中華醫學會心電生理和起搏分會, 中國醫師協會心律學專業委員會心房顫動防治專家工作委員會. 心房顫動:目前的認識和治療建議—2015[J]. 中華心律失常學雜誌, 2015, 19(5): 321-384.

[3].心房顫動的診斷、臨床危害和處理. 長城會2019.

文章來源:中國南方國際心血管病學術會議

本版責編:葉正松

相關焦點

  • 房顫患者的抗凝管理,且看指南!
    房顫是最常見的心律失常。與竇性心率相比,房顫患者的卒中風險升高5倍。預防心源性卒中是房顫管理的基石。2014年3月,美國ACC、AHA和HRS三大學會聯合發布了房顫患者管理指南。本文依據該指南對房顫患者的抗凝治療管理進行了總結。
  • 房顫指南11大更新要點,一文速遞!
    心電圖表現為無明顯重複的P波,RR間期不規則(不損害房室傳導時)可診斷為臨床AF;(推薦等級:I) 應該在所有房顫患者中考慮房顫的心臟結構特徵,包括評估卒中風險、症狀狀態、房顫負荷和基質評估,以優化不同醫療水平下房顫患者的評估方法,告知患者治療決策並促進房顫患者的最優管理;(推薦等級:IIa) 篩查房顫時,應告知篩查患者房顫篩查及治療的意義
  • 從臨床研究出發,房顫患者射頻消融圍術期抗凝有何建議?
    抗凝管理需全程,艾多沙班讓圍術期管理更安全。 作為根治陣發性心動過速最有效的方法,射頻消融已成為我國房顫患者的重要治療手段。近年來我國導管消融治療發展迅速,導管消融適應症也逐漸拓寬。截至2018年,我國房顫消融手術接近5萬例。
  • ACC發起中國房顫診療高級醫學教育項目
    初衷在於改善目前在中國長期存在的對房顫治療不足的狀況,滿足預防房顫相關卒中的需求。該項目的指導委員會由來自 ACC 的海外專家和來自中華醫學會心血管學分會的中國專家組成,並已在2013年初完成了對未來講師的培訓。通過這些講師的授課,該教育項目將在全國多家醫院啟動,並在今年覆蓋超過4000名心內科醫生。
  • 《AHA心臟病與卒中統計數據(2020版)》發布
    危險因素AHA通過追蹤7種增加心臟病和卒中風險的關鍵健康因素和行為來衡量國家心血管健康狀況,稱之為「7項簡單生活」(Life's Simple 7),即不抽菸,體力活動,健康飲食,控制體重,控制膽固醇、血壓和血糖。1.
  • EAN/ERS/ESO/ESRS聲明:睡眠障礙對卒中風險和預後的影響
    冠狀動脈疾病或房顫患者OSA相關卒中風險的證據仍然不足,但現有數據表明,除了老年患者外,這些人群的卒中風險增加。 對未來研究的推薦意見: 未來的研究需要專注於鑑別OSA患者亞組,這些患者的卒中風險高,尤其是年齡、性別、併發症(如腎功能衰竭、房顫)、基於呼吸暫停-呼吸淺慢活動度指數的OSA嚴重程度或低氧血症。為了實施更強有力的預防措施,在臨床上開發高風險生物標誌物是可行的。
  • 《中國卒中報告 2019(英文版)》正式發布
    本次報告所使用的數據來源於十餘個行業及國家級資料庫,其中涉及卒中疾病監測、流行病學調查、國家卒中登記等註冊研究,以及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醫院質量監測系統(HQMS)等行政管理資料庫,能夠較為全面地反映中國卒中的預防和診療現況。
  • 得了糖尿病,6件事不能忘,遠離併發症,和正常人一樣長壽!
    審閱者: 楊旭斌(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 很多患者都知道,控制 2 型糖尿病的症狀和預防併發症最好的方式就是控制血糖。 但患者是否知道,衰老會讓身體處理葡萄糖和胰島素的方式發生改變呢?為了避免健康狀況退步,是時候調整自己管理糖尿病的方式了。
  • 人工智慧在心房顫動預測中的新進展|人工智慧|顫動預測|心房|房顫|...
    另外,房顫引起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為進行性心力衰竭、心臟驟停及腦卒中等併發症。房顫患者卒中總體發生風險是無房顫患者的 5 倍,1 年致殘率和死亡率超過 50%,1 年復發率超過 1/3[1]。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數患者為無症狀或陣發性房顫,極大地增加了卒中甚至死亡的風險。因此,對於房顫相關危險因素進行幹預控制或者早期準確檢測房顫,能讓醫生儘早制訂抗凝、消融等治療方案,改善患者預後。
  • 國家罕見對單一病種頻發文件:我國房顫規範治療率不足3成,分級診療...
    另外,上海已有80家醫院聯合組建了上海市房顫中心聯盟,旨在構建房顫患者的三級診療體系,有效提高房顫患者的救治,減少併發症的發生。李毅剛介紹,房顫之所以危害嚴重,不僅在於對心臟本身的損害,而是可導致心、腦、腎等多器官的損害。「在我國卒中患者中,有7.5%的患者是由房顫導致的,每年數量在52.5萬人次左右。」
  • 鄭大二附院首次獨立成功開展三維標測系統指導下房顫射頻消融術
    近半年來患者發作更加頻繁,持續時間也明顯延長,因房顫的困擾,嚴重影響了她的日常生活,此次再發心悸到鄭大二附院住院治療。入院後萬大國主任為患者完善相應檢查,綜合患者的症狀與相應檢查結果,診斷為「陣發性心房顫動」。萬大國主任考慮到房顫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藥物治療效果欠佳,因此建議該患者行房顫射頻消融手術治療,經過充分與家屬溝通交流,最終決定為她實施經皮心房顫動射頻消融手術。
  • 中國卒中報告:這四種原因引起的中風最常見!
    2020年8月24日,《中國卒中報告2019英文版》在北京天壇醫院發布,報告中發布的卒中數字也讓很多人大吃一驚!報告顯示,2018年,我國居民因為腦卒中而引起的死亡,佔所有死亡的22.3%,成為我國居民死亡的第一大原因,而帶病生存的腦卒中患者現在有1300萬之多,這也導致我國成為卒中終身風險最高以及疾病負擔最重的國家!而腦卒中類型中,最主要的依次為腦梗死、腦出血和蛛網膜下腔出血,分別佔比為81.9%、14.9%和3.2%!在腦卒中的誘發因素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四大因素,佔據了腦卒中的大多數原因!
  • 房顫冷凍球囊導管消融,不可不知的3個問題
    在房顫治療方面,經導管消融治療的療效已為大家所公認。肺靜脈隔離(PVI)是房顫導管消融治療的基石。經冷凍球囊導管消融(CBA)是近年來出現的新消融方法,已成為實現PVI的標準方法之一。CBA可用於哪些患者?在圍術期應採用何種抗凝治療方案?又該如何進行併發症的預防?近期發表的《經冷凍球囊導管消融心房顫動中國專家共識》對此進行了解答。
  • 《中國卒中報告2019(英文版)》:「卒中」已高居過早死亡原因首位
    「我國每五位死亡者中至少有一人死於腦卒中,卒中已成為造成過早死亡和疾病負擔的首位原因。」近年來第一份較為全面反映我國卒中流行狀況和住院疾病醫療質量等診療水平和住院結局的英文版統計報告《中國卒中報告2019(英文版)》(以下簡稱「報告」)日前在北京天壇醫院發布,我國卒中防治相關情況引發關注。
  • 出版簡訊|中國卒中學會腦血管病臨床管理指南:腦出血臨床管理執行...
    >為進一步提高我國腦血管病規範化防治水平,降低卒中發病率、致殘率、死亡率與復發率,中國卒中學會組織國內專家歷時2年,制定了包括腦血管病預防、診療、康復、組織化管理和卒中醫療質量控制等內容的全方位腦血管病臨床管理指南
  • 美國心臟協會告訴你,這些由生活方式導致的房顫,是可逆的
    需要注意的是,房顫患者的卒中發生風險是正常人的5倍,20%的腦卒中是由房顫血栓引起的,這也讓卒中預防成為房顫防治的「熱點話題」。雖然目前在卒中預防和心律控制的策略方面已經取得了不少進展,但其實包括肥胖、缺乏運動、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OSA)、糖尿病、高血壓和其他可改變的生活方式相關因素的多種危險因素,也都是導致房顫的發病率和患病率上升的「罪魁禍首」——但其實,這些危險因素所導致的房顫,是可逆的!
  • ​卒中後認知功能障礙,你掌握多少?
    1基本概念卒中後認知障礙(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是指在卒中這一臨床事件後6個月內出現達到認知障礙診斷標準的一系列綜合症,強調了卒中與認知障礙之間潛在的因果關係以及兩者之間臨床管理的相關性。
  • 心臟搭橋術後新發房顫患者近期和遠期預後差!阜外學者Meta分析
    阜外醫院張燕搏、蒙延海等發表的一項Meta分析提示,心臟搭橋術後新發房顫與早期和遠期嚴重併發症(尤其是腦卒中)和死亡風險增加相關,而且會延長住院時間。分析結果顯示,與非新發房顫患者相比,心臟搭橋術後新發房顫患者的術後早期全因死亡、術後早期腦卒中、術後遠期全因死亡、術後遠期腦卒中風險分別增加1.21倍、1.2倍、73%、47%。
  • 健康中年男子突發卒中,罪魁禍首竟然是……
    這時大家才意識到患者本次急性卒中發病或許是頸動脈蹼在作怪。最後,患者通過金標準DSA進一步明確了診斷,並接受了支架植入術(圖F, G)。術後患者進行雙抗治療(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75mg/d),3月後改為單抗(阿司匹林100mg/d),患者頭痛在入院第三天消失,出院時僅遺留輕度認知功能障礙。
  • 中國首部英文版腦血管病年鑑出爐:卒中住院患者平均年齡66歲
    卒中住院患者平均年齡為66歲,其最主要的類型腦梗死、腦出血和蛛網膜下腔出血,佔比分別為81.9%、14.9%和3.2%。在三級綜合醫院中,兒童卒中(<18歲)在腦梗死、腦出血和蛛網膜下腔出血中的佔比分別為0.1%、0.6%和1.4%。此前,曾有數據顯示我國腦卒中平均發病年齡為6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