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C發起中國房顫診療高級醫學教育項目

2021-01-14 美通社

德國殷格翰2013年3月14日電 /美通社/ -- 美國心臟病學學院 (ACC) 科學大會在舊金山舉辦期間,一項旨在糾正中國醫生在房顫 (AF) 卒中預防領域所存在的誤區的醫生教育計劃的初步結果被公布。

此項教育計劃由 ACC 和中華醫學會心血管學分會共同主辦,並由勃林格殷格翰公司支持,此項中國教育計劃是全球性教育活動的一部分。初衷在於改善目前在中國長期存在的對房顫治療不足的狀況,滿足預防房顫相關卒中的需求。該項目的指導委員會由來自 ACC 的海外專家和來自中華醫學會心血管學分會的中國專家組成,並已在2013年初完成了對未來講師的培訓。通過這些講師的授課,該教育項目將在全國多家醫院啟動,並在今年覆蓋超過4000名心內科醫生。
據估計,在中國有超過八百萬人罹患房顫,這一數字遠遠超過歐洲和美國的患者人數,而且還在不斷增加。[1] 在這些中國患者中,目前僅有10%的人接受了預防卒中發生的治療方案,這一比例遠低於全球以及其他亞洲國家的平均治療率。[2] 來自全球性的RE-LY AF登記研究的結果已經凸顯了為中國患者提供有效的卒中預防治療的明確需求,在為期一年的隨訪期中觀察到,罹患卒中的房顫患者的人數(7.2%)高於東南亞國家(6.6%)和北美洲國家(3.1%)。[2] 基於這一原因,作為全球心臟病學領域規模較大的非盈利醫學團體的美國心臟病學學院,攜手中華醫學會心血管學分會,在勃林格殷格翰公司的支持下,開發了此項教育項目,以期加深中國醫生對於房顫治療和管理的認識。

「中國首部針對房顫抗凝治療的專家共識已經強調了在房顫患者中開展卒中一級預防和二級預防的重要意義。房顫可導致卒中風險增高五倍,尤其是缺血性卒中,後者佔所有房顫相關性卒中的92%,」中華醫學會心血管學分會主任委員胡大一教授如此評價道。「中國醫生對於抗凝治療的作用仍然存在很多誤解,如華法林用於房顫卒中預防治療,這使抗凝治療不充分成為一個顯著而且廣泛存在的問題。鑑於最近在此領域的發展以及新型口服抗凝藥物的出現,醫生教育對於改善患者預後而言顯得尤為重要。」

繼 ACC 和中華醫學會心血管學分會共同成立了指導委員會後,在 John Camm 教授和 Elaine Hylek 教授的牽頭下,講師培訓會已於2013年1月舉辦,從而為在中國推動這一教育計劃的實施奠定了基礎。在2013年,將在中國建立十個試點中心,並由頂尖的中國和國外房顫專家講授數十場培訓會和面對面交流會。培訓內容將著眼於臨床應用,從而滿足中國的切實需求。此項教育計劃計劃在2013年覆蓋超過4000名心內科醫生。

「通過開展講師培訓會,為我們在同行之間分享醫學知識、經驗和臨床技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英國聖喬治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 John Camm 教授如此說道。「通過這個項目,我們期待2013年能在中國達到房顫治療標準化的目標。」

「美國心臟病學學院對能與中華醫學會心血管學分會和勃林格殷格翰公司合作、為中國醫生提供培訓活動感到非常高興,」ACC 主席 William A. Zoghbi(醫學博士,美國心臟病學學會會員)如此說道。「我們希望能夠通過攜手合作、分享彼此的經驗和技能,改善中國患者的治療和預後。」

醫生教育對於確保合理、優化地實施治療而言是至關重要的。隨著新型口服抗凝藥物最近被納入多個國家的治療指南,醫生目前在房顫患者卒中風險控制方面擁有更多的治療選擇。

勃林格殷格翰公司全球高級醫學副總裁 Klaus Dugi 教授如此說道,「除了研發出新型藥物(例如泰畢全(R))之外,勃林格殷格翰公司非常自豪能夠在全球範圍內支持教育項目,從而推動房顫患者疾病管理的優化。我們希望這一教育計劃能有助於改善中國患者的疾病管理。」

參考文獻

1.  Hu D and Sun Y. Epidemiology, Risk Factors for Stroke, and Manage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in China. J Am Coll Cardiol. 2008, 52:865-868.

2.  Healey JS, et al. Global Variations in the 1-Year Rates of Death and Stroke in 15,340 Patients Presenting to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in 47 Countries: The RE-LY AF Registry. Presented at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Congress 2012, 29th August 2012.

3.  Healey JS, et al. Global variation in the etiology and manage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results from a global atrial fibrillation registry- Presented at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Congress 2011, August 2011, session number 711006.

4.  Lloyd-Jones DM, et al. Lifetime risk for develop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the Framingham Heart Study. Circulation. 2004;110:1042-6.

5.  Camm JA, et al. 2012 focussed update of the ESC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12;33:2719-2741

6.  Atlas of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September 2004. Viewed Nov 2012 at http://www.who.int/cardiovascular_diseases/en/cvd_atlas_15_burden_stroke.pdf

7.  Camm JA, et al.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10;31:2369–2429.

8.  Gladstone DJ, et al. Potentially Preventable Strokes in High-Risk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Who Are Not Adequately Anticoagulated. Stroke. 2009;40:235-240.

9.  Andersen KK, et al. Hemorrhagic and ischemic strokes compared: stroke severity, mortality, and risk factors. Stroke. 2009;40:2068−72.

10. Aguilar MI, Hart R. Oral anticoagulants for preventing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no previous history of stroke o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2005, Issue 3. Art. No.: CD001927.

11. Connolly SJ, et al. Dabigatran versus Warfarin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N Engl J Med. 2009;361:1139-51.

12. Connolly SJ, et al. Newly Identified Events in the RE-LY Trial. N Engl J Med. 2010;363:1875-6.

13. Hart RG, et al.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in atrial fibrillation patients during anticoagulation with Warfarin or Dabigatran: The RE-LY® Trial. Stroke 2012; 43(6):1511-1517

14. Fang MC, et al. Death and disability from warfarin-associated intracranial and extracranial hemorrhages. Am J Med. 2007; 120:700 –705.

15. Coyne KS, et al. Assessing the direct costs of treating 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Value Health 2006; 9:348-56.

16. Ringborg A, et al. Costs of atrial fibrillation in five European countries: results from the Euro Heart Survey on atrial fibrillation. Europace 2008; 10:403-11.

17. Bruggenjurgen B, et al. The impac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on the cost of stroke: the Berlin acute stroke study. Value Health 2007;10:137-43.

18. Fuster V, et al. ACC/AHA/ESC 2006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 executive summary. Circulation. 2006;114:700-52.

19. Di Nisio M, et al. Direct thrombin inhibitors. N Engl J Med 2005; 353:1028-40.

20. Boehringer Ingelheim Data on File.

相關焦點

  • 國家罕見對單一病種頻發文件:我國房顫規範治療率不足3成,分級診療...
    據《2018年中國心房顫動防治現狀藍皮書》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房顫患病率為0.77%,其中,男性患病率(0.9%)略高於女性患病率(0.7%),房顫總人數已達1000萬以上。不僅如此,房顫患者數量仍有持續升高的趨勢,《藍皮書》預計,至2050年,中國60歲以上人群中,預計至少有520萬男性和310萬女性患房顫,較美國房顫患者數量高2.3倍。
  • 中國自主研發-亞洲首例脈衝房顫消融(PFA)手術成功完成
    該手術由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心律失常中心唐閩教授、牛國棟教授、郭金銳副教授等團隊成員完成。諾茂醫療首席醫學顧問及聯合創始人、美國著名心臟電生理專家Vivek Y.Reddy 教授通過視頻連線全程參與指導了整個手術過程。該項目技術的研發以及首例新技術臨床應用,都得到了阜外醫院張澍教授的關心與支持。
  • 中國醫藥教育協會檢驗醫學專委會遠程教育項目啟動,助力感染病原學...
    2019年11月18日,正值世界提高抗菌藥物認識周第一天,由中國醫藥教育協會檢驗醫學專委會主辦的「感染病原學診斷和臨床診療遠程教育項目」正式啟動。項目將為廣大臨床微生物檢驗從業人員與臨床醫生搭建一個遠程繼續教育平臺,通過提供系統的、分層級的感染病原學診療線上教育課程,進一步提升我國醫學檢驗科病原學檢測的能力,提高臨床醫生的病原學思維,助力臨床抗菌藥物的合理使用和感染性疾病的精準治療,實現以患者為中心的醫療服務根本目標。
  • 66名院士發起「醫學教育智能系統」 讓更多病人告別「在高鐵上來回...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樊代明說起老百姓看病,一臉無奈。  話說得犀利,確有數據佐證。日前在上海舉行的「中國分級診療交流會」上,大家熱議一組數據:從2005年到2016年的12年間,去大醫院看病的患者比例從33.8%上升到41%,而去基層醫療機構就診的患者比例從63.3%下降到55.5%。  大醫院病人怎麼越看越多?病人為何不相信基層醫院?
  • 聚焦精準醫學 致力規範診療
    、日照市抗癌協會主辦,日照市人民醫院承辦的國家級繼續醫學教育項目暨晚期食管癌多學科協作與規範化治療研討班於11月28日—29日在我市舉辦。   會上,中國抗癌協會辦公室主任、中國抗癌協會科技獎勵辦公室主任趙文華研究員以視頻的方式發來致辭。
  • 記砥礪奮進中的太原市中心醫院心血管疾病診療中心
    (「7135」,就是建立和完善7個多學科診療中心,優先支持發展10個優勢學科,每年推進30項核心技術在全省形成影響力,每年開展50項新技術新項目)心血管疾病診療中心以院士工作站為依託和技術支持,在省內率先開展了「複雜冠心病的介入治療」並達到了領先水平,在保護人民身「心」健康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 大慶油田總醫院獲批「中國房顫中心示範基地」
    11月12日,在武漢召開的中國心房顫動高峰論壇上,大慶油田總醫院被授予「中國房顫中心示範基地」稱號, 標誌著油田總醫院房顫治療水平處於國內領先水平。「中國房顫中心示範基地」的評價標準極其嚴苛,要求醫院不但能夠規範化房顫診療、藥物抗凝治療,還對房顫介入手術治療水平及數量都有明確標準。 而且,獲評單位還需在所在區域房顫治療領域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 打造中國罕見病診療樣板,中國溶酶體貯積症診療能力建設項目啟動
    由中國罕見病聯盟、北京罕見病診療與保障學會、北京瑞洋博惠公益基金會共同組織發起,賽諾菲(中國)參與支持的中國溶酶體貯積症(LSDs)診療能力建設項目(簡稱「STEP項目」)在今日正式啟動,並於北京和上海兩地進行了線上「隔空」戰略合作籤約。
  • 中國紅基會「賦予·她力量——中國婦科內分泌繼續教育公益項目...
    中國紅基會「賦予·她力量——中國婦科內分泌繼續教育公益項目「之AUB雲課堂2020全國專家啟動會在重慶召開 2020-06-28 | 來源:中國網
  • ...為罕見病診療打造樣板——中國溶酶體貯積症診療能力建設項目啟動
    由中國罕見病聯盟、北京罕見病診療與保障學會、北京瑞洋博惠公益基金會共同組織發起、賽諾菲(中國)參與支持的中國溶酶體貯積症(LSDs)診療能力建設項目(簡稱「STEP項目」)在今日正式啟動,並於北京和上海兩地進行了線上「隔空」戰略合作籤約。
  •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廊坊院區項目開工
    1月21日,位於河北廊坊開發區的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廊坊院區項目正式開工,標誌著這一非首都功能疏解項目已經完成所有前期工作,正式進入具體施工階段。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廊坊院區項目定位為以腫瘤診療為特色,集綜合醫療、教育、科研、預防功能為一體的國際一流、國內典範的三級甲等腫瘤醫院。
  • 江蘇省惡性腫瘤分子生物學及轉化醫學重點實驗室腫瘤診療研究獲新...
    近日,江蘇省惡性腫瘤分子生物學及轉化醫學重點實驗室基於藥物基因組學及多學科交叉研究,在肺鱗癌、肝癌的診療中取得了重大突破:在中國人群肺鱗癌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中,報導了國際上首個肺鱗癌GWAS,為肺鱗癌臨床治療提供了新的候選靶標
  • 流式技術助力中國血液疾病診療迎來「全程管理」時代
    同時,BD(中國)與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還共同啟動了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進修醫生繼續教育項目,旨在通過建設規範化的血液疾病診療培訓基地,支持血液科醫生的學習和深造,將頂級血液病專家的經驗以及流式細胞技術帶到更多醫院,輻射全國更廣泛的地域尤其是基層醫療服務機構,惠及更多的血液病患者。
  • 從臨床研究出發,房顫患者射頻消融圍術期抗凝有何建議?
    因此房顫患者射頻消融圍術期的抗凝治療策略備受關注。在10月28日的青年演說家中,來自陸軍軍醫大學陸軍特色醫學中心心內科的楊立教授從循證證據出發,給出了房顫患者射頻消融圍術期的抗凝建議。一同參與本次直播的還有來自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心內科的付華教授以及來自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心內科的曾秋堂教授。
  • 301醫院與華為心臟健康研究新成果獲兩家國際頂級醫學期刊刊載
    華為智能穿戴設備移動健康技術助力房顫篩查,兩度登上醫學權威期刊JACC醫學界普遍認為,當前的房顫管理方法受房顫檢測率低,患者依從性差以及缺乏對患者生活習慣偏好考慮等限制,在實際應用中不夠全面綜合。《美國心臟病學會雜誌》兩度刊載心臟健康研究項目成果,證實持續居家佩戴的智能設備不僅有利於房顫的早期診斷,結合移動技術和臨床管理路徑,還可實現智能設備實時心律監測下更好的症狀管理,提高房顫患者的生活質量。
  • 中國權威醫學機構大規模調整癌症診療指南
    【財新網】(記者 馬丹萌)國外有藥而中國沒藥,或藥物進入中國但普通患者用不起,這樣的診療措施對患者有多大意義?醫生治療時應如何應對?中國腫瘤醫學界的專業會議在新發8個癌症診療指南的同時,還更新了多個指南,新版指南對上述問題給出了中國方案。
  • 房顫初始治療,消融明顯優於藥物!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同期兩項隨機研究
    11月16日,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同時發表的兩項研究一致表明,對於有症狀的陣發性房顫患者,冷凍球囊消融作為初始治療,效果明顯優於藥物治療。加拿大EARLY-AF 研究將303例有症狀的陣發性房顫初治患者隨機分入射頻消融組(冷凍球囊消融)和藥物治療組(應用抗心律失常藥物)。
  • 孫惠川教授 | 中國肝癌診療規範再更新,免疫聯合治療備受關注
    孫惠川教授 | 中國肝癌診療規範再更新,免疫聯合治療備受關注
  • 打開臨床診療與醫學科研「數據通路」——大數據於臨床醫學價值的...
    對於臨床醫生在日常診療工作的同時,還承擔眾多醫學科研任務這個話題,業內至今仍頗多爭議。現階段,三級教學醫院醫生將大量的精力投入在病人診治、自身學習以及醫學教學工作中,能夠開展科研項目的時間少之又少,而基層醫院醫生開展科研的能力、接觸有價值病例的機會又相對不足,如此得到的科研成果也差強人意。
  • 人工智慧在心房顫動預測中的新進展|人工智慧|顫動預測|心房|房顫|...
    中國胸心血管外科臨床雜誌, 2020, 27(12): 1472-1478. doi: 10.7507/1007-4848.202005077摘要心房顫動(房顫)是最常見的心律失常之一,現全世界房顫患者眾多,且隨年齡增大,發病率上升。但是目前的輔助檢查對於房顫的診斷率較低,鑑於人工智慧(AI)廣泛地運用到醫學領域中,用 AI 診斷房顫也成為了研究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