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顫初始治療,消融明顯優於藥物!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同期兩項隨機研究

2020-11-20 中國循環雜誌

對於有症狀的陣發性房顫患者,目前指南建議,先用一種或多種抗心律失常藥物進行治療,療效不佳時再考慮射頻消融

研究顯示,這類患者經藥物治療失敗後,射頻消融在維持竇性心律方面比抗心律失常藥物更有效。

11月16日,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同時發表的兩項研究一致表明,對於有症狀的陣發性房顫患者,冷凍球囊消融作為初始治療,效果明顯優於藥物治療。

加拿大EARLY-AF 研究將303例有症狀的陣發性房顫初治患者隨機分入射頻消融組(冷凍球囊消融)和藥物治療組(應用抗心律失常藥物)。

所有的患者治療期間接受植入式心臟監測儀監測是否有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房顫、房撲、房速)復發。

1年後,與藥物治療組相比,射頻消融組中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復發風險降低了52%(42.9% vs 67.8%,HR=0.48);有症狀的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復發風險降低了61%(11.0% vs 26.2%,HR=0.39)。

EARLY-AF 研究中兩組無房性快速性心動過速復發患者的比例

射頻消融組患者處於房顫狀態的中位時間佔比(即房顫負荷)為0%,而藥物治療組中為0.13%。

兩組中嚴重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分別為3.2%和4%。

美國STOP AF First研究也是一項多中心研究,納入203例18~80歲的、有症狀的陣發性房顫初治患者,隨機分入射頻消融組(104例,用冷凍球囊進行肺靜脈隔離)或藥物治療組(99例,應用抗心律失常藥物)。

所有患者在基線及1、3、6、12個月時接受12導聯心電圖監測心律失常發生情況;3~12個月如出現症狀,患者每周主動進行電話監測;6個月和12個月時進行24小時動態監測。

射頻消融組中97%的患者初始治療成功。射頻消融組和藥物治療組12個月時的治療成功率分別為74.6%和45%。

治療成功定義為:手術初始治療成功或90天空白期後無房性心律失常復發。

STOP AF First研究中兩組的治療成功率比較

射頻消融組中12個月時手術和冷凍球囊系統相關嚴重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1.9%。

藥物治療組中1/3的患者因不耐受藥物不良反應或房顫復發而接受射頻消融治療

來源:

[1]Cryoablation or Drug Therapy for Initial Treat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November 16, 2020

[2]Cryoballoon Ablation as Initial Therapy for Atrial Fibrillation.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November 16, 2020

轉載:請標明「中國循環雜誌」

很多疑難複雜病例,一個醫生一生也只能見到一次

長按圖片,顯示識別二維碼,或用手機掃描二維碼即可進入購買流程:

國家衛生健康委品牌活動推薦名單

「阜外說心臟」,採用網絡直播的方式,向廣大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科學、規範、靠譜的心血管疾病自我管理知識。經國家心血管病中心推薦,衛健委宣傳司評選,「阜外說心臟」 系列節目入選國家衛生健康委品牌活動推薦名單。

《房顫科普》將通過通俗易懂的語言,提供科學、靠譜、有用的房顫防治知識!

如果您有關於房顫的問題,請您留言,我們會擇期通過視頻直播的方式予以回答!

相關焦點

  • 冷凍消融一線治療心房顫動的預後優於藥物治療
    冷凍消融一線治療心房顫動的預後優於藥物治療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19 11:08:11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Jason G. Andrade團隊比較了冷凍消融或藥物治療心房顫動的預後。
  • 初次治房顫,消融優於吃藥
    房顫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心律失常,其嚴重併發症是血栓栓塞,可導致腦卒中、心梗等。目前指南建議,有症狀的陣發性房顫患者,先用一種或多種抗心律失常藥物進行治療,療效不佳時再考慮消融。不過近日發表的兩項研究發現,對於這類患者,消融在維持竇性心律方面比抗心律失常藥物更有效。
  • 消融可改善房顫患者睡眠質量!韓國研究
    在房顫患者中,睡眠碎片化(夜間多次醒來)和睡眠呼吸暫停很常見。 韓國研究人員通過24小時動態心電圖監測發現,陣發性房顫患者接受射頻消融術後,睡眠質量明顯改善,且無房顫復發的患者水縣質量改善更明顯,同時消融前睡眠不穩的患者術後房顫復發率明顯降低。
  • 冷凍球囊消融治療心房顫動患者安全有效
    冷凍球囊消融治療心房顫動患者安全有效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19 11:11:16 美國克利夫蘭醫學中心Oussama M. Wazni團隊研究了冷凍球囊消融治療心房顫動的效果。
  • 冷凍消融 VS 射頻消融,誰更勝一籌?
    先一起來看一下著名的「FIRE and ICE(冰火)」研究,這是迄今為止,最大型的、多中心、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對比冷凍球囊消融與射頻消融的有效性與安全性。 「有趣的是,其實這項研究的初衷並非為了證明『誰好誰壞』,而是想驗證冷凍消融不比射頻消融差。
  • 從臨床研究出發,房顫患者射頻消融圍術期抗凝有何建議?
    因此房顫患者射頻消融圍術期的抗凝治療策略備受關注。在10月28日的青年演說家中,來自陸軍軍醫大學陸軍特色醫學中心心內科的楊立教授從循證證據出發,給出了房顫患者射頻消融圍術期的抗凝建議。一同參與本次直播的還有來自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心內科的付華教授以及來自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心內科的曾秋堂教授。
  • 房室結消融+起搏器:房顫治療的另一選擇
    隨著房顫消融手術技術水平及成功率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患者在藥物治療之外有了另一選擇。然而,藥物治療和消融治療並非100%成功,仍有一部分患者雖經歷了反覆消融並且使用了多種藥物仍不能解房顫之煩惱。對於這樣的患者,在治療上我們仍有選擇。
  •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肝癌一線治療研究突破瓶頸
    腫瘤免疫治療,使得肝癌患者的一線治療突破了瓶頸。最新一期《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發表文章稱,一項臨床III期試驗IMbrave150的完整數據表明,PD-L1抑制劑阿替利珠單抗(Atezolizumab),聯合抗血管生成藥貝伐珠單抗,取得了晚期肝癌一線治療的成功。
  • 射頻消融治療房顫的效果如何?哪些人群適合做?
    不同患者的房顫治療方法也有所不同,總體分為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藥物治療指用抗心律失常藥將房顫恢復為竇性心律,以及控制心室率兩種;非藥物治療分為內科消融治療和外科消融治療,消融治療失敗還可做左心耳封堵術。
  •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背靠背發表羅沙司他中國臨床研究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背靠背在線發表兩篇關於腎性貧血創新藥羅沙司他的研究論著,公布其在中國的兩項III期臨床試驗結果;並配發了國際知名腎病專家述評。目前我國腎性貧血的治療達標率非常低,治療藥物匱乏卻療效和安全性均不能令人滿意,面對未被滿足的臨床需求,亟待發展全新機制的腎性貧血治療藥物。HIF-PHI——羅沙司他就是在這一背景下橫空出世的。  陳楠教授  陳楠教授首先介紹了羅沙司他的III期臨床研究結果。
  • 中國自主研發-亞洲首例脈衝房顫消融(PFA)手術成功完成
    脈衝消融與射頻消融對比 國外少數幾家公司已開展了利用脈衝消融導管治療房顫的研究,一定樣本量的臨床研究初步驗證了該術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其治療優勢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目前國內外均無上市產品。 CardioPulse™脈衝消融產品由諾茂醫療自主研發,美國著名心臟電生理專家Vivek Y. Reddy教授和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心律失常中心唐閩教授對項目研發進行了指導,該產品為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國內首款脈衝消融治療房顫產品。
  • 房顫冷凍球囊導管消融,不可不知的3個問題
    在房顫治療方面,經導管消融治療的療效已為大家所公認。肺靜脈隔離(PVI)是房顫導管消融治療的基石。經冷凍球囊導管消融(CBA)是近年來出現的新消融方法,已成為實現PVI的標準方法之一。CBA可用於哪些患者?在圍術期應採用何種抗凝治療方案?又該如何進行併發症的預防?近期發表的《經冷凍球囊導管消融心房顫動中國專家共識》對此進行了解答。
  • 心內科成功完成我院首例房顫冷凍消融+左心耳封堵術一站式治療
    心內科成功完成我院首例房顫冷凍消融+左心耳封堵術一站式治療 2020-07-03 03: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JCE :導管消融可用於長期透析伴陣發性房顫患者
    Kaplan-Meier分析 房顫在長期透析患者中十分常見,有報導顯示13%-27%的長期透析患者合併房顫,而且合併房顫者的死亡率顯著高於不合併房顫者。在臨床實踐中,一旦在透析過程中發作快心室率房顫,往往需要調整血透模式,甚至因為血流動力學異常和嚴重的心悸症狀而停止血透。另外由於多數抗心律失常藥物需要經過腎臟排洩,抗心律失常藥物對慢性透析合併房顫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都明顯降低,因此這些患者需要一種新的治療方法。 導管消融治療房顫是上世紀末研發的新技術,由於其治療房顫的安全性及有效性高,近年來得到了飛速的發展。
  • 穩定冠心病血運重建未優於藥物!Circulation雜誌Meta分析
    在臨床實踐中,穩定性缺血性心臟病患者也經常接受血運重建治療。但這種治療策略能否減少死亡和其他心血管事件,目前仍存在爭議。近日,Circulation雜誌發表的一項針對14項隨機對照研究、近1.5萬例患者的Meta分析提示,對於穩定性缺血性心臟病患者,與單純藥物治療相比,血運重建並不能降低死亡、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心衰、中風等事件的發生風險。
  • 世界頂級醫學雜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中文電子周刊《NEJM醫學...
    2016年11月15日,由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所長肖瑞平教授擔任副主編的《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中文電子周刊《NEJM醫學前沿》正式發布,肖瑞平擔任該平臺執行主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集團總編輯傑弗裡·德拉岑博士在上海科學會堂宣布了這一消息,並稱這一周刊「將通過交流可靠的醫學信息來解決中國亟待滿足的慢病防治需求」。
  • 房顫消融術後,是否還需長期抗凝?安徽學者Meta分析
    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學者發表的一項Meta 分析和試驗序貫分析表明,房顫射頻消融術後長期抗凝的出血風險大於抗栓治療獲益。研究者認為,「一刀切 」的抗凝策略可能導致部分低危患者過度治療。房顫射頻消融術後是否要長期抗凝,需結合 HAS-BLED 評分和 CHA2DS-VASc 2 評分綜合考慮。在中風低風險人群中,手術成功3個月後停用抗凝藥是安全可行的,但仍需定期進行血栓栓塞風險再評估;對於中、高風險人群,目前結論不一,需行個體化治療。
  • 莫樹錦(Tony Mok)教授團隊研究成果入選《新英格蘭醫學雜誌》2017年度十大重磅論文
    莫樹錦(Tony Mok)教授領銜的國際多中心肺癌研究AURA3入選《新英格蘭醫學雜誌》評選出的2017年度十大「最值得關注」的論文。   近日,《新英格蘭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NEJM) 評選出了2017年度十大「最值得關注」的論文。
  • 世界頂級醫學雜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推出中文電子周刊
    >● ● ● 2016年11月15日,全球醫學界享有盛譽的《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集團總編輯傑弗裡·德拉岑博士在上海科學會堂宣布《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中文電子平臺《NEJM醫學前沿》正式發布,並稱這一平臺「將通過交流可靠的醫學信息來解決中國亟待滿足的慢病防治需求
  • 6種房顫管理方法,遠離卒中併發症!
    預激合併房顫、妊娠合併房顫,節律控制而不是室率控制應作為首選管理方法(Ⅱa,C)。 對於心室率快速、症狀明顯,且藥物治療效果不佳,同時節律控制策略又不適合的患者可行房室結消融聯合永久性起搏器植入以控制心室率(Ⅱ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