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冠心病血運重建未優於藥物!Circulation雜誌Meta分析

2020-12-05 瀟湘名醫

在臨床實踐中,穩定性缺血性心臟病患者也經常接受血運重建治療。但這種治療策略能否減少死亡和其他心血管事件,目前仍存在爭議。

近日,Circulation雜誌發表的一項針對14項隨機對照研究、近1.5萬例患者的Meta分析提示,對於穩定性缺血性心臟病患者,與單純藥物治療相比,血運重建並不能降低死亡、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心衰、中風等事件的發生風險。

不過,血運重建可減少非手術相關心肌梗死和不穩定性心絞痛的發生,無心絞痛的患者比例也更高,但手術相關心肌梗死發生風險較高。

上述分析結果與ISCHEMIA研究結果基本一致,說明在為穩定性缺血性心臟病患者制定初始治療決策時,應與患者共同討論後個體化制定治療方案。

該Meta分析一共覆蓋14項隨機對照研究,共納入14 877例穩定性缺血性心臟病患者,平均隨訪4.5年。

大多數研究納入的患者左室收縮功能正常,症狀負荷較小,同時排除了左主幹病變患者。

該Meta分析結果顯示,與單純藥物治療相比,血運重建未能降低死亡風險。

接受血運重建治療的患者中非手術相關心肌梗死、不穩定性心絞痛發生風險分別降低了24%和36%,不出現心絞痛的可能性增加了10%,但總心肌梗死風險並未降低,手術相關心肌梗死風險增加了1.48倍。

兩種治療策略下的心衰、中風風險相似。

來源:Routine Revascularization versus Initial Medical Therapy for Stable Ischemic Heart Diseas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Trials. Circulation, 26 Jun 2020

轉載:請標明「中國循環雜誌」

國家衛生健康委品牌活動推薦名單

「阜外說心臟」,採用網絡直播的方式,向廣大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科學、規範、靠譜的心血管疾病自我管理知識。經國家心血管病中心推薦,衛健委宣傳司評選,「阜外說心臟」 系列節目入選國家衛生健康委品牌活動推薦名單。

《房顫科普》將通過通俗易懂的語言,提供科學、靠譜、有用的房顫防治知識!

【來源:中國循環雜誌】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NEJM:秋水仙鹼在慢性冠心病患者中的作用
    早前的CANTOS研究中,抗炎藥卡納單抗可以相對降低15%的心血管疾病發生風險,但是由於價格昂貴,後來的CIRT研究,該研究未顯示甲氨蝶呤具有類似的益處。因此,大家將冠心病作為「炎症性疾病」的一種來看。
  • AHA 2020|PCI術後抗栓藥物選擇,長期單藥治療阿司匹林當仁不讓
    以阿司匹林為基礎加用一種P2Y₁₂受體拮抗劑的雙聯抗血小板治療(DAPT)6-12個月是指南推薦的PCI術後標準抗栓方案,而藥物洗脫支架(DES)的問世顯著降低了支架內再狹窄和靶血管重建率。近期研究對縮短雙抗後長期單藥抗栓治療進行了探索,但大多數研究針對的是出血高危患者。
  • 頸動脈狹窄患者經頸動脈血運重建術可降低卒中或死亡風險
    頸動脈狹窄患者經頸動脈血運重建術可降低卒中或死亡風險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2/20 13:26:47 美國哈佛醫學院貝斯以色列女執事醫療中心Marc L.
  • |AHA|心血管|冠心病|患者|研究|藥物|醫學|...
    在與Bryan Williams教授(2018歐洲高血壓指南通訊作者)溝通後,通過一系列的調查分析研究,最後我們聯合在LANCET(IF=59)發表了專題文章,詳細論證了在疫情期間應該合理使用ACEI/ARB的關鍵證據。隨著更多研究的報導,我們又撰寫了一些系統的meta分析。(發表文章經驗戳視頻觀看)。
  • 雷帕黴素藥物塗層支架應用進展
    術後6個月時靶病變血運重建率:藥物支架組為0,普通支架組為22%;晚期管腔丟失藥物支架組僅為0.01 mm3,而普通支架組為0.80 mm3;再狹窄率:藥物支架組為0,普通支架組為26.6%。對該組病人的隨訪已經進行了18個月,仍沒有再狹窄發生。
  • 進展丨EXCEL 爭議未散,NOBLE 研究5年最新結果又來
    主要終點是不良心腦血管事件的複合終點,包括全因死亡、非操作相關的心梗、再次冠脈血運重建或卒中。次要終點包括全因死亡、非操作相關的心梗或再次冠脈血運重建。採用意向性治療分析。PCI 不劣於CABG定義為在發生275次主要終點事件後,危險比(HR)95%可信區間(CI)的上限值不超過1.35。
  • 治冠心病「支架」「搭橋」如何選
    治療冠心病有三種手段 針對冠心病的治療主要包括藥物治療、支架治療和外科治療等3種手段。哪種治療能夠取得較好的療效,是患者最關心的問題。 一、藥物治療 一般而言,對於症狀較輕、非重要部位冠狀動脈狹窄小於90%時,通過藥物治療即可達到滿意的效果。
  • PCI只是輔助,藥物才是SCAD治療基石!
    相信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臨床還將出現更多降脂藥物,助力中國心血管診療和管理。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PCI)自1977年問世以來,經過不斷發展和改進,現已成為冠心病治療的重要手段。但PCI在穩定性冠心病(SCAD)治療中的作用卻仍存質疑,於是COURAGE等研究開始探討優化藥物治療(OMT)基礎上進行PCI對SCAD患者的影響。
  • 春雨的張銳安息,警惕冠心病這顆「地雷」
    當代穩定和排除「地雷」的方法:生活方式改變和正確、及時的藥物治療、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球囊擴張及或加支架)和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CABG)是冠心病現代治療、也是排除或者穩定這顆「地雷」的三條主線。
  • ​抗氧化飲食不降低冠心病風險
    早些年,大量研究探索了通過食物抗氧化劑與降低CHD風險相關,但多項臨床研究試圖通過使用抗氧化劑預防冠心病都未能成功。2021年1月發表在心臟病學頂刊《美國心臟病學學會雜誌》(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JACC)雜誌上的一項研究,利用2個樣本孟德爾隨機化(MR)研究,評估了抗氧化飲食與原發性CHD風險之間可能的因果關係。
  • 下肢血管重建手術中使用神經軸索麻醉優於全身麻醉
    下肢血管重建手術中使用神經軸索麻醉優於全身麻醉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7 13:31:06 加拿大渥太華大學和渥太華醫院Daniel I McIsaac團隊比較了在成人下肢血管重建術中進行神經軸索麻醉或全身麻醉對患者預後的影響
  • PARALLAX重磅:ARNI成為首個全射血分數心衰陽性藥物
    心衰是21世紀心血管領域的最後戰場,其中大多數心衰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數(LVEF)大於40%,一直缺乏令人信服的治療方式,心衰的高住院及高死亡風險, 使這群患者具有龐大且未被滿足的臨床需求。
  • AHA 2020丨宋光遠教授:薈萃分析明確降底LDL-C最有效方案
    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宋光遠教授針對本屆AHA 2020會議上血脂領域最新研究或分析結果,明確了降脂治療在老年患者中的獲益、各種非他汀類降脂藥物降低LDL-C的相對療效以及依洛尤單抗對ACS患者早期Lp(a)水平的影響。
  • meta分析:「血糖控制差異」在心血管獲益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研究...
    近些年發表的多項CVOT研究表明,部分新型降糖藥物可帶來心血管相關獲益,國外最新版指南也以此為依據提高了相關藥物的地位。不過,值得關注的是,在這些CVOT研究中,治療組的血糖控制普遍優於安慰劑組,使得人們不禁發問「更好的血糖控制在MACE獲益中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
  • 廣東學者BMJ發表Meta分析
    7月15日,南方醫科大學順德醫院心內科黃裕立等發表在BMJ上的一項Meta分析提示,糖尿病前期顯著增加死亡和心血管事件發生風險,在已有心血管病的患者中尤其明顯。研究者指出,該研究結果說明,糖尿病前期的篩查和適當管理應納入心血管病一級預防和二級預防中。
  • 裝支架vs藥物治療,誰是最佳手段?這項研究說清楚了
    穩定性冠心病介入治療的意義一直是熱點問題。對於穩定性冠心病,我們希望通過控制危險因素、緩解心絞痛症狀、改善心肌缺血,來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和預後。藥物治療能夠控制血壓、血糖、血脂,降低心率、減少心肌氧耗、擴張血管等,成為穩定性冠心病治療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