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左主幹病變的冠心病患者而言,選擇冠脈旁路移植術(CABG)還是經皮冠脈介入治療(PCI),二者孰優孰劣的話題,一直是臨床爭議的熱點,近期更是處於輿論的焦點中心。EXCEL研究涉嫌隱瞞數據的爭議尚未消散,近日NOBLE研究的最新5年結果在線發表在《柳葉刀》(Lancet)雜誌上,其更長期的隨訪證實了2016年報告的初步結果。
該最新結果表明,對於無保護的左主幹病變患者,PCI 組發生主要不良心腦血管事件的風險明顯高於CABG組,即冠脈介入治療改善預後的效果明顯劣於外科手術。在這一場心臟內外科的「戰爭」中,外科再下一城。
這項前瞻性、隨機、開放標籤的非劣效性研究在9個北歐國家的36家醫院開展。在2008年12月至2015年1月,共計入選1201例患者,隨機分組接受PCI 或CABG治療,PCI 組使用的是Biolimus可降解塗層支架(BES,BioMartix)。其中17例患者早期失訪。
主要終點是不良心腦血管事件的複合終點,包括全因死亡、非操作相關的心梗、再次冠脈血運重建或卒中。次要終點包括全因死亡、非操作相關的心梗或再次冠脈血運重建。採用意向性治療分析。PCI 不劣於CABG定義為在發生275次主要終點事件後,危險比(HR)95%可信區間(CI)的上限值不超過1.35。
5年隨訪結果證實,外科治療獲益更大
兩組各有592例患者納入這項分析。經過中位4.9年隨訪,達到了預設的事件數,可以開展統計學分析,評估兩組主要終點的差異。
隨訪5年的Kaplan-Meier分析表明,PCI 組主要終點發生率為28.4%(165次事件),CABG組主要終點發生率明顯較低,為19.0%(110次事件)(HR=1.58,95%CI 1.24~2.01)。該HR值超過了預設的PCI 不劣於CABG的HR上限值(1.35)。也就是說,對於主要複合終點來說,CABG的效果明顯優於PCI(P=0.0002)。
PCI 組主要終點事件更多是因為,該組非操作相關的心梗和再次血運重建事件明顯多於CABG組。PCI 組非操作相關的心梗發生率為7.6%,明顯高於CABG組的2.7%(HR=2.99,95%CI 1.66~5.39,P=0.0002),再次血運重建發生率也明顯較高(17.1% vs. 10.2%,HR=1.73,95%CI 1.25~2.40,P=0.0009)。
PCI 組與CABG組的全因死亡率分別為9.4%、8.7%(HR=1.08,95%CI 0.74~1.59,P=0.68),無明顯差異。以上兩組的卒中風險也無明顯差異(4% vs. 2%,HR=1.75,95%CI 0.86~3.55)。
有關死亡風險的爭議
之前已有多項研究比較了PCI與CABG對左主幹病變患者的療效和安全性。PRECOMBAT和SYNTAX研究顯示,這兩種血運重建治療組的死亡風險無明顯差異。EXCEL研究的5年數據提示,PCI組的死亡風險高於CABG組(13.0% vs. 9.9%)。不過,NOBLE研究者指出,這幾項研究都不足以評價兩組死亡風險之間的差異。未來針對以上四項研究開展薈萃分析,有可能說明這兩種治療措施的死亡風險是否相當。
基於NOBLE研究5年隨訪結果,研究者認為,對於左主幹病變患者的血運重建,PCI 對5年臨床預後的改善差於CABG。儘管兩組的死亡風險相近,但PCI 組非操作相關的心梗、再次血運重建的風險明顯較高,故支持此類患者選用外科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