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廣明|合併破骨細胞樣巨細胞的胰腺未分化癌診治的研究進展

2020-11-30 騰訊網

本文內容已經過同行評議,以優先出版方式在線發表,可作為有效引用數據。由於優先發表的內容尚未完成規範的編校流程,《中華外科雜誌》不保證其數據與印刷版內容的一致性。

【引用本文】孫廣明,孔瑞,楊士鳳,等.合併破骨細胞樣巨細胞的胰腺未分化癌診治的研究進展[J].中華外科雜誌,2018,56(7):548-550.

合併破骨細胞樣巨細胞的胰腺未分化癌診治的研究進展

孫廣明 孔瑞 楊士鳳 孫備

{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胰膽外科}

破骨樣巨細胞(osteoclast-like giant cell,OGC)可見於身體各部位,胰腺是最常見的部位之一。合併破骨細胞樣巨細胞的胰腺未分化癌(undifferentiated pancreatic carcinoma with osteoclast-like giant cells,UOC)佔所有胰腺外分泌腫瘤的1%以上[1,2]。普通的多核巨細胞和非典型的橢圓形、卵圓形背景下的單核細胞是其主要特徵。目前對於其組織起源仍有爭議,一些研究結果支持上皮來源,而另一些數據提示間充質來源。由於非腫瘤性反應OGC的存在,可將OGC分為UOC和一般的未分化癌。由於UOC早期診斷困難和較強的侵襲性,多數患者生存時間不足1年。近年來隨著影像技術不斷發展,病理學診斷水平不斷提升,此類病例報導逐年增多。現我們就破骨細胞樣巨細胞的UOC的診治進展進行系統綜述,為今後UOC診治提供借鑑。

一、流行病學資料

UOC的發病率在男女之間無差異,一般發病年齡在60歲左右,腫瘤好發於胰腺體尾部,多呈實性或囊實性,目前鮮見與地域相關的文獻報導。有報導表明,此類腫瘤的危險因素不同於胰腺導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與吸菸、嗜酒的相關性不大[3]。對於不能切除的UOC患者,總體中位生存期為6.5個月[4]。雖然UOC預後較差,但優於PDAC和多形性巨細胞瘤[5]。目前文獻報導的UOC術後最長生存時間達15年,已實現臨床治癒[6],本中心曾診治1例UOC患者,行根治性胰體尾聯合脾臟切除術後隨訪近4年,無任何復發跡象。UOC病例可同時伴發PDAC,或伴發黏液性囊性腫瘤和導管內乳頭狀黏液瘤。有資料顯示,UOC伴發PDAC的比例約為75%[1],單純UOC患者較UOC伴發PDAC者總體存活時間長。

二、病理學特點

對於UOC的起源,綜合組織形態學、免疫組織化學、超微結構和分子生物學研究的結果,目前多數研究結果表明UOC起源於上皮細胞[1,2] 。基於OGC的上皮來源,UOC被WHO劃分為PDAC的罕見亞型[2]。

(一)組織學特點

UOC腫瘤顏色呈灰粉、灰黑、灰褐等,腫塊多由充滿出血性壞死的多房囊性腫瘤組成,少量由實性成分組成。據文獻報導,腫塊最大徑為2.0~25.0 cm(平均9.0 cm)[1]。UOC也較其他胰腺囊性腫瘤存在更廣泛纖維化、出血,甚至類骨質形成,這可能影響病理學診斷結果[1,7]。UOC以組織內含有單核腫瘤細胞、多形性瘤巨細胞和OGC為特徵,OGC中有5~30個細胞核,核較小,多呈空泡狀,核仁明顯,少有核分裂及吞噬現象,它通常與正常的破骨細胞混雜存在,且兩者形態和組織學特點無法區分,癌旁可見胰腺導管上皮內瘤變(pancreatic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PanIN)[1,2,7,8,9,10]。UOC呈現兩種癌症生長模式:(1)在腺癌肉瘤化的過程中呈現侵襲和擴張性生長;(2)嚮導管內生長[9]。一般而言,UOC瘤體往往較大,具有出血性,類似於胰腺假性囊腫的生長方式;在少數未分化癌中,UOC也可以出現類似骨巨細胞瘤的生長方式 [9,10]。巨細胞多集中於骨化生、鈣化或出血灶,這表明它們本身具有生物學功能,並能夠參與體內病理過程[11]。

(二)免疫組織化學特點

據報導,雖然單核細胞可檢測到上皮細胞和組織細胞的生物學標誌物,但部分腺癌和單核細胞也有相同的K-ras突變[10]。這些結果表明,UOC中單核細胞的起源是腫瘤上皮細胞而不是反應性間質成分;OGC由於其良性的組織學表現,缺乏上皮標誌物,也沒有K-ras突變[12]。總體而言,腫瘤相關的巨噬細胞中骨橋蛋白的表達呈強陽性[13]。OGC中CD68、Vimentin和LCA呈陽性表達,Keratin和p53呈陰性表達。UOC中真正的惡性細胞——多形性腫瘤巨細胞中Vimentin的表達呈強陽性,且通常表達Keratin,出現突變的p53,並具有較高的Ki-67增殖指數[1,7,14,15]。

三、臨床表現及診斷

此類患者最常見的臨床表現是腹痛,同時可合併可觸及的腹部腫塊、體重減輕、乏力、厭食和黃疸[1,8,14]等消化道症狀。根據腫瘤的發生部位不同,臨床表現略有差異。由於該腫瘤多發生於胰腺體尾部,且腫瘤體積常較大,因此,除上述症狀外還可表現為進食後的飽脹感,甚至出現嘔吐等症狀;胰頭部腫瘤則可出現進行性黃疸和十二指腸梗阻等症狀。與PDAC相比,UOC的腫瘤標誌物,特別是癌胚抗原和CA19-9水平往往呈現不明顯升高或在正常範圍內。其他相關的實驗室檢查,如血尿澱粉酶、血紅蛋白及各種生化指標等基本趨於正常[2,7];當出現黃疸、消化道出血、消瘦、惡病質等臨床表現時以上指標也會有不同程度的變化。有文獻報導過1例UOC伴局灶性骨軟骨瘤樣分化的病例資料,該患者表現為無痛性黃疸、瘙癢症、厭食及消化道出血的症狀[16]。因此,通常情況下UOC無較特異的臨床表現,一般以不同位置的腫瘤所引起的相關症狀為主。

四、影像學檢查

UOC的術前診斷仍主要依靠影像學檢查,由於其發病率低,且缺乏特異性的影像學表現,因此診斷極其困難;但當符合特徵性影像學改變時,應考慮到該病的可能,其鑑別診斷包括各種胰腺囊性病變和實性腫瘤。

(一)超聲檢查

UOC的超聲影像無特異性,多為胰腺頭部或體尾部低回聲腫塊影,但基本無助於UOC的特異性診斷。通過超聲造影一定程度上可了解腫瘤的血供、腫瘤實質的性狀,並可與胰腺癌相鑑別,具有一定的初步診斷作用。

(二)CT和MRI檢查

CT掃描圖像可清晰顯示腫塊大小和位置關係,典型的UOC可以觀察到動脈期明顯增強,門靜脈期持續增強的不規則實性和囊實性團塊[17],周圍有微弱的低信號影,腫瘤邊界多不清晰,主胰管偶有輕度擴張,腫瘤壁或周圍部分略有強化,在胰腺遠端可有實質萎縮[18,19]。MRI圖像顯示,在T1MI和T2MI上腫瘤表現為不均勻的低信號影,腫瘤周邊部分信號區域較暗,但在T2MI上腫瘤的中心部分信號強度稍高;注入造影劑後腫瘤在動脈期、門靜脈期和延遲期均表現出低水平的增強信號影[19]。UOC為惡性高代謝病灶,其特徵性的表現為瘤體較大。18氟代脫氧葡萄糖(18F-FDG)PET-CT掃描具有一定的診斷作用,準確閱讀PET-CT至關重要。與通常在PET-CT中使用的非增強CT相比,MRI可以提供更好的解剖學細節[20]。因此,18F-FDG PET-MRI可能比PET-CT更有助於診斷胰腺病變[17]。

(三)超聲內鏡檢查(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

EUS檢查圖像可顯示腫瘤與胰腺及胃的位置關係,能夠有效減少胃腸道氣體的幹擾,在胰腺疾病診斷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與PDAC的均勻低回聲表現相反,EUS下UOC傾向於明顯異質性,在位於同一病灶內有界限分明的高、低回聲區,其形態多不均勻,邊界不清,胰管擴張不明顯[2,21]。CT或EUS引導的細針穿刺活檢(fine-needle aspiration,FNA)是一種有效、準確的腫瘤細胞學診斷方法,這可為術前明確診斷UOC提供極大幫助。但大量文獻報導,術前FNA可增加術後併發症的發生率,遠期生存率也低於未進行FNA的患者[1]。因此,應注意避免因一味追求術前明確診斷而增加術後併發症的風險,選擇合適的病例至關重要。

五、治療

(一)手術治療

目前,手術根治性切除仍是UOC的首選治療方法,但由於其發病率低,無法進行相應的隨機對照研究以明確其優勢。在術前影像檢查未發現有明顯遠處轉移,且符合手術指徵的情況下,積極手術根治仍是治癒UOC的唯一機會。由於UOC根治性切除的報導較少,手術方式的選擇及淋巴結清掃範圍仍應參照PDAC指南推薦的手術方式。需要注意的是,超過半數的UOC在術前已經存在局部進展,多數腫瘤可侵犯鄰近器官,常需行部分或全胰腺切除聯合鄰近器官切除[22]。但由於這類腫瘤血供豐富,病灶通常較大,術中具有一定風險,因此需要做好充分的術前準備,建議術前常規行腫瘤CT三維重建以明確其位置比鄰、血供及是否有變異血管,可有效增加手術安全性。

(二)輔助治療

由於骨巨細胞瘤對放療較敏感[23],所以UOC對放療亦敏感,這也是應用放療的理論依據。文獻報導1例無法行根治性切除的UOC患者進行調強放療,患者對放療具有較好的耐受性,術後6個月生存狀態良好[24];鑑於單核細胞的上皮來源,針對UOC選擇吉西他濱的化療方案是合理的,也有研究者術後使用吉西他濱輔以替吉奧治療,後改用口服替加氟嘧啶治療,患者術後存活了6年[25]。

六、預後

通過檢索文獻,目前已發表文獻中病例的生存數據差異很大(4個月至15年),但大部分UOC患者均在手術切除後早期即出現復發、轉移,且疾病進展迅速,通常於術後1年內死亡[1,2,8]。在UOC早期階段,一般腫瘤體積較小,即使體積很大的UOC經過積極手術治療也可實現患者的長期存活。因此,腫瘤大小尚未被證實是一個可靠的預後指標,這種生存狀況的差異可能由腫瘤的組織學異質性決定。有研究結果顯示,高齡、男性、腫瘤瘤體較小、淋巴結轉移和伴發有PDAC成分是UOC患者生存率較低的預後因素[26]。因此,對於合併上述預後因素的患者,在積極手術治療的前提下,更要探索多元化的治療方式,以期獲得較好的預後。

七、結語與展望

隨著影像學技術的發展,三維可視化技術的臨床應用越來越廣泛,而高倍顯微鏡和染色技術的開展,將使腫瘤更易被早期發現,並為腫瘤的穿刺活檢提供更多的幫助,使UOC的診斷更加準確。由於UOC較罕見,樣本量較小,難以開展前瞻性研究,因此,應對UOC腫瘤患者進行密切隨訪,以獲取更多的腫瘤相關性信息。積極開展相應的基礎研究,特別是針對術後長期存活的病例,從病理學特點及發病機制入手,可探索更有效的治療手段。

(參考文獻略)

相關焦點

  • 從肺腺癌轉變為肉瘤樣癌,這位晚期肺癌患者到底怎麼治?
    心律齊,各瓣膜聽診區未及病理性雜音。腹軟,無腹痛腹脹。雙下肢無水腫。病理體徵未引出。  2. 抽絲剝繭,探尋病因  現病史:患者無明顯原因及 誘因下出現咳嗽、咳痰,少量白色痰,並出現胸痛並痰中帶血絲,量不多,為求進一步診治就診於濰坊市中醫院。
  • 【骨生物學二】高清動畫看懂成骨細胞和破骨細胞
    骨生物學二 上一集我們看了骨的結構,這一集我們具體看下成骨細胞和破骨細胞是如何工作的。不禁想到怪不得老師說看到多核巨細胞可能是破骨細胞,成骨細胞分泌骨樣基質。更多科普知識歡迎關注CSAVS。
  • 成骨細胞與破骨細胞是夥伴,還是敵人?!
    成骨細胞是骨形成的主要功能細胞,起源於多能的骨髓基質的間質幹細胞,在體內各種調控因素(主要是骨形成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的調節下,形成骨祖細胞、前成骨細胞,並定向分化為成骨細胞,成骨細胞分泌類骨質和多種細胞因子,促進骨組織礦化。
  • 愛不罕見,非小細胞肺癌之癌王肺肉瘤癌何時有春天
    畢竟是人類第一大癌種,研究自然要深入一些,隨著靶向和免疫的發展,非小細胞肺癌已經逐漸演變成慢性病,可是其中還是存在一種被劃分為非小細胞肺癌,但卻不那麼好治的「非小細胞肺癌」——肺肉瘤樣癌。何為肺肉瘤樣癌?
  • 肉瘤樣腎細胞癌的診治經驗
    在本文中,王坤、趙晨明、陳志強對肉瘤樣腎細胞癌的診治進行了探討和經驗分享。本文選取了原文當中的討論部分。 SRCC的組織成分包括上皮成分和間葉成分,上皮成分可以來源於任何類型的腎細胞癌。由於透明細胞癌發病率最高,所以>80%的SRCC與其相關。
  • 基因編輯RAW264.7細胞系助力炎症及破骨細胞生成相關研究
    RAW264.7細胞在體外可以對刺激產生反應,並隨後產生具有破骨細胞完全分化的特徵的多核細胞,被廣泛用於研究骨骼疾病如風溼性關節炎、骨質疏鬆症、骨質溶解、牙周炎等。RAW264.7細胞系的應用:RAW264.7是單核細胞/巨噬細胞樣細胞系,源自BALB/c 微小核糖核酸的Abelson白血病病毒轉化細胞系。RAW264.7是破骨細胞、炎症研究最常用的體外模型之一。
  • 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治療全策略
    胰腺癌,被稱為「癌中之王」,惡性程度極高,而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則是為數不多的可以治癒的胰腺惡性腫瘤之一。 (2)神經內分泌腫瘤分為兩大類:有功能性和無功能性。近年來研究發現胰腺內分泌腫瘤易出現轉移,特別是無功能性的神經內分泌腫瘤,轉移發生率超過50%。
  • 預防巨細胞病毒感染 中和抗體研究取得進展
    來源:科技日報預防巨細胞病毒感染 中和抗體研究取得進展巨細胞病毒(CMV)感染可引發一種強有力的免疫反應,包括刺激具有中和活性的抗體。最近的研究集中在闡明中和抗體在預防巨細胞病毒感染和疾病中的作用,以及描述中和抗體所針對的病毒抗原。
  • 幹擾素與骨免疫系統及牙槽骨骨改建的研究進展
    同時,IFN-β還可通過Jak/STAT3/c-Fos信號通路抑制骨髓巨噬細胞(marrow macrophages,BMMs)向破骨細胞前體細胞(preosteoclasts,pOC)分化,但此過程中泛素可降解Jak1,從而導致IFN-β對破骨細胞的調節局限於其生成的早期階段,這一作用在分化的後期因缺乏Jak1而受到限制。
  • 基因編輯RAW264.7細胞系—助力炎症以及破骨細胞生成相關研究
    RAW264.7細胞在體外可以對刺激產生反應,並隨後產生具有破骨細胞完全分化的特徵的多核細胞,被廣泛用於研究骨骼疾病如風溼性關節炎、骨質疏鬆症、骨質溶解、牙周炎等。 RAW264.7細胞系的應用: RAW264.7是單核細胞/巨噬細胞樣細胞系,源自BALB/c 微小核糖核酸的Abelson白血病病毒轉化細胞系。
  • 牙源性幹細胞及其在再生醫學中的應用進展
    DSCs可進行自我更新,並具有多種分化能力,且無倫理問題。組織工程方法結合對DSC生物學特性的理解,將為DSC在各種治療策略中的應用提供有力的支持。預計未來幾年,幹細胞將在組織工程領域取得巨大進展。現就DSCs的類型及其在組織工程和再生醫學治療潛力方面的研究進展進行綜述。
  • 核醫學診治甲狀腺癌的重要作用
    原標題:核醫學診治甲狀腺癌的重要作用   甲狀腺癌是最常見的甲狀腺惡性腫瘤,近年來以其發病率呈全球性增高趨勢而引人關注。除甲狀腺髓樣癌外,絕大部分起源於濾泡上皮細胞的甲狀腺癌保留了攝碘功能,這使核醫學的放射性碘-131(131I)成為甲狀腺癌術後的重要治療手段。
  • 呼吸道病毒無所不能-胰腺也中招
    呼吸道病毒引起糖尿病的詳細機理還未完全搞清楚。目前主要有以下幾種假說:(1)病毒感染說(2)旁觀者損傷說(3)分子模擬說(4)病毒的持續感染說[8]。這四種假說均是實驗結果的推測,困難是很少或者無法到人體進行驗證。
  • 綜述|不明原因偏頭痛合併卵圓孔未閉研究進展
    不明原因偏頭痛合併卵圓孔未閉研究進展[J]. 中國實用內科雜誌, 2020, 40(8): 679-682. 偏頭痛是世界上最常見的原發性頭痛症候群,它是一種複雜的疾病,有反覆發作、搏動性、單側痛等特點,與心血管和腦血管事件的長期風險增加有關,這種效應是由於卒中(缺血和出血熱)和心肌梗死的風險增加所致,部分原因是先兆的存在。
  • 15+候選藥物,20+臨床試驗,靶向藥攻堅「癌中之王」!
    但截至目前,以最新文獻統計,藥物研發進展仍較為緩慢,主要方向以靶向藥物開發為主,本文即統計當前最新的靶向藥物研發狀態。1胰腺癌簡介胰腺癌多種類型中,最為常見的是胰腺導管腺癌(PDAC)。2胰腺癌亞型分類表觀遺傳學一些研究證明,PDAC顯示了明確的分子異質性。當前研究認為,其分子亞型根據不同生物學特徵和預後相關性,可分為4種,即「鱗狀、胰腺祖細胞、免疫原性、異常分化的內外分泌或ADEX」,這是基於胰腺的重要轉錄因子和下遊靶標在譜系分化中的差異表達而分類的。
  • 中科院在人巨細胞病毒核衣殼出核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新華社武漢3月2日電(記者李偉)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在人巨細胞病毒核衣殼出核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發現宿主細胞蛋白WDR5通過輔助形成出核複合體,在人巨細胞病毒核衣殼出核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國際權威期刊《病毒學雜誌》。這一研究首次揭示了WDR5在人巨細胞病毒複製周期中所起的作用及其機制,加深了對該類重要病原病毒複製過程的認識,也為抗病毒藥物研發提供了新思路。人巨細胞病毒是一種人群感染率極高的病毒。
  • MAPK信號通路與骨質疏鬆關係的研究進展
    活化的MAPK參與細胞增殖、分化、遷移、凋亡及應激反應等生理過程。這篇綜述將詳細介紹MAPK信號通路與骨質疏鬆(OP)關係的最新研究進展,探究OP的發病機制,為臨床治療骨質疏鬆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DoYeonKim等研究結果表明BMP通過激活p38MAPK-Smad信號通路增強C2C12細胞成骨分化和礦化。Sik-WonChoi等實驗說明P38通路通過增加OB生成和減少破骨細胞(osteoclast,OC)分化改善骨質疏鬆。可見,P38通路通過促進骨形成和抑制破骨細胞分化改善骨質疏鬆。
  • 甲狀腺髓樣癌診斷與治療中國專家共識(2020版)| 指南分享
    甲狀腺癌病人中,90%以上為分化型甲狀腺癌(DTC),而甲狀腺髓樣癌(MTC
  • 聚焦「癌中之王」,這項研究將為胰腺癌可視化診療提供新策略
    胰腺癌因早期很難被發現,多數患者被發現時已是晚期,加之擴散極快、病死率極高,被稱為「癌中之王」。近日,中山大學附屬第五醫院分子影像中心李暘研究員團隊項目《變性膠原基質的分子可視化在胰腺癌早期病灶檢測中的研究》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培育項目。項目將聚焦腫瘤演進與診療的分子功能可視化研究,有望為胰腺癌的可視化診療提供新策略,為創建原創性的腫瘤可視化技術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