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候選藥物,20+臨床試驗,靶向藥攻堅「癌中之王」!

2020-11-25 騰訊網

文/藥瘋

◆◆

胰腺導管腺癌是最為常見的胰腺癌,據預測,2030年將成為癌症相關死亡的第2大主要原因,這必將迫使研究人員進一步加大胰腺癌藥物開發的力度,以及設計多種聯合用藥方案。但截至目前,以最新文獻統計,藥物研發進展仍較為緩慢,主要方向以靶向藥物開發為主,本文即統計當前最新的靶向藥物研發狀態。

1

胰腺癌簡介

胰腺癌多種類型中,最為常見的是胰腺導管腺癌(PDAC)。近年,PDAC發病率正在上升,預計到2030年,有望成為癌症相關死亡的第二大原因,並且預後很差,超過80%的患者在診斷時即為晚期,且5年總存活率約為7%。

圖1:胰腺腺體組織結構

(圖片源自:2020~NCCN指南)

全身化療是局部晚期(LAPC)和轉移性(MPC)患者治療的主要手段,吉西他濱單藥治療已超過二十年,後一線FOLFIRINOX和紫杉醇/吉西他濱顯示出更好的療效;而靶向治療在PDAC的治療方案中,作用有限,故而臨床急需更有意義的新型治療方法。

2

胰腺癌亞型分類

表觀遺傳學一些研究證明,PDAC顯示了明確的分子異質性。當前研究認為,其分子亞型根據不同生物學特徵和預後相關性,可分為4種,即「鱗狀、胰腺祖細胞、免疫原性、異常分化的內外分泌或ADEX」,這是基於胰腺的重要轉錄因子和下遊靶標在譜系分化中的差異表達而分類的。

而最近,癌症基因組研究網絡對PDAC進行了基因組研究,結合PDAC轉錄/蛋白質組學的綜合表徵,確定了兩種主要的亞型:「基底樣/鱗狀」和「經典/胰腺祖細胞」。

鱗狀亞型,主要涉及炎症、缺氧、代謝、TGF-β信號傳導、MYC途徑活化、自噬、TP53和KDM6A突變、TP63轉錄(ΔNp63)等,鱗狀亞型被認為是獨立的不良預後因素。

胰腺祖細胞亞型,特徵為胰腺內胚層高水平轉錄,PDX1是所有胰腺細胞類型形成中的主要轉錄調節因子之一,起致癌作用。此外,胰腺癌基因KRAS的表達也導致PDX1表達增加。

3

胰腺癌分子信號通路/重要靶點

許多經典的酪氨酸激酶受體在胰腺癌中起重要作用,包括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受體(FGFR),胰島素樣生長因子受體(IGFR),原肌球蛋白受體激酶(TRK),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受體(VEGFR)和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受體(PDGFR)。而其他信號通路,有WNT/β-CATENIN、NOTCH、ROBO/SLIT等。

圖2. 治療胰腺癌的潛在靶標和藥物

(圖片源:doi.org/10.1016/j.ctrv.2019.101926)

NO.1

EGFR

PDAC超過90%檢測出EGFR過表達,且在PDAC復發及肝轉移過程中起重要作用。臨床數據提示,EGFR上調可能與更為惡性的腫瘤行為及術後更高的疾病復發率相關。

NO.2

FGF/FGFR

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FGF)/FGFR途徑在PDAC進展期起關鍵作用,FGFR1和FGFR2在PDAC中均過表達,且與晚期腫瘤分期和生存期較短相關。同時,腫瘤組織中FGF和FGFR水平升高與腫瘤組織中誘導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上調和酪氨酸蛋白硝化有關,一定程度上證明氧化應激會參與FGF途徑介導的PDAC的進程。

NO.3

IGF/IGFR

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IGF-1)和IGF1R的高表達,與PDAC惡化程度和較短生存期相關,且IGF1R和EGFR的共表達與PDAC的不良生存率顯著相關。此外,PDAC患者血清中IGF-1含量很高,並可以與胰島素樣生長因子結合蛋白(IGFBPs)結合。近期研究表明,高IGF-1/低IGFBP-3濃度可能與PDAC高風險、進展快、預後不良相關。

NO.4

TRK

TRK基因融合,可導致下遊通路激活,腫瘤細胞活化、增殖,這種情況以及ROS1融合在胰腺癌中相對很少見,但實際發生率並無標準統計。對47個切除的PDAC樣本的研究表明,與正常的相鄰組織比較,TRK受體表達增加了66%。

NO.5

VEGF/VEGFR

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多肽),通過結合VEGFR-1和VEGFR-2促進內皮細胞增殖。據報導,PDAC樣品中VEGF mRNA的高表達,與高微血管密度和疾病進展相關。

NO.6

WNT/β-catenin

Wnt/β-catenin通路參與許多細胞功能,例如幹細胞的再生,等。PDAC超過65%會發生Wnt途徑的異常激活。最近有研究表明,Wnt信號的激活很容易導致PDAC的惡性發展。

NO.7

NOTCH

有證據表明,Notch在胰腺腫瘤發生中起重要的致癌作用。研究發現Notch信號通路可以直接上調Snail-1和Slug,從而誘導上皮-間質轉化(EMT)。

NO.8

ROBO/SLIT

ROBO/SLIT與細胞粘附、增殖和存活相關;大約1/3的PDAC患者中顯示出SLIT-ROBO基因突變,但經常被甲基化掩蓋。

NO.9

TGF-β

TGF-β具有抑癌基因的作用,但它可以促進癌細胞的血管生成和上皮-間質轉化,是最重要的EMT誘導因子之一;TGF-β的信號傳導是通過關聯SMAD2/3/4一系列靶基因的轉錄調節而完成。

NO.10

Hh

Hh信號通路在胚胎發育和成人組織維持中具有關鍵作用。它的失調與腫瘤發生密切相關,且70%的PDAC中發現其過表達,從而促進腫瘤的生長和轉移。重要的是,健康的胰腺中不存在sHh配體的過表達。此外,一些報導表明Hh途徑的激活會誘導幹細胞標誌物,並參與EMT活化。

NO.11

NRG1

NRG1是與ERBB3和ERBB4酪氨酸激酶受體相互作用的配體,可刺激下遊信號通路。在PDAC中,NRG1融合可充當致癌驅動因子,導致NRG1-EGF結構域的更高表達並增加與ERBB2/ERBB3受體複合物的親和力。最新數據顯示,ERBB抑制劑(例如afatinib和erlotinib)在NRG1重排的PDAC患者中具有明顯的療效。

4

靶標最新臨床試驗進展

NO.1

MEK抑制劑

曲美替尼,為選擇性MEK1/2抑制劑,通過抑制S217上MEK的Raf磷酸化,來抑制MEK依賴性ERK磷酸化和MEK1/2活化。一項隨機、雙盲的II期臨床試驗評價了160名MPC患者一線使用「吉西他濱+曲美替尼」VS「吉西他濱+安慰劑」的療效,結果組間的OS和PFS無明顯差異;當前值得期待的臨床試驗為「ribociclib+曲美替尼」(NCT02703571)以評價在LAPC或MPC中的療效。另,selumetinib的一項II期臨床也在進行中。

NO.2

IGFR抑制劑

Ganitumab是一種IGF1R單克隆抗體,可阻止IGF-1和IGF-2與其受體結合。一項II期隨機試驗評價了125名MPC患者「吉西他濱+Ganitumab」vs「吉西他濱+conatumumab」vs「吉西他濱+安慰劑」的療效,結果顯示Ganitumab組的OS和PFS得到了明顯的改善;另一項II期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試驗評價了一線使用「nab-紫杉醇/吉西他濱+istiratumab」VS「nab-紫杉醇/吉西他濱」的療效,結果顯示mOS與mPFS無顯著性差異。

NO.3

mTOR抑制劑

一項II期臨床評價了依維莫司單藥用於治療吉西他濱難治型MPC患者的療效,雖耐受性較好,但臨床療效不明顯。另一項I/II期研究給予LAPC和MPC患者聯合使用「吉西他濱+替西羅莫司」,雖副作用可控,但仍未顯示出明顯的臨床療效。

NO.4

TRK抑制劑

在探索TRK抑制劑的試驗中獲得了令人鼓舞的結果。2018年,一項研究將55名入組過larotrectinib治療方案的患者進行了重新入組:I期入組成人,I/II期納入兒童,II期納入成人和青少年;這些患者有多種涉及TRK陽性的實體瘤,唯一的PC患者表現了部分應答,但可惜未能達到預期的PFS。另兩項I期研究評價了entrectinib在不同實體瘤(含PC)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結果顯示entrectinib耐受良好,在TRK相關的實體瘤中ORR達到了100%。

NO.5

NOTCH抑制劑

在PDAC患者中研究了針對NOTCH通路的多種藥物,如抗DLL4抗體demcizumab、Notch2/3受體抑制劑tarextumab;兩種γ-分泌酶抑制劑RO4929097和MK-0752。一項雙盲/三臂/隨機的II期臨床研究顯示,分別使用「吉西他濱+nab-紫杉醇+安慰劑」vs「吉西他濱+紫杉醇+demcizumab」用於MPC患者的一線治療,結果顯示demcizumab組耐受性較好但mPFS和mOS未見顯著性差異。另兩項II期臨床(藥物分別為tarextumab、RO4929097)未給出積極的臨床數據。

NO.6

TGF-β抑制劑

Galunisertib,為首個口服有效的I型TGF-β受體(ALK5)抑制劑;一項Ib/II多中心臨床試驗以評價Galunisertib在LAPC和MPC患者中的療效,分組為「吉西他濱+Galunisertib」vs「吉西他濱+安慰劑」,結果顯示Galunisertib組的mOS為8.9個月,而安慰劑組為7.1個月。另一項研究涉及藥物TGF-β抑制劑、PD-L1單抗durvalumab(NCT02734160)的I期正在進行中。

NO.7

Hn抑制劑

IPI-926,一個潛在的SMO跨膜蛋白抑制劑;一項多中心Ib臨床研究聯合使用FOLFIRINOX和IPI-926,以評價LAPC和MPC患者的療效,結果顯示其ORR為67%,同時接受IPI-926維持治療(即使停止使用FOLFIRINOX)的患者其體內CA19-9水平顯示下降。可惜的是,另一項II期試驗(IPI-926+吉西他濱)臨床療效不佳,導致試驗早早關閉。

NO.8

PARP抑制劑

一項II期研究的數據初步表明,PARP抑制劑olaparib對23例BRCA1/2突變型PDAC患者的病情,可以得到一定的控制。而另一項III期POLO試驗(國際多中心/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證明,經歷16周一線鉑劑化療後,olaparib可繼續維持治療,且與安慰劑對照得到明顯的效果(7.4個月vs3.8個月),同時安全性較好。另一項臨床試驗(RUCAPANC)研究了rucaparib在難治性BRCA1/2突變型LAPC和MPC中的療效和安全性,結果表明:19名患者中有4名獲得了緩解,疾病控制率為31.6%。其他PARP抑制劑,如Veliparib,針對於LAPC和MPC也處於II期臨床當中。

附表:胰腺癌靶向藥物臨床最新進展

5

小結

儘管對於胰腺癌的藥物開發,全球一直在進行當中,但至今仍未獲得令人興奮的信息,這與阿爾茨海默治療藥物的進展所帶來的感觸,頗為類似。

胰腺癌當前的常規治療,仍以細胞毒藥物一線治療為主,預後極差,而且各項指標均令人沮喪。靶向藥物的開發,一直在進行當中,但被納入指南的僅為十多年前獲批的厄洛替尼,其他數百個替尼類藥物均未有明顯建樹(當前值得關注的方向為PARP抑制劑)。而近年來火熱的免疫療法PD-1/PD-L1單抗,對於微環境複雜的胰腺癌來說,也是遇到了極大的困境。總之,胰腺癌藥物的發現與優化,當下仍舉步維艱!

參考資料:

1.New therapeutic targets in pancreatic cancer(2019).https://doi.org/10.1016/j.ctrv.2019.101926.

2.The Italian Rare Pancreatic Exocrine Cancer Initiative. Tumori. 2019 Apr 9:300891619839461. https://doi.org/10.1177/0300891619839461 PubMed PMID: 30967031.

3.Systemic Chemotherapy for Advanced Rare Pancreatic Histotype Tumors: A Retrospective Multicenter Analysis. Pancreas. 2018 Jul;47(6):759-771. https://doi.org/10.1097/MPA.0000000000001063 PubMed PMID: 29771769.

4.Projecting cancer incidence and deaths to 2030: the unexpected burden of thyroid, liver, and pancreas cancers in the United States. Cancer Res. 74, 2913–2921 (2014).

5.Increased survival in pancreatic cancer with nab-paclitaxel plus gemcitabine, N Engl J Med, 369 (2013) 1691-1703.

6.Targeted Therapies for Pancreatic Cancer and Hurdles Ahead. Anticancer Research, (2018)38(12), 6591–6606. https://doi.org/10.21873/anticanres.13026.

7.Pancreatic cancer. Nat Rev Dis Primers. 2016 Apr 21;2:16022. https://doi.org/10.1038/nrdp.2016.22

8.Genomic analyses identify molecular subtypes of pancreatic cancer. Nature. 2016 Mar 3;531(7592):47-52. https://doi.org/10.1038/nature16965

END

相關焦點

  • O藥+Y藥聯合拿下「癌王」,肝癌免疫療法仍炙手可熱!
    肝細胞癌(HCC)是全球常見惡性腫瘤,曾有「癌王」之稱。近年來,索拉非尼和樂伐替尼在肝癌一線治療上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瑞戈非尼、卡博替尼和雷莫蘆單抗作為二線治療藥物也有著廣闊的前景。2017年美國FDA加速有條件批准納武利尤單抗二線治療HCC,開啟肝癌免疫治療的重要時代。
  • 最新KRAS基因突變的非小細胞肺癌靶向藥物及臨床試驗
    從目前靶向藥物研究現狀來看,酪氨酸激酶受體抑制劑比較多,KRAS基因抑制劑還處於「孵化」階段,目前針對KRAS基因突變的靶向藥物基本均處於Ⅱ、Ⅲ臨床研究階段。目前已知針對KRAS突變型患者的靶向藥物研究有所進展的為法尼基轉移酶(FTase)抑制劑及RAS/RAF通路下遊效應分子MEK抑制劑的研究。
  • 癌症之王:胰腺癌藥物全球臨床進展
    基於從臨床試驗中獲得的積極結果,NCCN指南建議對所有患者進行種系檢測,並考慮對出現轉移的患者進行腫瘤分子分析。 化療+靶向 2005年批准的吉西他濱和厄洛替尼組合作為一線晚期療法,相比吉西他濱單藥mOS提高了0.3個月,但療效不足以超過厄洛替尼的額外毒性和費用負擔,臨床很少使用。
  • 小靶點,大希望:十大冉冉升起的新型靶向藥
    在這個特殊的年份裡,依然有不少作用於少見靶點的新型靶向藥發布鼓舞人心的臨床試驗數據。本文將選擇其中最有看點的幾大靶向藥,分享給諸位病友。KRAS的靶向藥,AMG510(正式的名字暫定是:Sotorasib)是名氣最大的,在各大學術會議上閃亮登場,同時已經登頂最權威的醫學雜誌《新英格蘭醫學》。根據已經公布的1/2期臨床試驗數據,該藥物治療KRAS突變的肺癌等實體瘤,客觀有效率在30%-50%,控制率高達90%以上。
  • 小靶點,大希望:十大冉冉升起的新型靶向藥
    在這個特殊的年份裡,依然有不少作用於少見靶點的新型靶向藥發布鼓舞人心的臨床試驗數據。本文將選擇其中最有看點的幾大靶向藥,分享給諸位病友。近期HRAS抑制劑tipifarnib就趁勢公布了小規模臨床試驗數據:15名HRAS突變的晚期尿路上皮癌
  • 四款抗癌靶向新藥獲批臨床試驗
    藥明康德/報導今日,中國國家藥監局藥品審評中心最新公示,四款全新小分子靶向藥的臨床試驗申請獲得默示許可。Capivasertib的分子結構式(圖片來源:維基百科)此次capivasertib在中國獲批臨床,擬開發適應症為該藥聯合紫杉醇用於晚期或轉移性三陰性乳腺癌成人患者的一線治療。目前,該藥已在全球進入3期臨床試驗,治療三陰性乳腺癌和前列腺癌。
  • 華理武大攻關發現抗新冠病毒候選藥物,對比試驗體外抑制活性更強
    同時,新設計的候選藥物S312和S416也有望開發成為抗RNA病毒的特效新藥,為將來冠狀病毒及其他急性RNA病毒的感染性疾病防控戰做好了候選藥物儲備。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了解到,抗病毒藥物可分為兩大類:直接作用於病毒自身的抗病毒藥物(DAA)和靶向宿主因子的抗病毒藥物(HTA)。
  • INOVIO在年會上展示DNA藥物的臨床結果
    CELLECTRA設備使用短暫的電脈衝,以可逆的方式打開細胞中的小孔讓質粒進入,從而克服了其它DNA及其它核酸方法(例如mRNA)的關鍵限制。進入細胞後,DNA質粒可使細胞產生靶向抗原。抗原在細胞中經過自然加工,觸發所需的T細胞和抗體介導的免疫反應。使用CELLECTRA器械給藥,可確保將DNA藥物直接有效地送到人體細胞中,在細胞中驅動免疫反應。
  • 喜大普奔,肺癌罕見突變基因有藥可用,國產新靶向藥重磅來襲
    EGFR 20號外顯子插入突變是非小細胞肺癌的一種罕見突變,約佔所有NSCLC的 2.1%。在中國,EGFR 20號外顯子插入突變發生率約佔所有NSCLC的2.3%。目前,全球範圍內尚未批准任何針對EGFR 20號外顯子靶點的治療藥物,同時,現有的EGFR-TKI、化療和免疫療法對於攜帶EGFR 20號外顯子插入突變的NSCLC患者臨床獲益有限,患者飽受疾病困擾,具有迫切的臨床治療需求。
  • 【科技前沿】饒子和等院士點評:盧敏等實質性獲得靶向藥物的聖杯...
    第一,p53是抑癌蛋白,發生突變後失去抑癌功能,因此靶向p53需要恢復(而非抑制)蛋白功能,但學術界和工業界尚無成功靶向抑癌蛋白的先例:癌症中最高頻突變的100個基因中,有51個編碼抑癌蛋白,然而臨床上一百多個靶向藥物幾乎都靶向癌蛋白,而無一靶向抑癌蛋白。
  • 全球第一個特異性RET靶向藥上市!
    今天菠蘿很有幸邀請到這個藥中國臨床試驗的牽頭人,肺癌臨床大咖陸舜教授,一起來聊一聊RET靶向藥的事兒 攜帶RET突變,但沒有用過多靶點靶向藥的甲狀腺髓樣癌患者使用LOXO-292的臨床試驗結果,其中69%的患者腫瘤顯著縮小。 LOXO-292還有個很大的優點,就是能夠透過血腦屏障,對腦轉移也非常有效。 作為RET靶向藥,這很重要,因為RET融合的肺癌患者比較容易產生腦轉移。
  • 專家點評Cancer Cell丨 盧敏等實質性獲得靶向藥物的聖杯—— p53...
    第一,p53是抑癌蛋白,發生突變後失去抑癌功能,因此靶向p53需要恢復(而非抑制)蛋白功能,但學術界和工業界尚無成功靶向抑癌蛋白的先例:癌症中最高頻突變的100個基因中,有51個編碼抑癌蛋白,然而臨床上一百多個靶向藥物幾乎都靶向癌蛋白,而無一靶向抑癌蛋白。
  • 基石藥業-B夥BlueprintMedicines啟動治療肝細胞癌患者的臨床試驗
    【財華社訊】基石藥業-B(02616-HK)公布,與Blueprint Medicines Corporation(納斯達克股票代碼:BPMC)(BlueprintMedicines),一家專注於探索具有特定基因特徵的癌症、罕見病及癌症免疫療法的精準治療的公司,共同宣布,fisogatinib聯合CS1001治療局部晚期或轉移性肝細胞癌(
  • 全球肺癌靶向藥再掀風暴!6大靶點,9大研究讓生存期強勢逆轉
    據無癌家園的專家介紹道:根據患者的基因突變,醫生決定用特定藥物的靶向治療在肺癌中已經成為一種有效的治療手段。非常振奮人心的是,2019年,我國自主研發的、專門針對EGFR ex20in患者的新藥JMT-101已經獲得批准投入臨床試驗!並且在2020年ASCO線上會議中,首次公布了這款藥物治療晚期結直腸癌患者的試驗結果,疾病控制率達到100%,引起轟動。好消息是,目前JMT-101治療多種實體瘤的Ⅰ期臨床試驗已經陸續開始。
  • INOVIO將開發DNA編碼單克隆抗體候選藥
    DARPA兩年撥款的一部分將用於INOVIO和威斯塔研究所團隊構建新冠肺炎dMAb候選藥物,構建將依照阿斯利康目前處於新冠肺炎治療臨床試驗中的傳統重組單克隆抗體候選藥物來進行。dMAb候選藥物可快速完成活體開發和生產,為治療SARS-CoV-2病毒感染提供一種具有成本效益並可擴展的治療和預防選擇。
  • 葆元醫藥從第一三共引進兩個臨床階段腫瘤靶向藥物
    轉自 | 即刻藥聞9月7日,葆元生物醫藥科技(杭州)有限公司(簡稱「葆元醫藥」),一家專注於服務全球市場腫瘤領域未滿足臨床需求的臨床階段生物技術公司,通過其子公司安赫特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和第一三共株式會社 (簡稱「第一三共」)籤訂了引進兩個臨床階段腫瘤領域候選創新藥物的許可協議。
  • 基因無突變靶向藥物有害無利
    其實, 2005年啟動了一項同期化放後鞏固化療的國際多中心臨床試驗,4年多共入組了400多個病人,結果顯示,是否鞏固化療,病人的腫瘤無進展生存期差不多都是8~9個月;總生存期也都約為20多個月,嚴謹的臨床研究證實,根本就沒有顯著差別,鞏固化療的意義不大,反而花了錢,病人又要經受很大的毒副作用。據悉,這個結果在今年6月份美國臨床腫瘤學年會公布的。
  • 《柳葉刀》:靶向治療20年,43種小分子藥物大起底
    如今,新藥開發的重心已經轉向腫瘤靶向分子的開發,主要有兩種:一是抗體,二是小分子藥物。抗體通常具有較高選擇性,但其靶點往往局限在細胞表面,而且由於抗體蛋白的大分子特性,臨床用藥需要靜脈給藥或皮下給藥。相比之下,小分子抑制劑的選擇性各不相同,並且由於其分子小,可以更好地結合更廣泛的胞內和胞外靶點。
  • 精準靶向罕見RET突變,這款在研新藥有望帶來治療變革!
    專注於精準靶向療法的Blueprint Medicines開發的一款高選擇性RET抑制劑pralsetinib(代號BLU-667),以出色的研究數據備受矚目,有望為RET變異癌症治療帶來積極變化。目前該候選藥物正在開展全球1/2期臨床試驗,主要針對RET變異的晚期實體瘤患者。今年8月,該候選藥物也在中國完成首例患者給藥。
  • PARP抑制劑迎來突破 癌王的首個靶向藥終於來了
    至此,被成為「萬癌之王」的胰腺癌,終於迎來了第一款靶向藥。據悉,胰腺癌是全球第12大最常見癌症類型和第七大癌症死亡原因,只有不到3%的轉移性胰腺癌患者存活期超過五年。在臨床研究中,奧拉帕利作為一線維持治療藥物,將gBRCAm轉移性胰腺癌患者的疾病進展或死亡風險顯著降低了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