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無突變靶向藥物有害無利

2020-12-05 央視網

基因無突變靶向藥物有害無利

原標題:

  主講嘉賓:廣東省人民醫院惠福分院副院長、肺癌綜合治療專家楊衿記教授

  文/記者何雪華 通訊員張丹娜、靳婷

  圖/記者喬軍偉

  早期肺癌的小病灶,手術切除後還要不要輔助用藥治療?三期肺癌,術後推薦做靶向治療,對不對?晚期肺癌,沒有基因突變,搏一搏靶向治療可以嗎……在本報與廣東省人民醫院、廣東省肺癌研究所合辦「肺癌的規範化診療」名醫大講堂上,省人民醫院惠福分院副院長、肺癌綜合治療專家楊衿記教授,以病案為例,仔細講述了各期肺癌的用藥規範、不恰當的做法。他強調:如果基因沒有突變,使用EGFR靶向藥物有害無利的;I期非小細胞肺癌,術後不需要任何藥物的輔助治療;免疫治療沒有靶向,不可作規範治療。

  早期肺癌

  I期非小細胞癌

  術後不宜化療

  楊衿記說,可切除的早期肺癌,以手術為主,這是毫無疑義的,但1A期肺癌需要輔助化療嗎?按照《原發性肺癌診療規範(2011年版)》(下簡稱《規範》),完全切除的1A期肺癌患者,不適宜行術後輔助化療。不過,I期小細胞肺癌需要化療,首先行手術後,輔助化療4~6周期。

  他認為,當地醫院這一做法,實質上按I期小細胞癌來治療,小細胞肺癌佔總體肺癌15%左右,癌細胞長得快,因此即使沒有擴散、轉移,術後也輔助化療。

  中期肺癌

  不要盲目擴大

  靶向治療適應症

  楊衿記直言,有的醫生盲目擴大靶向治療適應證,患者被過度治療,是「花錢買難受」。

  按照《規範》,完全切除的II~III期非小細胞肺癌,推薦含鉑兩藥方案,術後輔助化療3~4個周期,一般於術後3~4周開始。目前為止,沒有證據表明要推薦術後靶向治療。2011年中國肺癌專家共識,只建議進行EGFR突變型早期非小細胞癌術前或術後輔助靶向治療的臨床研究,只為研究靶向治療有沒有提高療效與生存期,患者參與,免費吃藥。

  晚期肺癌

  同期化放療後不需要鞏固化療

  楊衿記提醒,單純同期放化療仍應該是不可手術III期非小細胞肺癌的標準治療;或者 採用序貫化放療控制病情。同期化放療後不需要鞏固化療,建議有條件的患者參加免疫治療或分子靶向治療的臨床試驗。

  這讓很多患者、家屬不解:做了化療放療腫瘤還在,為什麼不鞏固化療了?

  其實, 2005年啟動了一項同期化放後鞏固化療的國際多中心臨床試驗,4年多共入組了400多個病人,結果顯示,是否鞏固化療,病人的腫瘤無進展生存期差不多都是8~9個月;總生存期也都約為20多個月,嚴謹的臨床研究證實,根本就沒有顯著差別,鞏固化療的意義不大,反而花了錢,病人又要經受很大的毒副作用。據悉,這個結果在今年6月份美國臨床腫瘤學年會公布的。

  放化療之後患者帶著腫瘤回家,不是等死嗎?對此,楊衿記表示,對不可手術的III期患者,目前緊迫的需求是應該發展新的治療策略,例如聯合新的藥物,包括免疫靶向治療或分子靶向治療,推薦患者同步化放療後有效、或病情穩定者,參加如注射瘤苗等臨床試驗。

  靶向藥物

  無靶試藥害處大

  很多人以為,晚期肺癌唯一的辦法就是靶向治療,楊衿記說,晚期患者要分情況,沒有基因突變的,以含鉑兩藥方案為標準的一線治療;有EGFR基因突變的,則推薦EGFR靶向治療,直至疾病進展或毒性不能耐受。因為沒有做EGFR基因檢測,一線使用靶向藥物有害:EGFR突變者一線靶向藥物,可減少52%的腫瘤進展風險;而EGFR沒有突變的患者一線靶向藥物,卻增加185%的腫瘤進展風險。

  他說,有一種特殊情況,即EGFR檢測沒有做,但患者很痛苦,體能情況也不允許化療,可使用靶向藥物做一線治療,但僅限於臨床優勢患者(從不吸菸或少抽菸、肺腺癌的東亞人)。此時,如果存在EGFR突變,這些臨床優勢患者可減少36%的進展風險。此外,很多患者覺得,現在靶向治療那麼好,就再也不願意放、化療了。「這是嚴重的錯誤。」他說,對於EGFR突變患者而言,既要靶向又要化療,才是最優的。臨床證實,如果只化療,中位生存期是11.7個月;只靶向,中位生存期是20.7個月;靶向+化療,中位生存期則達30.4個月。

  「免疫治療」

  免疫靶向治療還在臨床試驗

  楊衿記說, 「免疫細胞治療」近年「很紅」,除了吃藥「激活免疫細胞抗癌」外,還有抽取外周血、培育、增殖免疫細胞,然後把擴增的免疫細胞回輸患者體內的「療法」,做一次費用高達2萬元/次。全國肺癌專家已達成共識,目前不主張現階段做免疫細胞療法,我們還需要做更深入的研究。

  不過,真正的肺癌免疫靶向治療很有前景,美國去年發現,腫瘤患者的自身免疫細胞之所以對腫瘤細胞不起抗擊作用,是因為免疫細胞會與癌細胞結合,隨即進入休眠狀態。因此,去年美國研究通過藥物,阻斷這種結合,從而恢復免疫細胞對癌細胞的殺傷力。預計中國內地明年或後年可啟動肺癌免疫靶向治療的臨床試驗,屆時合適的患者可免費參加試驗。

  所謂「原藥粉」

  違反醫學倫理且毫無安全保障

  靶向藥物治療中晚期肺癌越來越成為一條新路,但很多臨床發現卻讓楊衿記非常擔憂。第一種情況是因為不願或無力負擔基因檢測費用,乾脆不做配型就要求醫生開靶向藥物吃,「等於亂用藥物試病情」。據了解,目前國內的EGFR基因只有20%的送檢率。未證實有基因突變的靶向藥物使用,不僅患者要忍受較大的副作用,而且病情還會發展,被專家斥為「胡鬧」。第二種情況則是輕信所謂「原藥粉」、「某國版」靶向藥。楊衿記介紹,正規使用的靶向藥,是經由國家衛生部門認可及批准的,有明確的成分、嚴格的工藝、嚴謹的臨床試驗等支撐的,國產藥物的月費用大概在1.2萬元左右。然而,不少人卻聽信「仿版藥更便宜」,使用走私或夾帶的「印度版易瑞沙」等藥物,雖然同樣含有吉非替尼成分,月費用低至5~6甚至1~2千元,但安全性堪憂。

  在肺癌人群中,還交流使用著所謂的「原藥粉」,聲稱是正在臨床試驗的新藥,「最前沿、未上市」,往往曬出有效案例。「這樣的做法太可怕!不僅違反醫學倫理,且毫無安全保障!」楊衿記指出,這些所謂「原藥粉」,分分鐘出現不可控的肝腎等臟器損害,臨床實踐並不少見,甚至出現患者休克、嚴重感染等後果。

相關焦點

  • 一文匯總:BRCA基因突變及相關靶向藥物
    檢測BRCA基因的意義不言而喻,簡單總結起來有三個階段性的意義:➤對於高危人群而言,檢測BRCA基因可以及時篩查腫瘤,也可以幫助預防腫瘤的發生。➤對於已經確診的病人而言,檢測BRCA基因可以幫助判斷預後,對於個體化的藥物治療具有一定指導意義,可以指導乳腺癌/卵巢癌患者靶向用藥及化療用藥。
  • KRAS基因突變靶向藥物研究進展
    ASCO 2013年會法國BM項目及美國LCMC項目分別提交了分子變異頻率統計表,由表中數據看出,KRAS在肺癌患者中突變頻率高達25%左右,高於EGFR、ALK等。針對肺癌驅動基因之一的KRAS基因突變研究,一直以來為學術界關注熱點之一。
  • 新靶向藥物扭轉「這種突變,無藥可治」的傳說!
    癌症靶向治療大家一定都不陌生了,簡單講,靶向治療藥物是專門針對腫瘤基因設計的,服用後毒副作用較小,一般不會出現脫髮、骨髓抑制等症狀,保障了患者的生活質量,是癌症治療中的新生代明星。
  • 關於ALK基因突變型肺癌近年獲批的靶向藥物整理
    靶向藥物應用於抗腫瘤前,需要對患者進行基因檢測,以判斷患者是否存在基因突變,再尋找針對該突變的藥物。肺癌是對人群生命與健康威脅最大的惡性腫瘤之一,ALK融合基因突變是肺癌基因突變的類型之一,那麼針對肺癌ALK靶點的靶向藥物有哪些呢?下面,整理了關於ALK基因突變型肺癌近年來最新的靶向藥物。
  • 了解TP53基因突變與藥物
    KRAS等,這些基因發生了激活突變,驅動了腫瘤的增殖,它們可以比作是汽車的油門,正常時候輕微踏上,結果突變的癌細胞卻一直踏著,而且松不開了,因此使用相應的靶向藥物去阻斷,達到抗腫瘤的目的。一般原癌基因的突變是只在特點的點發生突變才能使得蛋白具有更強的活性,不是隨便哪個位點或者那種形式突變都可以的,如EGFR的19del、L858R這些位點,只有這些位點的特點突變形式才能造成EGFR蛋白特定的構象改變,蛋白持續激活,所以針對這些特定的突變位點開發靶向藥物稍微容易些。
  • 最新KRAS基因突變的非小細胞肺癌靶向藥物及臨床試驗
    針對肺癌驅動基因之一的KRAS基因突變研究,一直以來為學術界關注熱點之一。從目前靶向藥物研究現狀來看,酪氨酸激酶受體抑制劑比較多,KRAS基因抑制劑還處於「孵化」階段,目前針對KRAS基因突變的靶向藥物基本均處於Ⅱ、Ⅲ臨床研究階段。
  • 沒有基因突變也能吃靶向藥?不是謠言!這類靶向藥物不用基因檢測
    靶向藥是治療腫瘤的一個裡程碑。自從2003年問世以來,靶向藥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大多數患者及家屬都知道,服用靶向藥之前需要行基因檢測,如果有突變就可以吃靶向藥。但很多人都不知道,有一種「廣譜靶向藥」無需行基因檢測。
  • 通過驗血查基因有沒有突變 讓肺癌靶向藥物治療更便利·都市快報
    杭州市一醫院院長馬勝林領銜的臨床研究項目 記者 張姝 通訊員 張穎穎 本報訊 肺癌是浙江發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今年起,肺癌靶向治療藥物納入浙江省大病保險特殊用藥目錄。然而,醫生臨床發現,有些病人服用EGFR肺癌靶向治療藥物的效果並不好,那麼,用藥效果能不能提早知道呢?
  • 基因檢測結果無突變,盲試靶向藥靠譜嗎?
    基因檢測結果無突變,盲試靶向藥靠譜嗎? 基因檢測結果無突變,盲試靶向藥靠譜嗎?
  • 有害無利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有害無利,只有壞處沒有好處。出自:東漢·班固《漢書·吾丘壽王傳》:「以眾吏捕寡賊,其勢必得。盜賊有害無利,則莫犯法,刑錯之道也。」近義詞有:有百害而無一利、有害無益,反義詞有:有益無害,有害無利是中性成語,可作謂語、定語、賓語;用於壞人壞事等。
  • 治療卵巢癌新方法:有無BRCA基因突變均可使用的靶向療法
    近年,醫學界研發了針對帶BRCA基因突變卵巢癌的標靶藥物-PARP抑制劑,近期更有研究發現,這類藥物同樣可用於非基因突變患者身上,大大減低復發率,為患者帶來希望。對於BRCA基因突變的患者來說,BRCA的缺陷除了增加患卵巢癌的機會,癌細胞亦因同樣存在BRCA缺陷,故特別依賴PARP來修補缺損的DNA。因此,PARP抑制劑就能有效防止癌細胞進行DNA修復的工作,繼而使其存在過多缺損的DNA而死亡,治療癌症;最近更有研究發現,此藥用於非BRCA基因突變患者同樣見效。
  • 最新直腸癌靶向治療基因突變檢測在華上市
    原標題:最新直腸癌靶向治療基因突變檢測在華上市  新華網北京11月22日電(記者齊中熙)羅氏診斷產品(上海)有限公司日前宣布,其KRAS基因突變檢測已獲中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批准上市,通過對KRAS基因突變狀態的識別,幫助醫生選擇適合患者基因特質的治療方案,為轉移性結直腸癌的靶向治療提供依據,推進個體化醫療。
  • 肺癌基因檢測查出罕見基因突變,就無藥可救了?還可用這個療法治
    但是想要進行靶向治療,就一定要先做基因檢測,因為靶向藥物治療有效的前提,是肺癌患者的腫瘤組織中存在著基因突變的作用靶點。但是有不少患者在做完基因檢測後卻感覺墜入了絕望的深淵:被告知存在的基因突變是「罕見突變」,目前還無有效的靶向藥可用,這些人又被稱之為「罕見的肺癌患者」!什麼是罕見的「肺癌患者」?
  • 在研靶向療法治療基因突變肺癌,疾病控制率91%
    ▌KRAS基因突變:「最難攻克的靶點」好醫友醫療網腫瘤精準醫療專家、美國比華利山莊癌症中心腫瘤學家麥可·卡斯楚博士(Michael Castro,曾多年獲評「美國頂尖醫生」)介紹:KRAS是一種常見的致癌基因,其異常激活能導致癌細胞生長、
  • 基因檢測沒有突變吃靶向藥一定沒效嗎?有一小部分人可能獲益
    既然是打靶,必然要有靶點才行,所以靶向藥物使用前常規要進行基因檢測,如果基因檢測沒有相應的敏感基因突變,通常不建議一線使用靶向藥。就拿最常見的肺癌來說,亞裔肺腺癌,不抽菸女性,EGFR突變率高達50-60%,幾乎有一半的肺腺癌患者有機會使用針對EGFR的靶向藥。只要有EGFR基因突變可以使用TKI類靶向藥物一代的易瑞沙、特羅凱或凱美納。
  • 肺癌治療傳來新消息,國產新靶向藥可用於罕見突變基因治療
    然而並非所有的EGFR突變患者都對靶向藥敏感。外顯子L858R突變,這兩種突變大約佔所有EGFR基因突變的90%,靶向治療對其比較敏感,治療效果較好。而20 外顯子插入突變(EGFR 20 ins)是 EGFR第三大類型突變,佔EGFR突變的4-12%,在中國,EGFR 20號外顯子插入突變發生率約佔所有非小細胞肺癌的2.3%。與前兩種突變相比,EGFR 20 ins的肺癌患者,屬於相對罕見、難治性突變,靶向治療效果很差,無進展生存期整整少12個月。
  • 非小細胞肺癌靶向藥物治療相關基因檢測的規範建議
    一、NSCLC 常見靶向治療相關基因的改變 1.EGFR:EGFR 是一種跨膜受體蛋白,與細胞增殖、轉移、凋亡等多種信號轉導通路相關。EGFR最常見的突變為外顯子19 缺失和外顯子21L858R點突變,二者均為EGFR-TKI 的敏感性突變;而外顯子20 的T790M 突變與
  • 非小細胞肺癌的基因檢測和靶向藥物
    基於分子靶點的個體化分子靶向治療成為NSCLC的研究熱點,尤其是以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EGFR)和間變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lymphomakinase, ALK)為靶藥物的發現,在NSCLC個體化治療的發展中具有裡程碑的意義。有基因突變的患者相應的靶向藥物治療延長患者生存時間。
  • 基因檢測+靶向治療,對抗這種曾經無藥可治的癌症
    鄭志超——GIST靶向藥物進展1998年,科學界首次認識到了GIST的病因與KIT基因或PDGFRA活化突變密切相關。2001年,首個靶向治療藥物——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KI)伊馬替尼問世。至今,全球已有十餘種GIST靶向藥物陸續登場。
  • 肺癌檢測發現這種基因突變,可用重型武器——靶向藥,共5種可選
    一個網友在平臺諮詢肺癌靶向藥的問題:姐姐45歲,肺腺癌骨轉移,全套基因檢測顯示只有Her-2基因突變,姐姐比較瘦弱,不想承受化療之苦,這個基因有沒有相應的靶向藥可以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