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藥從字面意義上講是指藥物像打靶一樣瞄準病灶部位,只在腫瘤局部起作用,對身體其他正常細胞不傷害,或者少傷害,從而在副反應較小的情況下治療惡性腫瘤,儘量控制其轉移擴散,從而延長病人的生存時間。
既然是打靶,必然要有靶點才行,所以靶向藥物使用前常規要進行基因檢測,如果基因檢測沒有相應的敏感基因突變,通常不建議一線使用靶向藥。就拿最常見的肺癌來說,亞裔肺腺癌,不抽菸女性,EGFR突變率高達50-60%,幾乎有一半的肺腺癌患者有機會使用針對EGFR的靶向藥。只要有EGFR基因突變可以使用TKI類靶向藥物一代的易瑞沙、特羅凱或凱美納。二代的阿法替尼、達可替尼,三代的奧西替尼,還有國產的阿美替尼。
基因檢測未突變的話能不能使用靶向藥?
對於晚期癌症病人,如果基因檢測靶點均未突變,一線肯定不建議使用口服靶向藥,而應該選擇化療、免疫治療或者化療聯合免疫治療。因為這時候大概率可能是無效,盲目服用不僅浪費錢,而且會延誤病情,也讓病人承受不必要的副作用。而對於年齡較大,體質較差,又有治療意願,而且經濟狀況尚可的病人,如果無法耐受化療又找不到其他合適的治療方式,這時候也可以試用靶向藥物。
基因突變陰性而口服靶向藥物有效的病人,臨床上確實是有的,但概率比較低。有回顧性研究顯示,108名無突變的患者後線口服一代靶向藥物。總體數據結果看,EGFR陰性吃靶向藥物效果比化療差,但這裡面竟然有10個不抽菸的病人口服靶向效果很好。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腫瘤診斷時我們所取得的標本一般只佔腫瘤的一小部分(尤其是肺穿刺標本),可能這一小部分沒有突變,但剩下的腫瘤部分有基因突變。
2.可能是檢測的不準確,現在基因檢測公司很多,技術上相差較大,而且相比較而言,術後病理切片標本進行檢測準確率要高於血液標本,而有些患者無法獲取標本或者圖省事採用血液標本檢測,這時候有可能會出現假陰性的結果,假陰性就是說本來存在EGFR基因突變,但是沒有測出來。
3.EGFR基因沒有突變,但是存在EGFR蛋白高表達,即EGFR蛋白數量增多了,驅動腫瘤的發生,這個時候使用小分子酪氨酸酶抑制劑類靶向藥物也可能有效的。所以說,基因突變陰性的病人並不是絕對不可以使用靶向藥,當多線治療後無藥可用時也可以試用。
此外,還有一種類型的靶向藥並不需要進行基因檢測,那就是抗血管生成的靶向藥,針對靶點是VEGF,要知道腫瘤細胞的生長必須依賴豐富的血供,當截斷血供,就可以達到餓死癌細胞的作用。目前臨床常用的針對肺癌的抗血管生成靶向藥包括貝伐珠單抗、恩度、安羅替尼、阿帕替尼等。尤其是貝伐珠單抗聯合化療是無敏感基因突變的肺腺癌的一線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