濫用靶向藥|基因檢測_網易財經

2021-01-19 網易財經

靶向藥物可能是「神藥」,又可能是徒耗金錢的無效藥,乃至變成「毒藥」——尤其當商業的利益,或者技術的無知凌駕於醫療的道德操守上時。

「我就奇怪了,怎麼一個基因突變檢測為陽性的肺癌患者,吃靶向藥沒有效果呢?」

廣東省人民醫院副院長吳一龍對《21CBR》記者回憶起一個故事:如果不是發現及時,一個叫做王軍的肺癌病人,可能會因為檢測報告被掉包而誤服靶向藥,從而貽誤治療時機。

如果沒有基因突變,靶向藥物對癌細胞發揮作用的機會微乎其微。吳一龍打電話詢問為王軍做基因檢測的第三方機構,對方回應:曾為該病人進行的基因突變檢測結果是陰性。

吳一龍讓王軍在醫院重新做檢查,證明確實如此。「我們懷疑是不是中間出了問題。因為樣本往往是通過中間機構(從醫院)送到檢測機構的。」吳一龍攤開兩手,「這簡直就是拿生命開玩笑。」

一位不願具名的基因檢測公司員工,對《21CBR》記者證實了這種懷疑。「某些基因檢測公司做假報告,在醫生和靶向藥物銷售人員的影響下人為提高陽性比例。更惡劣的是,有的根本沒有做檢測,數據完全是假的。」

基因檢測,只是靶向藥物治療的一個小環節,一個判斷病人是否適合用藥的準入門檻。檢驗顯示的陽性比率越高,意味著被出售的靶向藥物越多。在《21CBR》記者的採訪中,類似的故事時有出現。

實際上,在抗癌市場上迅速壯大的靶向藥物,於中國的腫瘤治療史上發展了不到10 年,在臨床應用上至今仍存在諸多未知空間。對於缺乏臨床治療專業認知的患者來說,靶向藥物可能是「神藥」,又可能是徒耗金錢的無效藥,乃至變成「毒藥」——尤其當商業的利益,或者技術的無知凌駕於醫療的道德操守上時。

檢測之亂

「你的化療方案有點過激了。你聽說過靶向藥物沒有?它只殺死癌細胞而不殺死正常細胞。如果再配合中藥調理,你會舒服很多。」在廣東某省級中醫醫院腫瘤科,一個主任醫生對李芳這樣說。

李芳是一位退休的職高老師,2011 年11 月被確診為非小細胞肺癌,腺癌,4 期(晚期)。之前,她只能趴在茶几上睡覺。腫瘤已經壓迫了她的氣管,如果她稍微臥倒,就會感到窒息,無法透氣,不得不坐起來。

化療的副作用也在折磨這個不幸的肺癌患者。在做了2 期化療後,她的頭髮基本脫光,經常性的嘔吐導致了食管反流。

李芳耐受不住,於是到這家中醫院尋求幫助。這個主任醫生給她推薦了易瑞沙,「你會發現這更管用,痛苦更少。」然而這位主任醫生沒有告之這種治療的必要前提:基因突變。

同樣的情形,在美國,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委員會(FDA)規定,醫生開具靶向藥物處方前必須為患者做基因檢測,但在中國卻沒有強制、普遍的要求。靶向藥物是根據「靶點」精準攻擊癌細胞的藥物,而這種靶點是腫瘤細胞特有的、基因所決定的特徵性位點。目前較為常用的肺癌靶向藥如易瑞沙和特羅凱,其靶點為EGFR(表皮生長因子)。對於大多數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只有基因中存在EGFR 突變,才能形成靶向藥物攻擊的「靶點」。

沒有做檢測的李芳不知道,她並沒有產生EGFR 基因突變,卻認為真正的曙光出現了。因為醫生告知:「靶向藥物將是靈丹妙藥,即使無法消滅癌症,也能更好地提高生活質量。」李芳放棄了化療,轉而以靶向藥物加中藥調理去對抗癌魔。

李芳的病情發生了崩潰式的進展。兩個月內,她服用易瑞沙並沒有引起任何常見不良反應,但是胸悶和咳嗽卻不斷加劇。靶向藥物沒有起到任何效果,卻耽誤了原本的化療療程,使得下一次化療跟上一次的間隔超過了50 天的時間上限。她更失去了更多存活時間,2012年5月份去世了。

李芳的遭遇,是靶向藥物從「神藥」變成「毒藥」的典型案例。另外有些故事則相對幸運。一位叫做小何的患者家屬告訴記者,他的母親很幸運,儘管從未做過基因檢測,也吃了易瑞沙一年了,但她母親仍獲得了治療的效果。

「可能她屬於那些基因有突變的患者。」這位患者的主治醫生給出了解釋,但並不贊同不進行檢測的行為。然而,在一些醫療並不發達的地區,有許多像小何母親這樣的病人——許多醫生甚至沒有檢測的意識或者沒條件去給病人做基因檢測。

這種矛盾有時激化了腫瘤治療的醫患關係。在北京曾經發生過這樣的官司,某醫院為一名患者檢測出適合用某靶向藥物的結果,但病人花費數十萬錢財用藥後發現無效,到另一家醫院進行檢測卻發現其並不適合使用靶向藥物,繼而把某醫院告上了法庭。

開發和製造靶向藥物的企業,對基因檢測的現狀並非不知情。「通過對醫院收治的肺癌病人進行資料統計,會發現相當多病人沒有進行基因檢測。」羅氏製藥一名銷售部門的顧問對《21CBR》記者說,「根據第三方醫藥諮詢機構的調查,中國肺癌患者裡至少有60% 沒有進行基因檢測,有的地方離譜到90% 以上。」

實際上,基因檢測的普及與靶向藥物的銷售有著重要關係。譬如,靶向藥企業會與醫生保持聯繫,免費為病人做基因檢測;有的企業也會通過對醫療和檢測機構提供定期培訓,來推動基因檢測的普及與標準化。

受訪者們形容,跨國藥企對基因檢測的態度是矛盾的。一名在北京工作的前跨國藥企高層說:「如果已知某類檢測的陽性率不高,他們就不會願意去推廣。」廣州一家基因檢驗公司的人員也對《21CBR》記者表達了類似的觀點,當製藥商發現某類基因檢測的結果使得用藥更有效,有利於自家藥物的銷售,就會更加積極地推廣基因檢測。

病急投「靶」

「肺癌靶向藥是上帝賜給亞裔人群的神藥。」這是在採訪中,記者不時聽到的一句話。

這涉及到不同人種的基因差異問題。通常歐美人群的EGFR 基因突變率只有10% 左右,低於亞洲人群30% 以上的突變率。突變率越高,意味著肺癌靶向藥物的適應人群越廣。

近年,靶向藥物正成為抗癌領域的新星,為很多癌症患者及家屬們帶來了希望,又導致了各種原因的濫用。

吳一龍曾遇到不少這樣的病人。有一位從事IT 工作的男性肺癌患者,由於基因檢測結果呈陰性,被告知不能服用靶向藥。然而,這位患者離開醫院後,自己在網上求醫問藥,得出了「服用易瑞沙是最安全的治療方法」這個結論,義無反顧地購藥服用。

「他根本就不是讓我給他看病,他只是在問,你覺得我這個決定怎麼樣,授權哪個醫生好。」吳一龍感到沮喪而無奈,「我只好告訴他,我上次跟你講得這麼明確,然後你做了選擇,今天何必再來找我,作這個佐證呢?」

實際上,不規範地服用靶向藥物,可能會使後續治療陷入「無藥可醫」的境地。

來自江西的溫醫生坦言,有時家屬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想法,會促使靶向藥濫用的情況發生,「之前我勸一個未進行基因檢測的肺癌病患暫不使用靶向藥物,最後家屬的意見是把錢花上去,把藥用上去,別的啥都不管了!這種現象極普遍。在這樣強烈的要求下,醫生也只能開處方,你不給他用,他還說你醫術差」。

3 月8 日在廣州舉行的第十屆中國肺癌高峰論壇上,《21CBR》記者就「靶向藥物是否存在濫用」為主題在參會醫生中進行了調查,受訪的醫生都承認靶向藥物濫用的存在,有的醫生更坦言「濫用比例約為三分之一」。

在這個會議上,醫生們進行了一番爭論。在聽取了兩位醫生的演講以後,他們對現場介紹的一個病例進行投票——到底是以化療為主,還是以靶向藥物為主進行治療?這如同腫瘤科病房裡的博弈。「化療藥物公司也在醫院開展推廣活動。」上海某醫藥代表培訓公司主管透露,「他們在醫院裡介紹說,有基因突變的患者也可以使用化療。」

事實上,目前部分三甲醫院在碰到病人堅持反常規服用靶向藥物時,會先讓患者事先籤署自願聲明,免除醫院後續的責任。

吳一龍估計,國內靶向藥物在肺癌治療的自行用藥或醫生不規範用藥的案例,在臨床上超過30%。「肺癌其實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大病,首先要確診,其次要判斷發展到什麼程度,即便到了晚期,也不是所有患者都適合服用靶向藥。很多患者自作主張吃了一通藥,花了幾萬塊冤枉錢,反而耽誤了治療,簡直就是給醫生添亂。」

靶向藥物所需的高額醫療費用,也讓患者容易對醫生產生信任危機。在北京某醫院陪父親就診的徐女士,就形容自己曾碰到過缺德的醫生——為她父親進行化療的主治醫生,在明知道病人的基因檢測呈陰性的情況下,兩次向病人家屬推薦服用靶向藥。「自費藥,平均每月花費2 萬多。在利慾面前,難道除了薰心就別無他路了?」徐女士情緒激動地質問。

在廣東湛江某醫院陪親人就診的朱女士也有類似的遭遇,但她並不覺得是醫生為了賺黑心錢,「那些醫生水平有限,知識更新不快。我也想去大醫院看,可是排好長隊,拖不起」。

在中國,儘管不是所有醫生都具備治療肺癌的專業知識,他們卻都有開出靶向藥處方的權限。「在西方就很嚴格,有些藥只能由特定科室的醫生來開。」廣東省腫瘤醫院副院長徐瑞華對《21CBR》記者說。

各種原因造成的濫用,已經在客觀上給靶向藥物蒙上了陰影。一位醫生告訴記者,在3 個月內,她已經收到了5 例因為自行吃靶向藥而停止化療,最後發展成藥物性相關性肺間質纖維化的患者。

地下藥流動

又是一個星期三,住在上海市楊浦區的李老伯斜穿了大半個市區,來到位於徐匯區的一家醫院複查、取藥。

這是他罹患肺癌的第八個年頭,由於癌細胞擴散,兩年前他開始在醫生的建議下服用靶向藥物易瑞沙。然而,幫他控制住病情的「易瑞沙」來自印度。「一開始我也是吃英國出的正版藥,一個月30 片要16500 元,實在太貴了。這個印度藥只要1500 元,你看,我現在控制得也很好。」李老伯對記者說,「也不能說它假,反正就是走私貨唄,國家不認可。」

在中國,服用易瑞沙的費用約為每月1.5 萬到2 萬元。高昂的藥費令很多家庭無法承受。吳一龍說想不明白為什麼這些藥這麼貴,「我問過藥廠,你們這個藥就不能便宜點嗎?他們說這是總部定價,考慮到全球的情況。再加上這些藥的專利期還沒過,所以國家對售價是有保護的」。

易瑞沙在中國臨床應用了將近8 年。在各種病友論壇上,癌症患者的家屬們在討論著類似這樣的價碼:「治療乳腺癌的赫賽汀一個月需要耗費的藥費約為2.5 萬元,治腸癌的愛必妥為7 萬……」

在肺癌醫患圈內,「印度藥」的知名度日漸走高。由於印度政府不承認國際藥企的藥品專利,印度藥企生產了不少熱門靶向藥物的仿製品。在網絡上,有不少店家宣傳「印度版易瑞沙」等仿製藥,並信誓旦旦地表示,「來源可靠,質量保證,價格合理」。像李老伯這樣的患者,還會把購買和服用印度藥的經驗與病友分享。

事實上,在出現諸多抗癌假藥事件的中國,即使是相對價格低廉的印度藥,也有不法者偽劣仿製而謀財。然而,對於被病魔和經濟負擔雙重折磨的癌症患者家庭來說,「印度藥」是延續希望的重要來源。在記者的暗訪中,一名印度藥販子不但保證「直接通過印度醫生出貨,1800 元/ 盒」,還對假稱患者家屬的記者噓寒問暖。

歐美靶向藥物的銷售者對這種印度藥並無好感。易瑞沙的銷售代表向《21CBR》記者強調這些藥的風險,「印度藥的真偽很難鑑別,除非幫你代購的朋友很可信,否則有印度發票也不能說明什麼。」一些醫生更對記者表示:「從來都反對患者自行購買印度藥。」

不過,據記者了解,部分醫生也有代銷印度版靶向藥的行為——正式的處方裡並不允許出現印度藥,但很多醫生會提供指示,讓患者到指定的地點購買印度藥。前羅氏製藥的知情人士形容,醫生在其中「能得到30% 以上的銷售回扣」。

「就像盜版光碟,你不能說它不能聽,但它不受法律保護。」廣東省某腫瘤醫院的一名基層醫生對《21CBR》記者說,「你不能不顧及患者的經濟能力。有時候碰上那些問去哪裡買印度藥的患者,我會讓他們去找資歷更老的醫生。」

往往,這成為患者和家屬最終要獨立面對的問題。就如同,在記者採訪的最後,李老伯說自己已經久病成「鑑」(真偽鑑別)了。

「我跟你說,這個瓶子的開法就很不同,真藥的蓋子要撳一下才可以,蓋子上還有250 三個字,橢圓型的,底部還有英文字。有一次,有個北京的(販藥子)想把假藥賣給我,一眼就被我看出來了!」

相關焦點

  • 沒有基因突變也能吃靶向藥?不是謠言!這類靶向藥物不用基因檢測
    靶向藥是治療腫瘤的一個裡程碑。自從2003年問世以來,靶向藥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大多數患者及家屬都知道,服用靶向藥之前需要行基因檢測,如果有突變就可以吃靶向藥。但很多人都不知道,有一種「廣譜靶向藥」無需行基因檢測。
  • 基因檢測結果無突變,盲試靶向藥靠譜嗎?
    基因檢測結果無突變,盲試靶向藥靠譜嗎? 基因檢測結果無突變,盲試靶向藥靠譜嗎?
  • ...疑惑:靶向藥這麼好,為什麼醫生說我不能用?——靶向用藥基因檢測
    【肺癌】佳學基因肺癌指導基因解碼 佳學基因導讀:對於肺癌患者,肺癌靶向治療相比於化療毒副作用小,有較高的選擇性和安全性,能夠最大程度延長患者的生存期,是一種高效的腫瘤治療方法。但是,不是所有肺癌患者都可以服用靶向藥,哪些人適合服用靶向藥進行治療呢?
  • 為什麼吃靶向藥之前需要做8000元的基因檢測?不做行不行?
    唐女士體檢的時候被查出患有乳腺癌,她聽朋友說可以吃曲妥珠單抗(郝賽汀)治療,但是醫生卻建議她先去做一個靶向藥基因檢測,唐女士查到基因檢測費用將近8000塊,心裡嚇了一大跳,本來靶向藥就這麼貴了,為什麼還要花大價錢去做基因檢測呢? 基因檢測怎麼做?
  • 基因檢測+靶向治療,對抗這種曾經無藥可治的癌症
    劇中,癌症患者四處奔走求購一款「特效藥」格列寧,這讓主人公走上了代購印度仿製藥的不歸路。有句話說得好,劇本源於現實,生活即是導演。這款所謂的「特效藥」,仿製的正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款分子靶向藥物——格列衛(伊馬替尼)。除了治療費城染色體突變陽性的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CML),伊馬替尼還對另一類特殊而狡猾的腫瘤——胃腸道間質瘤非常有效。
  • 用靶向藥之前,先得過基因檢測這一關,不能拿起就吃
    核心提示:靶向藥治療是近幾年才進入公眾視野的一種癌症治療方法,因為它治療比較具有針對性,可以精準消滅癌細胞,對人體其他正常細胞的傷害更小等優點,所以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那麼,哪些癌症患者可以用靶向藥治療?靶向藥耐藥怎麼辦?如果對靶向藥治療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下面的介紹。
  • 基因檢測沒有突變吃靶向藥一定沒效嗎?有一小部分人可能獲益
    既然是打靶,必然要有靶點才行,所以靶向藥物使用前常規要進行基因檢測,如果基因檢測沒有相應的敏感基因突變,通常不建議一線使用靶向藥。就拿最常見的肺癌來說,亞裔肺腺癌,不抽菸女性,EGFR突變率高達50-60%,幾乎有一半的肺腺癌患者有機會使用針對EGFR的靶向藥。只要有EGFR基因突變可以使用TKI類靶向藥物一代的易瑞沙、特羅凱或凱美納。
  • 肺癌靶向基因檢測:為何測?給誰測?如何測?
    但是實際調查發現,仍然有患者「盲吃」靶向藥,一些患者害怕不用藥病情會馬上進展而急匆匆吃一個靶向藥;一些患者懷疑基因檢測的準確性,索性以身試藥;還有的患者一次穿刺活檢之後沒有取到足夠的標本,就放棄了基因檢測。的確,這些都是阻礙我們進行「病理-基因-靶向藥」這一規範診療過程的現實因素,作為腫瘤科醫生,我們又該如何用所學來幫助患者克服這些困境呢?
  • 《財經》特別報導 | 產前DNA檢測走紅背後的基因江湖
    此外,藥物靶向治療檢測、遺傳缺陷基因檢測、致病基因檢測、腫瘤基因檢測、病原微生物檢測、疾病風險評估等,是面向個人終端的醫療服務,同時也是測序企業扎堆的領域。  在美國,基因測序行業每個細分領域往往只有四五家公司競爭,中國則不然,每個細分領域都吸引了眾多公司參與。通過查詢各個公司官網的服務介紹,《財經》記者不完全統計,僅提供疾病風險評估服務的公司就有近40家。
  • 肺癌檢測發現這種基因突變,可用重型武器——靶向藥,共5種可選
    一個網友在平臺諮詢肺癌靶向藥的問題:姐姐45歲,肺腺癌骨轉移,全套基因檢測顯示只有Her-2基因突變,姐姐比較瘦弱,不想承受化療之苦,這個基因有沒有相應的靶向藥可以吃?
  • 70%非小細胞肺癌將有靶向藥可用,這10個靶向藥你一定要記住!
    MET基因既可以是原發腫瘤的驅動基因,也是EGFR靶向藥耐藥突變之一,因此MET靶向藥可以作為潛在的多線治療藥物。其中,沃利替尼有望成為國內最具潛力、最早上市的MET抑制劑。靶向治療的基礎——基因檢測技術實現了「質」的飛躍,不再受限於活體組織基因檢測是非小細胞肺癌的精準治療至關重要,不僅能夠提示大量有針對性的治療靶點,對評估預後、提示免疫治療有效性也具有重大意義。過去,要進行一次基因檢測,患者往往需要提供腫瘤的活體組織。
  • 肺癌基因檢測查出罕見基因突變,就無藥可救了?還可用這個療法治
    但是想要進行靶向治療,就一定要先做基因檢測,因為靶向藥物治療有效的前提,是肺癌患者的腫瘤組織中存在著基因突變的作用靶點。但是有不少患者在做完基因檢測後卻感覺墜入了絕望的深淵:被告知存在的基因突變是「罕見突變」,目前還無有效的靶向藥可用,這些人又被稱之為「罕見的肺癌患者」!什麼是罕見的「肺癌患者」?
  • 一文盤點各實體瘤已上市靶向治療及相應基因檢測
    NTRK抑制劑 1982年科學家發現了NTRK1基因,並確定其為致癌基因。Larotrectinib(拉羅替尼)為目前唯一一款已上市的針對NTRK基因突變的廣譜抗癌靶向藥,並於2019年被NCCN寫入《第3版非小細胞肺癌指南》中。
  • 同樣是肺癌,為什麼這些人卻無藥可用,肺癌基因中的幸與不幸!
    中晚期肺癌患者診治中一定聽過靶向治療,就是通過「基因檢測」找到突變的基因,再對症選用適合的藥物。然而,導致肺癌的驅動基因多達上千種,可不是每個都有「靶向藥物」,尤其是一些罕見的基因突變,患者不僅經歷「無藥可用」的尷尬,診療過程也異常艱辛,不斷地在「試藥」和等待「新藥」中糾結,他們也被稱為 「大癌種下的罕見患者」。
  • 母女倆同患肺癌用靶向藥,母親已活七年,靶向藥基礎知識了解一下
    之前講過我們診治的一對晚期肺癌的真實案例,母親在7年前因胸腔積液到醫院檢查,抽胸水提示晚期肺腺癌,基因檢測提示EGFR基因突變,由於是胸膜有轉移所以直接判斷為最晚期,患者選擇靶向治療,當時一代靶向藥還很貴,但病人沒有猶豫,確診後立即吃藥,沒想到一吃就是7年,當時還有慈善贈藥活動,半年後的所有藥物都是免費的,如今外表看起來就像正常人
  • 靶向藥奧希替尼耐藥,基因療法來助力!
    對於EGFR突變的患者而言,近些年新藥不斷湧現,其中第三代靶向藥奧希替尼2018年在美國升級為EGFR突變肺癌患者的一線治療,然後在全球範圍內得到廣泛應用。然而,如同其他靶向藥一樣,奧希替尼也會出現耐藥。
  • 新型血檢 3天內指導肺癌的靶向藥使用
    非小細胞肺癌(NSCLC)發病相關的關鍵驅動基因變異,已經找到了不下10種,並且,針對這些基因異常,已經研製了許多低毒高效的高度特異性靶向藥。由於這些靶向藥與基因變異的關係,好比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所以,肺癌基因精準檢測,是確保患者能夠合理選用最佳靶向藥的關鍵前提。基因檢測怎麼做?
  • 全球第一個特異性RET靶向藥上市!
    新一代RET靶向藥由於選擇性大大提高,副作用小了很多。在LOXO-292的臨床研究中,因為藥物相關的副作用而停藥的比例僅為2%。這對於患者的生活質量非常重要。 相信隨著LOXO-292的上市,RET基因檢測將成為非小細胞肺癌(尤其是腺癌亞型)和甲狀腺癌(尤其是髓樣癌和乳頭狀癌亞型)患者的標準操作。
  • 喜大普奔,肺癌罕見突變基因有藥可用,國產新靶向藥重磅來襲
    >小編給大家介紹完我國自主研發的抗癌新藥後,大家不禁會想,靶向藥既然這麼好,那是否能夠人人都適用呢?這是因為不同患者攜帶的突變基因存在差異,因此用藥前應該通過基因檢測。基因檢測能夠幫助腫瘤醫生針對不同分子變異類型的患者,選擇適合他們的治療方案,從而實行靶向藥物治療。
  • 又有國產靶向藥大幅降價
    4月1日起,治療晚期肺癌的國產靶向藥伊瑞可(吉非替尼片)的藥品價格大幅下降,江蘇率行實施新價格,陳先生的母親幸運地成為首批受惠患者。感受:經濟負擔大大降低陳先生的母親70歲,之前一直在家務農,沒有收入。去年查出肺癌,手術、化療後出現復發轉移,因為檢測到EGFR基因突變,醫生建議服用靶向藥吉非替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