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肺癌,為什麼這些人卻無藥可用,肺癌基因中的幸與不幸!

2020-11-25 騰訊網

健康時報

權威健康資訊,因專業而信賴!

中晚期肺癌患者診治中一定聽過靶向治療,就是通過「基因檢測」找到突變的基因,再對症選用適合的藥物。然而,導致肺癌的驅動基因多達上千種,可不是每個都有「靶向藥物」,尤其是一些罕見的基因突變,患者不僅經歷「無藥可用」的尷尬,診療過程也異常艱辛,不斷地在「試藥」和等待「新藥」中糾結,他們也被稱為 「大癌種下的罕見患者」。

同樣是肺癌怎麼就「罕見」了?

肺癌在我國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居所有惡性腫瘤首位,據國家癌症中心最近數據統計,我國每年新增肺癌病例超過77.4萬例,其中非小細胞肺癌(NSCLC)大約佔85%。

非小細胞癌又分為腺癌、鱗癌、腺鱗癌和大細胞癌,其中對肺腺癌的發病機制研究比較清楚,導致肺腺癌突變的驅動基因突變60%-70%已明確。在亞洲人群裡面,最常見的是EGRF突變,其次是ALK、ROS1、KRAS等,因此肺腺癌的國內外治療指南裡面強調了要做基因檢測。

從分型中可以看出來,不同的肺癌致病因素並不完全相同,糟糕的是有一部分屬於罕見靶點的基因,比如MET、HER2等導致的肺癌,目前在診斷和治療都存在一定困難,同時針對這些罕見靶點的藥物尚未在我國批准上市,患者的生存狀態改善並不盡如人意。

如何知道是罕見基因突變?

隨著靶向治療在肺癌中的應用不斷成熟,基因突變檢測也越來越普遍,對於明確肺癌分型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於常規的基因檢測目前臨床中都會做,然而對於罕見靶點的基因檢測確實還有不少挑戰,如果醫生在診治中,對罕見靶點認知不足,甚至對哪些是罕見的驅動基因都不知道,也就很少有意識患者做這樣的檢測。

舉個例子,在罕見突變基因中,MET14外顯子跳躍突變是肺癌患者典型的罕見突變之一,在非小細胞肺癌發生率約為3%。如果沒有做這類基因檢測,沒有針對性使用靶向治療藥物,這類患者對現有的標準治療並不敏感,傳統的化療治療總生存期僅有半年。

基因檢測是一個方面,從臨床上有的罕見突變患者也是有特徵的,比如MET14外顯子跳躍突變的患者多發生在NSCLC,其中以肺肉瘤樣癌和腺癌最為多見。如果碰到這樣的病人一定要去測c-MET基因有沒有突變,並在醫生指導下對症醫治。

查出罕見基因突變沒藥治?

佔少數的罕見基因突變,有的人覺得即便做了基因檢測,查明病因也沒用,因為在中國目前沒有獲批的藥,不少患者只能嘗試入組新藥的臨床試驗,或是在等待!

事實上,面對上千種的驅動基因,科學家一直在尋找治療各種驅動基因的靶向藥,比如RET、ROS1、HER2等罕見靶點都已具備對應的靶向藥物,而針對BRAF、NTRK1、MET14外顯子跳躍突變、EGFR Exon20插入等少見突變,靶向治療的臨床試驗也不斷取得突破性進展。-隨著新藥研發不斷增加,多基因檢測一定會成為趨勢,罕見基因突變患者也將迎來精準治療時代。

靶向治療適合所有肺癌患者?

靶向治療雖然是中晚期肺癌的常用治療手段,但並不適合所有的患者,做靶向治療的時期和適用人群,需要精準判斷。

如果沒有相應的基因突變,原本不適合服用靶向藥的患者,盲目碰運氣或是看其他病友用靶向治療效果好,就執意要求醫生也給自己使用,甚至中途停止化療而改吃靶向藥物,反而會導致病情惡化。

另外,不管什麼類型的醫療機構或醫生,如果沒有先進行基因檢測就給患者進行靶向治療,都可算是濫用行為或是治療不規範。

面對肺癌,早篩早診最重要

其實,再好的藥物都不如早期發現,中華醫學會肺癌臨床診療指南(2019版)給出的建議:

1. 年齡55~74歲,吸菸量30包/年(如已戒菸,戒菸時間<15年)的人推薦參加低劑量CT肺癌篩查;

2. 年齡45~70歲,且有一項肺癌高危因素也可作為篩查的條件,包括吸菸史、職業致癌物質暴露(如石棉、電離輻射、二氧化矽等)、個人腫瘤史、直系親屬肺癌家族史、慢性肺部疾病史(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結核或肺纖維化)、有長期二手菸或環境油煙吸入史等。

另外,建議篩查的間隔時間為1年;年度篩查正常者,建議每1~2年繼續篩查。

參考資料:

腫瘤研究與臨床, 2020,32(04) : 217-249.

楊華平. 肺癌的分子生物學診斷與臨床[J]. 中華醫學信息導報, 2018(22):14-14.

Awad MM, Oxnard GR, Jackman DM, et al. MET exon 14 mutations in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are assosicated with advanced age and stage-dependent MET genomic amplification and c-Met overexpression. Thoracic Oncology, 2016, 34(7): 721-730.

尹利梅, 盧鈾. MET14外顯子跳躍突變在非小細胞肺癌中的研究進展[J]. 中國肺癌雜誌, 2018, v.21(07):64-70.

Mazieres J, et al. Ann Oncol. 2020 Feb;31(2):289-294.

Doebele RC, et al. Lancet Oncol. 2020 Feb;21(2):271-282.

Lu S, et al. 2020 ASCO Abstract 9519.

Subbiah V, et al. 2020 ASCO Abstract 9516.

Piotrowska Z, et al. 2020 ASCO Abstract 9513.

【來源:健康時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肺癌基因檢測查出罕見基因突變,就無藥可救了?還可用這個療法治
    但是想要進行靶向治療,就一定要先做基因檢測,因為靶向藥物治療有效的前提,是肺癌患者的腫瘤組織中存在著基因突變的作用靶點。但是有不少患者在做完基因檢測後卻感覺墜入了絕望的深淵:被告知存在的基因突變是「罕見突變」,目前還無有效的靶向藥可用,這些人又被稱之為「罕見的肺癌患者」!什麼是罕見的「肺癌患者」?
  • 得肺癌不幸,但如果是這幾種基因突變的肺癌,又是不幸中的萬幸!
    本文專家周彩存,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肺科醫院 醫學博士、同濟大學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同濟大學醫學院腫瘤研究所所長、腫瘤學系主任得了肺癌是不幸的,尤其是臨床上發現的肺癌往往是中晚期。不過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肺癌的治療在不斷提升,除了手術、放療、化療,還有靶向藥物、免疫藥物等。
  • 肺癌檢測基因突變,該如何用藥?
    現在這些病人或多或少都會做基因檢測,來看看是否適用新型靶向藥。而非小細胞肺癌中最常見,且有針對性靶向藥物的突變就是「表皮生長因子受體」(英文縮寫EGFR)突變。現在中國好一點的腫瘤醫院都有能力進行EGFR突變檢測。之所以推廣這個檢測,是因為臨床上已經證實,如果癌症有EGFR突變,使用EGFR靶向藥物比化療要好很多。
  • 肺癌檢測發現這種基因突變,可用重型武器——靶向藥,共5種可選
    一個網友在平臺諮詢肺癌靶向藥的問題:姐姐45歲,肺腺癌骨轉移,全套基因檢測顯示只有Her-2基因突變,姐姐比較瘦弱,不想承受化療之苦,這個基因有沒有相應的靶向藥可以吃?
  • 喜大普奔,肺癌罕見突變基因有藥可用,國產新靶向藥重磅來襲
    外顯子插入突變的活性,28例可供評估的EGFR 20外顯子插入突變經治NSCLC患者,客觀緩解率(ORR)為43%,中位無進展生存期為臨床招募進行中非常振奮人心的是,2019年,我國自主研發的、專門針對EGFR ex20in患者的新藥JMT-101已經獲得批准投入臨床試驗!並且在2020年ASCO線上會議中,首次公布了這款藥物治療晚期結直腸癌患者的試驗結果,疾病控制率達到100%,引起轟動。
  • 最火抗癌藥:AMG510打破KRAS非小細胞肺癌沒藥可用魔咒
    在《美國醫學會雜誌》子刊JAMA Oncology發布的最新全球癌症負擔報告中指出,肺癌是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癌症,是我國發病率、死亡率第一的癌症。多年來,研究人員們一直致力於「打倒」KRAS這座大山,KRAS基因突變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一直陷入無藥可用的困境。
  • 70%非小細胞肺癌將有靶向藥可用,這10個靶向藥你一定要記住!
    其實這兩類致病基因患者加起來只有全部非小細胞肺癌的20%多一點,如果它們是陰性的,我們還有別的靶向藥可用嗎?或者說,除了這兩個常見的腫瘤驅動基因靶向藥,還有哪些新出現的藥物值得關注?小覓蜂這就幫你盤點一下。
  • 腫瘤藥物資訊:非小細胞肺癌的一二三四代EGFR-TKI靶向藥
    肺癌是發病率和死亡率居首位的癌種,嚴重威脅著人類的健康與生命。肺癌主要分為小細胞肺癌(SCLC)和非小細胞肺癌(NSCLC),其中約80%為NSCLC。早期非小細胞肺癌可以通過手術治療,但由於肺癌早期無明顯症狀,多數患者初診時已是中晚期,只能以藥物治療為主。
  • 真實研究:用好肺癌靶向藥,晚期肺癌患者可活過7年
    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LK)融合基因突變是大家熟知的「鑽石突變」,ALK基因融合突變在肺癌中發生率較低,僅為3%~5%,雖然佔比不大,但針對ALK突變的研究進展很快,靶向藥物層出不窮。克唑替尼作為第一代ALK抑制劑早在2012年時就已獲批用於一線治療ALK陽性非小細胞肺癌(NSCLC),Ⅲ期PROFILE 1014研究顯示克唑替尼一線治療的中位無進展生存期(PFS)為10.9個月。
  • 真實研究:用好肺癌靶向藥,晚期肺癌患者可活過7年!
    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LK)融合基因突變是大家熟知的「鑽石突變」,ALK基因融合突變在肺癌中發生率較低,僅為3%~5%,雖然佔比不大,但針對ALK突變的研究進展很快,靶向藥物層出不窮。克唑替尼作為第一代ALK抑制劑早在2012年時就已獲批用於一線治療ALK陽性非小細胞肺癌(NSCLC),Ⅲ期PROFILE 1014研究顯示克唑替尼一線治療的中位無進展生存期(PFS)為10.9個月。隨著二代ALK抑制劑上線,不斷刷新著ALK陽性患者一線治療的生存數據。
  • 非小細胞肺癌的四代EGFR-TKI靶向藥
    早期的NSCLC主要依靠手術治療,但多數NSCLC患者初診時已是中晚期,只能以藥物治療為主;SCLC主要依靠聯合化療或者結合放療。針對肺癌的治療一直在探索中前行,隨著醫學的不斷發展,小分子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新的肺癌治療模式也越來越普遍。
  • 免疫+手術刀=肺癌治癒?——胸外科可主導肺癌治療全局
    KEYNOTE-024的五年OS數據意味著什麼 楊帆教授:在免疫治療之前,含鉑化療是針對無腫瘤驅動基因的晚期轉移性NSCLC的標準治療。但化療一線治療帶來的中位總生存(OS)時間在8到12個月之間,也就是中位OS不超過一年,所以要拿到五年OS數據幾乎不可能。
  • 查出肺癌該怎麼治?腫瘤專家:掌握這些方法少走彎路!|張力|肺癌|...
    不過,針對肺癌不同的基因突變類型,各自適用的靶向藥物是不同的。這就像一把鑰匙(靶向藥物)開一把鎖(基因突變)。因此,使用靶向藥之前,必須明確肺癌的突變類型,並結合患者個體情況制訂治療方案。胡毅教授治肺癌前先做基因檢測很多人對肺癌的認知,還停留在早期、中期、晚期。事實上,肺癌是幾十種分型的組合,可以視為一個「肺癌家族」。
  • 肺癌為什麼需要基因檢測?
    科普 肺癌為什麼需要基因檢測,導致多種基因和信號通路的改變,外因和內因共同作用最終導致肺癌的發生和發展。分子病理分型 肺癌的臨床診療從傳統的病理學分型到精準醫學時代的分子病理分型;肺腺癌和肺鱗癌基因突變譜有顯著差異,中西方人群肺癌基因突變譜也存在顯著差異。
  • 肺癌治療,選對治療方式很重要!
    確診肺癌後,需要確定這三件事 面對肺癌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同樣是肺癌,治療方式卻差別那麼大?為什麼有人能手術,有人不能?為什麼有人只需要在家裡吃藥片,有人卻要經常往醫院趕?
  • 肺癌三代靶向藥耐藥,還有這些方法可延長生命
    靶向藥物的發展,是人類與腫瘤鬥爭史上一個重要的裡程碑,目前靶向治療已成為多種腫瘤領域重要的治療方式,也成為了很多肺癌患者的治療選擇。幸運的是,靶向藥的出現顯著提高了肺癌患者的生存率。但不幸的是,靶向藥都會不可避免的產生耐藥性。
  • 肺癌的病因 肺癌有哪些症狀
    肺癌的病因肺癌的病因及發病機制尚未明確,但通常和以下因素有關吸菸肺癌死亡率增加的首要原因就是因為吸菸所導致的。在煙霧中含有著能夠致癌的有害物質。同樣,被動吸菸的人或者是因為環境吸了二手菸,也是導致肺癌的病因之一。戒菸2-15年期間,就能夠使得癌變的發生和危險減少。此後的發病率相當於終身不吸菸者。
  • 肺癌靶向基因檢測:為何測?給誰測?如何測?
    在3月底,國家藥監局批准阿美替尼上市,用於既往經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KI)治療時或治療後出現疾病進展,並且經檢測確認存在EGFR T790M突變陽性的局部晚期或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成人患者[1]。獲批適應證中明確納入了「EGFR T790M突變陽性」的基因檢測結果。
  • 肺癌靶向藥耐藥性突變 第三、四代抑制劑成下一片「藍海」
    在肺癌靶點當中,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是非小細胞肺癌中最常見的驅動基因之一,中國等亞洲國家EGFR 突變概率達到接近30%,腺癌更高達60%左右。EGFR 是一種跨膜受體酪氨酸激酶,通過與配體EGF 家族成員之一結合而被激活。
  • 得肺癌是因為有致癌基因?肺癌早期有哪些表現,如何減輕肺癌痛苦
    目前肺癌在臨床上,比較廣泛的學說是基因學說。這種說法是指人體本身就有致癌基因,當機體受到傷害或者免疫力下降時,致癌基因就會甦醒並且大量的增值,導致出現異形細胞的大量快速增生,進一步導致肺部功能受到傷害,不能夠正常呼吸,所以才會出現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