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結腸癌患者基因檢測率僅二成,盲吃靶向藥貽誤治療且浪費

2021-01-19 澎湃新聞

近年來,多個抗腫瘤靶向新藥獲批,讓癌症患者看到了治癒希望。在許多癌症患者的靶向治療前,必經的一個步驟就是基因檢測。

1月8日,國內首個結直腸癌患者指南發布,參與指南撰寫的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結直腸科副主任陳功針對患者疑慮的靶向治療基因檢測等問題進行了詳細的解答。

「以前RAS基因檢測率在晚期結直腸癌患者中僅為20%左右。」 陳功在回答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提問時表示,檢測率低是因為以前患者認為基因檢測能不能改變他的治療,患者做一個檢測希望能帶來好處,如果這種檢測最終只能提供給醫生更多的信息,對患者治療不能改變的話沒有用。

陳功解釋,研究發現約有50%的結腸癌有RAS基因的突變,進行RAS基因檢測可以篩查出無法從分子靶向藥物中獲益的患者,避免盲目用藥。

2018年底,各地落實惠民新政,國家談判的17種抗癌藥品納入醫保報銷範圍,其中用於結直腸癌的一線靶向治療藥物西妥昔單抗(愛必妥)自付直降90%,成為腸癌患者的福音。

使用愛必妥之前,需要進行RAS基因的檢測,RAS基因野生型的結直腸癌患者才可以使用愛必妥並可以報銷。

未進行基因檢測有相當部分患者選擇「盲吃」,不僅貽誤治療,還影響治療效果。「這實際上造成了巨大的浪費,愛必妥雖然現在進了國家醫保,一個月要兩萬多塊錢,如果沒有基因檢測,吃了藥有一半的人甚至60%的人都沒有效,錢也浪費,治療也沒有效。」陳功說。

「如果只測一個RAS基因,也就一千多塊錢。」陳功在發布指南時表示,從2019年開始中國RAS基因檢測的比例將會大幅度攀升,而且大型的三甲醫院都可以檢測,還有多個商業公司都可以檢測。

在此次發布會上,健康時報、阿里健康醫知鹿聯合發布結直腸癌患者指南。這是國內首個面向患者的結直腸癌防治全流程指南,由22位腫瘤領域權威專家撰寫審核,為大眾和患者提供一份結直腸癌預防、早篩、確診、治療、康復全流程疾病科普百科。

阿里健康副總裁張亮介紹,目前,「結直腸癌患者指南」已在阿里健康APP首頁上線。除此之外,在UC瀏覽器手機版、支付寶、手機淘寶等渠道均可查看該指南,獲得關於結直腸癌從預防、治療至康復的全流程指導。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吃靶向藥之前需要做8000元的基因檢測?不做行不行?
    以乳腺癌為例,2009年到2018年,乳腺癌的靶向藥新藥就有9種上市,分別對應不同的乳腺癌類型。比如,靶向HER2陽性乳腺癌的有5種靶向藥,用於三陰性乳腺癌的靶向藥有兩種,所以如果不做基因檢測,患者根本就不知道該吃哪種藥。
  • 6年前被確診為結腸癌晚期,癌細胞先後多處轉移
    金先生(化名)是一名結腸癌晚期患者,癌細胞先後肝臟轉移、腹膜後轉移、肺轉移。就這樣的一名癌症晚期患者,已與腫瘤抗爭達6年之久。這6年中,他先後接受了根治性手術、術後化療,復發後再次化療、再次手術等一波三折的治療。
  • 靶向還是免疫?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如何選擇治療方案?
    阿替利珠單抗:2020年5月19日,美國FDA批准阿替利珠單抗上市,作為一線單藥療法,治療PD-L1高表達(PD-L1≥50%),且無EGFR或ALK基因突變的晚期非鱗狀和鱗狀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
  • Pralsetinib「精準靶向治療」甲狀腺癌,有效率超7成
    近年來,靶向精準治療給腫瘤患者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生存奇蹟。 RET基因突變患者也在翹首以盼屬於他們的「特效藥」。終於,高選擇性RET抑制劑——pralsetinib來了!
  • 奧希替尼是第幾代肺癌靶向藥物?
    奧希替尼雖是肺癌第三代靶向藥物,但可用於晚期肺癌患者的一線治療。 伊頓健康導讀 奧希替尼是第三代肺癌靶向藥物,是新藥研發史上研發並上市速度最快的藥物。
  • 一次近萬元的基因檢測,有什麼用?為什麼醫生都建議癌症患者做?
    核心提示:唐女士體檢的時候被查出患有乳腺癌,她挺朋友說可以吃曲妥珠單抗(郝賽汀)治療,但是醫生卻建議她先去做一個靶向藥基因檢測,唐女士查到基因檢測費用將近8000塊,心裡嚇了一大跳,本來靶向藥就這麼貴了,為什麼 唐女士體檢的時候被查出患有乳腺癌,她聽朋友說可以吃曲妥珠單抗(郝賽汀)治療,但是醫生卻建議她先去做一個靶向藥基因檢測
  • 做好靶向治療,NSCLC患者實現慢病化管理,應從全面了解這些知識開始
    在這裡需要強調的是,雖然靶向治療副作用小,但也不建議患者在沒有明確基因突變狀態的情況下「盲試」靶向藥,貽誤病情的同時,對患者的身體也會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害。 NSCLC 的治療靶點和對應藥物有哪些? NSCLC 的靶向治療中,最有名的莫過於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
  • 母女倆同患肺癌用靶向藥,母親已活七年,靶向藥基礎知識了解一下
    之前講過我們診治的一對晚期肺癌的真實案例,母親在7年前因胸腔積液到醫院檢查,抽胸水提示晚期肺腺癌,基因檢測提示EGFR基因突變,由於是胸膜有轉移所以直接判斷為最晚期,患者選擇靶向治療,當時一代靶向藥還很貴,但病人沒有猶豫,確診後立即吃藥,沒想到一吃就是7年,當時還有慈善贈藥活動,半年後的所有藥物都是免費的,如今外表看起來就像正常人
  • 真實研究:用好肺癌靶向藥,晚期肺癌患者可活過7年
    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LK)融合基因突變是大家熟知的「鑽石突變」,ALK基因融合突變在肺癌中發生率較低,僅為3%~5%,雖然佔比不大,但針對ALK突變的研究進展很快,靶向藥物層出不窮。◎ EGFR二代藥序貫三代藥,亞洲人群中位治療時間長達4年EGFR靶向藥是EGFR陽性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標準治療。隨著三代藥奧希替尼的獲批,EGFR靶向藥物進入了「三代同堂」的時期,多種治療藥物的出現,使臨床醫生在制定治療方案時擁有比以往更多的選擇。但如何選擇藥物,能讓患者收穫更長的生存期,科學家們做了許多探索。
  • 真實研究:用好肺癌靶向藥,晚期肺癌患者可活過7年!
    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LK)融合基因突變是大家熟知的「鑽石突變」,ALK基因融合突變在肺癌中發生率較低,僅為3%~5%,雖然佔比不大,但針對ALK突變的研究進展很快,靶向藥物層出不窮。◎ EGFR二代藥序貫三代藥,亞洲人群中位治療時間長達4年EGFR靶向藥是EGFR陽性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標準治療。隨著三代藥奧希替尼的獲批,EGFR靶向藥物進入了「三代同堂」的時期,多種治療藥物的出現,使臨床醫生在制定治療方案時擁有比以往更多的選擇。但如何選擇藥物,能讓患者收穫更長的生存期,科學家們做了許多探索。
  • 沒有基因突變也能吃靶向藥?不是謠言!這類靶向藥物不用基因檢測
    靶向藥是治療腫瘤的一個裡程碑。自從2003年問世以來,靶向藥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大多數患者及家屬都知道,服用靶向藥之前需要行基因檢測,如果有突變就可以吃靶向藥。但很多人都不知道,有一種「廣譜靶向藥」無需行基因檢測。
  • 濫用靶向藥|基因檢測_網易財經
    靶向藥物可能是「神藥」,又可能是徒耗金錢的無效藥,乃至變成「毒藥」——尤其當商業的利益,或者技術的無知凌駕於醫療的道德操守上時。「我就奇怪了,怎麼一個基因突變檢測為陽性的肺癌患者,吃靶向藥沒有效果呢?」
  • 靶向治療是什麼意思?所有肺癌患者都可以進行靶向治療嗎
    在臨床肺癌常見的治療手段是手術、放療和化療。可是隨著醫學的進步,有人說肺癌靶向治療可以多活20年,到底什麼是靶向治療,是不是所有肺癌患者都可以進行靶向治療?靶向治療,可以理解為帶有目標識別能力的飛彈,會追著既定目標轟炸。
  • 肺癌患者三代靶向藥耐藥後的新選擇,是二代也是四代的怪藥
    肺癌靶向治療已經有十幾年的歷史,這期間不斷創新和發展,越來越多的晚期肺癌患者從靶向治療中獲益。在眾多的肺癌靶點中,有一個基因突變被稱為「鑽石突變」,這個基因是ALK基因。ALK是一種間變性淋巴瘤激酶,2007年科學家首次發現肺癌中存在著具有轉化活性的EML4-ALK基因重排現象,這種基因重排,可以促使肺癌的發生和進展。
  • 基因檢測+靶向治療,對抗這種曾經無藥可治的癌症
    劇中,癌症患者四處奔走求購一款「特效藥」格列寧,這讓主人公走上了代購印度仿製藥的不歸路。有句話說得好,劇本源於現實,生活即是導演。這款所謂的「特效藥」,仿製的正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款分子靶向藥物——格列衛(伊馬替尼)。除了治療費城染色體突變陽性的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CML),伊馬替尼還對另一類特殊而狡猾的腫瘤——胃腸道間質瘤非常有效。
  • 史上最全最新腫瘤靶向治療及免疫治療大盤點和免費藥物大放送
    靶向治療是目前抗癌藥物研究的熱點,它所代表的是高端精準治療的醫療理念。靶向治療通過應用患者的基因突變信息,進而達到精準的防、治腫瘤的目的,是一種高效而又安全的治療腫瘤的方法。相信通過前段時間邱醫生的介紹,大家對靶向治療都有了一定的認識,今天呢,邱醫生再來幫各位小小的總結一下,提煉提煉靶向治療重點內容。
  • 可治療男性乳腺癌的靶向藥有哪些?
    由於罕見,許多乳腺癌治療研究很少包括男性患者,因此在男性中使用靶向治療通常取決於該藥物在女性患者中的表現。可治療男性乳腺癌的靶向藥有哪些?曲妥珠單抗可用於治療早期和晚期乳腺癌。當在手術前或手術後開始治療早期乳腺癌時,通常給予該藥物一年。對於晚期乳腺癌,只要藥物有用,通常會給予治療。曲妥珠單抗通常與化療相結合,但也可單獨使用。曲妥珠單抗的副作用很少見且相對溫和。
  • 肺癌患者應該如何選擇合適的靶向藥,這一篇全都總結到了!
    很多肺癌患者應該明白它的上市對肺癌治療意味著什麼,它可以很好的緩解與治療晚期無法通過手術來有效治療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臨床上,將近89%的Ⅲ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最終都會發展為轉移性疾病,這時大部分無法通過手術治療,而放化療副作用又比較大,這時候靶向藥的出現就可以很好地滿足這類肺癌患者的治療需求。
  • 強生erdafitinib申請上市 或成晚期尿路上皮癌首個靶向藥
    erdafitinib的新藥申請(NDA),用於接受化療後病情進展並且腫瘤中存在特定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FGFR)基因改變的局部晚期或轉移性尿路上皮癌(UC)患者的治療。該研究在腫瘤中存在特定FGFR改變的局部晚期或轉移性UC成人患者中開展,旨在評估erdafitinib的療效和安全性。研究中,採用藥效學指導的劑量增加滴定法,對99例患者進行了優化的給藥方案治療:erdafitinib起始劑量為每天口服一次8mg,並可根據血清磷酸鹽水平提高至每天口服一次9mg。
  • 肺癌靶向基因檢測:為何測?給誰測?如何測?
    但是實際調查發現,仍然有患者「盲吃」靶向藥,一些患者害怕不用藥病情會馬上進展而急匆匆吃一個靶向藥;一些患者懷疑基因檢測的準確性,索性以身試藥;還有的患者一次穿刺活檢之後沒有取到足夠的標本,就放棄了基因檢測。的確,這些都是阻礙我們進行「病理-基因-靶向藥」這一規範診療過程的現實因素,作為腫瘤科醫生,我們又該如何用所學來幫助患者克服這些困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