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治療是什麼意思?所有肺癌患者都可以進行靶向治療嗎

2020-11-29 健康我是認真的

癌症已成為全球第二大死因。預計今後二十年癌症新發病例數將增加約70%。每個人一輩子有 1/5 的可能性患癌。猛一看這數據,確實容易讓人頭皮發麻、心生緊張。

肺癌早期多無症狀,幾乎2/3的肺癌患者在就診時已是晚期(Ⅲ期或Ⅳ期)。肺癌發生於支氣管黏膜上皮,近50年來肺癌的發病率顯著增高,在歐美工業發達國家和我國的一些工業大城市中,肺癌發病率在男性惡性腫瘤中已居首位,在女性發病率也迅速增高,佔女性常見惡性腫瘤的第2位或第3位。肺癌成為危害生命健康的一種主要疾病。

在臨床肺癌常見的治療手段是手術、放療和化療。可是隨著醫學的進步,有人說肺癌靶向治療可以多活20年,到底什麼是靶向治療,是不是所有肺癌患者都可以進行靶向治療?

靶向治療,可以理解為帶有目標識別能力的飛彈,會追著既定目標轟炸。腫瘤細胞的表面會有一些特異性的蛋白(正常細胞沒有),靶向藥就可以利用這些蛋白識別腫瘤細胞,然後定點殺滅。也就是說靶向藥只適用哪些基因發生突變,產生了特異性蛋白的癌細胞,那些並沒有特異性蛋白癌細胞是不能被識別的。

肺癌患者要知道自己是否適合吃靶向藥物,必須通過基因檢測進行篩查。首先最應該檢測的是EGFR基因,其突變陽性的概率在我國非小細胞肺癌人中約佔30%以上,等於1/3的病人一線就適合吃TKI藥物。患者等待基因檢測可 能需要較長的時間(一周至兩周),並且部分醫院該部分是醫保的,尤其需要強調的是這個等待是值得的,因為這個結果對下一步治療至關重要。

對於亞洲肺腺癌人群而言,有50%以上的人存在EGFR突變。根據歐洲、美國、中國的肺癌治療指南,如果發現有肺癌的突變,就要用靶向藥物進行治療。但是如果檢測結果為陰性,吃靶向藥物的話疾病進展風險和死亡風險就會增加。因此,提醒患者,如果檢查確認有突變,才能吃靶向藥進行靶向治療。突變檢測結果未明確的患者及非突變患者,不要冒險吃靶向藥物治療,這些患者更適合進行化療治療。

所以說靶向治療並非適用於所以肺癌患者。

因為靶向治療在我國的大部分地區仍然不屬於醫保的範疇,並且價格較昂貴,更重要的是由於腫瘤天生的複雜特性,即便是條件允許的病人也會出現部分人用靶向藥卻沒有效果的情況,科學家們正在進最大的努力幫助大家識別那些病人能夠從治療中受益、哪些不能,但是目前的情況是治療的過程中需要和醫生充分溝通治療的有效性,安全性。決定是否用藥是需要充分考慮病情、可能的療效以及家庭經濟能力。

此外,還有一個不然忽視的問題是,由於癌症細胞的複雜變異性,所有的靶向藥必然會產生耐藥性,一般出現指標反彈,體感下架,很有可能產生了耐藥性。所謂耐藥,就是前期使用分子靶向藥的時候療效顯著,用藥一段時間後發現病灶不能被很好地控制了,就好像正當我們不亦樂乎地使用分子靶向藥這把有效的「鑰匙」的時候,狡猾的腫瘤細胞卻換了鎖,原來的藥物不能控制這位突變的「壞蛋」,導致腫瘤重新肆虐。此時制定新的療效好且毒性小的方案十分重要,研究者們也在努力尋找耐藥產生原因,並開發新藥物。

肺在一個很大的空腔裡邊,這也為癌細胞造就了一個天然的生長空間,不易被察覺。往往在腫瘤出現轉移或局部產生壓迫時才會出現症狀,人們引起警覺和發現時往往已經到了晚期。建議下列五類人群,定期做癌症篩查:

1、有腫瘤家族史的人

2、有腫瘤早期信號的人

3、腫瘤高發地區的人

4、經常接觸有害物質的人

5、有不良生活習慣的人

相關焦點

  • 不是所有惡性腫瘤都適合靶向治療
    而對於醫療機構和醫生來說,如果沒有事先進行基因檢測就給患者進行靶向治療,應算是濫用行為或是治療不規範。    目前基因檢測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取組織檢測,以肺癌為例,通過胸部CT定位肺穿刺活檢、氣管鏡檢查及B超定位體表淋巴結穿刺活檢。這個方法比較精準。用穿刺獲得的腫瘤組織進行基因分析,可以得到準確的分析結果。如果病灶偏小或位置不佳,沒有條件穿刺活檢,也可以抽靜脈血檢測基因表達情況。
  • 非小細胞肺癌靶向治療 打造靶向治療新時代
    針對這些基因突變類型,多個新型靶向藥物研發成功,讓不同亞型的非小細胞肺癌靶向治療,有了完全不同的治療方法。例如針對RET突變的Blu-667(普拉替尼),針對NTRK融合突變的拉羅替尼等等。  眾多新型非小細胞肺癌靶向治療藥物的出現,讓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真正看到了病情長期控制的希望。
  • 肺癌治療選擇,靶向還是免疫?
    肺癌的種類極其複雜、種類繁多,其中非小細胞肺癌(NSCLC)是肺癌中最常見的類型,約佔所有肺癌患者的85%。眾多的患者也意味著巨大的市場,對於肺癌的研究與藥物開發也一直是國內外在腫瘤領域的關注重點。上海交通大學附屬胸科醫院腫瘤科主任、上海市肺部腫瘤臨床醫學中心主任陸舜教授表示,肺癌並不是一個病,而是一組病,不同類型的肺癌治療南轅北轍,目前公認的治療方法是手術,放化療、靶向、免疫等療法。這些年都有了很大進展,但患者不應當跟風盲試藥物。目前,針對肺癌的診斷主要分為影像學診斷、病理學診斷、分子學分型三種診斷方式。
  • 靶向治療多活20年?什麼是靶向治療
    近期隨著一個天價靶向藥的報導靶向治療又開始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到底什麼是靶向治療?為什麼說靶向治療多活20年?靶向治療,是在細胞分子水平上,針對已經明確的致癌位點(該位點可以是腫瘤細胞內部的一個蛋白分子,也可以是一個基因片段),來設計相應的治療藥物,藥物進入體內會特異地選擇致癌位點來相結合發生作用,使腫瘤細胞特異性死亡,而不會波及腫瘤周圍的正常組織細胞,所以分子靶向治療又被稱為「生物飛彈」。靶向治療針對的是腫瘤特有的靶點,即正常細胞與腫瘤細胞的不同所在,才能消滅腫瘤細胞,而不影響正常細胞。
  • 靶向治療適合什麼人?靶向治療也是有針對性的,不是誰都能做
    我們都知道靶向治療相比較放化療效果更好,但是其實有針對人群的不是什麼人都可以做的,是有前提條件的。到底,靶向治療適合什麼人呢?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靶向治療,靶向治療顧名思義,重點在於「靶」這個,我們就見過靶盤,一圈圈的中間有個紅點,那個紅點就稱之為靶心。
  • 肺癌靶向治療前瞻
    現在看起來,要實現肺癌的靶向治療要比預期更加困難。聖路易斯的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醫學腫瘤學家Ramaswamy Govindan仍然清晰地記得他使用吉非替尼治療的第一例肺癌患者。那是在新千年的第一年,而非小細胞肺癌(NSCLC) 患者的前景仍非常嚴峻:診斷後一年生存率僅不足40%。
  • 肺癌患者必修課:核心基因靶點和靶向治療—抗癌管家
    對於肺癌患者,尤其是晚期患者,靶向藥物相較於傳統化療、放療,可以更大程度地延長患者生命,並且治療副作用較小,已成為肺癌治療的重要手段。但是現在報導的肺癌突變基因很多,且有越來越多的靶向藥物上市。面對如此多的「基因靶點」和各種靶向藥物,患者常常無所適從,甚至盲目用藥,耽誤最佳治療時機。肺癌患者在使用靶向藥物之前一定要進行基因檢測!做對基因檢測才是能有的放矢,精準治療。
  • 肺癌專題報告之靶向治療篇
    肺癌不論發病率還是死亡率都居首位,2015年我國新發肺癌病例約為78.7萬例,發病率為57.26/10萬,因肺癌死亡人數約63.1萬例,死亡率為45.87/10萬。 靶向治療等新療法為晚期肺癌患者帶來希望。
  • 全面解析肺癌靶向治療藥物群像
    原創:菜菜作為全球發病率最高的癌症,肺癌一直是各大藥企研發的重點。從早先的阿法替尼、吉非替尼到現在的奧西替尼、奧美替尼以及大熱的O藥、K藥,可以發現這幾個藥物雖然都獲批肺癌這個適應症,但是具體獲批的肺癌類型卻不同。那麼,作為有著"第一大癌症"之稱的肺癌,到底有哪些分類,治療藥物又有哪些呢?今天,筆者來全面解析一下。
  • ...藥劑科主任李玫:晚期肺癌,該選擇化療、靶向治療還是免疫治療?
    藥師有話說|吉林省腫瘤醫院藥劑科主任李玫:晚期肺癌,該選擇化療、靶向治療還是免疫治療?晚期肺癌主要有三種藥物治療方式:一是化學治療,也就是常說的化療,老百姓通常會覺得其副作用比較大,治療過程痛苦。但實際上,化療依然是晚期肺癌的主要治療手段。二是靶向治療,它是定點靶向的治療方式,副作用較小,但是並非適用於所有患者,只有確定特定基因靶點後才可以選擇針對該基因的靶向藥物。三是近兩年討論較多相對熱門的免疫治療。
  • 【單細胞文獻解讀】靶向治療誘導肺癌進化
    靶向治療雖然可以延緩部分患者的生命,但肺癌的異質性仍會導致腫瘤細胞適應新環境,出現耐藥。只有了解治療前後腫瘤和微環境的進化過程以及異質性,才能更好指導靶向用藥,改善治療療效。 入組:30例肺癌患者,共49個組織樣本,並進一步將樣本分為如下三類: TN--未接受靶向治療的樣本RD--對靶向治療後有響應的樣本
  • 靶向還是免疫?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如何選擇治療方案?
    在上個世界,全球肺癌治療上主要是化療,從上世紀七十年代起,化療藥物開始用於肺癌治療;九十年代時出現了第三代化療藥物,含鉑雙藥化療地位逐漸確立;在經歷了多年的放化療時代後,2005年中國的肺癌治療正式進入精準靶向治療時代,隨後的十多年內多款肺癌靶向藥物也相繼問世;2018,中國又上市了首個肺癌免疫療法藥物,給廣大肺癌患者又帶來了更多的治療選擇。
  • 出國看病科普:非小細胞肺癌的靶向治療
    據了解,出國看病諮詢與服務機構盛諾一家與歐美的頂級醫院合作多年,為中國患者開通了出國看病綠色轉診通道,還為出國看病的患者及家屬科普癌症相關知識。下面詳細講解非小細胞肺癌的靶向治療。  靶向治療是一種針對促進腫瘤生長和存活的特定基因、蛋白質或組織環境的治療方法。這種治療方式可以阻止癌細胞的生長和擴散,限制對健康細胞的損害。  針對ROS1基因變化的藥物。
  • 肺癌患者治療攻略:以「基因」為指引,掌握靶向藥物治癒攻略
    回顧近十年肺癌靶向治療歷程,包括IPASS、OPTIMAL、NEJ002等在內的多項臨床研究證實,EGFR敏感突變的患者可以從EGFR-TKI中明顯獲益, PFS從標準的含鉑雙藥化療的 4~6 個月延長至 9~13 個月,ORR從50%提高到80%[1-2],充分奠定了EGFR-TKI在EGFR敏感突變的晚期肺癌患者的一線治療地位。
  • 腫瘤靶向藥物治療,你真的了解麼?化療藥物和靶向藥物的區別,你知道...
    它是一種以腫瘤為目標,採用有選擇性、有針對性、患者易於接受、副作用小的全身藥物治療。 究竟什麼是靶向藥物?靶向藥物和化療藥物有什麼區別?所有腫瘤患者都適用靶向藥物麼?治療前,先對腫瘤進行定位,給癌細胞做好標記,也就是所謂的「爆點」,然後再進行「定點爆破」,使得「無辜」的細胞得以倖免。靶向藥物的特點決定了它尤其適合身體虛弱的患者及晚期患者使用。
  • 靶向藥研究再出新成果,肺癌雙靶向治療有望代替化療,療效確切
    靶向藥物的問世讓很多具有敏感基因突變的肺腺癌病人獲得了生存期的極大延長,一代靶向藥耐藥後可以選擇用二代、三代靶向藥。研究顯示,一線直接使用奧西替尼可以獲得更長的疾病進展時間和總生存期。三代奧西替尼問世也有許多年了,使用人群逐漸增加,雖然效果不錯,但仍然無法擺脫耐藥的問題,第四代靶向藥還沒上市,奧西替尼耐藥之後到底怎麼辦?
  • 做好靶向治療,NSCLC患者實現慢病化管理,應從全面了解這些知識開始
    NSCLC 中,除了 EGFR、ALK 等常見的肺癌驅動基因突變外,還有許多其他基因改變也參與到腫瘤的發生、發展過程中。如 ROS1 重排、KRAS 突變、c-MET 擴增、HER2 突變、BRAF 突變等,針對這些靶點的藥物有很多研究和探索都在進行中4,希望能為更多肺癌患者帶來生存的希望。
  • 「我是肺癌患者,免疫治療適合我嗎?」
    所有肺癌病友都可以做免疫治療嗎? 在沒有藥物禁忌症、藥物過敏的前提下,晚期肺癌患者一線治療使用化療聯合免疫治療都會獲益,比如:化療聯合PD-1或PD-L1相比只做化療,疾病緩解時間、有效率、總生存期都能得到改善。
  • RET、20ins、BRAF、KRAS開啟肺癌靶向治療新時代!
    作為一年一度的全國肺癌盛會,靶向治療依然是大會的重頭戲。除了常見的ALK/EGFR靶點,本次會議的「Beyond ALK/EGFR 」專題,詳細介紹了一些小靶點、難治靶點的最新進展,為肺癌的靶向治療帶來更廣闊的視野。
  • 肺癌治療先用靶向藥還是先用免疫藥,選對了才能讓治療環環相扣
    近年來,非小細胞肺癌病理類型逐漸改變,腺癌比例升高,達到40-50%,鱗癌和大細胞肺癌的發病比例相對減小,而腺癌正是靶向藥物的主要適用類型,尤其是亞洲、非吸菸、女性腺癌患者,其具備EGFR突變的比例更是達到了50%,也就是說這樣的腺癌患者一半可以嘗試使用靶向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