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惡性腫瘤都適合靶向治療

2020-11-29 青島晚報電子報

於壯教授

    電影《我不是藥神》中,有一段老太太與警察的對話讓人淚目:「我不想死,我想活著。 」這句話道出的,是癌症患者對生的渴望。電影從始至終提到的藥物就是現實版的治療腫瘤的靶向藥。很多腫瘤患者將靶向藥視為唯一救命稻草。
    中國知名腫瘤專家、青島大學附院醫院腫瘤內科主任、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於壯教授,每個周五上午是他在青大附院市南院區的專家門診,一上午他要接診30餘病人。也許因為患者的口口相傳,知道他在肺癌領域造詣頗深,在他接診的患者中,四分之三是肺癌。對於初診的晚期肺腺癌和根治手術的中期肺腺癌,幾乎每一個病人或家屬都要詢問後續的靶向藥物治療事宜。於壯教授說,這也是好事,說明人們對醫學知識有了自己的見解。但同時,也透露出社會上把靶向藥物治療過於神化。靶向治療僅僅是作為一種治療模式,並不能替代傳統的手術和放化療。醫學界的普遍共識是,即便來到了靶向治療時代,腫瘤的綜合治療理念也是根本。
    於壯教授是中國臨床腫瘤學會理事、山東省醫師協會腫瘤科醫師分會副主委、山東省抗癌協會肺癌分會副主委、山東省抗癌協會化療分會副主委。2002年開始在青大附院腫瘤內科從事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 2008年起擔任腫瘤科科主任,目前腫瘤科是國家藥物臨床試驗機構,國家衛計委認證的癌痛規範化治療示範病房,山東省醫藥衛生重點學科和省級臨床重點專科。 2017年中國醫院科技影響力排行榜,腫瘤科排名第55。於壯教授個人專業發展方向側重肺癌的內科綜合治療。目前主持5項國際國內新藥的I I、I I I期臨床試驗。其中,帶領科室同事與國內二十多家腫瘤研究中心共同參與的一項腫瘤新藥的試驗結果,被國際頂尖刊物《美國醫學會雜誌》接納並於2018年6月26日公開發表,這在中國抗腫瘤新藥研發領域被稱為「前無古人」的創舉。
    作為中華慈善總會抗腫瘤藥物援助項目註冊醫生,於壯承擔十餘種靶向藥物的審核和處方。每年為近千例次的腫瘤患者解除病痛,明顯改善了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時間,同時由於他的努力,極大地減輕了患者家庭的經濟負擔。
何為靶向治療
    於壯教授介紹,癌症的發生是一種漸進的基因突變,多數癌症發病原因未知,可一旦基因突變導致癌細胞出現後,就會不斷生長。雖然目前還很難把突變的基因變成正常的基因,但可以通過藥物使癌細胞的信號傳導中斷,就像在家中的電線中加一個開關,然後關掉開關中止電流的傳輸,從而阻止癌細胞的生長。這種治療就被形象地稱為靶向治療,而藥物就像子彈一樣,瞄準作用靶點,從而精準命中。
    靶向治療,是在細胞分子水平上,針對已經明確的致癌位點加以抑制的治療方式。該位點可以是腫瘤細胞內部的一個蛋白分子,也可以是一個基因片段。
    根據基因檢測的結果,選擇相應的靶向藥物。藥物進入體內會特異地選擇致癌位點來相結合發生作用,使腫瘤細胞特異性死亡,而不會波及腫瘤周圍的正常組織細胞,所以分子靶向治療又被稱為「生物飛彈」。
    目前靶向藥物應用多種腫瘤治療領域,像乳腺癌、肝癌、結直腸癌等,肺癌更是應用較多。目前僅用於肺癌的靶向藥物就有十餘種。於壯教授從2005年開始就應用靶向藥物治療晚期肺癌患者。相當多的晚期轉移的患者,化療放療束手無策,而通過靶向治療明顯好轉穩定,壽命大大延續。他說,無數的國內外臨床研究和臨床經驗已經證明,靶向治療的出現,極大地延長了晚期癌症患者的生命。
靶向治療必須做基因檢測
    靶向藥物不是每個癌症患者都適合,目前它只適用於有某類基因突變的人群。
    對於晚期腺癌的患者,於壯建議在選擇靶向治療之前,先做基因檢測。而對於醫療機構和醫生來說,如果沒有事先進行基因檢測就給患者進行靶向治療,應算是濫用行為或是治療不規範。
    目前基因檢測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取組織檢測,以肺癌為例,通過胸部CT定位肺穿刺活檢、氣管鏡檢查及B超定位體表淋巴結穿刺活檢。這個方法比較精準。用穿刺獲得的腫瘤組織進行基因分析,可以得到準確的分析結果。如果病灶偏小或位置不佳,沒有條件穿刺活檢,也可以抽靜脈血檢測基因表達情況。
    無論哪種方法,只有基因檢測的結果顯示對於靶向藥物治療可能有效,才可以有針對性地選擇適合的靶向藥物。否則,若沒有基因檢測陽性報告單,醫保不予報銷。因為基因檢測非陽性腫瘤患者,靶向藥物療效不佳,而且要承受靶向藥物的毒副反應。因此無論對病患還是對醫保資源都是一種不必要的浪費。
    2015年,於壯曾接診一位55歲男士,檢查發現患有肺腺癌骨轉移,基因檢測為陽性。於壯給患者靶向藥物治療。兩年後影像複查顯示病變進展。通過二次穿刺活檢,基因分析提示有新的位點突變。選用新一代靶向藥,疾病很快控制,目前穩定時間超過了兩年,未出現進展。
青島醫保靶向藥物報銷比例達80%
       於壯介紹,靶向藥物目前還比較昂貴,但臨床幾乎所有的靶向藥物都在青島大病醫保的報銷範圍,報銷比例高達80%。這在全國其他城市是鮮見的,青島的大病醫保可以說給青島的惡性腫瘤患者帶來福祉。於壯在腫瘤臨床做肺癌專項研究近20年,經他治療的患者不計其數。他也曾見證了有太多患者因吃不起藥而放棄治療。
    儘管靶向治療在臨床取得不錯的效果,但目前針對中晚期失去手術機會的癌症患者。腫瘤治療,首選仍是手術,其次才是靶向治療、免疫治療和放化療。
    據《2018年全國最新癌症報告》,2014年全國新發惡性腫瘤380.4萬,死亡229.6萬例,惡性腫瘤已經超過心腦血管疾病成為我國居民的頭號殺手,佔我國死亡比例的25%以上。
    2017年《中國衛生和計劃生育統計年鑑》披露數據:2016年我國腫瘤患者出院疾病轉歸人數達到237萬人,其中肺癌是發病率最高的腫瘤,也是癌症死因之首。胃癌、乳腺癌和肝癌緊隨其後。
肺癌已被列入慢性病行列
    在所有發現的肺癌患者中,60%已是中晚期,或因腫瘤擴散,或因腫塊過大,失去手術機會。這類患者需要到腫瘤內科做綜合治療。雖然靶向治療是重要的手段,但仍有很多患者基因檢測未檢測出陽性怎麼辦?於壯解釋,這類患者基因檢測提示對於靶向藥物療效欠佳,可以採用化療聯合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或單獨應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就是通俗的免疫療法,同樣可以延長病人的生存期。
    在青大附院,肺癌治療已經不是單一專業,而是和胸外科、呼吸科、腫瘤科、病理科共同協作,給病人量體裁衣。於壯教授強調,同是肺癌患者,用藥也不同。即使同一個病人在不同階段,也會選擇不同的藥物。有一位50多歲女性肺癌患者,於壯在治療方案中,先採用化療,然後用靶向藥物。使用一段時間,他又參考基因檢測結果的變化,給病人換了另一種靶向藥物,同時進行心理疏導和營養支持,十多年過去了,病人正常工作。
    肺癌在所有惡性腫瘤中,死亡率位居第一。但隨著醫學技術和藥物的更新換代,肺癌已被列入慢性病行列。青島晚報/掌上青島 青網 記者 張麗玲
    截至2017年12月,CFDA共批准160個抗腫瘤藥物(不含輔助藥物),其中化學藥物120個,生物製品40個,靶向藥物37個,8個為國產靶向藥。

相關焦點

  • 靶向治療是什麼意思?所有肺癌患者都可以進行靶向治療嗎
    肺癌發生於支氣管黏膜上皮,近50年來肺癌的發病率顯著增高,在歐美工業發達國家和我國的一些工業大城市中,肺癌發病率在男性惡性腫瘤中已居首位,在女性發病率也迅速增高,佔女性常見惡性腫瘤的第2位或第3位。肺癌成為危害生命健康的一種主要疾病。在臨床肺癌常見的治療手段是手術、放療和化療。
  • 靶向治療適合什麼人?靶向治療也是有針對性的,不是誰都能做
    我們都知道靶向治療相比較放化療效果更好,但是其實有針對人群的不是什麼人都可以做的,是有前提條件的。到底,靶向治療適合什麼人呢?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靶向治療,靶向治療顧名思義,重點在於「靶」這個,我們就見過靶盤,一圈圈的中間有個紅點,那個紅點就稱之為靶心。
  • 淺談結直腸癌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
    如果把惡性腫瘤比作一把鎖的話,那麼靶向治療就好像開這把鎖的鑰匙,而基因檢測就是尋找這把鑰匙的最有效的方式。2、為什麼要考慮結直腸癌靶向治療?由於在臨床上80%的結直腸癌患者確診後已屬於晚期,其治療選擇也是全身化療,而靶向治療為患者增加了一種治療方式的同時,也有望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
  • 肝惡性腫瘤的熱點,是靶向藥和免疫治療,氧療等非常規療法有用嗎
    更讓國人擔憂的是,全球大約47.1%的肝惡性腫瘤死亡病例發生在中國。這其中,肝細胞癌是最常見的肝惡性腫瘤病理類型,佔肝癌總數的80%以上。手術切除和肝臟移植,是目前肝細胞癌的一線治療手段,但也僅有部分患者可進行這樣的治療:一方面因為發現是時已經不能切了,一方面因為肝源缺乏和費用高昂。
  • 血液系統惡性腫瘤治療研究熱點_血液惡性腫瘤_治療_研究_醫脈通
    近年來,"發掘靶點——精準治療"的總體策略貫穿血液系統惡性腫瘤治療新方法的研究,促成分子靶向治療
  • Cell Rep:科學家發現新藥物可靶向治療PTEN缺失的惡性腫瘤
    2017年3月9日訊 /生物谷BIOON/ --本文亮點:S6K1抑制劑AD80對PTEN缺失的癌細胞有選擇性細胞毒性作用S6K1抑制劑LY-2779964能夠誘導S6K1磷酸化並促進信號恢復AD80能夠避免S6K1的啟動並同時靶向TAM酪氨酸激酶LY-2779964聯合TAM抑制劑BMS-777607
  • 子宮內膜癌的靶向治療
    由於該病通常早期即表現為陰道異常流血,容易得到及時的診斷,經過全子宮雙附件切除+淋巴結切除的標準治療後,再加上必要時的術後輔助放療或化療,多預後良好。但是,儘管手術、放化療手段在不斷提高,但復發性或晚期子宮內膜癌患者的預後仍較差,治療上也面臨更少的選擇,中位生存期僅7~10個月,新的治療方式亟待發掘。
  • 肺癌專題報告之靶向治療篇
    根據衛生統計年鑑統計2018年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構成,惡性腫瘤死亡率達163.18/10萬,佔居民全部死因的25.98%,惡性腫瘤已經成為威脅國人健康的第一大疾病。全國癌症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常見的惡性腫瘤為肺癌、胃癌、結直腸癌、肝癌和女性乳腺癌等,前10位發病約佔全部惡性腫瘤新發病例的76.70%。
  • 肺癌治療選擇,靶向還是免疫?
    肺癌的種類極其複雜、種類繁多,其中非小細胞肺癌(NSCLC)是肺癌中最常見的類型,約佔所有肺癌患者的85%。眾多的患者也意味著巨大的市場,對於肺癌的研究與藥物開發也一直是國內外在腫瘤領域的關注重點。上海交通大學附屬胸科醫院腫瘤科主任、上海市肺部腫瘤臨床醫學中心主任陸舜教授表示,肺癌並不是一個病,而是一組病,不同類型的肺癌治療南轅北轍,目前公認的治療方法是手術,放化療、靶向、免疫等療法。這些年都有了很大進展,但患者不應當跟風盲試藥物。目前,針對肺癌的診斷主要分為影像學診斷、病理學診斷、分子學分型三種診斷方式。
  • ASCO 大咖談 | 靶向治療時代,如何優選更適合中國肝癌患者的TKI?
    ASCO 大咖談 | 靶向治療時代,如何優選更適合中國肝癌患者的TKI?
  • 惡性腫瘤患者在接受靶向和免疫治療前,需要做怎樣的基因檢測?
    傳統化療藥物走到天花板時,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開始興起。不同於傳統的以原發部位來對腫瘤進行分類,目前腫瘤分類則是依據基因分型對腫瘤進行更細的分類。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胸外科主任醫師楊帆教授近日在接受界面新聞採訪時表示,免疫治療和靶向治療改變了惡性腫瘤的治療面貌,使得在傳統治療時代像黑色素瘤這類治療效果非常差的腫瘤,在患者的生存和預後上揭開了完全不同的篇章。但是,患者在接受靶向和免疫治療前需要分子診斷和基因檢測,以幫助患者篩選出藥物作用的靶點,達到最好療效。
  • 溫洪澤談5A多細胞靶向生物治療都有哪些作用
    近年來,隨著生物技術的不斷發展,其在醫學上的巨大的發展前景也日益凸顯,尤其針對惡性腫瘤,生物免疫治療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武警北京總隊第二醫院腫瘤生物中心主任醫師溫洪澤是我國最早研究生物治療的專家之一,他擅長各期惡性腫瘤的聯合治療,其中將生物免疫與手術、放化療結合尤為突出,多年來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治療體系,幫助眾多腫瘤患者實現了延長生命時間、提高生存質量的願景。溫洪澤主任介紹,目前生物治療已經發展到了第五代——5A多細胞靶向生物治療,在惡性腫瘤的治療體系中發揮著如下作用。
  • 自噬在惡性腫瘤治療中的進展及影像學應用前景
    常適用於既往接受過化療的惡性腫瘤。既往化學治療主要是指鉑劑和多西紫杉醇治療。Dragowska等人研究表明吉非替尼和羥基氯喹聯合治療EGFR陽性的乳腺癌時,在阻礙腫瘤進展方面比單獨使用更具療效,同時在吉非替尼短期治療後自噬升高,停藥後自噬不再增加,證明吉非替尼早期治療可以導致自噬增高且是一種可逆性的應答。總之,在開發用於表達EGFR陽性的乳腺癌的新治療策略時應當考慮靶向抑制自噬。
  • 食管癌靶向治療與免疫治療的現狀與未來
    食管癌是世界上發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的一種惡性腫瘤,目前主要的治療手段是手術、化療與放療。隨著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的興起,食管癌的治療也邁向了精準醫學的康莊大道,今天這篇文章將系統梳理食管癌的研究進展。客觀上,放化療仍然是食管癌一線治療的基礎手段,新興的靶向和免疫治療聯合傳統的放化療,可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尤其是能調動人體免疫獲得對食管癌的長期控制。二、食管癌的藥物靶點和靶向藥物目前已經證實靶向治療在食管癌治療中具有重要作用,比較典型的藥物包含針對EGFR靶點的西妥昔單抗(愛必妥),針對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靶點的貝伐單抗。
  • 抗腫瘤兩員大將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誰更厲害?
    有ALK突變的肺癌,用ALK靶向藥,效果也很好。  免疫治療則與以往抗腫瘤藥作用機理截然不同。它的作用對象不是癌細胞,而是免疫細胞。這類藥物自己不能直接殺傷癌細胞,而是激活針對癌細胞的免疫系統,然後讓大量免疫細胞活躍起來,成為真正的抗癌武器。目前的PD1 抑制劑,PD-L1抑制劑,或CTLA4 抑制劑都是如此。
  • 非小細胞肺癌靶向治療 打造靶向治療新時代
    隨著近年來的醫學水平逐步提升,以靶向治療為代表的精準治療手段得到更多的運用。拿肺癌來說,在全世界範圍內,肺癌仍是發病率第一的惡性腫瘤,肺癌有兩個主要的亞型,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以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治療為例,2015年,針對非小細胞肺癌靶向治療手段僅有針對EGFR、ALK等基因突變的,為數不多的靶向藥物。
  • 靶向治療還是免疫治療?腫瘤專家:規範合理用藥才是關鍵
    如今,靶向治療已經經歷了一代、二代、三代藥,對於耐藥性進行了有效的把控。2017年,第三代EGFR陽性晚期非小細胞肺癌靶向藥物在中國上市,能夠選擇性地抑制EGFR敏感突變和T790M耐藥突變,顯著延長耐藥患者的生存期,為肺癌患者帶來了新的治療選擇。  「至於什麼樣的患者適合靶向治療,還是要看基因檢測的結果。」
  • 免疫治療,效果雖好,但不是對所有的癌症病人都好!誰是獲益者?
    近幾年,癌症免疫治療進展非常快,它不同於手術、放化療、靶向治療等針對腫瘤採取的措施。免疫治療是恢復自身免疫系統的能力,改變腫瘤所居住的微環境,讓免疫細胞幹掉癌細胞的一種治療方法。目前,免疫治療主要集中在PD-1/PD-L1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和CAR-T的研究上。
  • 胰膽管腫瘤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進展
    在ASCO20虛擬教育項目中,教育課程「超越化療治療胰膽管腫瘤:靶向和免疫治療策略」,聚焦這些探索的新途徑,以及如何根據患者疾病的分子特徵量身定製可以改善預後的治療策略。 BTCs的靶向治療 Rachna T.
  • 靶向治療多活20年?什麼是靶向治療
    近期隨著一個天價靶向藥的報導靶向治療又開始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到底什麼是靶向治療?為什麼說靶向治療多活20年?分子靶向藥物主要有兩種,①是直接抗腫瘤的靶向藥物,②是抑制血管形成的分子靶向藥物。有些靶向藥物同時有兩種特性,又被稱為多靶點抗腫瘤用藥。  臨床特徵+基因突變檢測可提高靶向治療的準確性。作為一種新型的抗腫瘤藥物,只要腫瘤檢測有EGFR的基因突變,靶向治療藥物就能發揮其獨特的治療腫瘤作用。目前也尚無明確靶向治療的絕 對適應症和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