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性腫瘤患者在接受靶向和免疫治療前,需要做怎樣的基因檢測?

2020-11-26 界面新聞

記者 | 金淼編輯 | 許悅1

2002年《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了一項名為ECOG1594的研究,這被視為終結傳統化療研究的絕唱。

該研究比較了以鉑類為基礎的4種針對非小細胞肺癌的不同化療方案,結果表明四種方案方案之間無明顯差異。而同時期,國際藥廠也幾乎放棄傳統化療藥物的研發。

傳統化療藥物走到天花板時,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開始興起。不同於傳統的以原發部位來對腫瘤進行分類,目前腫瘤分類則是依據基因分型對腫瘤進行更細的分類。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胸外科主任醫師楊帆教授近日在接受界面新聞採訪時表示,免疫治療和靶向治療改變了惡性腫瘤的治療面貌,使得在傳統治療時代像黑色素瘤這類治療效果非常差的腫瘤,在患者的生存和預後上揭開了完全不同的篇章。

但是,患者在接受靶向和免疫治療前需要分子診斷和基因檢測,以幫助患者篩選出藥物作用的靶點,達到最好療效。「基因檢測就像一把鑰匙配一把鎖一樣,讓藥物與你的身體進行精準匹配。」楊帆教授表示。

腫瘤用藥基因檢測技術又可分為傳統的IHC(免疫組化)、FISH(螢光原位雜交)、一代測序、PCR(聚合酶鏈式反應)技術和二代高通量測序——即NGS技術。

前幾種技術成本較低,適用於檢測固定、少量的基因變異位點,而NGS技術可一次性全面檢測多個基因位點和多種基因變異形式。

隨著腫瘤基因組研究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腫瘤驅動基因被揭示,藥物靶點也越來越多。大Panel即同時可以檢測多個基因、多個位點的技術,可以擴大搜索範圍,幫助患者篩選出更多藥物作用靶點,也更容易發現罕見的基因變異形式。

目前全球範圍內,僅有美國FDA批准了三個大Panel測序產品上市,分別為Foundation One CDx、MSK-IMPACT和PGDx Elio Tissue Complete。國內方面,以和瑞為主的基因檢測公司目前則通過自建實驗室方式提供檢測服務,同時申請體外診斷產品的試劑盒註冊。

和瑞基因方面表示,其近期推出的升級版大Panel產品,已經能夠實現實體瘤全靶點基因檢測,覆蓋654個腫瘤相關基因,Panel大小達到3M,液體活檢樣本測序深度達15000X以上。

除此之外,該產品考慮到了免疫治療的各項標誌物,化療藥物相關的基因位點以及腫瘤易感基因檢測,可以為晚期癌症患者的靶向用藥、免疫治療、化療提供指導,還可以為患者揭示家族的腫瘤遺傳風險。

「小Panel針對性強,費用較低,大Panel涵蓋的基因數多,可以指導靶向治療,評估化療的毒副作用和免疫治療的療效。臨床醫生可結合患者的癌種、分期、指南推薦等為患者甄選合適的大、小Panel。」楊帆教授表示,目前大Panel基因檢測的必要性越來越高,並且能夠使受檢者有更多的臨床獲益。

另外,近兩年火熱的免疫治療中,判斷患者臨床受益的重要標誌物物腫瘤突變負荷(TMB)只能依賴於高通測序技術進行檢測,TMB值越高,免疫療法可能對該患者更有效。

「基因數量至少保證在300個以上,檢測的Panel要能夠達到1M,才能保證TMB檢測的準確性。這個標誌物的出現也極大推動了大Panel基因檢測的應用。」和瑞基因產品經理陳素爭表示。

興業證券研報顯示,2019年國內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佔中國各類癌症治療收入的26.7%,遠低於美國的85.6%。未來隨著藥物可及性及滲透率的不斷提高,國內NGS腫瘤伴隨診斷市場預計將從2019年的3億美元增長到2030年的45億美元。

相關焦點

  • 淺談結直腸癌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
    如果把惡性腫瘤比作一把鎖的話,那麼靶向治療就好像開這把鎖的鑰匙,而基因檢測就是尋找這把鑰匙的最有效的方式。2、為什麼要考慮結直腸癌靶向治療?由於在臨床上80%的結直腸癌患者確診後已屬於晚期,其治療選擇也是全身化療,而靶向治療為患者增加了一種治療方式的同時,也有望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
  • 結直腸癌患者必讀,接受靶向治療前需要檢測這些靶點
    按國家癌症中心發布最新數據顯示,在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中,結直腸癌是我國第四大腫瘤,死亡率佔據癌症死亡的前五位[1]。由於結直腸癌的早期診斷率並不高,大多數患者診斷時往往已經發生癌細胞轉移,多為晚期,預後不佳。傳統同病同治的治療手段忽略了患者個體間的差異,治療效果並不盡如人意。
  • 不是所有惡性腫瘤都適合靶向治療
    相當多的晚期轉移的患者,化療放療束手無策,而通過靶向治療明顯好轉穩定,壽命大大延續。他說,無數的國內外臨床研究和臨床經驗已經證明,靶向治療的出現,極大地延長了晚期癌症患者的生命。靶向治療必須做基因檢測    靶向藥物不是每個癌症患者都適合,目前它只適用於有某類基因突變的人群。    對於晚期腺癌的患者,於壯建議在選擇靶向治療之前,先做基因檢測。
  • 靶向還是免疫?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如何選擇治療方案?
    引子:肺癌診療發展迅速,靶向免疫如何選擇?肺癌是全球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惡性腫瘤,同時也是我國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惡性腫瘤。由於肺癌患者眾多,疾病負擔巨大,針對肺癌的新藥研發也始終是國內外腫瘤領域的關注重點,最近幾十年來肺癌治療水平不斷提升,治療模式也發生著巨大的變化。
  • 腫瘤患者需要做基因檢測嗎
    4)基因檢測還可用於腫瘤侵襲與轉移的檢測,通過對轉移灶和原位灶的基因檢測,尋找是否有關鍵基因驅使腫瘤的發生,是否有相應靶向藥物治療。 2、肺癌患者靶向治療關注哪些基因?有哪些靶向藥物可以應用?
  • 食管癌靶向治療與免疫治療的現狀與未來
    食管癌是世界上發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的一種惡性腫瘤,目前主要的治療手段是手術、化療與放療。隨著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的興起,食管癌的治療也邁向了精準醫學的康莊大道,今天這篇文章將系統梳理食管癌的研究進展。一、不同的食管癌亞型與不同的治療措施食管癌有兩種最為常見的組織學亞型,分別為食管腺癌(英文簡寫EAC)和食管鱗狀細胞癌(英文簡寫ESCC)。吸菸、飲酒和ALDH2基因突變是導致食管鱗狀細胞癌的主要原因,而肥胖和巴雷特食管是食管腺癌的主要原因。這兩種主要亞型的治療措施是不同的,很多藥物臨床試驗入組前,也需要明確患者究竟屬於哪一種亞型。
  • 肺癌患者必修課:核心基因靶點和靶向治療—抗癌管家
    對於肺癌患者,尤其是晚期患者,靶向藥物相較於傳統化療、放療,可以更大程度地延長患者生命,並且治療副作用較小,已成為肺癌治療的重要手段。但是現在報導的肺癌突變基因很多,且有越來越多的靶向藥物上市。面對如此多的「基因靶點」和各種靶向藥物,患者常常無所適從,甚至盲目用藥,耽誤最佳治療時機。肺癌患者在使用靶向藥物之前一定要進行基因檢測!做對基因檢測才是能有的放矢,精準治療。
  • 抗腫瘤兩員大將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誰更厲害?
    近兩年,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這兩大類新型抗腫瘤療法,可謂風頭正盛、後勁十足,已經多次改變臨床實踐,成為目前多癌種的主流治療方案。臨床上,也有很多患者問,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誰更好?我該選哪個呢?  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誰更厲害?
  • 肺癌治療選擇,靶向還是免疫?
    2005年,世界首個肺癌口服靶向藥易瑞沙(吉非替尼)在中國上市,肺癌治療在中國進入靶向時代,此後厄洛替尼、埃克替尼等一代肺癌靶向藥物紛紛上市。2015年,《中國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基因敏感性突變和間變淋巴瘤激酶融合基因陽性非小細胞肺癌診斷治療指南(2015版)》發布,標誌著中國逐步建立起肺癌精準治療的指導規範。
  • 一文盤點各實體瘤已上市靶向治療及相應基因檢測
    下面,小編就針對不同實體瘤癌種,進一步分享一下當前已上市的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方案及部分相關的基因檢測項目。目前,適用於肺癌患者的相關基因檢測項目有: PD-L1表達檢測。 二、結直腸癌 結直腸癌又名大腸癌,是一種常見的惡性腫瘤,包括結腸癌和直腸癌。目前,結直腸癌早期以手術治療為主,後期可結合化療,晚期才考慮靶向相關治療。
  • 胰膽管腫瘤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進展
    在ASCO20虛擬教育項目中,教育課程「超越化療治療胰膽管腫瘤:靶向和免疫治療策略」,聚焦這些探索的新途徑,以及如何根據患者疾病的分子特徵量身定製可以改善預後的治療策略。 BTCs的靶向治療 Rachna T.
  • PD-L1的檢測是免疫治療的不二法門嗎?
    PD-L1檢測逐漸得到較多應用,但它的效果如何,是否是免疫治療唯一或者最好的標誌物,是否還有其他標誌物可供選擇,怎樣才能夠更好的富集出免疫治療受益人群,都受到臨床醫生的關注。為此,91360智慧病理網邀請重慶醫科大學臨床病理診斷中心曹友德教授就「PD-L1檢測是免疫治療的不二法門嗎?」做一闡述。
  • 非小細胞肺癌的基因檢測和靶向藥物
    主要從事胸部惡性腫瘤(包括肺癌、食管癌、胸腺惡性腫瘤、胸膜間皮瘤等惡性腫瘤)的診療,尤其擅長於肺癌的內科綜合治療,包括化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具有豐富的肺癌內科治療經驗,參與多項肺癌及食管癌國內及國際多中心臨床研究及臨床轉化性研究。肺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居我國惡性腫瘤第一位,其中80%-85%的患者為非小細胞肺癌(NSCLC)。
  • 衛健委:抗腫瘤靶向藥物突出基因靶點檢測,需用合規伴隨診斷
    原則上,在病理確診結果出具前,醫師不得開具抗腫瘤藥物進行治療;2.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的診療規範、臨床診療指南、臨床路徑或藥品說明書規定需進行基因靶點檢測的靶向藥物,使用前需經靶點基因檢測,確認患者適用後方可開具;3.測所用的儀器設備、診斷試劑和檢測方法應當經過國家藥品監督管理部門批准,特別是經過伴隨診斷驗證的方法。
  • 使用免疫治療之前是否需要檢查生物標記物?
    大家都知道,在使用靶向藥物前通常需要做基因檢測,最典型的就是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通常都需要檢測EGFR、ALK、ROS1、RET等基因,如果有對應的突變,就會使用對應的靶向藥。那麼,很多人就有問題了,最近比較熱門的免疫治療在使用前是不是也需要檢查一些生物標記物呢?
  • 肝惡性腫瘤的熱點,是靶向藥和免疫治療,氧療等非常規療法有用嗎
    曾經有多位慢性B肝患者,去過一些所謂的「肝病專科」或」肝病醫院「就診,在那裡接受了「×氧×血」療法,花了不少錢。01「神奇」療法,「包裝」有術一些肝惡性腫瘤患者,出於對現有治療方法的失望,會多方尋求治療。
  • 基因檢測+靶向治療,對抗這種曾經無藥可治的癌症
    胃腸道間質瘤(GIST)是起源於胃腸道間葉組織的罕見惡性腫瘤,好發部位是胃和小腸,以及食管、結直腸等部位。GIST發病率不高,卻十分棘手,曾經一度無藥可治,唯一治療手段是手術,並且患者預後不理想。除了初次手術之前可對GIST進行術前靶向治療,2017版中國專家共識還擴充了適應證——復發、轉移或難以切除的GIST患者,也可行術前分子靶向治療。術前靶向治療可以縮小手術範圍、避免不必要的聯合臟器切除、降低手術風險,同時增加根治性切除的機會。對於瘤體巨大、術中破裂出血風險較大的患者,可以減少醫源性播散的可能性。
  • 李紅梅:肺癌治療 怎能不做基因檢測?
    精準治療時代,分子標記物(Biomarker)無論對診斷還是治療都有決定性作用。在CSCO廈門2019學術年會期間,青島大學附屬醫院腫瘤內科病區李紅梅主任接受MED24採訪時,談了非小細胞肺癌基因檢測的方法,常見靶點和意義。/肺癌有哪些常見分子靶點?
  • ...腫瘤藥物治療史上的三次革命——從化學治療到靶向治療、免疫治療
    2013年,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的科學家發布了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癌症相關基因變異資料庫,為研究者研究靶向藥物提供了最全面的資料庫。靶向藥物一般是小分子藥物,需要足夠小,可以輕鬆進入細胞,因此它們常作用於細胞內部的靶標。
  • 史上最全最新腫瘤靶向治療及免疫治療大盤點和免費藥物大放送
    主要排除標準 研究治療開始前 3周內進行過抗腫瘤治療,包括化療,激素治療,生物治療或免疫治療,或者研究治療開始前 2周內接受過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劑(例如EGFR-TKI)治療;研究治療開始前 4周內接受廣泛放射治療(包括放射性核素治療如鍶-89)或研究治療開始前 1周內接受過姑息性局部放療或上述放療不良反應未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