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健委:抗腫瘤靶向藥物突出基因靶點檢測,需用合規伴隨診斷

2021-01-16 金融界

來源:億歐

作者:秘叢叢

億歐大健康近日獲悉,為規範新型抗腫瘤藥物臨床應用,提高腫瘤合理用藥水平,保障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維護腫瘤患者健康權益,國家衛健委連續印發《抗腫瘤藥物臨床應用管理辦法(試行)》及《新型抗腫瘤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2020年版)》兩份重要文件,加強抗腫瘤藥物臨床應用的監督管理。

抗腫瘤藥物的應用涉及臨床多個學科,合理應用抗腫瘤藥物是提高療效、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以及合理利用衛生資源的關鍵。抗腫瘤藥物臨床應用需考慮藥物可及性、患者治療意願和疾病預後等三大要素。文件中明確規定:

1.醫師應當根據組織或細胞學病理診斷結果,或特殊分子病理診斷結果,合理選用抗腫瘤藥物。原則上,在病理確診結果出具前,醫師不得開具抗腫瘤藥物進行治療;

2.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的診療規範、臨床診療指南、臨床路徑或藥品說明書規定需進行基因靶點檢測的靶向藥物,使用前需經靶點基因檢測,確認患者適用後方可開具;

3.測所用的儀器設備、診斷試劑和檢測方法應當經過國家藥品監督管理部門批准,特別是經過伴隨診斷驗證的方法。

具體而言,在病理診斷方面,只有經過病理診斷結果確診的惡性腫瘤,才可使用抗腫瘤藥物。單純依據臨床症狀、體徵和影像學結果得出臨床診斷的腫瘤患者,沒有抗腫瘤藥物治療的指徵。但是,對於某些難以獲取病理診斷的腫瘤,如胰腺癌,其確診可參照國家相關指南或規範執行。

在靶點檢測方面,使用有明確靶點的藥物前,必須進行相應靶點,特別是有伴隨診斷產品的藥物,應當使用國家批准的伴隨診斷產品進行檢測,不得在未做相關檢測的情況下盲目用藥。目前,根據是否需要做靶點檢測,可以將常用的小分子靶向藥物和大分子單克隆抗體類藥物分為兩大類。

腫瘤用藥基因檢測可大致分為化療用藥指導基因檢測、靶向用藥指導基因檢測和免疫用藥指導基因檢測。文件對各類基因檢測進行了說明:

1.化療用藥指導基因檢測

通過對患者藥物代謝相關基因的多態性評估,可了解化療藥物對患者的有效性或安全性(毒副作用)。目前,化療總體有效率在30%到40%,而通過基因檢測篩選出獲益病人,有效率可以提高到80%。

2.靶向用藥指導基因檢測

靶向藥物以毒副作用較小、療效顯著成為大多為腫瘤患者的首選。但是靶向藥物價格昂貴,而且同一種腫瘤不同基因型患者的使用效果不同,有的療效顯著有的卻毫無作用,在使用靶向藥物前通過靶向用藥指導基因檢測,可避免患者由於盲目試藥帶來的經濟損失及耽誤治療時間。

靶向藥物涉及的主要基因及信號通路包括:

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

血管內表皮細胞生長因子受體(VEGFR)家族

血小板衍化生長因子受體(PDGFR)家族

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受體(FGFR)家族

與惡性腫瘤發生密切相關的非受體酪氨酸激酶四個家族:ABL家族、JAK家族、SRC家族以及FAK家族

與mTOR抑制劑相關的PI3K/Akt信號通路

3.免疫用藥指導基因檢測

常見的免疫治療藥物有PD-1/PD-L1抑制劑以及CTLA-4抑制劑,對其響應的患者可能得到長期受益,一小部分患者甚至被治癒,因此篩選出適合此類藥物的患者十分必要。

評估受益的生物標記有:

① PD-L1,PD-1/PD-L1抑制劑藥物只針對表達的患者,肺癌患者多選;

② MMR/MSI檢測、DNA錯配功能檢測,兩者屬於同一類型檢測,微衛星不穩定性(MSI)可以側面反應MMR系統是否工作良好,結直腸癌患者多選;

③ 腫瘤突變負荷(TMB)。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在國外,美國FDA強制要求用藥前進行EGFR、KRAS等基因檢測。另一權威機構NCCN(美國癌症綜合治療網絡)已經將①EGFR、②KRAS、③ERCC1、④RRM1、⑤HER2等基因檢測納入到癌症治療指南中。

相關焦點

  • 聚焦藥靶 I IDH靶點藥物臨床進展及其伴隨診斷解決方案
    與此同時,該藥物也被批准與能夠檢測AML患者IDH2基因突變的RealTime IDH2伴隨診斷試劑盒同時使用[5]。如果能夠在患者的血液或者骨髓中檢測到IDH2突變,這些患者就是被推薦使用Idhifa進行治療的適宜人群。2018年7月20日,FDA批准 Tibsovo (ivosidenib, Agios Pharmaceuticals, Inc.)
  • 至本醫療搶佔腫瘤精準檢測和數據賦能藥物研發「藍海」
    劉欣偉認為,腫瘤基因靶點有長尾效應,70%為非熱點突變,如果僅僅檢測熱點基因和常見腫瘤相關基因,很可能會遺漏其他關鍵基因變異信息而減少患者臨床藥物選擇的寶貴機會。因此,大panel全面檢測可以更全面更準確的診療信息、為精準醫療提供更多的數據支撐,70%的患者可通過至本的技術平臺找到可用藥機會,即使是原發灶不明/多發/雙原發等疑難瘤種,依然有65%獲得可用藥機會。
  • 新型抗腫瘤雙靶點基因工程多肽藥物有望在中國誕生
    近期出版的國際知名學術刊物《腫瘤研究》, 在世界上首次報導了由北京大學顧軍、中國科學院高錦課題組合作完成的成果——具有抗腫瘤作用的雙靶點基因工程多肽及其藥理活性特點。    腫瘤嚴重危害人類健康,其發病和無毒有效治療的需求呈急劇增長趨勢。
  • 國內腫瘤精準醫療伴隨診斷行業領軍者——艾德生物
    腫瘤精準醫療給患者帶來新的希望,也是人類攻克癌症的希望所在。 01、實現腫瘤精準醫療,伴隨診斷必不可少 伴隨診斷是指,靶向藥物療法需要對患者體內癌細胞的基因突變類型和蛋白質結構進行診斷、測試和確認。
  • 臨床需求「催熟」大Panel基因檢測市場 貝瑞基因搶佔腫瘤精準治療...
    來源:證券日報網本報記者 張敏近年來,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是腫瘤治療的熱門領域,值得一提的是,無論是靶向治療還是免疫治療都需要分子診斷和基因檢測。近期,貝瑞基因的參股子公司、致力於腫瘤全生命周期的基因檢測公司和瑞基因也發布了公司的大Panel基因檢測「和全安」系列新品——實體瘤全靶點基因檢測(654基因)。和瑞基因公司人士向記者表示,大Panel腫瘤基因檢測產品,能夠一次性定位腫瘤的「命門」,為患者準確使用靶向藥物治療和免疫治療,提高治癒率、延長生存周期提供極大的幫助。
  • 國內腫瘤NGS伴隨診斷市場的競爭格局
    截至2019年,中國腫瘤NGS伴隨診斷市場(包括LDT和IVD)規模已經達到22億元人民幣,從2015年到2019年複合年增長率達到了51.2%。根據Frost & Sullivan的數據,中國腫瘤NGS伴隨診斷市場的LDT部分在2019年達到了20億元人民幣,預計從2019年到2024年將以15.6%的複合年增長率快速增長。
  • 「救命的」腫瘤基因檢測:離爆發還有多遠?
    其次,在腫瘤治療的不同階段,基於基因檢測的伴隨診斷(CompanionDiagnostics,CDx)可幫助醫生評價患者是否適合某種藥物的檢測,因為腫瘤用藥需要判斷藥物與患者的匹配度來向精準發展。 伴隨診斷的方法中,目前在中、美最廣泛使用的是PCR法,其細分技術平臺主要用於基因層面突變、缺失、插入等的檢測。
  • 艾德生物:伴隨診斷進入二代測序(NGS)時代
    用於定性檢測非小細胞肺癌(NSCLC)、結直腸癌(CRC)患者EGFR/ALK /ROS1/RET/KRAS/NRAS/PIK3CA/BRAF/HER2/MET基因變異。該二代測序(NGS)產品獲批2大癌種、5個伴隨診斷,10個基因,覆蓋了肺癌、結直腸癌目前已上市及擬上市的靶向藥物所需要檢測的基因變異。
  • 肺癌患者必修課:核心基因靶點和靶向治療—抗癌管家
    對於肺癌患者,尤其是晚期患者,靶向藥物相較於傳統化療、放療,可以更大程度地延長患者生命,並且治療副作用較小,已成為肺癌治療的重要手段。但是現在報導的肺癌突變基因很多,且有越來越多的靶向藥物上市。面對如此多的「基因靶點」和各種靶向藥物,患者常常無所適從,甚至盲目用藥,耽誤最佳治療時機。肺癌患者在使用靶向藥物之前一定要進行基因檢測!做對基因檢測才是能有的放矢,精準治療。
  • ...醫院院長助理劉玉國:消化道腫瘤大分子單克隆抗體類靶向藥物的...
    藥師有話說|山東省腫瘤醫院院長助理劉玉國:消化道腫瘤大分子單克隆抗體類靶向藥物的用藥管理 2020-09-23 19: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抗腫瘤藥物市場增長迅速
    一是全球發病率總體呈現上升趨勢,腫瘤診斷藥物和治療藥物需求旺盛;二是全球腫瘤死亡率雖然逐年降低,但是腫瘤治療具有特殊性,患者需要全程接受科學正規治療以延緩腫瘤進展或防止腫瘤復發,而死亡率降低意味著患者長期治療的概率增加,由此對治療藥物的需求增加。
  • 至本醫療與百奧賽圖達成戰略合作,共同推進新靶點抗腫瘤藥物的開發
    合作將從靶點發現到臨床研究等多個方面開展,共同推進新靶點抗腫瘤創新藥的開發。上海2020年12月14日 /美通社/ -- 至本醫療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簡稱「至本醫療」)和北京百奧賽圖基因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簡稱「百奧賽圖」)達成戰略合作,在腫瘤創新生物藥的研發領域發揮各自優勢,從靶點發現到臨床研究等多個方面開展合作,共同推進腫瘤創新藥尤其是全新靶點藥物的開發。
  • 惡性腫瘤患者在接受靶向和免疫治療前,需要做怎樣的基因檢測?
    而同時期,國際藥廠也幾乎放棄傳統化療藥物的研發。傳統化療藥物走到天花板時,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開始興起。不同於傳統的以原發部位來對腫瘤進行分類,目前腫瘤分類則是依據基因分型對腫瘤進行更細的分類。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胸外科主任醫師楊帆教授近日在接受界面新聞採訪時表示,免疫治療和靶向治療改變了惡性腫瘤的治療面貌,使得在傳統治療時代像黑色素瘤這類治療效果非常差的腫瘤,在患者的生存和預後上揭開了完全不同的篇章。但是,患者在接受靶向和免疫治療前需要分子診斷和基因檢測,以幫助患者篩選出藥物作用的靶點,達到最好療效。
  • 腫瘤靶向藥物治療,你真的了解麼?化療藥物和靶向藥物的區別,你知道...
    為了減少腫瘤治療過程中的不良反應,腫瘤靶向藥物治療在腫瘤的臨床治療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腫瘤靶向藥物治療,是除外科手術、放療、化療外,治療腫瘤的一種新方法。它是一種以腫瘤為目標,採用有選擇性、有針對性、患者易於接受、副作用小的全身藥物治療。 究竟什麼是靶向藥物?靶向藥物和化療藥物有什麼區別?所有腫瘤患者都適用靶向藥物麼?
  • 非小細胞肺癌的基因檢測和靶向藥物
    文章轉載自: 何志勇教授團隊專家簡介:何志勇,福建省腫瘤醫院胸部腫瘤內科行政主任、主任醫師。美國希望之城(city of hope )國家癌症中心高級訪問學者。基於分子靶點的個體化分子靶向治療成為NSCLC的研究熱點,尤其是以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EGFR)和間變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lymphomakinase, ALK)為靶藥物的發現,在NSCLC個體化治療的發展中具有裡程碑的意義。有基因突變的患者相應的靶向藥物治療延長患者生存時間。
  • 抗腫瘤兩員大將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誰更厲害?
    近兩年,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這兩大類新型抗腫瘤療法,可謂風頭正盛、後勁十足,已經多次改變臨床實踐,成為目前多癌種的主流治療方案。臨床上,也有很多患者問,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誰更好?我該選哪個呢?  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誰更厲害?
  • 艾德生物與強生達成合作 NGS會成為腫瘤伴隨診斷主流嗎?
    艾德生物自主研發的「維惠健」(基於NGS平臺的10基因檢測產品)將與強生的靶向藥物在中國臨床上展開合作。國元證券相關研報顯示,NGS(二代測序)優勢為通量大、靈敏度高,能檢測多種突變,劣勢為數據分析難。腫瘤伴隨診斷目前仍以PCR技術為主,NGS增速較快。3月25日,艾德生物上漲3.52%,報收於70.25元/股。
  • 腫瘤伴隨診斷公司未來將會如何發展?
    那麼在基因編輯的前景被寄予厚望的美好未來裡,是否會上演腫瘤NGS伴隨診斷公司搶奪遺傳疾病輔助診斷地盤的大戲呢?隨著靶向藥市場快速增長的必然是伴隨診斷的同步增長,各種新的伴隨診斷也將隨之層出不窮,比如前些年HRD的檢測屬小眾領域,而隨著某藥的獲批,今天如果一個腫瘤NGS檢測公司沒有HRD產品,醫生甚至都要開始懷疑其專業實力了。3. 癌症領域的科研進展做了足夠多的底層學術背書。4. 上遊企業如NGS設備製造商等的大力推廣及市場教育。
  • 覆蓋654個基因,和瑞基因實體瘤全靶點基因檢測產品問世
    據其介紹,這是一款指導腫瘤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過程中用藥的基因檢測產品,覆蓋了已經獲批和潛在的腫瘤治療標誌物。 和瑞基因原本是貝瑞基因的原腫瘤事業部,2017年獨立後,其承接了貝瑞基因原有的腫瘤業務,專注腫瘤全病程的基因檢測公司。
  • 抗腫瘤藥物現狀及其趨勢
    靶向治療藥物的研究從1990年便開始了,最早的此類藥物在1997年就通過了美國FDA的批准上市。免疫療法提出時間很早,以輔助性治療為主,20世紀90年代末此類療法藥物的研發成為熱點。傳統化療藥物可分為烷化劑類、抗代謝類、抗癌抗生素類、植物類、激素類及鉑類藥物。它們大多數藥物都是通過直接或間接的作用於腫瘤細胞的DNA合成及複製從而抑制腫瘤細胞的增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