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世界衛生組織最新《世界癌症報告》顯示,中國2012年新增癌症確診人數約307萬人,佔全球總數的21.8%。其中,肺癌每年新發病例約60萬人,死亡約49萬人,發病率與死亡率皆名列各癌症榜首。排名其後的依次為乳腺癌、胃癌、肝癌和食管癌,而肝癌、胃癌、食管癌和結直腸癌也挺進死亡風雲榜五強。此外,女性甲狀腺癌患病率上升趨勢明顯。
數據顯示,抗腫瘤藥自從2007年超越降血脂藥後,一直是全球醫藥市場的領頭羊,2012年的銷售額超過700億美元。
700億美元蛋糕待分
業內人士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未來10年全球抗腫瘤藥物的市場空間依然很大,原因有兩點。一是全球發病率總體呈現上升趨勢,腫瘤診斷藥物和治療藥物需求旺盛;二是全球腫瘤死亡率雖然逐年降低,但是腫瘤治療具有特殊性,患者需要全程接受科學正規治療以延緩腫瘤進展或防止腫瘤復發,而死亡率降低意味著患者長期治療的概率增加,由此對治療藥物的需求增加。
有數據分析,從2010年全球腫瘤市場份額主要分布來看,美國是全球最大的抗癌藥物市場,歐盟和日本其次,三者所佔的市場份額分別達到41%、35%和6%。
製藥巨頭羅氏公司收購基因泰克後,成為全球抗腫瘤藥物霸主。2010年,全球腫瘤市場企業份額中,羅氏以35.6%的市場份額奪魁。而在2012年,全球抗腫瘤藥物銷售額排名前10位的藥物中,羅氏獨佔五席,成為最大贏家。美羅華、赫賽汀、阿瓦斯汀、希羅達和特羅凱合計銷售217億美元。2011年至2012年,羅氏抗腫瘤藥物家族再添新丁,黑色素瘤治療靶向藥物威羅菲尼獲批上市,vismodegib獲批用於靶向治療基底細胞癌,治療乳腺癌的藥物帕妥珠單抗經FDA批准上市,2013年1月新一代靶向藥物TDM1獲批上市,預計羅氏未來仍將保持領先的霸主地位。諾華憑藉格列衛的強勁市場銷售位列第二位,二線藥物依維莫司和尼洛替尼保持快速增長態勢。
在中國,醫院用藥市場中抗腫瘤藥物的銷售規模近幾年一直穩步增長,尤其是2003年至2005年間,增長率達到24.53%。2006年受到國家治理醫藥購銷商業賄賂等因素影響,抗腫瘤藥物市場規模增幅趨緩,僅增長了11.10%。2007年至2010年銷售規模繼續快速增長,2011年達到了587.4億元,同比增長了17.13%。作為新興工業國家,中國還處於快速老齡化社會階段,腫瘤發病率和死亡率還在上升。
同時,大病醫保在國內逐步推進,抗腫瘤藥物首次進入基本藥物,在各地區增補進地方醫保的靶向藥物逐漸增多。在這些有利因素的推動下,中國抗腫瘤藥物市場未來仍保持快速增長。
靶向藥物迎春天
近年來,靶向抗腫瘤治療模式逐漸成為臨床「新寵」,在提高療效的同時,可以大幅度減低患者發生副作用的風險。最近5年來在抗腫瘤領域中居於全球領先地位的瑞士羅氏公司在抗腫瘤產品,尤其是靶向抗腫瘤藥物創新研發方面業績突出。
澳門大學中華醫學研究院於元元介紹,目前靶向藥物的市場表現良好,不僅呈現較快的增長趨勢,且佔有的市場份額較大。靶向藥物通過與癌症發生腫瘤生長所必需的特定分子靶點的作用來組織癌細胞的生長。靶向藥物與常規化療藥物最大的不同在於其作用機制:常規化療藥物通過對細胞的毒害發揮作用,由於不能準確識別腫瘤細胞,因此在殺滅腫瘤細胞的同時也會殃及正常細胞,因此產生較大的毒副作用。
而靶向藥物是針對腫瘤基因開發的,它能夠識別腫瘤細胞上由腫瘤細胞特有的基因所決定的特徵性位點,通過與之結合( 或類似的其他機制),阻斷腫瘤細胞內控制細胞生長增殖的信號傳導通路,從而殺滅腫瘤細胞阻止其增殖,靶向藥物不僅治療效果好,且副作用要比常規化療方法小得多。因此,基於這一特點,靶向藥物的市場表現良好。
A股上市公司中從事靶向藥物臨床研發的公司有恆瑞醫藥、海正藥業、海王生物等。尤其需要引起重視的是,恆瑞醫藥研發的重磅新藥阿帕替尼預計在2014年10月份獲批生產。阿帕替尼潛在的市場規模超10億元,其上市將顯著提升恆瑞醫藥的業績與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