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腫瘤藥物市場增長迅速

2021-01-08 中證網

  2014年世界衛生組織最新《世界癌症報告》顯示,中國2012年新增癌症確診人數約307萬人,佔全球總數的21.8%。其中,肺癌每年新發病例約60萬人,死亡約49萬人,發病率與死亡率皆名列各癌症榜首。排名其後的依次為乳腺癌、胃癌、肝癌和食管癌,而肝癌、胃癌、食管癌和結直腸癌也挺進死亡風雲榜五強。此外,女性甲狀腺癌患病率上升趨勢明顯。

  數據顯示,抗腫瘤藥自從2007年超越降血脂藥後,一直是全球醫藥市場的領頭羊,2012年的銷售額超過700億美元。

  700億美元蛋糕待分

  業內人士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未來10年全球抗腫瘤藥物的市場空間依然很大,原因有兩點。一是全球發病率總體呈現上升趨勢,腫瘤診斷藥物和治療藥物需求旺盛;二是全球腫瘤死亡率雖然逐年降低,但是腫瘤治療具有特殊性,患者需要全程接受科學正規治療以延緩腫瘤進展或防止腫瘤復發,而死亡率降低意味著患者長期治療的概率增加,由此對治療藥物的需求增加。

  有數據分析,從2010年全球腫瘤市場份額主要分布來看,美國是全球最大的抗癌藥物市場,歐盟和日本其次,三者所佔的市場份額分別達到41%、35%和6%。

  製藥巨頭羅氏公司收購基因泰克後,成為全球抗腫瘤藥物霸主。2010年,全球腫瘤市場企業份額中,羅氏以35.6%的市場份額奪魁。而在2012年,全球抗腫瘤藥物銷售額排名前10位的藥物中,羅氏獨佔五席,成為最大贏家。美羅華、赫賽汀、阿瓦斯汀、希羅達和特羅凱合計銷售217億美元。2011年至2012年,羅氏抗腫瘤藥物家族再添新丁,黑色素瘤治療靶向藥物威羅菲尼獲批上市,vismodegib獲批用於靶向治療基底細胞癌,治療乳腺癌的藥物帕妥珠單抗經FDA批准上市,2013年1月新一代靶向藥物TDM1獲批上市,預計羅氏未來仍將保持領先的霸主地位。諾華憑藉格列衛的強勁市場銷售位列第二位,二線藥物依維莫司和尼洛替尼保持快速增長態勢。

  在中國,醫院用藥市場中抗腫瘤藥物的銷售規模近幾年一直穩步增長,尤其是2003年至2005年間,增長率達到24.53%。2006年受到國家治理醫藥購銷商業賄賂等因素影響,抗腫瘤藥物市場規模增幅趨緩,僅增長了11.10%。2007年至2010年銷售規模繼續快速增長,2011年達到了587.4億元,同比增長了17.13%。作為新興工業國家,中國還處於快速老齡化社會階段,腫瘤發病率和死亡率還在上升。

  同時,大病醫保在國內逐步推進,抗腫瘤藥物首次進入基本藥物,在各地區增補進地方醫保的靶向藥物逐漸增多。在這些有利因素的推動下,中國抗腫瘤藥物市場未來仍保持快速增長。

  靶向藥物迎春天

  近年來,靶向抗腫瘤治療模式逐漸成為臨床「新寵」,在提高療效的同時,可以大幅度減低患者發生副作用的風險。最近5年來在抗腫瘤領域中居於全球領先地位的瑞士羅氏公司在抗腫瘤產品,尤其是靶向抗腫瘤藥物創新研發方面業績突出。

  澳門大學中華醫學研究院於元元介紹,目前靶向藥物的市場表現良好,不僅呈現較快的增長趨勢,且佔有的市場份額較大。靶向藥物通過與癌症發生腫瘤生長所必需的特定分子靶點的作用來組織癌細胞的生長。靶向藥物與常規化療藥物最大的不同在於其作用機制:常規化療藥物通過對細胞的毒害發揮作用,由於不能準確識別腫瘤細胞,因此在殺滅腫瘤細胞的同時也會殃及正常細胞,因此產生較大的毒副作用。

  而靶向藥物是針對腫瘤基因開發的,它能夠識別腫瘤細胞上由腫瘤細胞特有的基因所決定的特徵性位點,通過與之結合( 或類似的其他機制),阻斷腫瘤細胞內控制細胞生長增殖的信號傳導通路,從而殺滅腫瘤細胞阻止其增殖,靶向藥物不僅治療效果好,且副作用要比常規化療方法小得多。因此,基於這一特點,靶向藥物的市場表現良好。

  A股上市公司中從事靶向藥物臨床研發的公司有恆瑞醫藥、海正藥業、海王生物等。尤其需要引起重視的是,恆瑞醫藥研發的重磅新藥阿帕替尼預計在2014年10月份獲批生產。阿帕替尼潛在的市場規模超10億元,其上市將顯著提升恆瑞醫藥的業績與估值。

相關焦點

  • 國內抗腫瘤藥市場:植物藥增長快,中藥製劑潛力大,單抗藥物將是最大...
    IMS數據顯示,2010~2014年,全球抗腫瘤藥物市場複合增長率為6.5%,其中以中國為首的新興市場複合增長率高達15.5%;2014年,全球抗腫瘤藥物市場規模為1000億美元,2020年將增至1500億美元,複合增速為6%。隨著小分子蛋白酶抑制劑和單抗藥物等的推動,特別是近年來免疫治療有望成為抗腫瘤的主流方法,未來全球抗腫瘤藥物市場規模將會持續擴張。
  • 國內外抗腫瘤藥物市場發展現狀分析
    同時,單抗、激酶抑制劑等新型抗癌藥物持續推向市場,助推抗癌藥物市場快速擴張。據IMS數據統計,抗腫瘤藥自從2007年超越降血脂藥後,一直是全球醫藥市場的領頭羊,2012年的銷售額超過了700億美元。儘管有一些重磅藥品面臨專利懸崖的困境,然而由於各大藥企熱衷於腫瘤藥物研發,後續產品及時補充,使得抗腫瘤藥物在疾病治療領域將繼續佔據絕對優勢。
  • 抗腫瘤新藥主流——靶向藥物發展現狀及未來市場預測
    圖2 靶向藥物分類圖片來源:火石創造三、靶向藥推動全球抗腫瘤藥物市場高速增長全球抗癌藥市場規模較大,其增長速度遠高於醫藥行業市場的平均水平。圖4 1997-2017年FDA批准的抗癌藥物分類數據來源:國家藥監局2017 年全球前10大抗腫瘤藥全部為靶向藥,其中6種大分子靶向抗腫瘤藥(單抗、細胞因子),4種小分子靶向抗腫瘤藥,2017年前十藥物合計銷售額共540.9億美元,較上年增長33.4%,佔2017年全球抗腫瘤市場份額達47.9%。
  • 抗腫瘤藥物現狀及其趨勢
    抗腫瘤藥物海內外市場巨大IMS數據顯示,2010-2014年全球抗腫瘤藥物市場複合增長率為6.5%。2014年其市場規模高達1000億美元(其中美國佔40%的市場份額),預計到2020年將以6%的複合增速上升至1500億美元。
  • 抗腫瘤藥物研發現狀與趨勢簡述
    近年來,抗腫瘤藥物收益越來越大,2017年,全球癌症治療費用已經超過1330億美元,比2013年增長近960億美元。有研究稱,未來五年內,該領域研發資金能達到1800-2000億美元,5年複合增長率為10%-13%。在過去5年,有63個抗腫瘤藥物被批准,涵蓋24種不同的腫瘤類型。
  • 抗腫瘤藥物已成為國內醫院用藥增速最快類別
    目前,腫瘤外科學、腫瘤放射治療學、腫瘤化學治療學構成了現代腫瘤治療學的三大支柱,3種手段互有特點,互為補充。相對於手術和放療,近年來,化療的進展最為迅速,目前臨床上常用的抗腫瘤藥物已超過80隻,並且每年都有多隻新品上市,在臨床需求和新品上市的共同推動下,醫院抗腫瘤藥物市場成為國內醫院藥物市場增速最快的類別。
  • 100+億市場爭鋒!抗腫瘤小分子靶向藥增速超50%
    2019年5月20日,正大天晴藥業集團開發的抗腫瘤仿製藥物吉非替尼片獲得國家藥監局(NMPA)頒發的藥品註冊批文。使國內吉非替尼生產廠商形成了阿斯利康、齊魯製藥、正大天晴三足鼎立的格局。國內研發管線中的抗腫瘤小分子靶向藥物開花結果,春華秋實。從而掀起抗腫瘤小分子靶向藥物市場的持續洗牌。
  • 招商證券(香港):中樞神經系統/抗腫瘤/抗感染藥物領域的龍頭製藥公司
    招商證券(香港)7月16日發布對翰森製藥的研報,摘要如下:中國製藥市場將保持穩定增長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中國製藥2023年市場規模將達到2.132萬億元人民幣,2018-2023年複合年增長率為6.8%。
  • 分子影像指導抗腫瘤藥物開發
    Molecular Imaging in Cancer Drug Development分子影像指導抗腫瘤藥物開發JNM
  • 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化療藥物市場分析
    圖1 2014-2016E年ALL抗腫瘤藥物市場規模(單位:億元)據中康CMH監測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抗腫瘤藥物市場規模為64.51億元,同比2014年增長1.95%,總體呈上升趨勢,預計2016年市場增長7.94%,規模將達69.63億元。
  • 2020年中國抗HER2單抗藥物市場規模及發展趨勢預測分析
    單抗藥物市場加速 抗HER2單抗主要用於治療HER2陽性乳腺癌和胃癌,近年來,我國乳腺癌和胃癌人數不斷上漲,對HER2單抗藥物的需求量也不斷增加。隨著我國抗HER2單抗新藥的研發生產,我國抗HER2單抗藥物市場規模進一步提升。數據顯示,中國抗HER2單抗藥物市場從2014年的約14億元增長至2018年的約32億元,期間複合年增長率為23.9%。隨著乳腺癌新藥的加速上市,更多新藥和生物類似藥的可及性提高,抗HER2單抗藥物市場未來將快速發展,預計在2023年達到約94億元的市場規模,2018年至2023年的複合年增長率約23.9%。
  • 天然藥物市場迅速崛起 植物提取物需求將不斷增長
    植物提取物市場規模   近年來,世界範圍內,尤其是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對植物提取物需求量的穩定增長大大刺激了本行業的發展。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權威發布的《植物提取物行業產銷需求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06年全球植物提取物銷售額達101.4億美元,2016年達到333.2億美元,年均市場發展速度約為12.63%。
  • 細胞免疫療法CTL-019獲推薦 抗腫瘤藥物市場取得重大突破
    原標題:細胞免疫療法CTL-019獲推薦 抗腫瘤藥物市場取得重大突破   抗腫瘤藥物市場取得重大進展。
  • 近二十年印象最深刻的14個抗腫瘤藥物
    二十年上市了那麼多抗腫瘤藥物,有沒有那些讓你眼前一亮的抗腫瘤藥物呢?下面就盤點下近二十年來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抗腫瘤藥物,下面按照時間順序,根據銷售情況、研發難度、臨床療效、創新性等維度,給出相應的星數和點評。由於知識面有限,掛一漏萬之處望讀者多多指教。
  • 2019年中美十大暢銷抗腫瘤藥對比
    作者 | 菜菜近日,業內相關諮詢機構公布了2019年中美十大暢銷抗腫瘤藥物。從藥物類別看,中美差距較大。2019年,美國十大暢銷抗腫瘤藥均為創新藥,而中國十大暢銷抗腫瘤藥中,有4個為傳統化療藥物。但也可以側面反映,中國十大暢銷抗腫瘤藥升級換代空間巨大,未來將會有更多創新藥取代傳統化療藥而走進榜單。
  • 經典抗腫瘤藥物——烷化劑
    烷化劑是最早問世的細胞毒物藥物,自 1942 年應用氮芥用於治療惡性淋巴瘤以來,烷化劑基礎研究和臨床應用迅速發展,目前已成為腫瘤化學治療藥物中最主要的一類藥物。
  • 中科院打造智能抗腫瘤藥物載體
    其中,通過化學藥物殺傷癌細胞的化療仍然是目前必不可少的惡性腫瘤治療方法。但目前使用的抗癌藥物無選擇性,對正常細胞同樣具有殺傷作用,導致健康細胞與惡性細胞一起被破壞。化療藥物在治療中取得抗癌效果的同時,其毒副作用同樣會對機體正常組織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害,使人體免疫力降低,反而不利於腫瘤患者的治療和恢復。
  • 抗腫瘤納米藥物的設計:問題何在,路在何方?
    納米藥物作為抗腫瘤的「生物飛彈」也被寄予厚望,並吸引了全世界數以萬計的科學家及每年數十億美元研究經費投入到該領域的研究。儘管成百上千的抗腫瘤納米藥物在臨床前動物腫瘤模型中取得了很大成功,但只有很少幾個抗腫瘤納米藥物在臨床腫瘤病人上顯出優勢。這低成功率引發了數十年來對抗腫瘤納米藥物有效性的爭論。分析發現,抗腫瘤納米藥物在腫瘤的遞送效率少於0.7%,引起了對抗腫瘤納米藥物傳遞效率的廣泛討論。
  • 新型抗腫瘤雙靶點基因工程多肽藥物有望在中國誕生
    近期出版的國際知名學術刊物《腫瘤研究》, 在世界上首次報導了由北京大學顧軍、中國科學院高錦課題組合作完成的成果——具有抗腫瘤作用的雙靶點基因工程多肽及其藥理活性特點。    腫瘤嚴重危害人類健康,其發病和無毒有效治療的需求呈急劇增長趨勢。
  • 健康報 丁健:把抗腫瘤藥物研究做到頂尖
    由於化療藥物幾乎都是細胞毒性藥物,它們常常良莠不分,在殺死腫瘤細胞的同時,對人體的正常細胞也有一定的毒副作用,特別是對分裂、增殖速度比較快的細胞影響更大。例如,對骨髓造血細胞的毒性表現為骨髓抑制,外周血中白細胞等計數減少,毛髮脫落;胃腸道黏膜上皮細胞的毒性則表現為食慾下降、噁心、嘔吐等。因此,在對患者進行腫瘤化療時,毒副作用幾乎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很多抗腫瘤藥物在治療過程中還會出現耐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