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抗腫瘤藥物——烷化劑

2020-12-03 騰訊網

烷化劑是最早問世的細胞毒物藥物,自 1942 年應用氮芥用於治療惡性淋巴瘤以來,烷化劑基礎研究和臨床應用迅速發展,目前已成為腫瘤化學治療藥物中最主要的一類藥物。

烷化劑作用機制

烷化劑通常含有一個或兩個烷基,烷基就是具有細胞毒作用的成分。烷基可轉變成缺電子的活潑中間體,這些中間體快速與細胞中許多具有親和作用的物質形成共價鍵。因此烷基化基團易與細胞的 DNA、RNA 及蛋白質等生物大分子中含有的電子基團 (如氨基、巰基、羥基、羧酸基、磷酸基等) 共價結合,發生烷化反應,使這些細胞成分在細胞代謝中失去作用,形成交叉連接或脫嘌呤作用,阻止 DNA 複製,使 DNA 鏈斷裂或 DNA 複製時出現鹼基錯配,從而使 DNA 的結構和功能破壞,這樣細胞的組成發生變異,影響細胞分裂,致使細胞死亡。

上下拉動查看詳情

烷化劑種類

烷化劑類藥物按化學機構分為氮芥類、乙撐亞胺類、甲磺酸酯類及多元醇類、亞硝基脲類、金屬鉑類配合物。

氮芥類

氮芥類化合物分子由兩個部分組成,烷基化部分和載體部分,載體部分的改變可以改善藥物在體內的藥代動力學性質,根據載體的不同可以分為脂肪氮芥和芳香氮芥、胺基酸氮芥、雜環氮芥、多肽氮芥。

脂肪氮芥作用機制:脂肪氮芥鹼性較強,在生理 pH 時,進攻 β 乙基的能力很強,去除氯離子,生成親電性的高活性乙撐亞銨正離子,極易與細胞中的親核中心起烷基化反應,氮芥類主要通過在 DNA 上鳥嘌呤結構中發生烷劑化,與 DNA 交聯,使 DNA 失活。

鹽酸氮芥是第一個在臨床中使用的抗腫瘤藥,是脂肪氮芥,化學名:N-甲基-N-(2-氯乙基)-2-氯乙胺,僅對惡性淋巴瘤有效,選擇性差,毒性很大,不能口服。其先導化合物為氮芥,結構的改造可以降低毒性作用,但相應的抗瘤性也減少。

改造一:製成了芳香氮芥,減小氮原子上電子云密度,降低其活性,提高了選擇性。如苯丁酸氮芥,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首選藥。

改造二:用胺基酸、嘧啶、甾體激素等作為載體,提高了腫瘤組織的藥物濃度。例如美法侖是用苯丙氨酸為載體設計的,主要用於多發性骨髓瘤、乳腺癌、卵巢癌等。將美法侖結構中苯丙氨酸部分的氨基甲醯化,稱為氮甲,毒性低於美法侖,可以口服給藥。

改造三:磷醯化氮芥基團,吸電子的磷醯基使氮原子上的電子云密度降低,氮原子的親和性降低氯原子的烷基化能力,從而毒性降低,使其成為體外無活性的前藥。前藥進入體內後發生酶催化反應,在正常組織中氧化為無毒代謝物,而腫瘤細胞中缺乏正常組織所具有的酶,不能進行上述轉化,代謝物經 β 消除產生丙烯醛、磷醯氮芥及其水解產物氮芥,三者都是較強的烷化劑。

環磷醯胺是抗瘤譜較廣,毒性較其他氮芥類藥物小。對淋巴瘤、白血病、多發性骨髓瘤、乳腺癌、肺癌等均有效。異環磷醯胺是環磷醯胺的類似物,兩者作用機制相似,抗瘤譜不完全相同,可用於骨及軟組織肉瘤、非小細胞肺癌、乳腺癌等。

氮芥類不良反應:

鹽酸氮芥具有消化道反應、骨髓抑制、脫髮、乏力、頭暈、栓塞性靜脈炎、影響生殖功能等不良反應。

注射漏於血管外可引起壞死、潰瘍,若發生立即皮下注射 5~10% 硫代硫酸鈉或生理鹽水。

環磷醯胺具有骨髓抑制、脫髮、消化道反應、中毒性肝炎、口腔炎、膀胱炎、心肌炎、停經、不育、無精子、肺纖維化等不良反應。

患者肝腎功能異常時毒性增加。大劑量使用時需要水化利尿,同時應用尿路保護劑,以預防出血性膀胱炎。

乙撐亞胺類

脂肪氮芥類藥物通過在體內轉變成乙撐亞胺中間體發揮烷化劑作用,合成直接含有乙撐亞胺基團的化合物。某些結構在氮原子上取代吸電子基團,降低其反應性,從而降低毒性。臨床上最常用的乙撐亞胺類是塞替派。

塞替派脂溶性大,對酸不穩定,不能口服,需要靜脈注射。用於治療乳腺癌、卵巢癌、膀胱癌等。

不良反應:骨髓抑制,消化道反應,無精子,無月經。

磺酸酯類及多元醇類

磺酸酯類及多元醇類是一類非氮芥類的烷化劑。甲磺酸酯易離去,生成碳正離子或與生物大分子發生親核取代反應進行烷基化,白消安(又稱馬利蘭)是常用的磺酸酯類。

白消安化學名為 1,4-丁二醇二甲磺酸酯,是雙功能烷化劑,與 DNA 分子中的鳥嘌呤核苷酸的 N 烷基交聯,與胺基酸、蛋白質中-SH 反應,從分子中去除 S 原子。此藥物吸收良好,分布快,代謝慢,用於慢性粒細胞白血病。

臨床應用的多元醇類藥物主要是滷代多元醇,這類藥物進入體內後會形成雙環氧化物而產生烷化作用。例如二溴甘露醇、二溴衛矛醇等。

不良反應:骨髓抑制,消化道反應。

亞硝基脲類

亞硝基脲類具有 β-氯乙基亞硝基脲結構,有較強的親脂性,易通過血腦屏障進入腦脊液,適用於腦瘤、轉移性腦瘤、中樞神經系統腫瘤和惡性淋巴瘤等,具有最廣譜的抗腫瘤作用。

N-亞硝基的存在使該氮原子與鄰近羰基之間的鍵變得不穩定,在體內分解生成親電性基團,與 DNA 發生烷基化。臨床常用的有卡莫司汀,洛莫司汀,司莫司汀,尼莫司汀等。主要副作用為遲發性骨髓抑制。

金屬鉑類

順鉑屬於細胞周期的非特異性藥物,具有細胞毒性,可抑制癌細胞 DNA 複製過程,並損傷其細胞膜上的結構,有較強的廣譜抗癌作用。用於卵巢癌、睪丸癌的一線藥物,還用於非小細胞肺癌、頭頸部鱗癌、乳腺癌、鼻咽癌、食管癌等,有較好療效,無交叉耐藥性,並有免疫抑制作用。

不良反應

水溶性差,只能注射給藥,緩解期短。

有嚴重的腎毒性,胃腸道毒性,耳毒性及神經毒性。

相關焦點

  • 抗腫瘤藥物已成為國內醫院用藥增速最快類別
    早期的植物鹼類主要包括長春鹼類、喜樹鹼類等藥物,而目前臨床上普遍採用紫杉烷類藥物紫杉醇和半合成紫杉醇衍生物多西他賽,兩者佔據植物鹼類藥市場超過七成的份額。由於多西他賽的穩定微管作用更強,抗癌譜更廣,心臟毒性和神經毒性較低,因此,經過多年的追趕,目前多西他賽已經超過紫杉醇成為臨床銷售額最高的抗腫瘤藥物。
  • 抗腫瘤藥物現狀及其趨勢
    抗腫瘤藥物海內外市場巨大IMS數據顯示,2010-2014年全球抗腫瘤藥物市場複合增長率為6.5%。2014年其市場規模高達1000億美元(其中美國佔40%的市場份額),預計到2020年將以6%的複合增速上升至1500億美元。
  • 國內抗腫瘤藥市場:植物藥增長快,中藥製劑潛力大,單抗藥物將是最大...
    抗腫瘤藥包括抗代謝類、植物類、烷化劑、抗腫瘤抗生素、鉑類、激素類、單抗類、蛋白激酶抑制劑類、免疫調節類以及中藥製劑等。除了免疫製劑等輔助用藥之外,抗代謝類製劑的市場份額最大,增長較為穩健;植物類製劑市場規模排第二,未來仍可保持較快增長;烷化劑類、抗腫瘤抗生素類、鉑類藥物近年增長趨緩。單抗藥物將是未來最大的增長亮點,中藥製劑在腫瘤輔助用藥領域中的增長潛力較大。
  • 盤點抗腫瘤天然產物分子
    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人類開始使用小分子藥物治療腫瘤,烷化劑、氟尿嘧啶、甲氨蝶呤、環磷醯胺等一系列藥物相繼面市,但由於這些分子大多具有較大的副作用,研究人員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包括美國在內的諸多國家和地區的藥物研發人員開始著眼於天然小分子抗癌。
  • 健康報 丁健:把抗腫瘤藥物研究做到頂尖
    今年年初,該所掌門人丁健院士領銜的「拓撲異構酶Ⅱ新型抑制劑沙爾威辛的抗腫瘤分子作用機制」研究又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讓腫瘤患者吃上好藥我的最大願望就是多研發出幾種有效的、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國家一類抗腫瘤新藥,讓腫瘤患者吃得起藥、吃上好藥。
  • 天然產物抗癌:我國腫瘤藥物開發的優勢方向
    紫杉烷類抗腫瘤藥物紫杉醇(結構式如圖一所示)是最具抗癌活性的天然產物之一,該天然產物及其類似物多西紫杉醇已被廣泛用於卵巢癌、肺癌、乳腺癌、黑色素瘤等多種腫瘤的臨床治療。但與其他許多抗腫瘤藥物一樣,很多紫杉烷類抗腫瘤藥物也在使用過程中出現了多藥耐藥性,造成抗腫瘤效果下降。因此,研究人員一直沒有停止對新型紫杉烷類抗癌藥物的開發,以應對不斷出現的多藥耐藥。
  • 抗腫瘤藥物市場增長迅速
    數據顯示,抗腫瘤藥自從2007年超越降血脂藥後,一直是全球醫藥市場的領頭羊,2012年的銷售額超過700億美元。  700億美元蛋糕待分  業內人士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未來10年全球抗腫瘤藥物的市場空間依然很大,原因有兩點。
  • 近二十年印象最深刻的14個抗腫瘤藥物
    二十年上市了那麼多抗腫瘤藥物,有沒有那些讓你眼前一亮的抗腫瘤藥物呢?下面就盤點下近二十年來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抗腫瘤藥物,下面按照時間順序,根據銷售情況、研發難度、臨床療效、創新性等維度,給出相應的星數和點評。由於知識面有限,掛一漏萬之處望讀者多多指教。
  • 第四十九章 抗惡性腫瘤藥--第一節 抗惡性腫瘤藥的作用及分類
    一、對生物大分子的作用及藥物分類   (一)影響核酸(DNA,RNA)生物合成的藥物   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重要生命物質,它控制著蛋白質的合成。核酸的基本結構單位是核苷酸,而核苷酸的合成需要嘧啶類前體和嘌呤前體及其合成物,所以這一類型作用的藥物又可分為①阻止嘧啶類核苷酸形成的抗代謝藥,如5-氟尿嘧啶等。
  • 國內外抗腫瘤藥物市場發展現狀分析
    同時,單抗、激酶抑制劑等新型抗癌藥物持續推向市場,助推抗癌藥物市場快速擴張。據IMS數據統計,抗腫瘤藥自從2007年超越降血脂藥後,一直是全球醫藥市場的領頭羊,2012年的銷售額超過了700億美元。儘管有一些重磅藥品面臨專利懸崖的困境,然而由於各大藥企熱衷於腫瘤藥物研發,後續產品及時補充,使得抗腫瘤藥物在疾病治療領域將繼續佔據絕對優勢。
  • 精準制導骨髓瘤藥物!首創肽-藥物偶聯物melflufen在美國申請上市...
    近日,該公司宣布,已向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提交了一份新藥申請(NDA),尋求加速批准melflufen(melphalan flufenamide)聯合地塞米松治療三重難治性多發性骨髓瘤(MM)成人患者。三重難治是指患者疾病對至少一種蛋白酶體抑制劑、一種免疫調節劑、一種抗CD38單抗治療無效。
  • 新型抗腫瘤植物藥β-欖香烯與紫杉烷類聯合應用體外對人肺癌的作用特性
    Byrd 健康科學中心,Mary Babb Randolph腫瘤中心和微生物、免疫及細胞生物學系,西維吉尼亞州摩根鎮, 26506;2國立衛生院,國家腫瘤研究所,腫瘤研究中心,受體生物學與基因表達實驗室,馬裡蘭州貝塞斯達,20892;3HYWE 製藥公司,紐約州伯克利高地山大道426號,07922;4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癌症預防與控制分部,喬治亞州亞特蘭大
  • 以VEGF/VEGFR為靶點的抗腫瘤天然化合物研究進展
    腫瘤是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目前抗腫瘤藥物研究呈現出多元化發展的趨勢,其中以腫瘤血管生成作為靶點,傳統的中醫藥在腫瘤輔助治療方面頗具特色,在堅持中醫基本理論的前提下,從中藥中篩選和開發具有血管抑制活性的抗腫瘤藥物潛力巨大,各種道地藥材成分的分析及藥理活性研究對新藥的發現具有重要意義,而闡明各種活性化合物的作用機制是目前中藥化學成分研究的重點,也是促進新藥開發的關鍵步驟。
  • 抗腫瘤藥物研發現狀與趨勢簡述
    近年來,抗腫瘤藥物收益越來越大,2017年,全球癌症治療費用已經超過1330億美元,比2013年增長近960億美元。有研究稱,未來五年內,該領域研發資金能達到1800-2000億美元,5年複合增長率為10%-13%。在過去5年,有63個抗腫瘤藥物被批准,涵蓋24種不同的腫瘤類型。
  • 異甘草素抗膠質瘤作用機制的研究進展
    目前膠質瘤的標準治療方案是在保護神經功能的基礎上,儘可能手術切除腫瘤,術後聯合放療及烷化劑輔助化療。 儘管目前臨床放療手段先進以及研發各種新型的抗癌藥物,但膠質瘤患者預後仍不佳,患者多明確診斷後1年內死亡。因此研究新的、有效的新型抗癌增敏劑及藥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 中科院打造智能抗腫瘤藥物載體
    其中,通過化學藥物殺傷癌細胞的化療仍然是目前必不可少的惡性腫瘤治療方法。但目前使用的抗癌藥物無選擇性,對正常細胞同樣具有殺傷作用,導致健康細胞與惡性細胞一起被破壞。化療藥物在治療中取得抗癌效果的同時,其毒副作用同樣會對機體正常組織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害,使人體免疫力降低,反而不利於腫瘤患者的治療和恢復。
  • 抗腫瘤納米藥物的設計:問題何在,路在何方?
    納米藥物作為抗腫瘤的「生物飛彈」也被寄予厚望,並吸引了全世界數以萬計的科學家及每年數十億美元研究經費投入到該領域的研究。儘管成百上千的抗腫瘤納米藥物在臨床前動物腫瘤模型中取得了很大成功,但只有很少幾個抗腫瘤納米藥物在臨床腫瘤病人上顯出優勢。這低成功率引發了數十年來對抗腫瘤納米藥物有效性的爭論。分析發現,抗腫瘤納米藥物在腫瘤的遞送效率少於0.7%,引起了對抗腫瘤納米藥物傳遞效率的廣泛討論。
  • 新型抗腫瘤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2019版)出爐!
    為規範新型抗腫瘤藥物臨床應用,提高腫瘤合理用藥水平,保障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維護腫瘤患者健康權益
  • 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化療藥物市場分析
    圖1 2014-2016E年ALL抗腫瘤藥物市場規模(單位:億元)據中康CMH監測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抗腫瘤藥物市場規模為64.51億元,同比2014年增長1.95%,總體呈上升趨勢,預計2016年市場增長7.94%,規模將達69.63億元。
  • 常用易混淆的藥物中文與英文名稱一覽
    (2)容易混淆的外文縮寫藥名 ACTD與ACTH前為更生黴素,屬於抗腫瘤藥;後為促皮質素,為激素類藥。 ATA與ATP前為解毒劑;後為一種輔酶。 ASP與AZP前為門冬醯胺酶,抗腫瘤藥;後為免疫抑制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