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然產物抗癌:我國腫瘤藥物開發的優勢方向
從天然產物中獲取抗腫瘤藥物是目前國內外腫瘤藥物開發的熱門領域。我國作為一個天然產物大國,除了擁有巨大的天然產物資源,還擁有源遠的天然產物開發和使用歷史,因此,我國有眾多科學家們一直在致力於天然抗瘤藥物的開發。下面筆者與大家來看一看目前開發最為成功的幾大類天然抗癌藥物。一.
-
盤點|國內天然產物資料庫
資料庫是利用先進的化學信息管理系統 ISIS/Base & Draw 進行數據管理,可以方便地連接其他應用系統如 BIOVIA 所提供的分子模擬和分子設計軟體系統 Discovery Studio。 目前共收集了五萬七千多個天然產物,涵蓋天然產物的三十七個類別。而且類藥性分析結果標明,其中有 70%的分子是類藥性分子。
-
天然產物科學—植物天然產物創新的整合途徑綜述
該文通過介紹郝小江實驗室近40年的植物化學研究結果,試圖探討植物天然產物(次級代謝產物)對植物多樣性、生長發育、植物病害防禦和環境適應性的影響,力圖認識植物天然產物的生物學意義。
-
定點插入非天然胺基酸,Ambrx 用精準蛋白工程助力大分子藥物研發變革
隨著基因技術的普及與腫瘤免疫治療在臨床大顯身手,未來生物大分子藥物的地位將進一步提升。而生物大分子藥物的研發擁有一系列的難點。現代藥物研發的核心步驟是從化合物庫中進行篩選,也就是碰運氣,缺乏對大分子藥物設計與改造的能力。另外,大分子藥物的合成比較困難,生成的異質也較難提純,這些都為大分子藥物的研發與商業化帶來了很大的制約。
-
複雜天然產物全合成: 化學合成與生物合成結合的策略
天然產物是藥物先導化合物的重要來源,據統計在1981~2014 年間上市的小分子藥物中,超過一半的小分子藥物直接或間接來源於天然產物及其類似物,
-
JACS:研究人員從天然產物中開發更有效的抗癌藥物
2019年6月11日訊 /生物谷BIOON /——阿肯色大學一名化學研究員的一項新研究揭示了Ipomoeassin F的關鍵分子機制。Ipomoeassin F是一種劇毒的天然產物,可以抑制許多腫瘤細胞系的生長。這一發現可能導致設計出更有效的抗癌藥物。
-
以VEGF/VEGFR為靶點的抗腫瘤天然化合物研究進展
/VEGFR為靶點的抗腫瘤天然化合物作用機制的研究現狀進行綜述,以期為該類化合物的研究開發提供參考。2種化合物均能夠顯著降低VEGF誘導的VEGFR2及下遊分子蛋白激酶B(Akt)、哺乳動物雷帕黴素靶蛋白(mTOR)、核糖體蛋白S6激酶(P70S6K)的磷酸化水平,提示它們可通過靶向VEGFR2、調節下遊信號轉運而發揮抗腫瘤和抗血管生成作用。鼠李秦素(rhamnazin,圖1)是從青天葵NerviliafordiiSchltr中發現的可幹預腫瘤血管生成的1種天然化合物。
-
1981-2019:天然產物來源的新藥研發綜述(附抗病毒藥物列表)
為天然產物,NB為植物藥,ND為天然產物衍生物;S為合成藥物;V為疫苗;NM為天然產物類似物) 文章綜述了多種疾病的治療藥物,小編簡要介紹其中的抗病毒藥物(藥物清單見文末)。 圖2 抗病毒藥物來源 小分子藥物中,替諾福韋(Tenofovir
-
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天然產物的化學合成項目獲973立項
天然產物一直是生物活性物質和實用藥物的重要來源。該項目將針對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複雜天然產物,發展高效且實用的合成路線,以及揭示其結構—活性關係和作用機制。選擇一批具有抗癌、抗炎、抗病毒或免疫等活性的生物鹼、環酯肽、皂甙和萜類等天然產物為研究對象,通過設計巧妙的合成路線,發展高選擇性和高效的合成策略,實現它們的化學合成。
-
:天然產物Psilostachyin C的高效全合成進展
該文章報導了對於具有抗癌活性的複雜天然產物Psilostachyin C的高效全合成工作。The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是有機合成領域中最具影響力的核心期刊之一。該期刊主要發表天然產物全合成,有機合成方法學,生物有機與藥物化學等領域的重要的具有原創性的研究工作。
-
抗腫瘤小分子藥研發商「華昊中天」獲數億元新一輪融資,要推進新藥...
華昊中天融資歷史(來自鯨準)華昊中天於2002年7月在北京市中關村科技園海澱園註冊成立,主要專注於抗腫瘤小分子化學藥物的生物醫藥開發、技術與轉讓等方面業務,目前已研發出埃博黴素類抗癌新藥。據了解,埃博黴素的抗腫瘤作用機理與紫杉醇相似,即能促進微管蛋白的聚合,從而誘導細胞凋亡,後者一直被世界公認為「近15年來發現的最主要的抗癌新藥」。
-
南科大李闖創團隊實現罕見高張力天然產物的首次全合成
目前,從葡萄孢菌培養液中分離出來大約70多個天然產物,它們顯示出良好的植物毒性、細胞凋亡活性、抗生素活性,並對人類的多種癌細胞都具有高水平的細胞毒性。由於該分子的分離量很低,其生物活性研究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
藥學院唐葉峰、王戈林課題組在天然產物和藥物分子「優勢骨架...
清華新聞網1月6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藥學院唐葉峰課題組與王戈林課題組合作發表研究論文,報導在天然產物和藥物分子「優勢骨架」的化學合成和生物活性評估方面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 α-亞甲基-g-丁內酯(α-methylene-g-butyrolactone,MBL)是有機化合物中一種重要的結構單元,廣泛存在於眾多活性天然產物以及藥物分子結構中。作為一種Michael反應受體,α-亞甲基-g-丁內酯可與生物大分子通過1,4-共軛加成反應形成共價鍵,進而影響其生理功能,被視為一類具有共價結合模式的「藥效團」。
-
JMC|基於結構的天然產物黃連素的結構改造
近年來,黃連素的抗心律失常、調控能量代謝、降血糖血脂和抗癌等多重功效使其成為一個「明星」中藥單體化合物。儘管黃連素具有很好的安全性,但其抗癌作用在臨床應用上仍具有許多局限性,包括抗癌活性低、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低等。然而,由於黃連素的分子靶點不清楚,以往對黃連素的改造比較盲目和隨機,並未取得較好的進展。
-
天然藥物及仿生藥物國家重點實驗室
實驗室以天然活性物質(內源性生物活性物質和陸生生物、海洋生物、兩棲生物、礦物等活性物質)、生命中的化學問題和藥物作用靶點為主要研究對象,以生物、醫學和藥物化學研究的進展和成果為基礎,研究生物靶分子與人工或天然存在的大分子或小分子的相互識別、相互作用,進行新藥和仿生藥物分子設計。通過多學科融合和綜合研究,達到發現和研製具有新結構、新藥理作用的創新治療藥物和預防藥物的目標。
-
清華大學藥學院在天然產物和藥物分子「優勢骨架...
舉報 導讀 近期,清華大學藥學院唐葉峰課題組與王戈林課題組合作發表研究論文,報導了他們在天然產物和藥物分子
-
林雙君:我與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研究
「興趣是科學研究的源動力」,於是我開始通過閱讀文獻去有意識地培養自己對天然產物研究的興趣,漸漸地體會到天然產物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如此關鍵,如目前大約50%以上的藥物直接或間接來源於天然產物,而抗腫瘤和抗菌藥物所佔比例高達60%以上,此外天然產物還可以用作農用抗生素、化妝品添加劑、香料及食品防腐劑等。有了這些初步的認識,使我對課題研究有了動力。
-
毒樹、兇器、天然抗癌——紫杉醇的前世今生
到了1960年,他們開始從動植物的天然提取物中篩選抗癌藥物。為此,NCI還專門跟美國農業部達成了合作協議,由農業部負責向NCI提供植物樣本用於抗癌藥物的篩選。 此後的20年間,研究人員總共收集並測試了3萬多個樣本,就是在這樣的規模浩大的抗癌藥物篩選工程中,一個迄今為止最優秀的天然抗癌藥物誕生了! 它就是紫杉醇!
-
抗腫瘤小分子靶向藥增速超50%
2019年5月20日,正大天晴藥業集團開發的抗腫瘤仿製藥物吉非替尼片獲得國家藥監局(NMPA)頒發的藥品註冊批文。使國內吉非替尼生產廠商形成了阿斯利康、齊魯製藥、正大天晴三足鼎立的格局。國內研發管線中的抗腫瘤小分子靶向藥物開花結果,春華秋實。從而掀起抗腫瘤小分子靶向藥物市場的持續洗牌。
-
抗腫瘤新藥主流——靶向藥物發展現狀及未來市場預測
1997年FDA批准了第一個靶向腫瘤藥物:利妥昔單抗,開啟了腫瘤治療的新時代;1997年至2005年間有少數靶向小分子和大分子單抗上市,靶向藥物正在快速發展中;2005至2017年間FDA批准的抗腫瘤藥物中,靶向藥物所佔比例逐年升高,2015年批准的14個抗腫瘤藥物中,靶向藥物達到12個,2016、2017年批准的全部都是靶向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