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點插入非天然胺基酸,Ambrx 用精準蛋白工程助力大分子藥物研發變革

2020-12-05 澎湃新聞

原創 許夢翹 IT桔子

↑ 點擊上方藍字「IT桔子」

每天了解一點創投圈

作者:許夢翹

來源:IT桔子(itjuzi521)

在醫學、生物學等不斷深入的基礎研究推動下,經歷了 30 年發展的大分子藥物,其市場規模在 2018 年已達到千萬億美元,全世界十大暢銷藥中生物大分子藥物便佔有 8 個席位。隨著基因技術的普及與腫瘤免疫治療在臨床大顯身手,未來生物大分子藥物的地位將進一步提升。

而生物大分子藥物的研發擁有一系列的難點。現代藥物研發的核心步驟是從化合物庫中進行篩選,也就是碰運氣,缺乏對大分子藥物設計與改造的能力。另外,大分子藥物的合成比較困難,生成的異質也較難提純,這些都為大分子藥物的研發與商業化帶來了很大的制約。

根據德勤 2018 年的新藥研發效率統計報告,全球藥物研發正陷入瓶頸。全球 TOP12 藥企的在 R&D 上面的投資回報率進一步下滑至 1.9%,為 2010 年以來的最低值,藥企急需一些突破性的底層藥物設計技術來扭轉這種投資回報率。

Ambrx 便是這樣一家提供革命性大分子藥物設計技術的生物製藥公司。Ambrx 於 2015 年 6 月被復星醫藥與厚樸投資、光大控股醫療健康基金以及藥明康德聯合收購,是首個由中國資本全資收購的美國高科技生物醫藥公司。Ambrx 特有的技術平臺可以將工程設計的手段加入大分子藥物研發當中,可以定點插入非天然胺基酸, 通過其實現與小分子,高分子及另一生物大分子的精確藕聯,極大的拓展了藥物設計空間,突破了傳統大分子藥物研發的現有模式。

01

從非天然胺基酸切入,Ambrx 將

工程設計革命性引入大分子藥物研發

眾所周知,蛋白質構成了生命,大多數的蛋白質僅局限於 20 種天然胺基酸,但這僅有的 20 種天然胺基酸攜有的功能基團數量有限,無法滿足化學、生物科學研究和應用中對蛋白質結構和功能的需求。而非天然胺基酸會具有,根據我們的設計需要而加入的特殊的化學功能基團,非天然胺基酸的插入可以賦予蛋白質新的結構、性質與功能,可以極大的擴大大分子藥物設計的邊界。

而蛋白質的合成是一項嚴格的生命機制,這項機制離不開 DNA,mRNA、tRNA、胺基酸和氨醯 tRNA 合成酶等的共同參與。在氨醯 tRNA 合成酶的作用下,每一個 tRNA 與對應的胺基酸結合形成氨醯 tRNA,再通過其反密碼子與 mRNA 上的密碼子互補,將相應的胺基酸連接到正在合成的多肽鏈上。

這一過程中,tRNA、胺基酸和氨醯 tRNA 合成酶是一一對應、正交組合的,即一種 tRNA 只能與一種胺基酸結合,氨醯 tRNA 合成酶只能結合一種氨醯 tRNA,否則就無法實現從 DNA 到 mRNA 再到蛋白質的嚴密的信息傳遞,也就無法合成所需的蛋白質,生命就無法存在。

20 種天然胺基酸所對應的 tRNA 和氨醯 tRNA 合成酶是自然存在的,非天然胺基酸則沒有這種大自然的待遇,想要引入非天然胺基酸,就必須重新設計一套與之正交對應的 tRNA 和酶。Ambrx 將新的 tRNA / tRNA 合成酶正交集工程化到了細胞系中,它們可以特異性識別並在治療性蛋白質中定義的位置精確地插入非天然胺基酸。

新蛋白需要細胞去表達,由於原核生物細胞,比如大腸桿菌易於操作,也成為了非天然胺基酸引入的首選表達系統,Ambrx 最初也是以大腸桿菌系統入手。但作為原核生物,大腸桿菌無法表達複雜的以及糖基化的蛋白,目前絕大多數的生物製藥都離不開真核細胞系統,所以 Ambrx 隨後布局了哺乳動物細胞表達系統。哺乳細胞表達非天然胺基酸的難度遠遠高於大腸桿菌系統,但在以田豐博士為代表的研究者的不斷努力下,這項難題被攻克,Ambrx 也成為了目前全世界已知的唯一一個擁有原核和真核非天然胺基酸表達系統的公司。該技術平臺可以優化任何蛋白質或抗體,以創造最佳療法,例如長效蛋白質、雙特異性抗體和抗體藥物結合物等。

目前,Ambrx 在全球擁有與之相關的 224 項已批准專利,338 項正在申請的專利。其中,在美國擁有或控制近 100 項已註冊及申請中的專利;歐盟擁有 8 項已批准專利,21 項正在申請專利;在中國也有 7 項已批准專利和 33 項正在申請專利。

02

定點偶聯,打破傳統 ADC 不可預測性,

脫靶毒性大幅降低

抗體偶聯藥物 (antibody-drug conjugate,ADC) 是 Ambrx 最先布局的方向。ADC 藥物是採用特定的連接子將抗體和小分子細胞毒性藥物連接起來,將小分子藥物靶向運輸到目標細胞中的一類藥物。由於 ADC 藥物具有高特異性,可以減少傳統小分子細胞毒性藥物系統給藥所造成的不良反應,ADC 被視為未來能夠替代傳統化療的一種手段。

其實在 30 年前業界便開始 ADC 藥物的研發,全球 57% 的藥企已經參與到了 ADC 的研發熱潮當中,但是儘管過去了這麼長的時間,這麼多製藥公司致力於 ADC 藥物研究,至今全球卻只批准了 4 款 ADC 藥物上市,大多數 ADC 藥物都折戟沙場。

ADC 藥物屢屢受挫主要在於傳統 ADC 藥物製備的不可控與不可預測性。ADC 在製備當中小分子細胞毒性藥物與大分子抗體是通過賴氨酸或半胱氨酸基團相連接的。由於存在幾十這種能夠與小分子藥物相連接的賴氨酸或半胱氨酸位點,而每個大分子抗體只需要 3-4 個小分子,使得但是傳統大分子偶聯物無法精確設計。

所以在傳統 ADC 製備當中,小分子藥物相當於是隨機與大分子相連,連接位置是隨機的,連接數量也是隨機的,這就導致通過這種方式製備出來的 ADC 藥物實際上是一種不均一的混合物。

這些混合物的各個成分在其藥代動力學、功效和安全性方面均表現出不同的藥理學特性,因此無法對其準確定量、無法對毒副作用進行精準控制,藥物到底有沒有效、臨床試驗會不會成功這些全靠運氣,這對一種現代藥物來說無疑是致命的。未來 ADC 藥物合成必須使用一種可預測的、安全的技術手段。

Ambrx 的技術無疑可以有效的解決傳統 ADC 藥物合成的痛點。通過非天然胺基酸引入和精準蛋白設計,Ambrx 可以精準控制小分子藥物和抗體的連接位點,在這種技術的基礎上,ADC 藥物能夠根據設計者所需形成均一的化合物,為 ADC 藥物的研髮帶來突破性的改善。

因為藥物作用的本質實際上是一種化學分子間的作用力,所以將小分子連接到抗體的哪個位置實際上會對 ADC 的藥效,安全性與藥代動力學都造成一定的影響,利用 Ambrx 的技術平臺可以將小分子毒性藥物精準連接到抗體的最佳位點,使 ADC 發揮最強效力。Ambrx 所設計的非天然胺基酸綴合物與傳統的賴氨酸或半胱氨酸的綴合物相比,前者實現了療效,安全性和藥代動力學上的改善,且小分子與抗體間的接頭極為穩定,拓展了治療窗口。

Ambrx 研發管線

目前,Ambrx 的 ADC 產品線涉及到 HER-2、PSMA、CD70 等靶點。其中,抗 HER-2 靶點的 ARX788 藥效顯著,2016 年 8 月 17 日, Ambrx 宣布其靶向 HER2 的抗體藥物偶聯物抗癌新藥 ARX788 在美國的臨床研究申請順利獲批,目前該藥處於臨床一期階段。

最近在美國 San Antonio 公布了其在中國的,與浙江醫藥合作的中期臨床研究數據,和同類藥物,第一三共的 DS-8201a 相比,這款 ADC 的毒副作用明顯降低,在 ADC 類藥物中常見的脫靶毒性在 788 中更少。

在如此優秀的毒副作用下 ARX788 在 1.5 mg/kg 的劑量,其腫瘤緩解率(ORR)已高達 63%,與 DS-8201a 不相上下,有望成為 HER-2 靶向藥的 Best-in-Class。除了 ADC 之外,Ambrx 還在開發多款長效蛋白製劑和雙特異性藥物。

公司核心技術得到了 BMS、安斯泰來、百濟神州等多家知名製藥公司的認可,擁有腫瘤、代謝等領域多條共同開發藥物管線。未來 Ambrx 革命性的精準蛋白工程技術也將助力全球藥物研究,為大分子藥物研髮帶來質的飛躍。

明晚 20:00 將分享 IT 桔子「創投圈團結抗疫」系列課程之「2020,醫藥行業都有哪些投資機會」,不見不散!

推薦閱讀

▶2020 要融資,你需要知道的事

▶懷疑自己被感染而自殺——心裡的「病毒」也需要治療支援

▶疫情來了,我的公司還好,但行業被捅了一刀

▶向海龍、張蘭、張津劍重新出發,疫情「黑天鵝」下仍有新基金在成立

▶四種網際網路教育新模式解讀:00 後學習方式的更新迭代丨IT桔子報告

▶IT 桔子推出投資管理系統「桔子智投」,限期免費試用中

▶向死而生,比金子更寶貴的是信心!《2019-2020 年新經濟創業投資盤點》發布

原標題:《定點插入非天然胺基酸,Ambrx 用精準蛋白工程助力大分子藥物研發變革》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ADC藥物專題研究:蓄勢待發,有望引領下一個十年的新藥研發
    定點偶聯的幾種主要技術包括: Thiomab 技術:該技術由基因泰克開發,採用基因工程技術在抗體特定位置處插入半 胱氨酸殘基,然後將半胱氨酸上的巰基和藥物分子偶聯,合成了位點專一的 ADC 產品, 其中藥物抗體比為 2 的產物佔比超過 90%。
  • ...天然胺基酸和核磁共振方法實現蛋白質酪氨酸磷酸化的定性和定量...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和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田長麟教授、生物物理所王江雲研究員及龔為民研究員合作發展了新型非天然胺基酸,並應用這種19F同位素標記的非天然胺基酸和固體核磁共振方法實現了蛋白質酪氨酸磷酸化的定性和定量檢測。
  • 抗體偶聯藥物國內研發現狀及企業布局分析
    4.偶聯方式(Conjugation)  偶聯方法主要分為非定點偶聯和定點偶聯。早期使用的是非定點偶聯法,主要由賴氨酸偶聯和半胱氨酸偶聯,利用化學方法直接將藥物與抗體上胺基酸殘基進行偶聯,不涉及抗體的改造或修飾,其偶聯的毒素分子個數和偶聯位點都不能確定,產生的ADC差異極大。
  • 5年分子3年突變——定點突變全解析
    單鹼基置換:12個循環,一個胺基酸置換:16個循環,插入或者缺失:18個循環。6.    擴增完成後電泳檢測。7.    直接加入10 U Dpn I到5反應擴增產物內,37℃ 反應1h.8.    轉化大腸桿菌感受態。9.    挑去數個菌落,培養管培養提取質粒,質粒送一代測序,或者PCR擴增送產物測序。
  • 天然免疫中caspase活化和識別GSDMD介導細胞焦亡的完整分子機理
    該研究完整地揭示了天然免疫應答中caspase精確地自剪切活化,進而特異地識別和切割GSDMD,引發細胞焦亡的分子機制。細胞焦亡是機體重要的天然免疫反應,在拮抗和清除病原菌感染中發揮關鍵作用,過度的細胞焦亡會誘發包括敗血症在內的多種炎症性疾病。
  • 科學家揭示天然免疫中caspase活化和識別GSDMD介導細胞焦亡的完整分子機理
    該研究完整地揭示了天然免疫應答中caspase精確地自剪切活化,進而特異地識別和切割GSDMD,引發細胞焦亡的分子機制。  細胞焦亡是機體重要的天然免疫反應,在拮抗和清除病原菌感染中發揮關鍵作用,過度的細胞焦亡會誘發包括敗血症在內的多種炎症性疾病。
  • 創新藥行業專題報告:ADC藥物迎來黃金時代
    , 容易在血液中裂解造成嚴重毒副作用,目前共有兩個第二代 ADC 藥物獲批上市; 第三代 ADC 藥物的誕生主要得益於定點偶聯技術的發展,如 ThioBridge 技術、 非天然胺基酸偶聯、酶促偶聯等,定點偶聯技術解決了抗體歐聯比(DAR)均 一性差的老問題,使得藥物在體內分布、代謝和排洩等複雜問題變得簡單,此外 一些新型的毒性小分子如 PBD、SN-38 等也被逐漸用於偶聯抗體,ADC 藥物迎 來大發展
  • 創新藥行業專題報告:ADC藥物迎來黃金時代
    如 ThioBridge 技術、 非天然胺基酸偶聯、酶促偶聯等,定點偶聯技術解決了抗體歐聯比(DAR)均 一性差的老問題,使得藥物在體內分布、代謝和排洩等複雜問題變得簡單,此外 一些新型的毒性小分子如 PBD、SN-38 等也被逐漸用於偶聯抗體,ADC 藥物迎 來大發展。
  • 計算藥學發現GPCR藥物分子全新結合模式與激活機制
    然而,也有報導表明:包括鈉離子在內的一些金屬離子,也可以使得GPCR的一些藥物分子的活性大大增強,GPCR下遊的信號通路也隨之增強。但直到目前為止,還尚不清楚此類現象的分子機理。GPCR全新藥物分子結合模式 GPCR參與著人類各種生理功能,其中包括:細胞分化、神經信號傳遞、代謝等。GPCR也與人類重大疾病密切相關,包括:癌症、抑鬱症、疼痛、愛滋病、糖尿病等。GPCR是最主要的藥物靶標,將近40%的上市藥物都針對GPCR而開發(圖二)。因此,理解GPCR的分子機理成為當代藥物研發中的核心課題之一。
  • 人工智慧在藥物研發中的應用前景|人工智慧|藥物研發|製藥公司|...
    例如,ML使用之前在複合優化過程中產生的大數據集來訓練程序。藥物設計的算法包括分子描述、勢能測量、分子周圍的電子密度和三維原子坐標,通過DNN生成可行的分子,從而預測其性質。生物活性預測藥物分子的療效取決於它們對靶蛋白或受體的親和力。對靶蛋白沒有任何相互作用或親和力的藥物分子將不能提供治療反應。
  • 科學網—中國植物化學與天然藥物研發
    當今,一種天然藥物在臨床上有效,人們總希望知道它為什麼有效?有效成分是什麼?通過深入的植物化學研究,我們可以逐步認識該天然藥物中含有些什麼化合物(包括其含量的多少和化合物的分子結構等),但要回答是不是其藥效成分以及其為什麼有效?這就必須與藥理學緊密結合,才能闡明上述問題。
  • 多肽藥物市場快速壯大
    多肽類似物是研發熱點多肽通常指不超過50個胺基酸構成的肽鏈,介於小分子化藥(分子量5000)之間。因為多肽在機體內作為信號分子參與眾多生理功能,所以多肽藥物往往充當替代療法的角色,以彌補內源性多肽激素水平的缺乏。
  • 深度學習以及合成化學正在引領AI藥物研發變革
    這樣一個技術實際上也是應用到方方面面,比如說生物的預測、鞭策,生物標記物的發展,生物碼錶、識別,分子篩選、分子生成以及臨床實驗設計等等,使用這個技術用於分子生成的應用是非常多的。比如應用在生物年齡的預測和監測上、全球實際數據的分析等。我們公司名字叫做英矽智能,在全球有 120 多名員工,同時也有研發中心。研發中心遍布六個國家和城市。
  • 天然小分子抗癌持續研發!盤點抗腫瘤天然產物分子
    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人類開始使用小分子藥物治療腫瘤,烷化劑、氟尿嘧啶、甲氨蝶呤、環磷醯胺等一系列藥物相繼面市,但由於這些分子大多具有較大的副作用,研究人員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包括美國在內的諸多國家和地區的藥物研發人員開始著眼於天然小分子抗癌。
  • 昆明植物所創新天然藥物研發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昆明植物所由陳紀軍研究員主持的天然抗糖尿病藥物TRL、抗愛滋病藥物QSL和抗SARS藥物X-61等項目在周俊院士的直接關心和指導下所取得了新的進展。路甬祥院長對昆明植物所在創新天然藥物研發工作方面所取得的進展表示讚許,並指示要給予支持,加快新藥研究步伐,為知識創新工程做出積極貢獻。
  • 天然藥物研發成國際新寵
    世界銀行的報告則認為2000年世界天然藥物產業約800億美元,2010年達2000億美元,國際天然藥物市場正迅速擴大。 可以說,在人類回歸大自然的國際潮流中,世界各國均已意識到天然藥物巨大的醫療價值和市場潛力,對包括中藥在內的天然藥物日益重視。林瑞超表示,我國作為使用草藥歷史最久、原料最豐富的國家,發展中草藥的優勢是其他國家無法比擬的,加快我國新藥研發步伐已是當務之急。
  • 科學網—天然藥物研發成國際新寵
    世界銀行的報告則認為2000年世界天然藥物產業約800億美元,2010年達2000億美元,國際天然藥物市場正迅速擴大。 可以說,在人類回歸大自然的國際潮流中,世界各國均已意識到天然藥物巨大的醫療價值和市場潛力,對包括中藥在內的天然藥物日益重視。林瑞超表示,我國作為使用草藥歷史最久、原料最豐富的國家,發展中草藥的優勢是其他國家無法比擬的,加快我國新藥研發步伐已是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