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藥物及仿生藥物國家重點實驗室是我國首批建成的國家重點實驗室之一,設立在北京大學 (原北京醫科大學) 藥學院。1985年11月由國家計委批准籌建,1987年12月通過國家和衛生部組織的專家組驗收並正式對外開放。現有固定人員45人,其中高級研究人員26人(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2人,博士生導師13人),中、初級研究人員7人,技術人員10人,管理人員2人。實驗室主任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張禮和教授,學術委員會主任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夔教授。學術委員會由15名專家學者組成,其中兩院院士7人。
實驗室以天然活性物質(內源性生物活性物質和陸生生物、海洋生物、兩棲生物、礦物等活性物質)、生命中的化學問題和藥物作用靶點為主要研究對象,以生物、醫學和藥物化學研究的進展和成果為基礎,研究生物靶分子與人工或天然存在的大分子或小分子的相互識別、相互作用,進行新藥和仿生藥物分子設計。通過多學科融合和綜合研究,達到發現和研製具有新結構、新藥理作用的創新治療藥物和預防藥物的目標。採取的主要研究模式為:(1)基於藥物與靶分子的識別和相互作用,按照結構尋找藥物;(2)基於病理過程,尋找能調整和幹預的藥物;(3)基於藥物的體內過程,尋找新藥。為此,研究小分子與大分子和細胞的識別和相互作用;研究內源和天然活性成分,優化其結構,探討它們的藥理、毒理表現;研究藥物的吸收、分布、代謝、排洩和毒性及其藥物相互作用。在此基礎上設計、尋找先導化合物和新藥。
實驗室由核酸藥物研究室、多肽藥物研究室、糖類藥物研究室、生物無機藥物研究室、天然藥物研究室、細胞與生化藥理研究室、國家新藥篩選實驗室、藥學與化學分析實驗室、高級訪問學者與客座研究人員實驗室等組成。實驗室管理委員會和辦公室負責日常工作。
近五年來已培養博士後13人、博士生28人、碩士生16人,2001年在研博士後7人、在讀博士生39人、在讀碩士生36人,成為天然藥物及仿生藥物研究領域人才的培養基地,並形成一支結構比較合理、朝氣蓬勃的科研隊伍。實驗室固定人員中有包括兩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在內的博士生導師13人;45歲以下的中青年高級研究人員佔實驗室研究人員的60%以上。在這支隊伍裡,張禮和院士和王夔院士分別獲1999~2000年何梁·何利獎,葉新山教授入選「*」獎勵計劃,果德安教授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蔡少青教授和果德安教授列入教育部跨世紀人才計劃。
從1996~2001年先後批准了國內外7批開放課題。實驗室每年約接待8人次校外客座人員來實驗室工作。1999~2000年共接待國內外高級訪問學者7人來實驗室工作。
實驗室近幾年來與國內外有關單位開展了多層次的科研合作與學術交流活動。與許多國家和地區高水平的同行進行了實質性的科研合作。例如與法國科學研究中心的合作、與美國賓州州立大學的合作、與加拿大魁北克大學的合作、與泰國朱拉隆功大學的合作、與香港理工大學的合作,等等。實驗室成功地舉辦了1999年第三屆亞洲藥物化學國際研討會,近28個國家和地區的290餘名代表參加了此次盛會。實驗室還成功地舉辦了科技部第二屆中國新醫藥博士論壇國際研討會等。這些活動大大提高了實驗室在國內和國際上的知名度。
實驗室將圍繞(1)針對生物靶分子的藥物設計(包括以m-RNA為作用靶的反義寡核苷酸的研究;以PKA、內皮素受體等蛋白大分子為靶的小分子設計和抗腫瘤、心血管藥物的研究;以細胞粘附的多糖受體為靶分子的免疫多糖和抗癌轉移劑的研究;多肽、蛋白類藥物的體內運輸和控釋體系的研究);(2)以追蹤生物活性為目標的天然產物研究(包括建立以受體、酶為作用靶的分子水平的藥物篩選系統,以細胞為作用靶的體外實驗系統和以動物模型為研究對象的體內評價系統,從三個不同的層次來發現中草藥及其它天然產物中的生物活性物質);(3)藥物小分子與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基礎研究(包括人工合成小分子對核酸識別的研究;金屬離子與細胞相互作用的研究;以活性化合物為工具的生物調節體系的研究);(4)藥物結構的腸內生物轉化,體內吸收、分布、代謝、排洩和毒性機制的研究等方面開展研究工作。近5年來,發表論文310篇,獲省、部級以上獎14項,專利8項,「973」等國家級科研項目76項。
地 址:北京市海澱區學院路38號
郵政編碼:100083
電 話:010-62018929
實驗室主任:張禮和